貧道就是你們的小天使!
對於中國本土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很多時候被別有用心的人污衊為封建迷信,覺得信個羊教就是信仰,馬上高大上起來,馬上就自帶聖母光環,每天稱頌上帝、天主、清真、讀讀聖經等等,就可以理直氣壯的看不起中國本土信仰。
然而,宗教信仰不分高低, 無論本土宗教還是外來宗教,真正能夠引領人向善、尊重他人才是好的宗教;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外來宗教進入中國的時候,很弱勢,需要宣揚附會自己的信奉神靈是中國的本土神靈才能讓大眾接受。
當然,狐狸尾巴,哦,不對,宗教時間長了,做大了,就把上帝、天主、聖經、**等等霸佔為他們的宗教獨有辭彙,更不能忍的是,他們搶了道教的天使!大家要明白,天使本來不是長翅膀的鳥人,而是道士啊!貧道就是你們的小天使啊!
雖然佛教已經完全本土化了,原因雖然可能是在印度的佛教已經沒有了太大市場,緬甸、泰國等等這些佛教國家,歷史上跟中國的關係千絲萬縷,沒有外部勢力通過佛教來顛覆中國文化,只能安心本土化,但是我們看歷史,也很有意思。
佛教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當時印度在中國人的印象里, 還是蠻夷之地,為了讓中國人接受佛教,就說:「佛陀是老子的學生, 我們不是胡僧,我們不是半獸人,我們本來是一家。」
後來佛教在中國扎了根,道教看到佛教扎了根,就寫了《老子化胡經》,反正你們佛教說過,這樣也顯得我們道教厲害啊,你們是庶出,我們才是老子的嫡長子。我們知道,這個時候,和尚不幹了,誰說佛陀是老子的學生,我們是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世尊啊,你們說老子化胡是污衊我們,是赤裸裸的貶低我們!
當然了,佛教目前已經完全本土化了,沒有在印度的根據地,哪怕佛教是上門女婿,自己的父母家都被印度教佔了,只能跟著岳父岳母好好過日子,不敢生二心了,包括方丈、住持、禪意等等都是中國本土辭彙,用起來也不尷尬了,當然,現在,還拉關公做佛教的護法、拜財神、拜太歲等等,雖然佛道教之間相殺相愛幾千年,整體來說,我們都說儒釋道一家,佛教就是我們文化中的一份子,而不是企圖異化中國。
說完儒釋道一家的問題,我們再談其他辭彙——
基督教曾四次傳入中國,每次都涉及到了翻譯問題,兩種不同文化間的翻譯特別難,為了翻譯基督教是竭盡全力,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他們那時將他們的造物主翻譯成「阿羅訶(he)」,阿羅訶一詞是《妙法蓮花經》中借用的,其意為佛果。
包括在明清之際再次進入中國的時候,一開始還冒充是佛教的一支,後來,才讓「God」冒充是昊天上帝,利用儒釋道的辭彙來表達教義,才讓中國人接受了他們。
外來宗教到了現在,在大輿論環境下,可以說,已經成功的把上帝、天主、**、聖經等等,佔據為其宗教的特有名詞,本文就一些基本辭彙,剖析本來意義,說給大家聽。
信仰要追本溯源,而不是否認歷史,本文不是聲索這些辭彙的所有權,道教也不可能凌駕在中國之上,如同佛教一樣,只要能夠真正實現本土化,信奉真正的上帝,辭彙用了也就用了,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但是如果企圖顛覆中國文明,我們就要警惕,避免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這些辭彙,攫取我們的信仰。
甲、上帝
基督教的造物主(God)翻譯頗多,除上文的佛果外,英國傳教士馬士曼、馬禮遜曾將其翻譯成神天上帝、天地主神、真神上帝、天帝、天皇等名,但這些名詞的效果不好,許多中國人還是會認為「God」是一個普通神靈,甚至也可以翻譯成高德、搞得,都是音譯而已。
後來,明代利瑪竇為了便於傳教,便將拉丁文「Deus」翻譯成中文古已有之的「上帝」,上帝一詞本為昊天上帝的簡稱,也就是民間說的老天爺,道教意義上的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但在今天你說上帝沒人會覺得是玉皇大帝,因為幾乎所有輿論方面,他們已經霸佔了這個辭彙。
甚至利用這個辭彙,說中國自古以來就信奉外來宗教,都神的子民,其實是偷梁換柱、居心叵測、狂妄自大而已,北京故宮供奉的皇天上帝也不是基督教的「God」,而是我們自己的上帝,古書中的上帝,並不與高德相對應。
《尚書》:「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
《詩經》:「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乙、清真
「清真」 一詞最早見於南北朝時期,曾用於多種場合,如寺廟、 宮殿、 道觀以及樓閣幽靜場所,含「清凈無染」 「至清至真」 「純凈潔朴」之意。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山公舉阮咸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慾,萬物不能移也。』」
李白曾經有這樣的詩句:「我家仙翁愛清真,才雄草聖凌古人」、「韓生信英彥,裴子含清真」、「右軍本清真,瀟洒出風塵」等;黃庭堅有「二宗性清真,俱抱歲寒節」等詩句,周邦彥字美成,號清真居士。
在道教信仰中,清真意思是樸素、純真,佛教中也有清真一詞的使用,代表了美好事物,如今清真一詞已經***********************************************************************(系統自動屏蔽中)
丙、天主
基督教是新教,天主教是舊教,故兩者對「God」的翻譯是不同的,1704年羅馬教皇克勉十一世發布教令規定,不能採用天主以外的的其他譯名。
也就是說雖然基督教、天主教、***教起源一樣,可是,對「God」的稱呼都不一樣,都不能形成統一認識,哪怕對他們信奉神靈的認知都不一樣,教徒之間互相討伐,沒有尊重和認同;我們反觀儒釋道之間,就沒有殺戮異教徒的習慣,而是包容在華夏文明中。
和上帝一樣天主本為中國原有辭彙,《史記·封禪書》中就有「八神,一曰天主,祀天齊。」據《史記》記載八神不是自古有之,就是姜太公做之(姜太公封神),為中國早期的本土神靈。
丁、聖經、聖誕
中國古代的書可分為經、史、子、集,儒教將孔子、孟子成為聖人,神、佛、聖處於儒釋道三教,相互聯繫又有區別。
聖經本義是聖人的經典,最早的聖經是《易經》,因為無論儒家還是道家還是佛教,都奉易經為聖,哪怕到了今天,易經的地位都不可低估。
漢代《太平經》云:「拘校上古、中古、下古聖人之辭,以為聖經也。」唐朝《新唐書》也說:「自孔子在時,方脩明聖經以絀繆異,而老子著書論道德」。
宋代歐陽修詩曰:「聖經日陳前,弟子羅兩廂。大論叱佛老,高聲誦虞唐。」 文天祥曰:「臣嘗嘆夫自聖經以來,時君不聞大道之要,生人不被至治之澤。秦至五季千數百年間,犯六經之顯戒者,相望史冊」。
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云:「夫華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國,幾變於夷,聖經明義,千載或湮焉。 明太祖朱元璋稱「聖經典籍」或「聖經賢傳」,黃宗羲對「聖經」如此定義:「經,聖經也。惟聖解聖,惟經解經,羲之畫,文之《彖》,周公《爻辭》,孔子《十翼》是也……」。王陽明曰:「而聖經所指,直謂其窮理而後心正。」」
同時,在佛教中,後魏《金剛仙論》始稱佛教經典為聖經,「明上二人恭敬如來,憑聖經教,能生凈信」 。
後來基督教為了傳教需要,讓世人就接受他們, 把他們的宗教典籍也模仿了《易經》的命名,取名聖經,最早記錄在清人所撰《海國四說》:「《聖經》特藉此名救世者,謂如王之得位救民而解者相傳。」
到了今日,聖經一詞成了基督教的專用名詞,提起聖經,沒有人再對應《易經》、《道德經》 、《論語》、 《大學》、《中庸》 、《金剛經》、《心經》等等,不知道是應該讚歎基督教的傳教能力,還是感慨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沒落。
戊、天使
天使這個辭彙,只得並不是長翅膀的鳥人,真正的天使指的是太白金星—李長庚,大家可能有印象, 西遊記第二集,孫悟空對來招安他的太白金星這樣稱呼著:「老天使!」,天使的意思是天帝的使者。
有些沒文化的可能覺得很搞笑,孫悟空稱呼太白金星為天使,太白金星沒翅膀啊。當然了,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真正的天使出馬的,於是,天使還有兩層含義:
一
天使為天子使者,皇帝派使者去朝鮮、越南等附屬國,當地的屬民為了表示對中國的尊重,就把使臣稱之為天使。
《左傳.宣公三年》提到:「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夢天使與己蘭」,唐.劉禹錫 《謝賜冬衣表》:」九月授衣,載馳天使」,《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忽報天使至,出郭迎接入郡,拜受恩命畢,設宴管待來使。
我們還有更多天使的詩句——唐代王通: 山人自種三珠樹,天使常乘入月槎。宋代曹勛:四序平分佐天使,物色消長隨指揮。宋代吳芾:艱難將相罕全才,天使我公居上台。等等
二
天使為道士,早期道士喜歡自稱天帝使者,因為道士以追尋道為最高目標,同時,道士在人間宣教,自稱天帝使者很正常,也符合宗教習慣。
考古發掘中從漢代以來,就有不少天帝使者印,當然不是太白金星的印璽,而是道士隨身攜帶的印章,就如同今天的道經師寶一樣。
到了今天,聽到天使一詞,大家就想到長者翅膀的鳥人,成了西方宗教的特有名詞,而忘記了道士才是天使,真的太鬱悶了,所以,本文的真正目的暴露了,我想說的就是,貧道就是你們的小天使、貧道就是你們的小天使、貧道就是你們的小天使!
當然了,華夏文明本身就是包容的,或許外來宗教會利用本土辭彙甚至偷梁換柱,但是,只要真正引人向善、宣揚正道,真正能夠實現宗教中國化,就沒有任何問題;我們擔心的是有人利用本土辭彙的翻譯,竊取國人的信任,進而宗教化中國,這樣才是最可怕的。
我們包容的看待外來文化,也期待外來宗教能夠為華夏文明增加豐富多彩的顏色,吸收引入外來文化沒錯,只不過我們希望引進的不是罌粟,而是玉米,我們希望引進的不是鱷龜,而是牛蛙。
理性看待宗教信仰,理性看待宗教中國化,理性看待宗教辭彙,追本溯源,明智自我,不迷信、不偏激,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敬天法祖,愛國愛教!
始終要記住,貧道是你們的小天使!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字字如刀:一個日本留學生眼中的中國人》這篇文章?
※中國音樂的水平和歐美相比有多大的差距?
※如何評價馬前卒2018年1月的演講《保衛我們的現代生活》?
※底層女性怎樣追求女權?
※怎麼看香港地區入選2017年全球十大安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