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計》陳新穎張迪打架風波背後,我們更應該看到什麼?

最近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新版《變形計》自播出後一直話題不斷,先是麗姐的爆紅,再是陳新穎、張迪「男人之間的對話」,即一言不合就用「打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有人認為,張迪「好吃懶做」該打,也有人提出陳新穎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對,一時之間眾說紛紜,那麼,究竟該如何理性看待陳新穎和張迪打架這件事情呢?接下來,筆者將從心理學和行為學兩個角度展開分析。

張迪的多次「攻擊」是引起陳新穎情緒爆發的外部影響

首先,在心理學上,陳新穎和張迪打架的這種行為以及張迪再打工賺不到錢後「大發雷霆」砸家的行為都被稱之為「衝動行為」。那麼何為「衝動行為」?衝動行為是指一種發生較急、歷時短暫的精神運動性興奮,同時有情緒激動和口頭或軀體攻擊行為。有研究表明:這種情感和行為起源於內部感受或外部影響,此時自控力降低,容易情感大爆發。陳新穎的「衝動行為」是內部感受和外部影響雙重作用的結果,而造成張迪這種「衝動」的原因則是內部感受發生了變化。

送麗姐去上學時,因為太餓了忍不住偷吃了小賣部的零食,造成的直接結果是「連累」了陳新穎和陳浩琪的變形時間共同延長15天;不但沒有開口道歉,反而還因之後外出沒有賺到錢,回家後發火把家裡砸了;陳新穎和陳浩琪辛苦「搬磚」賺錢,張迪卻躺在家裡睡大覺,並找來包括麗姐在內的三個小孩子幫忙做飯......張迪的種種「行為」是造成陳新穎「衝動行為」的外部影響。外部影響又往往能夠帶動內部感受,再加上張迪多次的言語攻擊——娘們唧唧的...更是直接引發了陳新穎情緒的爆發,成為了壓倒陳新穎產生「衝動行為」的最後一根稻草。反觀張迪,自泰國小哥陳浩琪出現伊始,敏感的張迪便認為自己受到了其他兩人的排擠,「內部感受」一開始就發生了變化,因而才會有意無意就選擇了用「言語攻擊」的方式吸引陳新穎和陳浩琪的關注,並最終在陳新穎與之約架時也終於爆發。

而「打架風波」過後,陳新穎一見到張迪就立即開起了玩笑,以及張迪努力想與大家融為一體,主動要求一起去工作的行為也從側面驗證了「衝動行為」的特性:歷時短暫。又由於二人都是男生,相比於女生,攻擊性較強,而且從陳新穎多次強調「我早就想打他了」來看,在陳新穎的心中,其實一直都認為對待同齡男生,打架是解決問題的首要方式。因此,雖然此次處理問題的方式有所不妥,但陳新穎想解決問題的初心值得認可。

生活在「敵意」的環境中造成了陳新穎、張迪解決問題的方式不當

其次,從行為學的角度來看,青少年處理問題的方式跟從小的生長環境和生活環境息息相關。「人的性格是人的一種行為表現,性格屬於精神範疇而不屬於物質範疇。性格不是遺傳基因物質,因此不存在遺傳性。人的性格只是在人出生以後,受環境等諸多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如人生經歷,成長環境,家庭背景,現實的刺激等等所影響,並非『本性難移』,而是具有可塑性的。」

相信看過2017《變形計》節目的觀眾都知道,陳新穎十三歲時父母離異,長期的單親家庭生長環境讓他長時間在缺乏父愛的環境下成長。眾所周知,父親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不同於母親的,在沒有「父親角色」的正面引導下,陳新穎在面對人際交往關係以及與同齡男性如何相處等一系列行為都來自於自己對外界的觀察和學習。而其的生活環境在參加變形之前又是「白天混社會,晚上夜總會」,這就更為容易獲取了不良、錯誤的處理問題方式訊息。張迪亦如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導師,但是張迪的爸爸和媽媽卻一直用給「錢」的方式來代替「愛」,以至於在張迪的人生觀、價值觀里也只有「錢」。沒有了父母的引導,儘管張迪因為感受另外兩位變形小夥伴疏遠自己而「內心鬱結」,也找不到合適的方式去主動解決這一問題,因而也只會用自己的慣用「手法」吸引小夥伴的注意,最終進行了一場「男人之間的對話」。

不止陳新穎、張迪,其實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良好的生長和生活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諾爾帝曾經有這樣一段名言:「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指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敵意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打架;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的環境中,他就學會難為情;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內疚;如果孩子生活在忍受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忍耐;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讚揚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抬高自己的身份;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正義;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中,他就學會信任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讚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愛;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承認和友好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在這個世界上去付出和尋找愛。」環境對於每個人的成長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尤其是在模仿能力很強的幼年時期。

環境對於每個人的影響又是持久的,以前生活在衣食無憂卻充滿「敵意」的地方,因此出現了「打架」的解決問題方式,但從後面陳新穎主動向張迪認錯,並主動將自己的勞動成果分給張迪,張迪聽到道歉後也立即認錯,並因為和好高興壞了的情形來看,現如今生活在「相互承認和友好」環境中,相信陳新穎和張迪無論是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上,還是在心理上都會有巨大的成長與改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在做一個面向青少年互聯網愛好者的線下活動?
十六歲還抱娃娃睡覺正常嗎?
我弟弟今年14歲,上初二。沉迷於看網路玄幻小說電視劇,現在下定決心要輟學,想知道怎麼才能改變他的想法?
放飛自我之後,你快樂嗎?
怎樣評價文學創作類APP湯圓創作?

TAG:青少年 | 青少年教育 | 青少年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