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冥想008 | 「諸行無常:永恆是個假象。」
介紹:
禪修界的神書《Mastering the cor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一本講真話的禪修完全攻略。這本書還沒有在中國登陸,所以許多朋友想獲取更多信息卻沒有途徑。幸運的是,小魔今年接下了此書的翻譯工作,出版之前,給你帶來秘密的獨家的先行版。僅此一家~
諸行無常 (壹)
一切現象都不是永恆的,這是佛陀最重要的教義之一,也是他臨死之前的倒數第二句話。這涵蓋了內觀的一切要點:
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永恆不變,一瞬間都不行!持續的轉變是我們經歷的世界的本質。我們經歷的世界,指的是,經歷到的一切感受。(譯者註:佛學所討論的世界,指我們主觀感受到的世界,因為它認為,我們經歷不到的部分和我們沒有關係。)
關於真相,我們有許多金科玉律。但是,做內觀的時候,唯一有用的就是「你的感覺」。從唯物的角度出發,外界事物是脫離經驗主體而存在的,預測性是基於存在的連貫性。但是,就內觀而言,更有用的假設是,外物只有在你經歷它的時候才存在。
所以,內觀的對象是,當下組成你的經歷的一切感受。當時間不存在,感受也不存在。了解到這點,就可以獲得自由。
感受從虛無中產生,完成它的使命,全然地消失。然後,下一個感受產生,循環。
"這不就是量子物理嗎?這和內觀練習有半毛錢關係?"這就是關於內觀的一切!我們能夠真正體驗到!
內觀中,感受會首先分解成波動。
諸行無常的意思:我們所經歷的實相,都是波動,像粒子,像電視機壞掉的雪花,像一陣花瓣雨。
一些讀者可能會想到高能複合波或者高能量子模型,但請你不要。
不要想,單純地觀察你經歷的一切就好。每一個瞬間,嘗試去了解當下最真實的感受。有時候,沒有感受;有時候我們有感受,每一個瞬間它們都在不斷地變化。
僅僅去觀察"物理感受"。
我們常常會混淆」物理感受「和」心理感受「(記憶,腦海的畫面,我們對物理感受的感覺)。這兩種感受此起彼落,相互交織,相當快速,相互滲透。這些狡猾的交織,形成假象,使得我們以為我們的感受是連貫的,穩定的。
在物理感受消失後,關於這個物理感受的心理感受會升起。我們常稱心理感受為"意識"。
物理感受指的是通過觸摸,品嘗,聆聽,看,聞所得到的感受。
意識是,當現象已經消失,我們的心繼續運用的方式。
"心"是個危險的描述,因此我必須馬上澄清,並不存在某個具體的存在叫做"心"。我也不是在講"大腦"。
一個日本的老禪師,用他的日本式英語說,"一些人說心是存在的。我說,不存在。沒關係啦,哈哈哈~"。但我接下來還是會常常用到這個危險的詞,"心",或者更錯的表達,"我們的心",因為我沒有更合適的語言。當你讀的時候,記得提醒你自己,"他只是在用世俗的表達,但本質上,我們只有稍眾即逝的心理感受。並不存在某種穩定的存在,可以被稱之為心。"
區分清楚物理感受和心理感受相當重要,否則你就會流連在你自己製造的故事裡面,沒能專註在物理感受上。
你已經知道了感受是波動的,生滅的,每個物理感受後面都緊隨著心理感受,你現在就知道該觀察什麼東西了。你有了一個明確的標準。假如你沒有經歷到這些,你需要讓你的心進一步穩定,然後對物理感受更加敏銳。整個練習的目的就是,真實地體悟到「無常/非永恆」。
思考和解釋,對內觀而言,是無用的。所以當你坐在坐墊上的時候,你不要浪費時間去思考。在整本書中,我都會建議你思考如何將靈性的修行應用到你的生活中去,但是在坐墊上的時候,請你不要思考。
公眾號:U_Undefinable
推薦閱讀:
※佛是圓滿了的人,且早已涅槃,那佛如何能保佑求佛的人?
※一位老師告訴我修佛必先讀儒,請問是這樣么?儒學文集哪些值得研習?
※為什麼說釋迦牟尼佛法修行不適合大眾?
※為什麼佛話題下越來越多的題主和答主都是無神論者?
※比丘記事:戒律的精神是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