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註」科研合作,出門問問究竟想做什麼?

文丨Rubberso

如果有 10 億美金可以隨意支配,你會用來做些什麼?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 Michael Jordan(沒錯,他和籃球明星喬丹重名)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會把這筆錢投入到自然語言處理的相關研究中。

出門問問創始人&CEO 李志飛曾在朋友圈表達了對 Michael Jordan 的欣賞,同時也附上這些話:「……深以為然,今天出門問問跟中科院自動化所的『語言智能與人機交互聯合實驗室』掛牌了,雖然沒有十億美金,但是算邁出了了一小步,歡迎更多學術合作(笑臉)。」

這條朋友圈背後的新聞是,3 月 29 日出門問問宣布和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自然語言處理與機器翻譯研究團隊,建立「語言智能與人機交互聯合實驗室」,在自然語言處理等 AI 核心技術上進行研究。

出門問問低調地發布了這則新聞後,很快大家的目光就被其 D 輪融資和發布虛擬個人助理的消息吸引走了——4 月 6 日,出門問問宣布完成了 1.8 億美金的 D 輪融資,投資方為大眾汽車集團,雙方還將共同出資成立一家合資企業;4 月 18 日,出門問問推出了虛擬個人助理「問問」,能夠滿足多場景的應用需求。

成立 5 年時間,累計融資超過 2.5 億美金,獲得了 Google 和大眾汽車等「巨頭」的肯定——出門問問取得的成績值得大家為之鼓掌,相比之下,出門問問和中科院的合作卻被大家忽略或者說低估了。

懷著「初創公司為什麼要參與科研」的疑問,極客公園於近日採訪了出門問問創始人&CEO 李志飛,深入了解了這項合作背後的邏輯。

先決條件:決策者熟悉企業界和學術圈的「遊戲規則」

這項合作能夠達成,李志飛本人的經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因素。

實際上,這樣的「跨界合作」能夠順利達成,要求決策者對企業界和學術圈都有高度的認知,至少也要對兩個圈子不同的「遊戲規則」有所了解。這些對於李志飛來說不是什麼問題。

在創立出門問問前,李志飛擁有令人羨慕的「學術背景」。他曾攻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系的博士學位,在全球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最頂尖的實驗室呆過;畢業後司職 Google 總部科學家,和機器翻譯領域頂尖的學術人才保持了密切的聯繫。

這樣的學術經歷和李志飛身上的理想主義特質不無聯繫,更為重要的是讓他對學術圈的行事方式和人才圖譜有了清晰的認識,這些都為日後的科研合作埋下了伏筆。

根據李志飛介紹說,他在美國讀博士時就和中科院自動化所的自然語言團隊認識,並且對他們的研究方向、科研進展也比較了解。所以當出門問問需要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尋找「外腦」進行合作時,按圖索驥找到中科院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當然,真正能夠促成雙方合作的要點在於,對自然語言處理的前沿性,在 AI 領域重要性的正面判斷,或者說在商業價值和學術價值上均是「有利可圖」的。

過去兩年,出門問問一直在探索 C 端產品在語音交互場景下的落地,相繼問世的 Ticwatch、Ticmirror 等產品正在成長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下一步,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是整個行業都在努力的一個方向,出門問問當然也不例外。

「以前機器翻譯是整個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最為重要的應用,但是現在基於自然語言的人機對話可能是接下來更為重要的突破點。」

而對於科研機構來說,有些研究因為距離實際生活太遠,沒有可供模擬運算的用戶模型,會帶來玩具數據集(toy dataset)「不夠接地氣」的弊端。從這方面來看,出門問問所積累的用戶數據和系統模型是非常有價值的。

另外,科研項目除了要進行深度性的考量,判斷其是否足夠前沿也是很必要的,如果能夠聚焦在一個人行業關注度較高的領域,在資源上也會有更多的傾斜。

「中科院的團隊本身是非常感興趣的,它們也希望在這個領域有所突破。雙方方向一致,接下來的合作就比較順利了。」

李志飛認為,出門問問在 AI 的演算法上有積累,C 端產品方面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科研院所有把問題抽象化的能力,面對複雜的技術難題可以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通過成立聯合實驗室能夠讓雙方能夠發揮出各自的優勢,產出一些比較前沿的成果,構建更加完善的人機對話模型,在實際應用場景和科研成果之間搭起一座橋樑。

一個初創公司的「加註」

此前國內的互聯網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進行合作已經有不少先例了,不過更多的是 BAT 這樣的「大公司」參與其中——例如阿里雲和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的合作,百度和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進行合作等。

而對於那些同樣關注前沿技術,但體量又沒有 BAT 那麼大的公司,通過提供專項獎學金、成立課題小組等方式學術界保持交流(以項目為紐帶),則是一種更加務實的合作方式。

作為一家成立不到 5 年時間的初創公司,出門問問選擇和科研機構直接成立聯合實驗室在業界並不多見,在極客公園看來形式上還是有些「過重」了。

不過出門問問並不排斥在科研合作上「加註」。李志飛認為,獎學金這種類型的合作本質上還是找人來「幹活」,從長線上來看能夠給出門問問帶來的價值有限。

「真想做出點事情來,就要『重一點』。也就是說只有當雙方嚴肅對待的時候,才能有好的結果。這次合作不是一個 PR 活動,也不是為了招攬學生。」

對於這項合作能否在短期內產出結果,李志飛坦言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對於前沿技術的落地出門問問會有足夠的耐心。這裡李志飛舉了深度學習「宗師」Geoffrey Hinton 的例子。

當十年前 Geoffrey Hinton 向業界「兜售」深度學習的概念時,並沒有人買賬。但現如今他已經成為了 AI 技術「瘋狂的核心」。一項前沿的技術出現時,需要市場來逐漸消化,也需要持有一個樂觀的心態甚至是理想主義。

雖然合作中雙方對於結果並沒有指標性的要求,但「聚焦自然語言處理最前沿科技」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

產學研合作需要更好的「生態環境」

「矽谷——斯坦福模式」是互聯網領域公認比較成功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指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除了矽谷的地緣優勢,李志飛認為這背後一些制度上的便利也值得借鑒。

例如美國大學擁有「訪問教授」(Visiting Professor)、「學術休假」(Sabbatical Leave)等教育制度,高校人才有更多的時間、機會走出象牙塔之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企業界和學術圈的交流。

相比之下,李志飛認為國內企業界和學術圈就更加隔絕一些——學術圈「埋頭」做自己的研究,而很多企業的領導沒有學術背景,又不懂學術圈的運作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更多產學研案列的出現。

2015 年 10 月,李志飛首次參加了極客公園的「超頻之旅」活動,作為中國的商業領袖代表前往矽谷和多家初創公司、孵化機構進行了交流。與此同時,李志飛也是極客公園創新者聯盟「前沿社」的聯合發起人之一。作為一名決策者,李志飛對於前沿技術的追逐和在中外交流上的重視程度,勢必會影響到出門問問的「氣質」。

「國內大多數互聯網企業還存在競爭的壓力下,如果能夠有更多的人關注技術,甚至更加理想主義一些,整體的生態環境會更好一些。」

至於這項合作具體的資源投入,出門問問後端做自然語言、人機對話等工作的十多位工程師將參與其中。除了日常的溝通,雙方每周都有例會,而李志飛本人也會每個月跟項目的負責人溝通進度。「我們在這過程中希望能夠相互交流,積極迭代,而不是以前那種『分配項目——驗收』的低效溝通方式。」

對於一家企業來說,不同階段的目標是不盡相同的。李志飛表示出門問問去年絕大部分時間都放在硬體產品上,而當下階段需要關注的便是「想方設法」建立核心的技術壁壘,讓用戶願意持續使用產品。

下一步,出門問問希望把這樣的合作模式推廣到更多的科研院所。「我們想要做出世界一流的人工智慧機構,這就需要和更多的科研院所合作,好在全球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人才我都是非常熟悉的。」李志飛自信地說道。

原文鏈接→「加註」科研合作,出門問問究竟想做什麼?

推薦閱讀:

AI也能作曲?誰來定義AI的freestyle?
【大神Geoffrey Hinton】深度學習要另起爐灶,徹底拋棄反向傳播
2017年科技行業最值得記憶的十大事件盤點
《Web安全之機器學習入門》 前言
斯坦福發布人工智慧百年報告,預測AI如何在2030年改變人類的生活

TAG:出门问问 | 人工智能 | 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