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製101:英語啟蒙之路_2
我們家小朋友的英文啟蒙和中文啟蒙是同時進行的。閱讀起點於出生5個月左右。這樣有個好處,我可以觀察到在雙語啟蒙下,母語和非母語對比之下的學習路線。觀察中發現,雙語啟蒙的開頭確實是非常混亂(並且落後)的,但隨著孩子心智的成長,該有的能力會自然發展。
(P.S. 這一部分是屬於我自己的記錄,主要是閑扯和一家觀察的結果,總結性乾貨不多。關心英語自然拼讀Phonics的,請稍等後續第三部分)
Part II: (2歲-3歲)英文啟蒙、中文啟蒙和成長的重要性排序和時間安排
經過啟蒙期之後,布布無意識說話大概在5個月左右,比如叫「媽媽」、"L"這種奇怪的混雜語言的輸出。有趣的是,每次她要尿尿之前,就大喊「L,L」。這讓我一度感覺到很困惑,一方面,顯然她不知道自己發出的這些聲音符號的意義;另一方面,這種混雜的早期語言確實和某些事情有「一一對應」的關係,這也代表著某種語言天生的意義。所以,我後來在和布布母語對話中有意地強調了這種一一對應關係,比如指著圖片上的鴨子,同時說這是一隻「鴨子」,然後同時發出鴨子的叫聲。
這種「對應」關係方便的例子可以用在任何實物名詞上,尤其是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和動物;其次,這種對應關係,可以用在各種常見動作和動詞上,比如,「站」、「坐」、「跑」、「跳」,這些詞上。再其次,這種對應關係,可以用來描述和指代各種情緒和心情。比較有趣的是,這些簡單的對應關係的理解,正好伴隨著寶寶1歲前後的敏感期,比如1歲左右有個敏感期,孩子很喜歡看各種照片的臉,很喜歡看各種表情,這也會對情緒與語言的「對應」加深理解。比如孩子掌握動作語言(也是空間概念)的時期,正好伴隨著走、跳這些大動作的敏感期,就好像孩子用身體的運動發展在內化這些概念一樣:「向前爬」,「向左走」。好像是「用生命在學習」一樣。
可以發現,每個孩子這種成長的順序只有一次,正好對應著從零開始的一種語言能力的形成。我自己對英文的理解不深,孩子的母語還是中文,我正好做了些觀察。仔細觀察下,發現了以上的總結的,孩子身體和心理的發展是和語言的發展大致同步(且同樣是對應)的。布布中文語言能力各方面的發展正好伴隨著一個個敏感期的發展。如果好好觀察把握孩子的每一個敏感期,他們逐漸長大快到4歲時候會進入抽象思維的發展期,這時是孩子創造性語言的高峰期,這個時候如果適時地引導孩子去同時感受韻律和語境組合,不時之日我相信孩子可以有「超常」的表現(熟讀詩書的孩子可以在小小年紀有出口成「詩」的能力,如傳說中的駱賓王,七歲能詩,作了《詠鵝》)。但是關於布布在英語上的啟蒙,我沒有幫她做到像中文啟蒙這樣的循序漸進,並且恰到好處。我相信有心有條件的父母可以在孩子英語的習得上同時把握這些敏感期,這樣,素材到了+能力到了+時機到了,孩子的早期英語能力可以加速發展。這樣如果同時發展好中文和英文,會對孩子以後的書面文字學習打下很好基礎。
問題2.1:早期不識字,閱讀是在看什麼?(繪本閱讀方面)
可能有的家長會說,畫給小孩子的一本繪本畫那麼大,印刷那麼厚,一頁沒幾個字,有大片的空白,價格也不便宜,買了好浪費啊,還不如開始就教孩子認字圖冊,認識一個就多一個,效率高很多。我的理解是這樣的,首先我相信閱讀中的理解能力和想像力屬於「能力」,而認字多少只屬於「知識」的範疇。知識是基礎,能力是翅膀;認識文字能幫人行走,然而想像力能助人飛翔。所以,早期繪本雖然看起來性價比低,但能在孩子合適的敏感期做合適的助力,這才是最好的性價比。所以越是早期的繪本越是值得大量甄選優秀的經典的,去囤去用去消化。
補充一個方面,畫得好的繪本本身也帶有美育啟蒙功能。讓孩子多接觸優秀得大獎的繪本,這些繪本的畫面本身就是有生命力、創造力,配色、構圖、細節表現都是美好的。讀繪本(看圖)的過程,可以潛移默化培養孩子正確的審美,這就是一舉多得。經典比如,《花婆婆 / Miss Rumphius》這種構圖很好又美的繪本。從這個角度來說,看繪本也是欣賞畫作。相關理論文章可以參考《好繪本,如何好》,《繪本之力》、《幸福的種子》等一系列專業講繪本伴讀的書。
關於優秀的早期啟蒙繪本。
很可惜市面上優秀的啟蒙早期繪本,大陸出版的很少(可能這種「低性價比"市場不買單)。也有例外,前面提到汪培珽的書單,我覺得其中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早期中文書單都非常好,基本上我能買到的低齡繪本布布都很買賬地讀。這些有大陸曾經出版的,但是主要是台灣出版(強烈擁護兩岸三地是一家8))。只是這些大部分都很難買到。市場常見的模板式出現的卡通主題繪本建議直接丟棄,這可能影響到孩子的表情認知發展,包括玩偶也是,模板式娃娃也要少用,比如芭比娃娃,早期多用「華德福娃娃」(注2)。再吐槽一句,這種模板式卡通衍生出的模板式簡筆畫也是荼毒孩子想像力的一大殺手。。。。(有次我見到5、6歲的孩子畫青蛙帶著人的笑臉,畫腳畫成像泰迪熊一樣的圓圈,感覺很不理解,後來才知道這都是「簡筆畫」教的-_=)
引進版中,還有一類是日系的,日系的貼近孩子生活場景的早期繪本畫得很不錯,比如林明子系列繪本,但是日系卡通風格的繪本不太建議,比如《小熊寶寶》系列,雖然小熊寶寶已經是相對優秀的繪本,只是有更尊重孩子天性的其他繪本可以取代它。(遵循「蒙氏」的繪本原則,這個原則提倡早期繪本不要出現非真實場景的、不要出現動物為主角的比如小熊吃蛋糕這樣的畫面,孩子不能區分fiction&non fiction。見注1)。
除此之外,大量優秀的早期啟蒙繪本都是英語國家的。這幸運的是,爸爸媽媽你們可以順理成章地將雙語啟蒙書買起來了!
首推大名鼎鼎的卡爺爺系列,最著名的有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 1 2 3,to the zoo等。卡爺爺用了特有的拼貼畫來畫繪本,顏色豐富,形象鮮明,正好適合低齡寶寶的興趣點,所以的確是非常適合寶寶的(英語)啟蒙的。基本卡爺爺的每一本都是適合啟蒙的經典。
然後還有《我爸爸》《我媽媽》系列等。基本上,前面英文聽力啟蒙書中文字簡單的都適合親子閱讀啟蒙,可以結合音頻聽力一起輸入。
有一點需要提醒的是,英語的親子啟蒙盡量要用英文來伴讀,一遍中文一遍英文的方式就失去了英文啟蒙中語言和圖片的「對應」關係了,孩子會自動將英文翻譯成母語的對應,這樣的習慣不好,不利於英語語言的自然習得。這樣會對父母的英語表現能力有些挑戰,解決的辦法就是英語啟蒙書盡量簡單,可以比同等母語中文書的難度低一兩個檔次,甚至更多。
布布嘗試過的這些繪本嘗試和喜好程度我也做了逐一記錄,後面會貼出總結。
問題2.2:中文啟蒙和英文啟蒙哪個更重要?
綜上所述,因為我能力有限,我只能盡量保證布布的中文啟蒙。後來發現,其實很多在英語環境下的華人家庭的孩子如果不用中文啟蒙,孩子會更喜歡用英語,覺得中文難,中文會退化。我的理解是,中文可以更抽象,微言大義,言簡意賅,更適合以後的抽象表達。並且中文是幾乎唯一存活下來的象形字語言。早期的英語表達,相比更生活化,模式化,學了容易應用。無論從文化情感上,還是從長遠的深層表達來看,我覺得中文啟蒙比英文啟蒙重要得多,得多。當然如果有家庭能夠一手英文,一手中文,兩手都不弱,那樣更好哈。這段時間我試著將中文啟蒙和英文啟蒙書作類比:從簡到繁,「聲律啟蒙」可以對Hooked on phonics(經典的phonics教材),「唐詩三百首」可以對「Mother Goose」(經典的哼唱童謠)。不必未曾感受,一比差距明顯,中文詩歌的美和雅可以濃縮在啟蒙詩歌力不著痕迹。比如中文的自拼可以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英文的自拼,一般會用小貓小狗小熊,blabla做了什麼事情。所以還是要好好珍惜中文語言的瑰寶啊。
關於時間安排:
中文母語環境下,自然得加強英語聽力的輸入,所以,在聽力方面,我覺得英文與中文的輸入時間大概是2:1。
一方面,聽主要是英文為主。最早期用火火兔小音箱,同時裝了英文和中文的啟蒙兒歌和中文故事,只要小朋友不排斥,就盡量英文聽力「磨耳朵」。後來到看動畫片的年齡,我的原則是能看書的不看動畫片,如果實在要看動畫片就看英文為主的動畫片,所以布布看的動畫片基本是英文為主的,嘰里呱啦上的素材也是主要是英文,2歲半開始基本保證每天1-2小時的磨耳朵,到現在大概又1000小時的磨耳朵時間。500小時左右開始準備Phonics,1000小時的基礎上開始加強對話輸入輸出。
另一方面,閱讀盡量保持中文英文1:1。因為中文理解能力進度比英文快很多,所以英文會在某幾本書的重複上停留時間比較多。
然後4歲以後,可以多訓練孩子中文表達(講故事),這樣中文表達能力也有了平衡。
問題2.3:如何分配時間來協調兩種語言習得的進度?
考慮孩子中文為主的話,建議像我這樣英語不太熟悉英文環境不足夠的家庭,還是中文先行,中文比英文早一兩個階段的樣子。中文聽故事的時候,英文聽兒歌,中文看一頁兩行的時候,英文看一頁一行,中文開始說句子,英文可以試著說簡單單詞(帶模板替換句子的單詞,比如This is a cat,this is a dog)。
無論中文英文,整體的節奏可能都需要最先有「聽」(大量的聽),然後讀圖(對應,生活場景幾類),接著「說」的輸出,其次自主閱「讀」,也就是準備 phonics和拼音。鑒於中文比英文提早,那麼可以先接觸中文拼音再接觸英文phonics,這樣一是中文拼音單音節規則簡單容易理解,二是中文母語便於理解,這樣從拼音過渡到 phonics,難點剩下多音節拼讀規則的積累,如果又有前面早期聽力對應關係的積累,可以在 phonics的學習上又加速的效果。
問題2.4:雙語發展的利與弊
這是個挺大的問題,我就說兩個膚淺的觀點,第一個是,多重語言的對應和刺激可能會多開發一些大腦不常用區域,所以我信了,並且試著去做了;第二個是,常見的講到雙語啟蒙的孩子出現問題的例子,常常伴隨著母語開發的不健全,所以並不是雙語輸入太多,可能是沒有一種語言輸入得足夠多足夠充分。鑒於時間是有限的也總是最大的瓶頸,所以盡量好好利用熟練的語言多給孩子創造語言環境吧。早期與孩子的交流如何進行呢,強烈推薦一本書《0--4歲與寶寶對話》,這是英國一名語言專家的書的中文版,其實在布布中文的啟蒙上得以匪淺,從這點上也可以驗證,語言學習是相通的。
問題2.5:早期英文書單的參考
布布接觸書也比較早,1個多月就開始接觸觸摸書。對於家長,最初的她就像個黑盒子,我們不知道她會喜歡什麼,也不知道該怎麼和她交流。隨著慢慢的磨合,思考並且結合找資料,我慢慢找到了適合布布看書的一條路。布布現在想像力開始萌芽,也會自己去找書看,自得其樂。 布布大約是4個月左右接觸繪本,最開始,她什麼也不懂,就是會表示對顏色和畫風的喜好,好看的畫風和顏色看了會笑。這個時候需要給寶寶畫風精美的(少字)圖片書,或者顏色和諧漂亮的觸摸書。寶寶是有審美能力。如果買那種看起來專門給小盆友,所以畫得比較機械的,顏色對比不和諧的書,會打消小朋友對書的興趣。接著大約是6、7個月左右,會注意到一些卡通形象,喜歡的會多盯著一回兒,不喜歡的就很煩躁推開(如果她心情不好有別的事情也會亂推開)。這個時期不強求讀書的時間,但是要環境舒適,根據寶寶的興趣來定「盯」書的時間和方案。後來9,10個月左右,會主動去翻到某本書某個地方(木板書,比較好翻),盯著一回兒,大笑。這個時候可以主要引入觸摸書,木板書,布書,可以讓它翻,與書本互動。
再到1歲左右,開始饑渴地認圖,喜歡看各種挂圖,喜歡找對應,比如卡片或書上看到一隻小熊,就指指家裡的小熊。然後再後來,會慢慢區分顏色,棕色的熊的圖片對應的棕色的熊,白色熊的圖片對應白色的熊。這段時期,生活體驗和身邊的物品會加深她對形象的認知。她會大量大量地不停滴認圖認東西。我覺得到此開始,小朋友才能開始稱得上「看書」。這個時期之前,可以只給她圖片卡片就能打發她。 然後,到14個月左右,她看到書上的各種表情,腦海里會有印象,會聯繫到平常生活。看到圖片上的動物,會把他們當做和生活中平等的東西一樣,愛護他們,照顧他們。這個時候給她圖片,她已經覺得幼稚了。。。。多給她看不同的與生活場景有關的書,這時候,海尼曼(GK)系列的生活場景的分級圖片對她來說就是有趣的。再往後15個月多,小盆友的想像力發展,就會看到東西聯想到擬人的表情,動作,心情,情景。這個時期應該可以大量接觸早期繪本,她才能算「看得懂」書。這個時期,結合她會走路後發展生活自理能力的需要,及各種生活常識和簡單道理的認識,可以邊讀書邊對比理解生活中的事情。另外,可以邊看書邊互動。
再以後大部分都是我和布布的親子伴讀。整理以後發現布布的讀書量還是驚人的,1歲之前,她看了中文+英文一百多本小「書」,以簡單圖畫為主,總的看來文字輸入不多,相當於用一百多冊圖畫書帶領「閱讀」入門。淺淺地接觸廣泛內容之後,越到後來,孩子閱讀提高優勢會越明顯(中文上就是看書超齡越來越多;英文上的提高是階段性的,開始輸出以後會有一個進步的高峰期)。這種孩子的進步有時在家長看來,絕對是份回報的驚喜。
下面截取布布的0-3歲英文早期書單,整理如下:
英文親子閱讀列表(合集部分)(0-3++)
-------
*注1:「蒙氏」教育中關於繪本選擇的觀念。
(節選於網路)「蒙台梭利教育指出,孩子在6歲之前,主要任務是適應環境。為了適應環境,首先要了解真實的環境。繪本和故事就是兒童了解環境、適應環境的一扇大門。如果繪本傳達了不真實的信息,就會讓孩子迷惑和誤解,成為孩子適應環境的障礙。「蒙氏選擇繪本的第一原則是:真實。要提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真實的事物。比如身邊的小動物,自然的場景(公園裡,草原上,森林裡等),生活中的人(比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兄弟姐妹等),生活里發生的事情(去上學,看醫生,吃年夜飯等)。反過來,虛幻的事物不可取,比如桌椅能開口說話,狗狗能給主人做家務等。」
「狗狗可以跟狗狗說話,但是不要跟人對話。也就是說,動物不能做不符合動物行為的事情。這一標準就砍掉了繪本界的半壁江山,因為動物的題材孩子實在太喜歡了。我自己挑選繪本的時候,就主要卡在動物穿衣服、開賓士、幫主人拍照這些東西上。要注意,動物的故事要發生在自然的情景下:大熊可以住在樹林里,公園裡,或者山上,但是不能像人一樣,住在西四環,開賓士去上班。小鱷魚也不能像人一樣按時去上幼兒園。動物不能穿球鞋,不能給人拍照,不能寫作業。不然孩子不跟你說話,一直對著你家柯基講心事也是囧囧的。《米菲兔系列》、《好餓的毛毛蟲》系列、《貝貝熊系列》、《兔子帕西》系列等,都是動物過著人的生活,不符合真實的動物行為,儘管好評如潮,只能忍痛割了。」
「繪本中可以有道德引導么?可以有,不強求。中國有句諺語,叫3歲看大,6歲看老。蒙台梭利教育也指出,孩子的人格在6歲之前就業已成型。所以,孩子的道德教育最好在6歲之前就滲透開展。注意這裡是滲透,不是說教。因為6歲之前,孩子的吸收性心智會讓他模仿周圍環境,而並非通過大人的說教中學習。所以,要注意繪本的道德引導性。繪本要給孩子樹立積極正面的道德典範。故事要積極向上,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充滿正能量。特別注意的是,即便是峰迴路轉,孩子最後認錯改正,大家其樂融融,也不要出現反面典型。因為孩子的吸收性心智會讓孩子模仿看到的所有事物,他會不加區辨的吸收。作為家長,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最好把消極、負面的東西過濾掉吧。幾乎人手一本的《大衛,不可以》系列,大衛的行為就是反面典範,不推薦。最後,如果繪本里沒有明確的道德典範和引導,也不用強求,故事只是簡單的有趣、好玩也是極好的。」
在實際執行中,我盡量遵循這個規則同時也稍微做了取捨。我覺得如果能重來一次,我會完全按照這個原則把書單再砍掉一部分。
**注2:華德福娃娃。
(節選於網路)「華德福教育認為:芭比娃娃那樣標準的,沒有表情變化的娃娃,不能給孩子留下任何可想像的餘地,不能算作真正的藝術品,孩子的大腦若局限在這樣的思維模式里,會影響孩子對美的理解和塑造。華德福教育鼓勵孩子和家長一起動手做娃娃,甚至鼓勵家長、老師做些「未完成的」娃娃讓孩子自己去想像。」
(下一節預告: 關於英文Phonics)
推薦閱讀:
※表妹在我家住過發現她手腳不幹凈該怎麼辦?
※如何引導要強,情緒起伏大,不喜歡去表達的孩子?
※如何面對好奇寶寶的「十萬個為什麼」?
※養個孩子累成狗,怎樣聰明的「偷個懶」?
※幼兒在線學英語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