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做出1%的改變》讀書筆記

作者:鄭委

從自然型父母到智慧型家長的轉變

有了孩子你就成了父母,但是,你知道怎樣做一名智慧型家長嗎?

家庭是孩子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成長環境,家長教育不同於家庭教育,家長教育的受教者是家長,它是指家長在專業機構的引導和教育下成為合格的家長,只有家長素質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從事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的施教者是家長,受教者是孩子,因此家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說文解字》告訴了我們教育的本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教育的本質如此簡單、如此樸實,想教育好孩子做好兩件事情足矣:

其一,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施教者們努力成為孩子的榜樣,此為「上行下效」;

其二,幫助孩子樹立基本道德觀並教其如何做人,此為「使其向善」。

家長教育是樹根,家庭教育是樹榦,學校教育是樹枝,社會教育是樹葉,四者構成了孩子教育的施教者,但家長這個施教者好像並不輕鬆也並不合格。

家庭問題目前已成為大部分家庭面臨的首要問題

家庭問題目前已成為大部分家庭面臨的首要問題,而且越來越嚴重。夫妻溝通不暢、離婚率逐年提高、3~6歲的孩子就開始不聽話,一二年級的孩子就開始厭學,青春期孩子逆反叛逆,中考高考壓力重重,大學生就業難,未婚同居現象見慣不怪,獨生子女閃婚閃離,婆媳關係極度緊張,隔代教育矛盾重重……

面對這麼多家庭問題,中國家長真的很難,他們陷入了「內三無」和「外三無」的尷尬境地!

家長「內三無」狀態:大部分家長遇到家庭問題時,往往陷入沒有知識、沒有方法、無可奈何的尷尬局面;在內三無狀態下受煎熬的家長就會想到求學、求人、求救,但是,他們卻發現自己陷入了「外三無」狀態:沒有地方可去、沒有系統可學、沒有專業人士可問。

國民素質從娃娃抓起,娃娃素質從家長抓起。家長素質提高了孩子素質就能提高,孩子素質提高了整個國民素質就能提高。

培養孩子的目的

「你培養孩子有目的嗎?有目標嗎?有方法嗎?」——這是培養孩子最根本的三個問題,也是「孩子出問題」的根源。

大家知道,現在「孩子問題」越來越多,「問題孩子」也越來越多,為什麼?

根本原因是我們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並沒有認真思考過這三個問題,甚至有很多家長根本就沒有思考過這三個問題。

家長朋友們,請你閉上眼睛思考這三個問題,看看你有沒有答案?如果沒有,「請你反思作為家長你是否合格?」

培養孩子的目的是針對「價值觀」問題,培養孩子的目標是針對「標準」問題,培養孩子的方法是針對「操作」問題。

傳統意義上的「目的」

無論你培養孩子的目的是什麼,都無可厚非,因為我們每個人文化背景不同、家庭背景、價值觀不同,所以培養孩子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在這些目的的背後,我們認為有一個「根本性」的目的,就是一個「所有家長都認同的目的」,也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的」。

「我培養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她幸福!」

只有你建立了正確的追求幸福的價值觀,你才能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追求幸福的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會引領孩子獲得一生的幸福。

我想問家長三個問題:「學習好就一定幸福嗎?」「學習一般的孩子會幸福嗎?」「學習差的孩子一定不幸福嗎?」

在急功近利的社會環境下,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我們的孩子容易嗎?每天早上6點多出門,每天晚上9點,大人們都已經坐在暖洋洋的沙發上看電視了,孩子或是剛剛下自習在回家的路上,或是坐在寫字檯前寫作業。儘管這樣,家長們還會配合學校在「學習」上給孩子施壓,家長急功近利的心態造成了「孩子的問題」和「問題孩子」。

家長朋友們,應試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學習是孩子的事情,你不應該在學習上干涉過多,而應該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正確的教子方法,在素質教育和德行教育上多下工夫,你的孩子才會是個各方面都優秀的孩子。

我常常跟家長講兩句話:「如果家長重視孩子的學習,孩子一般都不重視學習,都不愛學習。如果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學習,孩子一般都重視學習,都喜歡學習。」

學習好就一定幸福嗎?

家長都希望孩子學習好,學習好的學生會得到老師的支持和表揚,得到同學們的認可和羨慕,得到家長們的理解與寬容。現有教育體制下,「分數高於一切」是潛規則,學習好掩蓋了很多東西。要知道,學習好的孩子並不一定什麼都好,只有當他走上社會,從事了他喜歡並為之奮鬥的工作,同時得到領導的認可、同事的認同和朋友的愛戴時,他才能算是「好」的!

學習好的孩子反而壓力大。很多學習好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和抗壓能力差,精神世界比較脆弱。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只是在此提醒那些學習優秀的孩子的家長們,更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更應該關注孩子的情緒釋放。

家長們希望孩子學習好,這一點沒錯,但在孩子學習好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更應該重視孩子的「價值觀」和「人格」的培養呢?這一點請關注本書第二個部分中「好孩子的標準」。在此,要提醒那些學習特別好的孩子的家長,孩子學習好不要沾沾自喜,我們要瞪大雙眼判斷自己的孩子人格是否健全,價值觀是否正確。

學習差就一定不幸福嗎?

家長朋友們,學習差的孩子能幸福嗎?本來是能的,但是,一般情況下,我們成年人並不讓這樣的孩子「幸福」,更多的是在「虐待」他們。

我們來換位思考,倒數第一名的孩子容易嗎?相當不容易!一個孩子如果在現有教育體制下是倒數第一名,那麼老師不喜歡他,同學不願意理他,家長總是指責他,他們容易嗎?一個孩子沒有人認同他,他周圍充滿「黑暗」,學校就宛如「地獄」,但他還是每天早上背上書包,義無反顧地走向「地獄」,家長朋友們,換你你行嗎?一個孩子每天都聽不懂課,但是每天還要堅持坐八個小時聽,有時候還要假裝能聽懂,難道這不叫素質嗎?換你你行嗎?。這樣的生活不是一兩天,而是一月月、一年年,每天這樣,這叫毅力,這叫耐力,這叫抗挫折能力,這叫抗擊打能力,這都是素質。

等這樣的孩子走上社會,發現自己什麼都不行,「我比較差,從基層做起吧」,等他真正干起活來高興得不得了:原來知識不是最重要的啊,工作中毅力、耐力、抗挫能力、抗擊打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這樣的孩子工作以後會很快成功。倒是有些學習好的孩子「高不成低不就」的,最終一無是處。大家有沒有發現,許多學習好的孩子去當公務員了,許多學習差的孩子當了大款」。

學習一般的孩子幸福嗎?

我覺得學習中等的孩子倒是最需要關注的一個群體。學習中等的孩子在學校裡面常常是「被忽略的」群體,在家裡,家長總是覺得「這孩子就這樣了」或者「我的孩子學習很努力,就是成績上不去」。

現有的教育體制下,老師和家長往往對這部分孩子並不重視,這部分孩子往往主觀上非常努力,但他們畢竟是孩子,在他們付出努力的情況下,更需要得到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但他們往往得不到幫助,時間一長他們發現:「我這麼努力還是這樣,看來我就是一般水平,就這樣吧。」一旦成績中等的孩子有了這樣的想法,他的心態就會變成「我努力也得不到成功,那我就稍微努力努力,別讓自己太差就行」,十幾年的學習生涯培養了他這樣的「認知」,帶著這樣的「認知」走向社會,一輩子就是「稍微努力,不是太差,差不多就行了」,庸庸碌碌過了一輩子。這類孩子最需要家長的關注,他們主觀上努力,就差我們家長能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了。只要是你適時給予他們幫助,他一定會還你一個驚喜!

我曾看過一個故事,一位國外大學的校長在每次畢業典禮的時候,都會這樣講話:「我祝賀得A的同學們,恭喜你們獲取了優異的成績,以後學校的科研就靠你們的支持了」;「我祝賀得C的同學們,恭喜你們通過努力順利畢業了,以後學校的捐款就靠你們支持了」。但這個校長從來都不祝賀大多數得B的同學。我不知道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但每次讀到都會會心一笑。得B的同學就是大部分中等生吧?

家長朋友們,如果你的孩子是優等生,請關注他們的情緒和壓力,多幫他們解壓,提高他的抗挫折、抗壓力能力;如果你的孩子是差等生,請你使用正確的方法對待他,因為他最需要幫助,幫助得當他會成為優等生;如果你的孩子是個中等生,請你多給他提供學習方法和技巧,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支持。只有家長好,孩子才能真的好!

培養孩子的目標

任何一項工作都應該有目標,朝著目標努力工作,就很容易圓滿完成這項工作。上文中提到,教育孩子是人類最偉大也是最艱巨的一項工作,我們家長在從事這項工作的時候有工作目標嗎?

這個問題也可以這樣問: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我們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孩子「好」,但是我們的孩子應該往哪裡「好」呢?

每位家長都有必要了解「好孩子」的標準,按照這個標準來教育孩子一定會事半功倍。

「好孩子」必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

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呢?

家長們的兩種答案是:「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學習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這樣回答的家長多半教育不好孩子。

難道聽話的孩子就一定是「好孩子」,學習好的孩子就一定是「好孩子」嗎?

什麼是聽話?一般意義上的「聽話」就是順從,家長、老師讓幹什麼就幹什麼,讓怎麼干就怎麼干。這種方式下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缺少創造力,缺少獨立思考能力,或許將來連謀生的能力都沒有,至少是謀生能力不強。

所以,聽話的孩子不見得就是好孩子。

我認為,培養好孩子首先應該培養他正確的價值觀。

中國教育體制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價值觀教育的缺失」,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整個社會比較浮躁,急功近利的觀念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大量家長把「拜金」和「官本位」下的「成功」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標。

我們的家長「重智力,輕德育」,我們的學校「重分數,輕能力」,我們的培訓機構「重技巧,輕根本」,我們的媒體「重收視率,輕社會責任」,我們的孩子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學習成長,等他們真正走上社會去打拚的時候,大部分人都將不適應社會。

我們的教育體制需要有應試能力、高分數的孩子,但我們的社會需要的不是「高分低能」的「白痴」,而是具有高尚的人格、出眾的德行和優秀才華,敢於承擔責任的「真正的人」!

誠然,社會對我們的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能不管孩子,我們也不能瞎管孩子,我們必須要付出極大的精力和智慧把孩子培養得「既能適應應試教育又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而這一切的基礎是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我把孩子的價值觀稱為「幸福觀」

家長們應該讓孩子在不斷追求自己人生目標的過程中,學會享受努力過程中的快樂和滿足。

要特別指出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孩子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學習的,一旦失去了學習興趣,十幾年的學生生涯就可能過得很不正常,這種不正常一旦成為習慣,孩子就可能形成扭曲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好孩子的標準

這個「好孩子的標準」是我提出來並實踐完善的,如果你認同就朝著這個標準去教育孩子。

好孩子的核心是有正確的幸福觀。在此基礎上,好孩子還應該具備以下四個特點:對內敢於負責任,對外會愛別人,內修德行,外展才華。

1 責任心

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責任心是一個人成功和幸福的基礎,只有負責任的人,走上社會以後才能成功,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才能幸福。

那麼什麼是負責任呢?就是做好分內的事。對於一個孩子來講,主要的責任就是主動學習,把學習這件事做好,料理好自己的生活,並且能夠幫家長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一個連分內的事都不做的孩子是缺少責任心的。

中國家長往往破壞了孩子責任心的建立。

其一,家長的教育方法不正確。

其二,家長包辦太多。

2 愛心

愛心是一個人最優秀的品質。很多孩子在6個大人無原則的寵愛下,失去了愛的能力,因為只收穫不付出的人不可能有愛心。

我們對父母的愛是孝心,孝心是敢於承擔對父母的責任;我們對朋友的愛是互助,愛朋友是敢於承擔對朋友的責任;我們對自己的愛,就是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得到別人的尊重。愛心是責任心的外化。

因此愛心和責任心其實是一回事,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責任心,他一定沒有愛心,那你就不要奢望他有孝心,不要奢望等你老了她會孝敬你。

3 德行和才華

「德才兼備」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德行」——「行」指行為的規範,「德」指內心的自律。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行為規範看出他內心是不是自律,一個人內心自律,那麼他的行為一定符合社會道德規範。「行」是「德」的外化,「德」是「行」的內在。

「德」者,心律也。一個人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就具備了心律。「道德」在字典中的定義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因此「違反道德的事情不要做,符合道德的事情要多做」。

孩子是否有德行,關鍵看家長!

「不傷害,不妨礙」這六個字如果能陪伴孩子一生,那他的一生都會幸福。試想一個孩子對老師、家長、同學、集體乃至社會都能夠做到「不傷害,不妨礙」,他能不主動學習嗎?他能不孝敬父母嗎?他一定會具備高尚的人格,高貴的品質,敢於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會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吸引有才華的人和他共同開創一番事業,最終回饋父母、朋友和社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4 展露才華

一個人有了德行就擁有了才華,對內要修德行,對外要展才華。成績好、彈彈琴、跳跳舞、比比賽這些都不是才華,只能算是才藝。至於什麼是才華,我會在《愛學習 會學習 能學習——家長輔導孩子學習的有效方法》詳細解釋。在此我主要想提醒家長,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德行」而不是「才華」,請您仔細思考「有德就一定有才!」

好孩子是有標準的,在建立正確的「幸福觀」的基礎上,對內敢於負責任,對外學會愛別人,不斷修鍊德行,展露才華,為社會作出貢獻。

家長朋友們,讓我們攜手培養「好孩子」,孩子是未來民族的脊樑,他們擔負著民族復興的偉任,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培養孩子的方法

四種常用的教育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總要求」

第二種方法是「總表揚」

第三種方法是「總批評」

第四種方法叫「講道理」。

這四種方法是我們家長最常用的方法,但是有用嗎?

教育孩子的唯一方法是「智慧」。智慧=找原因+想辦法。遇到任何家庭問題或者孩子的問題需要解決,都先請你靜下心來找原因、想辦法。

孩子出問題很正常,這就是他們的「社會化」過程,只有孩子不斷的出問題,不斷的解決問題,才能得到生活的體驗,學會生活的技能。

大多數家長在孩子出問題的時候就知道動嘴「講道理、總要求、總表揚、總批評」,尤其是媽媽們,叫媽媽們閉嘴真的很難。你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自己也會難過、委屈、痛苦,甚至感到恥辱,他們也想改,但他們畢竟是孩子,生活經驗沒有家長豐富,所以在他們出現問題的而又很無助的時候,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幫助他們。但是,敢問各位家長,孩子睜大求助的眼睛看著你的時候,你們都做了些什麼?只是無用的動嘴而已!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好家長,請你學會運用智慧,成為一個智慧家長——閉上嘴,動動腦,找原因,想辦法,去行動,幫助孩子,關心愛人。

閉上嘴是第一步,佛家說得好「戒定慧」,「戒——不要做壞事」、「定——安下心來」、「慧——擁有智慧」。家長要先停止錯誤的教子方法,少動嘴,最好不動嘴,安下心來,不要焦慮,這樣才可能「找到原因,想到辦法」,最終成為智慧家長。

例子 孩子不能按時獨立起床

很多家長說:「孩子每天早上都很磨蹭,尤其是起床,就是不起來!」我會問家長:「你會正確地叫孩子起床嗎?你培養過孩子正常起床的習慣嗎?」家長們會反問我:「這還用培養嗎?」

孩子不能按時獨立起床不是小事,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在體現著孩子的優秀品質:

一個孩子不能獨立起床,他可能沒有責任心,他對自己不負責任,對同學對老師對學業不負責任;一個孩子不能獨立起床,他可能沒有意志力,意志力是遇到問題敢於徵服困難的能力,是敢於徵服自己的能力,例如我們成年人,早上起不了床就跟自己戰鬥:「再睡10分鐘吧!」10分鐘過去後,告訴自己「再睡5分鐘吧」,5分鐘過去又沒有戰勝自己「再睡一會,今天打的上班算了」,等打的也來不及時又開始和自己戰鬥「再睡一會,不行給老闆發個簡訊,說今天病了去醫院,晚30分鐘到單位」,這樣的人就沒有意志力;一個人不能獨立起床,他可能沒有時間觀念,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容易遲到,遲到是缺德的行為;一個孩子不能獨立起床他可能沒有好的生活習慣,沒有好的生活習慣的孩子,學習一定不會太好,生活品質決定孩子的學習品質,生活和學慣用得是一個腦子,生活一團糟,學習上就不會思路清晰??

起床不是小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不是小事,請家長重視孩子的生活習慣的培養。

請注意,我們幫助孩子獨立起床,不能靠講道理——寶貝,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就要從起床做起,一個人不能自己起床就是沒有責任心,沒有??所以你要自己起床啊!不能靠要求——寶貝你要自己起床,也不能靠表揚——寶貝,你要能自己起床就很棒了!更不能靠批評——說了多少次,你怎麼還不能自己起床,沒有責任心,沒有意志力,你太讓我傷心了!

這四種方法對孩子都沒有用,孩子需要家長幫助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家長需要運用智慧原則:

①找原因。孩子不能起床其實是因為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到點醒不了」,其二是「醒了起不來」,這是生物鐘和責任心的問題。

②想辦法。 一個行為重複21天就會成為習慣,家長首先要想辦法讓孩子每天早上自己醒來。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給他準備鬧鐘,鈴聲最好輕柔,保持21天讓孩子自己醒來;小一些的孩子,步驟就比較複雜,但是你只要照著做21天,讓孩子到起床的時間就能安詳、平和、舒服地醒來,相信你的孩子以後就能按時醒來:

第一步,打開窗帘,讓光射進來。人眼對光非常敏感,當光線進入房間,人的潛意識就會醒來。打開窗帘的動作要緩慢,讓光緩緩進來,如果太快會驚嚇到孩子,被嚇醒的孩子會一整天都沒有精神。如果夏天天亮得早,你就要給孩子的房間使用厚窗帘,厚窗帘有助於孩子睡眠。如果冬天外邊沒有光,你最好使用可以調節亮度的檯燈,讓光線慢慢亮起來。

第二步,打開窗戶,讓新鮮空氣進來。尤其是冬天,室外的冷空氣進來,孩子的皮膚和鼻子會感受到很舒服。

第三步,坐在床邊,盯著孩子看一分鐘。你和你愛人造出來的這個傑出「產品」,你一天中有多長時間仔細看過他?這一分鐘充滿了「愛」,會讓你心態平和,感到做爸爸媽媽的偉大;同時,孩子雖然沒有睜眼,也能感覺到你在看他,人是有潛意識的。

第四步,手伸進被窩,摸摸孩子的胳膊和小腿。

第五步,對孩子說:「寶貝,7點了,起來了。」聲音要輕柔,時間要準確,千萬不要在時間上欺騙孩子;

前五個步驟要堅持21天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物鐘和作息習慣。

第六步,孩子可能會說:「媽媽,再讓我睡5分鐘」,這個時候一定要給孩子這5分鐘,因為人都是佔了便宜才會聽話。

第七步,把責任還給孩子。5分鐘之後再叫他起來,如果他再要5分鐘,就堅決不能再給了,說話要算數。如果孩子21天之後,還是不起來,就說明這個孩子沒有意志力或責任心比較差,最好的方法是讓他遲到一次。孩子們都怕老師,你和老師提前說好,孩子今天會遲到,讓老師單獨批評他一次。之後你的孩子可能一晚上都不睡覺,就怕早上起不來,從此之後你就再也不用叫他起床了。

請記住教育孩子的唯一方法:智慧=找原因+想辦法。生活中每件小事都暗藏智慧,只有智慧家長才能教育出來優秀的孩子。

不教而殺謂之虐

《論語.堯曰》中有一句話,叫「不教而殺謂之虐」,意思是說,不對民眾進行教化就以他們表現不好而加以屠殺,這等於是虐殺他們。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同樣有這樣的現象,有些發號施令的人並沒有告訴執行者應該如何去做,就認為他們做得不好,這對執行者來說是一種心理殘害。

我們家長教育孩子往往也是這樣子的。家長對孩子有絕對的權力,孩子越小這種權力就越大,這叫生殺大權。

家長天生對孩子有權力,但千萬不要用權力來教育孩子。你對孩子能批評、表揚、講道理是因為你有權力,權力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給他方法,讓他感覺到你在幫他。

孩子犯了錯,需要的是家長的理解、包容和幫助,而不是無休止的「動嘴」,只動嘴的方法就是對孩子的虐待。

所謂「不教而殺謂之虐」,我們的孩子在小學階段,尤其在一年級是受到虐待最多的時候,因為那個時候他最需要幫助,最需要建立他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是遇到問題最多的時候。

但老師和家長往往沒有幫助他們,反而是在不斷地「虐待」他們。孩子們內心很掙扎:「我知道錯了,我真的知道錯了,但是到底該怎麼辦呢?」每一個孩子都曾經努力過,曾經努力迎合家長,努力改掉壞習慣,然而他們在每次努力還達不到家長的要求之後,會得到更多的「虐待」,這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家長也失去了威信。

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你說一句話孩子頂五句,你給他講一個道理,他給你說五個道理,你發現他說的道理比你說的還有道理,你沒有辦法回復他,這個時候只能說明你對孩子的幫助太少,你已經失去了威信。

家長對孩子具有天賦的「權力」,孩子小的時候不敢反抗,當你一直如此「虐待」孩子的時候,孩子就生活在憤怒、委屈、恐懼中,到青春期的時候,孩子的種種不滿就會全面爆發:早戀、離家出走、沉迷於網路??

我們認為,孩子青春期叛逆的不是父母,而是父母不良的管教方法。如果你不想讓孩子受到如此的虐待,那麼請在給他提各種要求的時候,給予他具體操作上的指導,這才是做家長的本分,這對於孩子來說才是公平的。

家長教育的缺失

學校是不能把孩子培養成全方面的人才的。中國應試教育的核心是高考,因為以高考為指揮棒,學校和老師只能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

如果學生成績不好,學校就評不上優秀,招生就成問題;如果某個班級的學生成績不好,老師就沒有獎金,更評不上優秀教師??這都是事實。

更重要的是,一個班主任要帶40多個甚至更多的孩子,老師不可能關心到每一個孩子。另外,老師在師範院校主要學習的是如何傳授知識,教學生做人這件事大部分老師都沒有系統地學習過,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中小學教師教育不好自己孩子的原因之一。

正如上文提到的,有德的人就一定有才,學會做人是一個孩子「成人」和「成才」的基礎,因此,我們要相信學校和老師能把應試教育做好,而做人的教育需要我們家長承擔起來,畢竟孩子的核心生活環境是家庭。

學校教育的主體是老師,老師是經過3?4年師範教育之後再拿到教師證書才能從事這項工作的,這個過程被稱為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下屬的很多師範院校專門培養教師。

中國的應試教育非常完善,很多家長抱怨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其實不必抱怨,最起碼中國的高考制度是相對公平的。我們改變不了教育體制,在現有教育體制下怎麼讓我們的孩子全面發展,最終獲得幸福是當今家長要考慮的問題。

中國教育最大的缺失是「做人教育」的缺失,而孩子最終走向社會、立足社會的核心技能是「德」,「做人教育」的老師是家長,家長是核心,家長作為老師在家裡教育孩子學會做人,這是家庭教育。

那請問各位家長,你憑什麼當孩子的老師呢?你有提前學習過嗎?你有科學的方法嗎?幾乎所有家長都沒有系統地學習過,沒有系統學習過怎麼能把孩子教育好呢?

所以我們的家長急需家長教育,所謂家長教育就是家長經過專業機構的培訓,掌握科學系統的教育知識和技能。

在發達國家,家長教育被稱為Parents Education,他不同於家庭教育(Family Education),這是兩個不同的學科。而在我國,大家都只重視「家庭教育」,「家長教育」是缺失的。

宏觀上中國家長教育的缺失導致了微觀上中國家長的不成熟。不成熟的家長怎麼能教育出德才兼備的孩子呢?

應試教育要以學校為主,家庭配合;素質教育要以家庭為主,學校配合。這就是家校合作的基本準則,是孩子成功和幸福的核心保證,其基礎是「家長素質」的提高,其主要途徑是家長接受系統的「家長教育」。

父母≠家長

我在上課的時候常常會問家長們:「父母等於家長嗎?」「您是父母還是家長?」家長們都會感到很驚奇,絕大部分家長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沒有父母就沒有孩子,沒有孩子就沒有家長。「父母」和「家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父母」是生理學概念,「家長」是社會學概念。

你如果能把孩子培養成德才兼備的「真正的人」,你才能稱得上是家長,如果你沒有正確的方法,沒有把孩子培養好,你充其量是個父母而已。

所以我常常開玩笑說,很多學校的家長會應該改名為「父母會」,因為如果叫家長會的話,會有將近30%的父母不配參加。

教育有兩個偉大的目的:不僅要使人聰慧,更要使人高尚。

家長教育≠家庭教育

很多人對「家長教育」這個概念不是很明確,「家長教育」和我們通常所說的「家庭教育」是不同的,是有本質區別的。

家長教育的對象是成年人,是指對成年人實施的有關家庭生活、子女成長以及加強自身修養的專業知識與有效技能的教育,簡而言之就是「成年人成長中的成熟教育」,簡稱「三成教育」。而家庭教育的對象是孩子,是指父母對孩子實施的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是具有「雙重身份」的。第一重身份是「學生」。在教育孩子之前,家長需要提前學習教育方法,提升自身素質,這時候,家長學習知識,是知識的輸入者。第二重身份是「教師」。學習了相關知識,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家長才具備了教育孩子的能力,這個時候才可以作為孩子的「老師」去教育孩子,成為知識的輸出者。

家長朋友們請想一想,你們夫妻生了孩子以後,自然就成了家長,就負擔起教育孩子長大成人的重擔。然而在此之前,你們系統地學習過相關的知識嗎?你們具備了把孩子教育成人成才的素質和技能嗎?家長們獲得這些知識的途徑,無非是上網尋找相關文章,購買一些家庭教育專家的圖書和光碟,與長輩或者街坊鄰里交流教育孩子的經驗等。家長們或許會產生困惑:為什麼不同的專家說的不一樣?為什麼我覺得長輩的教育方法都不對?我到底應該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家長們產生這些困惑的根源,正是中國家長教育的缺失。

家長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家長會說,我們小時候,父母在教育我們之前沒有經過任何學習,不也把我們教育得很好嗎?我們現在做家長為什麼要學這麼多?

如圖所示,我們先來做一道邏輯推理題:

第一個條件:我們的父母沒有學習,不管我們,但我們很不錯。

第二個條件:我們作為父母,現在管了孩子這麼多,孩子還有問題。

第三個條件:「管」肯定比「不管」好!

綜合這三個條件,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們管錯了!

我也認為「管」一定要比「不管」強,如果「管」了還不如「不管」,那隻能說明你管錯了。你為什麼會管錯了呢?你接受過家長教育嗎?你的想法、方法和價值觀都正確嗎?如果不正確的話,你管的方法一定是錯的,那還不如不管。如果不管,最起碼孩子可以自由成長,你管錯了,給孩子輸入的都是錯誤信息,孩子反而更差。

正如盧梭的一句話: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到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我們用一棵來打個比方,分析家長教育的重要性:一棵成熟的樹分為五部分:根、干、枝、葉、果。根深、干粗、枝繁、葉茂的樹才能果碩。如果把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比作一棵成熟的大樹的話,家長教育就是樹根,樹根是不可見的,但卻是最重要的,它為大樹的各個部分提供營養,家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施教者,是根本,只有家長的觀念和方法正確,才能成為保障孩子成人成才的根本。

教育的大樹

樹榦代表家庭教育。樹榦是唯一的,樹榦中養分的輸送是單向的,同樣家庭教育的過程也是不可逆的。我們每個人只有一個原生家庭,我們的營養是通過家庭教育輸送到樹枝樹葉的,所以家庭教育是基礎,這個基礎是可見的,現在全社會都很重視這個基礎。

我們把學校教育比喻成樹枝。一棵樹有許多樹枝,我們一生當中要去很多學校,幼兒園、小學、中學,可能還會轉學,所以一棵樹的枝代表學校教育,學校教育讓我們獲取很多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專業知識。

葉代表社會教育。我們絕大部分知識不是在學校里學到的,而是畢業之後通過各種方式學到的,這是社會教育。社會教育是葉,讓我們這棵樹更加豐富多彩。

果代表一個人的成就,一個人要有成就,要得到幸福,一定源於根深干粗,枝繁葉茂。

家長教育是根,它是所有孩子的根源,這是地下部分,是看不到的,但卻是最重要的;干是家庭教育,只有干粗了直了,才能承擔起孩子最終的成就;枝是學校教育,學校教育不是最重要的,只有家長教育牢固了,家庭教育粗壯了,學校教育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這些枝才能發芽長葉,之後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所以,孩子要有成就,家長教育是基礎,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家長只有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才可能培養出各方面都有成就的孩子。

本書還有許多很棒的觀點,就不一一論述了。希望各位家長們能受啟發,建立自己的家庭教育價值觀和標準。

作者Sting發起了樂讀創業社(樂讀創業社 | 樂讀創業社 - 快樂讀書、快樂創業),從2015年4月開始進行的「一周讀一本書」活動,已經持續112周,歡迎參加,並閱讀800多人提交的4000多篇讀書筆記,如Sting的書摘筆記匯總。你也可以加Sting的微信號「1025792036」申請加入社群,一起成長。

也歡迎關注「樂讀創業社」微信公眾號看大家的精選書摘書評。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爸爸去哪兒5吳尊的表現?
家裡排老二的委屈:說不出的痛,大寫的心疼!
如果個人行為和父母的期望不一樣,導致心裡充滿了負罪感,感覺讓父母失望了,不再被愛了,心裡很難受,怎麼會好一點?
父母皆禍害嗎?
為什麼有些女人生完孩子老得很快?

TAG:父母教育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