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

作者: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quith)卞娜娜譯 出版社:中國城市出版社

在美國的眾多名師中,很難有人如雷夫·艾斯奎斯一般給人以震撼與驚嘆——他在同一所學校的同一間教室,年復一年地教同一個年齡段的學生長達20多年,獲得的榮譽不計其數,給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計其數。他的事迹轟動整個美國,而且還被拍成紀錄片,他的著作《第56號教室的奇蹟》成為美國最熱門的教育暢銷書之一,但他仍然堅守在他的56號教室,證明著一個人能夠在最小的空間里創造出最大的奇蹟······

第56號教室的孩子大多貧困,來自移民家庭,英語也不是他們的母語,這些似乎註定平凡的學生卻在一個充滿愛心與智慧的老師的培養下,全國測試成績高居全美TOP5%,他們長大後紛紛就讀於哈佛、斯坦福等頂尖大學並取得不凡成就。這一切奇蹟的諦造者就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師。這位心靈導師,教給學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養。

他用簡單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將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終身閱讀」、「親手勞作」、「以運動為本」等課程不僅可以在課堂上立刻實踐,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樣實用。

【故事】無價的簽名球

一位從事特殊教育的優秀教師說了一個他兒子和波士頓紅襪隊的故事。這位教師繼承了一顆無價的簽名球,上頭有傳奇的一九六七年紅襪隊全體隊員簽名。當年幼的兒子找他一起玩球時,理所當然地,他警告兒子絕對不能拿簽名球來玩。

兒子問他理由時,他覺得紅襪隊的其他成員對他兒子來說毫無意義。於是,他沒有花時間解釋原委,只對兒子說,不能用那顆球,是因為「球上寫滿了字」。

過了幾天,兒子又找他一起玩球。當老爸再次提醒兒子不可以拿寫滿字的球來玩時,小男孩表示他已經把問題解決了:他把所有的字都塗掉了。

老爸氣得想痛扁兒子。但他心念一轉,便明白兒子根本沒做錯事。

自那天起,他無論去什麼地方都帶著那顆空白的簽名球。這顆球提醒他,無論是教導學生或子女,一定要時時從孩子的觀點看事情,不要把害怕當作教育的快捷方式。

打造無恐懼教室

這年頭,大多數的教室都被一種東西控制著,那就是「害怕」。

老師們害怕:怕丟臉﹑怕不受愛戴﹑怕說話沒人聽﹑怕場面失控。學生們更害怕:怕挨罵﹑怕被羞辱﹑怕在同儕面前出醜﹑怕成績不好﹑怕面對父母的盛怒。

我必須痛苦地承認這個事實,班上很多孩子之所以守規矩,是因為他們害怕,當然啦!也有不少孩子喜歡他們的班級,或是學到了各種美好事物。但我要的更多。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提高閱讀和數學分數,我們催促孩子們跑得更快﹑跳得更高,難道不也應該幫他們變成更好的人嗎?

實際上,在那之後的這麼多年來,我發現只要改善班風,各種尋常的挑戰就能迎刃而解。打造無恐懼教室並非易事,可能得花上幾好年的時間,但這麼做是值得的。為了在不訴諸恐懼手段的前提下讓孩子們循規蹈矩,並使全班維持優異的學術表現,我做了下列四件事。

用信任取代恐懼

多數人都有玩信任練習的經驗:有人向後倒,由一名同學接住。這種接人遊戲就算連續玩過一百遍,只要有一次朋友開玩笑故意不接住你,你們之間的信任就永遠破裂了。不管他怎麼道歉,承諾再也不讓你摔倒,你就是無法不帶一絲懷疑地向後倒了。我的學生在開學第一天學到,破裂的信任是無法修補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補救。

沒寫回家作業嗎?只要告訴我,我會接受你搞砸的事實。你打破東西了?這種事是難免的,我們可以好好處理。然而,要是你破壞了我對你的信任,規則也將隨之改變。我們之間大致上會維持一定的關係,但這個關係絕對不會和從前一樣。

當然,孩子們會不小心破壞信任,也應該有贏回信任的機會,但這要花很長的時間。擁有我的信任讓孩子們感到自豪,他們不想失去這份信任。他們幾乎不會有這種想法,我也日日反求諸己,維持向他們要求這份信任的資格。

我有問必答。你提出的問題以前有沒有人問過不重要,我是否覺得疲累也不重要。我必須讓孩子們看見我熱切希他們理解,就算他們聽不懂,我也不以為意。在一次訪問中,一位學生艾倫告訴記者:「我去年問老師一個問題,結果她火冒三丈地對我說:『我不是已經講過了?你根本沒在聽!』可是我有聽呀!就是聽不懂嘛!雷夫老師會講解五百遍,一直到我聽懂為止。」

為人父母﹑師長的我們,總是對孩子們發飆,往往也氣得很有理由。然而,遇到學生不懂的時候,絕對不該感到沮喪。我們應該用積極的態度與耐心來面對問題,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駕恐懼的信任。

我們不需要對孩子們長篇大論地談我們多有擔當,而是要讓他們自己把信任放在我們的肩上。這是老生常談,但無可諱言地,身教確實重於言教。

額外的好處是:一旦建立信任,如果發生所承諾的活動必須延後的特殊情況,孩子們反而特別能諒解。

紀律必須合乎邏輯

老師必須維持教室里的秩序,但千萬別忘記紀律的基本真理:老師可以嚴格,但不公平的老師會被學生看不起。懲罰必須和罪行相稱,然而現實往往並非如此。只要孩子們看見你賞罰不公,你就失去人心了。

這些年來,我從子們那兒聽到最不公平、最不合邏輯的處罰通常是這樣的:因為某個孩子在教室里搗蛋,所以老師就決定下午全班都不準打棒球。孩子們默默接受了處罰,但私底下卻恨死了。

再舉另一個經典的例子:約翰沒寫數學作業,給他的懲罰是下午不準上美術課,或是下課時間不準離開座位。請問這兩者有什麼關聯?

對不當行為最嚴厲的懲罰,就是不準參加發生不當行為時所進行的活動。如果有個孩子在做實驗時出現不當行為,我會告訴他說:「傑森,因為你使用實驗器材的方式不恰當,請你站到旁邊去。你可以看大家做實驗,但不準參加。你明天還有做實驗的機會。」如果某個孩子打棒球的時候很沒運動精神,我會罰他坐冷板凳。這樣的懲罰是合乎邏輯的,當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打球時,我一定會讓他重返球場。(沒有機會,怎麼學會?)

信任是地基,「六階段」則是引導學生學業和人格成長的基礎建材。

我在上課的頭一天就把「六階段」教給學生,但不期望他們立即應用在自身行為上。「六階段」和那些號稱「照這二十七條規則做,你也可以培養出成功孩子」的過度簡化方法不同,它需要的是終其一生的努力。這六個階段描繪出美麗的路線圖。

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

從踏進校門的那一刻起,大多數的孩子就開始接受第一階段的思考訓練,一切行為幾乎都以「不惹麻煩」為原則。「安靜,老師來了!」孩子們緊張地彼此告誡。他們做作業是為了不惹麻煩,他們排好路隊讓老師高興,在課堂上安靜地聽講來贏得老師的寵愛。而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的我們,總是威脅說「不乖就要你們好看」,或是「等你爸回來,你就倒大楣了。」

第一階段的思考是以恐懼為基礎,而我們要孩子們有良好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相信這麼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而已。

在上課的第一天,孩子們很快就承認他們過去多半生活在第一階段。當然,有些孩子已經進入更高階段,但每個人都承認「不惹麻煩」仍是引導行為一大力量。回想童年,我們之中有多少人是真的因為相信「本來就應該做功課」而把功課(尤其是很無聊的那種)做完的?我們通常只是不想惹麻煩才做完功課的,不是嗎?

這麼做看起來很有效,但孩子們除了知道「要害怕我的憤怒和權力」之外,什麼都沒學到。

這個策略其實是無效的。現在,我在上課的第一天就開始和孩子們建立夥伴關係。我會先請孩子們信任我,同時承諾對他們的信任,接著要他們把第一階段的思考拋在腦後。如果首要動機受到如此嚴重的錯誤引導,他們一生將無作為,而我也絕對不會再犯灌輸第一階段思考的錯誤。

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

孩子們終於開始因為「不惹麻煩」以外的理由做好決定了,但老師往往會犯下我們班稱為「第二階段思考」的罪行。我猜,很多人都曾在大學期間讀過行為分析大師史基納的作品。在那些作品中我們學到,孩子們因為良好行為而得到獎賞之後,就會大大提高復我們所認可之行為的可能性。這個主張當然有其真實性。無論獎賞是糖果﹑玩具,或是延長體育活動的時間,在眼前晃呀晃的獎賞的確是良好行為的有力誘因。

家長在鼓勵第二階段思考時也得提高警覺。小孩做家事就給零用錢固然很好,但用禮物或金錢換取孩子良好行為的做法就很危險了。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行為得宜是應該的,不需要給予獎賞。

「賄賂行為」常見於全國各地的教室。身為每天站在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要讓小孩守規矩確實是全世界最難的事情之一。我們的工時本來就長得過分,要是在回家作業表上打個星星能讓孩子們寫作業,對很多人來說已經足夠了。但我已經無法因此而感到滿足。

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某人

孩子們慢慢長大以後,也開始學會做些事情來取悅人。「媽,你看,這樣好嗎?」他們也做相同的事情來取悅老師,主要用在有魅力或受歡迎的老師身上。他們坐的時候挺直腰桿,表現出符合我們期望的行為,但他們這麼做的理由全都是錯的。

年輕的老師大多無法抗拒這類現象(這句話出自於我的親身體驗)。孩子們的取悅會讓你的自我膨脹。看到學生們對你表現出你以為的敬意,當你叫他們跳,他們就應聲跳起,這種感覺真好。

我常常這麼取笑或質疑我的學生:你們是為了我才刷牙的嗎?你們是為了我才系鞋帶的嗎?你聽得出這有多可笑嗎?但仍然有很多孩子整天忙於取悅老師。

為父母努力的念頭給孩子們帶來更大的壓力。許多小孩迫切希望取悅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選擇大學和主修科系。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備感沮喪﹑厭惡工作的人,他們無法了解為什麼自己對生活如此不滿。不過,至少他們曾經為取悅某人而努力過。

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

最近很流行第四階段的思考。有鑒於行為不當的年輕人為數眾多,大多數教師在受訓時學到要在上課的第一天訂下規矩。畢竟,讓孩子們懂規矩是必要的。好一點的老師會花時間解釋制定某些規則的「理由」,也有不少富有創意的老師帶著學生一起參班級規範的設計。老師們依據的理論是,參與制定班規的孩子比較願意遵守規定。事實確實如此。

我對規則沒有異議,孩子們需要學習如何處理行為界線和期待。如果班上的同學是從第四階段來思考的,那就已經比大部分的小孩好太多了。你大可以主張這些好的目的足以讓手段合理化,但如果我們要孩子接受有意義的教育,我們真的想要羅伯特只因為「第二十七條規則」說他應該這麼做而這麼做嗎?

我曾遇過一位採取有趣方式教孩子說「謝謝你」的老師。他訂的規則之一是,如果老師給學生一個東西——計算器﹑棒球或糖果——學生有三秒鐘的時間對老師的善意表示感謝並說聲「謝謝你」。要是做不到,禮物就會馬上收回去。

這個方法很有效,孩子們總是把謝謝掛在嘴邊。唯一的問題是:他們對於收到的禮物沒有真誠的感激,他們不過是遵守規則而已。

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如果歷史課本上的人物在思考上從未超越第四階段,那麼當中有多少人要被除名。我是這麼教學生的:規則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們最景仰的英雄當中,有許多人之所以能成就偉業,正是因為他們不守規則。美國為紀念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制定了一個國定假日,當初這位英雄如果採用第四階段的思考,根本無法有所作為。聖雄甘地沒有遵守規則,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之母羅莎柏克斯也沒有遵守規則。英勇的勞工領袖們打破了規則,幫助其他勞工。悠遠歷史中的不凡人物是這麼做的﹑如果要我們的孩子達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導他們了解規則之餘把眼光放遠,不受教室牆上的班規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時並無規則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時規則根本就是錯的。

能達到第四階段是件好事,但我們必須更加努力﹑更上層樓。

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

不論是對孩童或是成人而言,第五階段都是很難企及的。能幫助孩子們對周遭的人產生同理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試著想像一個由第五階段思考者所構成的世界。我們絕對聽不到有人很白痴地在公交車上對著手機扯個沒完,開車或買電影票時不會有人突然超車或插隊,也不會有鄰居在凌晨兩點吵鬧不休,擾人清夢。那樣的世界多麼美好呀!

「你永遠無法真正了解一個人,除非你能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事物……除非你能進入他的身體,用他的身體行走。」

很多學生將這個忠告牢記在心,沒多久,這個想法便開始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大。很快地,我班上的學生差不多每個人都變得非常善解人意。我發現有句俗話所言不假: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

第六階段不但是最難達到的,也是最難教的。因為行為準則存在於個人的靈魂中,其中還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性在內。這種組合使得仿效成為不可能;就定義而言,第六階段的行為無法教,也無法講述,「看看我現在在做的事情,這就是你們應有的表現。」一旦你做出示範,就等於違背了第六階段的定義。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條自相抵觸的行為準則,讓教學者陷入兩難的困窘。

我用好幾個方去來教第六階段。因為我不能討論自己的行為準則,於是我試著幫孩子們從別人身上找出行為準則。許多卓越的書籍和影片都找得到達成第六階段思考的人。對於父母和師長而言,尋找用這種方式思考的人是饒富趣味的——一旦你開始注意,就會發現這種人並不少。

培養終生閱讀的孩子

為什麼要閱讀

「為什麼要閱讀呢?」普遍而言,現在的學校看不見閱讀的理由。就像許多校群一樣,洛杉磯聯合校區也採用既有的基礎讀本來教導孩童閱讀。只要看學校的閱讀進度表一眼,就能明白教材激不起學童興趣的原因。這些閱讀目標千篇一律地以流暢度、理解力,以及其他乇要但無聊到製造反效果的目的為教學重點。我從沒在學校的首要閱讀目標上看見「樂趣」、「熱情」、「引人入勝」等字眼。這些才是應該列入的目的,是人們閱讀的理由,而我們對這個事實卻視而不見。

我們班的五年級生自己設計了一份只有三個問題的閱讀測驗。據他們表示,這份閱讀能力測驗卷的結果比業者所設計的更準確。

1.你是否曾因為丈師教得很無聊又很想看完手上正看到一半的書,而在上課時偷看藏在桌子底下的書?

2.你是否曾因為邊吃飯邊看書而被罵?

3.你是否曾在睡覺時間偷偷躲在棉被下看書?

學生和我一起哈哈大笑,這真是個可愛有趣的測驗卷。凡是以上三個問題都答「是」的孩子,註定一輩子愛看書。

透過文學,孩子們會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開心門接受新觀念、踏上卓越的大道去遠行。講白一點:除了基礎讀本之外什麼都不讀,只會走入死胡同。

而聆聽專業的聲音說故事更容易讓孩子們為之著迷。就某些書籍而言,這個做法比要求學生以閱讀節錄本代替原著更有效果。

不過,這個做法很容易遭到濫用。我見過老師在按下播放鍵之後就自行休息,就好像請電視當保母一樣。有經驗又負責的老師,會知道怎麼有效使用有聲書,並且會不時按暫播放鍵,確認孩子們都了解某個重點,或是針對某個關鍵議題進行討論。這對於聆聽高難度教材時非常重要。

但老師需要多多練習,因為過於頻繁的暫停會扼殺孩子們的專註程度和樂趣。一般而言,我會先想好要在哪些地方暫停,並細心觀察學生的反應,確認他們每個人都聽得懂有聲書的內容。

善用圖書館

做父母的絕對有必要帶小孩去圖書館。對許多家而言,「去圖書館」這個活動已經不存在了。隨著網路購物的興起,上網訂購書籍的孩子越來越多。雖然值欣喜與鼓勵,但意義上卻是大不相同。上圖書館是為了建立孩子們的價值觀;置身於熱愛閱讀的人群中對孩子們是很有益處的。

近來,看書的孩子總是遭到同儕的嘲笑,要戰勝環繞在孩子們四周的冷漠不關心,最好的辦法就是帶他們到將「智識、熱枕,以及閱讀的喜悅」視為理所當然的地方。圖書館就是最好的起點。

不過可別以為把孩子帶進圖書館就可以交差了事,我們還必須提供導覽服務才行。

挑選文學作品

幫孩子挑選好書的方法很多。當然,最簡單的方法是分享你自己愛讀的書,繼續享受這份閱讀的樂趣。

是讓個別的孩童閱讀合乎自己程度的書籍。他們每個月都會寫讀後心得。

一旦克服了不安,就連成就感最低的學生也開始建立自信。我為學生們塑造一個富有挑戰性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敦促他們追求卓越,同時循循善誘﹑提供正面引導。

最佳做法就是由各科老師帶領學生開辦讀書會。從沒有明文規定說數學或自然科老師不該以身作則當學生的閱讀典範。我鼓勵所有老師都可以試試看。

我見過許多優秀的自然﹑歷史,以及體育老師開辦讀書會。他們挑出好書,讓各班學生自行選擇。這些讀書會大都有固定聚會時間,通常在午餐時或放學後。每讀完一章,大家就討論一次。

讀書會的學生都是自願參加的,因此帶讀的老師面對的是一群充滿熱忱的學生。孩子們在讀書會上認識了來自不同班級﹑想法相近的同儕,友誼在聚會中滋長,教師們則在不同於上課的環境中和學生建立連結,從而鞏固教室內的師生關係。讀書會是讓所有相關者每周共度一﹑兩個小時的絕佳方式。人人都是贏家。每個人都出於正確的動機而閱讀。

孩子們需要大人經常陪他們一起讀書﹑討論。我們必須以身作則,當個好榜樣。

賦予意義

學童們讀本書的理由經常讓我訝異不已,例如,「因為這本書在書單上,所以老師要我們讀。」「測驗會考到這本書。」「我必須看這本書,這科才能過關。」從我們為什麼要孩子閱讀的角度來思考,這些常聽到的答案全都太離譜了。

樂在閱讀的孩子能和身旁的世界產生連結,最後具備超越現階段想像範圍的思考能力。他們會在角色、情境和自我之間建立連結,並且把它當作做決定時的參考。

我相信:熱愛閱讀的孩子將擁有更美好的人生。這個目標並未列在我們加州的課程標準上。身為父母和師長的我們必須謹記,即使置身在這樣的文化當中,培養孩子終生閱讀習慣的可能性仍是存在的。

閱讀評量可以從標準化的測驗分數開始,但我們最終必須用孩子們在發自內心閱讀時,發出多少笑聲和留下多少淚水來衡量他們的閱讀能力。笑聲和淚水可能不會列在各州的閱讀目標上,但卻是第56號教室的標準。這些孩子們終生閱讀,為人生而讀。

四種方法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普遍來說,現在學生的寫作能力很差,不過這也難怪。由於經年累月的欠缺練習、劣質教學、簡訊傳輸、伊媚兒火星文,以及我們這個分明推崇文盲的文化,現在大多數的學生連一個語意連貫的句子都寫不出來,更不用說作文或報告了。這樣的結果應該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為人師長、父母的我們要負起責任來。縱有重重的阻礙和障礙,我們也要找到能提升孩子寫作能力的策略和活動。出的英國哲學家暨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寫道:「閱讀使人學問淵博,討論使人反應敏捷,寫作使人思考精確。」我要我的學生有精確表達思想的能力。我要他們善於寫作,不是因為要考試,而是因為好的寫作能力令他們終生受用;申請大學時派得上用場,找工作時也派得上用場。我用以下四種方法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步驟一 寫作之始:文法

我們每個早晨都是從文法練習開始,學生進行找出合適的名詞或選出正確的時態等練習。在點名以前,在收回家作業以前,在分心去想其他事情的機會都沒有以前,孩子們已經在做文法練習了。我會和他們簡短地道聲早安,告訴他們接下來的一天有哪些令人興奮的內容在等著他們。

但是我們一定會在八點零一分之前,當其他班級的學生還悠哉悠哉地從我們教室旁漫步而過的時候,進入狀況。

孩子們想在課堂上寫完功課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稱為「恐怖重寫」的東西。之所以有「恐怖重寫」這個構想,是因為以前的學生曾抱怨,上課時交的作業,不管是哪一種,最後都脫離不了下列三種結果:作業發回來了,分數很高;作業發回來了,分數很低;作業根本就沒發回來。

在第56號教室,學生們不會拿到低分。我要求學生至少要答對九成文法題才算過關,否則就重寫。沒有處罰,也沒有羞辱或類似的事情。我只是要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重寫作業,直到熟稔作業所練習的技巧為止。在一年開始時,班上差不多每個人每天都在重寫文法作業。到了第二周,只有兩、三個學生需要每天重寫作業。

隔天早上,在學生做新文法作業時,我指派的小老師會收取前一天的作業,並在下課時精確地訂正作業,列出「恐怖重寫」名單。當名單貼在教室前方時,正確寫完作業的學生會發出非常興奮的嘆息聲或得意地大叫起來。我最感動的部分就發生在幾分鐘後,在欣喜和失望都結束後,

熟稔作業上文法技巧的學生會坐到不會的同學身邊,幫助他們回答不會的題目,同時鼓勵對方在當晚或隔天有更好的表現。

步驟二、三 每周作文和每月讀書心得

「每周作文」和「每月讀書心得」這兩項計劃在設計、評分,以及教學方面的難度,都比文法練習更高。但是學生可以透過這兩項計劃學習時間管理,同時加寫作技巧。

每周作文

我在每個星期五都會出「每周作文」的作業給學生。這些短文大約一頁長,題材包羅萬象,從嚴肅到好笑都有。我可能會在這個禮拜要孩子們權衡《人鼠之間》中喬治殺死藍尼的決定,隔周則要他們想像如果喝下隱形藥水,會想在藥水發揮效力的二十四小時內做什麼,並且把想法整合成一頁長的作文。無論作文的主題為何,交給我的作文都必須符合文法、拼字、句構,以及組織正確等原則。我要他們的寫作是精確的。

在星期一早上之前,我已經細讀過每篇作文,學生在發還的作文上可以看到對他們有幫助的評註。如果我要他們認真寫「每周作文」,我就必須讓他們知道我重視他們的寫作。

我還會利用周末做另一件我認為極為有效的事情。我會選出幾篇作文,把批改之前的文字(包括錯誤和其他部分)原封不動地打出來。在星期一早上,我不給學生出文法作業,而是請他們閱讀上周交給我的兩、三篇文章。當然,我會先將作者姓名刪去,避免尷尬。

學生們的寫作在幾個禮拜內有了長足的進步。透過閱讀同儕的作品,他們開始懂得如何區分寫作的優劣。在學年結束前,我帶的五年級生已經很少出現拼字、文法,或句構錯誤。甚至能巧妙運用不少更細微的寫作技巧,例如避免垂懸修飾語(前後子句的主詞不相同時,主詞要保留下來;若是不小心刪去時,被修飾的詞就會找不到主詞修飾,像懸掛在半空中一般)。我沒有做任何事情讓他們變得更聰明——我這個老師還不夠優秀,做不到這一點。但是透過經常的寫作和閱讀同儕的作品,孩子們的寫作進步了。而且他們也樂在寫作。

每月讀書心得

和「每周作文」一樣,「每月讀書心得」也是既能讓學生學習時間管理,又能增進寫作技巧的有效辦法。

在讀書心得方面,我指定學生閱讀難易度較低的書籍;我在課堂上帶讀的書本難度太高了,大多數學生都無法自行讀懂。

步驟四 平裝書作者:少年創作計劃

「少年創作計劃」不適合怕苦的人。它很難成功、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耐心,而且可能會把人累垮。

「少年創作」的構想並不複雜。基本上,每個學童都有一年的時間來完成一本書。

我會在每周選兩、三個下午撥出三十到四十五分鐘給孩子們創作,並利用每次創作時間和五、六個學生們討論。我要他們講述正在寫的故事,並且把已經完成的作品給我看看。這麼一來,我可以在寫作的過程中幫他們改正文法和拼字錯誤。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這麼一,來最後編輯校訂時就省事多了。我也和小小作家們談他們創造的角色。孩子們往往會把重心放在故情節,而忘記好的故事通常是環繞著我們所關注的角色而發展的。我一方面確使樹林成為充滿魔力的地方,一方面也提醒孩子們多著墨於走進樹林的各個角色。

偶爾,我會請班上的學生們三到四人一組,分享彼此的故事並互相訂正寫作錯誤。這麼做對每個人都有好處。訂正者在助人的過程中學到更多寫作相關事宜,作者得到建議,而我則省下時間,因為草率犯下的錯誤都已經在最後交稿前排除了。

寫作和編輯完成後,孩子們故事存成計算機文件,並在部分版面留白,作為插畫之用。繪畫的部分另外進行,完成後再貼到書上。如此一來,孩子們可以試畫各種圖案,最後選出最適合的貼在列印出來書稿上。孩子們設計的圖片充滿創意,有的會在翻頁時跳出來或打開,有的則讓讀者們讚嘆不已。

書籍的裝訂可以請店家幫忙,不過我比較喜歡在課堂上裝訂。孩子們用硬板製作書的封面,利用自粘薄膜、膠水、護條來裝訂。這很費工夫,但我發現孩子們很喜歡從頭到尾完成一本書的感覺。

幫助孩子理解數學、學著喜歡數學

數學的研究是門極端的科學,孩子不是愛它,就是恨它。當被問到對數學有何感覺時,會聳聳肩表達中立意見的學生非常少。

現在的學生為準備考試而忙得不可開,對數學往往沒有確實的理解。因為標準化測驗對各校的重要性越來越高,所以學生就反覆練習著乘法表和只以計算為基礎的解題方法。老師們還教學童解題「技巧」,導致學生雖然會算正確答案,卻搞不清楚自己突竟在做什麼。唯一的成果就是,他們的測驗成績很好,大家都很高興。

但這不應該是我們教數學的終極目標。我們要孩子了解數學的威力,明白數學和他們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趣味無窮。只訓練學通過考試,就像依照巴甫洛夫學說訓練狗一樣(將人的心厘和精神、一切智力行為,以及隨意運動,都視為對信號的反應),只會讓升上中學就開始討厭數學的故事一再重演。

我發現數學課其實需要有更有效的教法。無論我教的是什麼技巧,我都以重質不重量的原則,出較少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因為我沒把整堂課的時間拿來做基礎運算,所以有時間來幫助孩子理解數學、學著喜歡數學。各位可以在各個班級里、家裡的餐桌上,或是開車接送孩子們的途中進行以下三項活動。

Buzz

孩子們和我都喜歡玩 Buzz,這是個十分鐘長的數學練習,可以有各種變化,我每個禮拜都會和學生玩上好幾次。全班起立,我隨便選一個數字——假設是3好了——他們不可以把我選的數字大聲說出來。在遊戲過程中只要出現3,就要用 Buzz 這個字來代替。接著全班開始數到100,學生要依序念出下一個數字。例如,如果選3當 Buzz,第一個學生會說「1」,第二個學生說「2」,第三個學生說「Buzz」,下一個學生則說「4」。下一個說數字人是由我來指定,而不是按照順序。這麼一來,玩遊戲的時候個要專心注意下一個數字。

隨著孩子們的成長,你可以加入新的元素(例如:乘法或分數)來挑戢他們。舉個例子,如果禁忌數字是6,那麼孩子們可以這麼玩:我們也可以換另一種玩法,例如,不讓學生說質數。你會看見他在心裡默默運用著四則運算的規則,然後說出數字或用 Buzz 代替。

心算暖身

雷夫:好,孩子們,每個人心裡想著7(他們照做了)。

乘以4(孩子們默默地想著28)。

加倍(56)。

減50(6)。

給我看答案。

學生們立刻把6的數字磚拿起來。

我很喜歡把其他主題加到心算遊戲里。我們想要孩子們知道的數字是那麼的多。

雷夫:從美國的州數開始(50)。

加上一打(他們現在想著62)。

減去最高法院的法官人數(孩子們減去9得到53)。

加上半個月的周數(有二周,現在孩子們得到55)。

除以11,然後給我看答案。

每個學生都把5舉起來。孩子們能在腦中牢記這麼多的信息真讓我感到訝異。

雷夫:從一加侖有幾品脫開始(8)

加上棒球賽的局數(17)

乘以公分之於公釐的倍數(170)

減去美國參議員總人數(70)

減去半打(64)

給我看平方根。

數字8閃電般快速出現。

在學年結束之前,我班上的學生學會了公制單位、分數,以及各種幫助我們記憶科學、歷,史以及文學的數字。這個簡單的小遊戲幫孩子們熱身,讓他們開心又充滿活力。在專註於當天要學的技巧之前,他們已經充分做好學習的準備。

我見過優秀的老師們利用這個遊戲加強學生的幾何和三角函數、元素周期表,以及美國歷史中的重要日期。它玩起來簡單、花的時間也不多,而且孩子們樂在其中。許多學生也會自己玩這個遊戲,並替全班設計問題。

瑪克庫克數字磚問題

瑪克庫克為各個程度的學習者研發了書籍和課程。她所販賣的「任務卡包裹」里有二十個獨一無二的問題,每個問題都是針對某個特定技巧和搭配數字磚進行心算練習所設計的。

最基礎的任務卡是設計給年幼的學生學數數兒用的。卡片上有動物或物體的圖像,圖像旁邊則有一個讓學生放入正確數字磚的方格。在每張卡片上,這十個數字磚不能重複使用,以便學生自行更正。如果孩子認為數字3是答案,但是數字3已經用過了,那麼他就知道有地方弄錯了,接著根據這些線索去移動數字磚,不需要畫掉或清除答案更高階的任務卡著重於算數或其他技巧。每張卡片所教的內容並不只是基礎的計算而已——卡片特別之處是,學生在玩的時候必須針對一系列的任務進行評估。

下圖的卡片範例上有五個題目。記得:學生手上有十張數字磚——每張數字磚都有對應的方格。請看範例左下角的題目。我們可以用4和3來解題,因為 4×8=32。但是,這題也可以用9

和7來解,因為 9×8=72。學生必須同時解開五個題目,才能找出每個數字磚究竟該放在哪個方格。正中央的題目有很多種解法,因為0被任何數字除都等於0。做題目的人被迫嘗試多種解題組合,直到發現和個別空格相應的正確數字磚為止。經驗、能力兼備的學生馬上就能看出右上角的題只能用1和8來解。雖然 0×8=0,但因為0的磚塊只有一個,所以這個答案不可能是對的。

反覆練習到亳無樂趣可言的學生不是知道答案,就是不知道答案。相對於此,瑪克庫克所設計的課程既豐富又有深度,提供我們另一種選擇。她的教材確實豐富了數學課。在幫助落後學生複習基礎概念的同時,也讓程度好的學生有所成長。很多五年級生都會做分數相加的題目,但是他們能把每一塊數字磚都派上用場,找出三組相當於 1/4、1/3,以及 1/2 的分數嗎?瑪西的工具強調數學的樂趣和學無止境的道理。

此外,瑪西的課程大多包括了多樣化任務和多組數字磚。我常常讓三個學生一起用三十塊數字磚解題,每塊數字磚都要用到一次。如此一來,孩子們不只做了數學題,還學著分工合作。他們學習傾聽彼此的意見,也從中增進溝通技巧。突然之間,這項作業超越了數字的世界,孩子們發現他們置身於一個魔法天地。在那裡,勤勉、思考,以及快樂合而為一,創造出我們理想中的高質量教育。

顯然,數學題和遊戲只是個開始,但重要的事情要先做:孩子如果想在未來持續在數學這一科有好的表現,就必須真正愛上數字才行。

理解測驗和學習

學會有效的讀書方法

不管我們班的學生事先不知道會出什麼題目,他們仍然在測驗時有很好的表現。我們看待測驗的態度是很嚴肅的——本班班訓中的一條,就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好好做」。不過,我們不會花費大量時間準備特定測驗。我的做法是讓學生學會有效的讀書方法。

讀書也是一樣的。我教我的學生:怎麼讀比讀多少更重要。所以他們知道,要達到有效讀書目的,就必須「模擬考場情況」。

父母和老師可以透過討論考試結果來幫助孩子,讓孩子明白「行動」和「成果」之間的相互關係。然而,當全國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測驗時,我們往往會在孩子身上施加過當的壓力。這不但讓們過著悲慘的生活,也降低了他們做出最佳表現的機會。

有些老師對學生說,他們的未來決定於測驗的分數;有些老師提醒孩子們,表現不佳會讓父母與老師顏面掃地。在第56號教室,我會告訴孩子們幾件可以幫助他們放鬆的事情,在考場上才有更好的表現。

首先,我要他們告訴我,以前他們考不好的時候老師都怎麼發飆的恐怖故事,我們常常講到笑翻天,這麼做有助於放鬆。

接著,我向他們說明一個重要的概念:測驗就像溫度計。它是一項測量工具,就這麼簡單。只是它測的不是溫度,而是對某項技巧的理解與否。我提出一個問題:

要是他們某次數學沒考好,會有什麼實際結果?他們的未來是不是完蛋了?隔天太陽是不是照樣升起?孩子們需要了解,一次沒考好並不代表世界末日了。爸媽還是愛他們的,我也是。

如果學生在某次乘法測驗中表現不佳,這隻代表著一件事情:他還不了解這個技巧,而我很願意再為他講解一次。

回到「信任」的主題上來看,我說到做到。我前後一玫的行動讓孩子們知道我不會放棄他們,也不會因為某一回測驗的分數而生他們的氣。身為大人的我們,必須努力幫助孩子們安全渡過分數的陷阱。

父母和老師必須牢記在心,絕對不可拿某個學生的測驗分數跟另一個學生相比,一定要用學生自己過去的表現來衡量他現在的進步。

我們的目標是開發每一位學生的特質,儘可能讓他成為一個特別的個體。身兼教師和父親角色的我,也一直在學習和改進當中,我用自己過去的行為作為標準來衡量我的成功或失敗,從來不拿自己和另一個老師或其他父母相比。

提升應試技巧

讓孩子們知選擇題是精心設計的結果,在正確答案以外的其他選項很少是隨便填寫的。設計考題的人都是預測學生會在哪裡犯錯的專家。當孩子們在解題過程中出了錯,然後看到選項里有他所算的(不正確)答案,就會認為自己一定沒錯。我們班的學生喜歡扮演偵探,「找出」以及「迴避」潛在陷阱的過程讓他們樂在其中。

如果數學科測驗有二十道選擇題,第56號教室的孩子們會視之為八十題。他們的任是找出二十個正確答案和六十個不正確的答案。聽見班上學生在標準化數學測驗中發出的聲音,總讓我情緒異常激動。最常聽見的聲音是發現陷阱的咯咯輕笑。因為孩子們很愛這種識破測驗陷阱的感覺,所以才會在發現一個又一個陷阱時忍不住笑出聲來。

提升應試技巧的下一個策略,與訂正模擬考題的答案有關。我們不能只是說出答案讓他們自己打分數,而錯失了強化孩童能力的良機——「訂正答案」就是一個好機會。

在第56號教室訂正答案時,假設我問第十七題的答案是什麼,學生都不準只回答C,回答的人必須解釋選C的理由,並進一步說明為什麼不選其他答案。這麼一來,孩子們被迫檢視、考慮、分析該考題的所有選項。如果我們改的是「閱讀練習」,孩子必須告訴我他選A是因為「可以在第二段第三行看到問題的答案」,他還必須說明為什麼其他的答案是錯的,以及其他選項的用字遣詞如何讓不經心的學生掉入陷阱。

以口述方式批改模擬考分數,等於是帶著孩子們預演考場上的獨自思考過程。從而有效模擬了考場情況。我們必須經常敦促孩子們多多運用批判性思考的肌肉,要求他們省己在課堂上說出的答案提供合理解釋。在對待模擬考的嚴肅態度中,孩子們會用相同的魄力一一擊破真正的考題。

這樣的魄力將成為他們的一部分,而他們所發展的應考技巧也將在未來的人生路上助他們一臂之力。和其他同樣聰明的學生們相比,他們總是略勝一籌。

我總是提醒學生:一生中最重的問題,永遠不會出現在標準化測驗上。不會有人問他們第56號教室所重視的議題:「品格」、「誠信」、「道德」,與「胸襟」。門為什麼會如此漠視這些人生重要課題?或許是因為稍稍提高分數很容易,教導誠信和道德難度卻很高。然而,我們如果想培育非凡的學生,就必須正視這些議題。

在一個課堂中強調「測驗分數代表你」的年代,身為大人的我們必付出更多努力,讓孩子們知道測驗分數不過是他們人生中很小的一個部分,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質。

漫遊世界

近年來,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地理教學的一項寶貴資源。眾多網站都提供精美地圖,其中World Map / World Atlas / Atlas of the World Including Geography Facts and Flags 是我的最愛。這個網站的設計很簡單,是由世界每個地區的略圖所構成的,而每張圖都可供列印。它還有以編號取代地名標示的地圖和配套練習題。

利用碎片時間學習

我們每天會花十到十五分鐘用該網站上的工具來學習和遊戲。

我們依照地區的複雜性,來決定用多少時間來學習該區塊。比方說,南美洲相當簡單,非洲和亞洲顯然較為困難,因此我們可能只用短短一個星期介紹南美,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認識非洲。

在學生學完世界各國、知道國名的拼法之後,我們會玩一個深得孩子喜愛的遊戲——「小組積分」。

玩法是約六個人一組,組員肩並肩地圍坐在課桌上,不能看地圖。我一開始會在教室內走動,問各組簡單的問題,答對可以得到一分。例如:位於俄克拉何馬州正南方的州叫做什麼(德州),列舉濱臨太平洋的五個州(阿拉斯加、華盛頓、奧瑞崗、加州,以及夏威夷),列舉兩個和佛羅里達相鄰的州(喬治亞和阿拉巴馬)。各組成員聽到問題以後會先討論再回答,這麼做可以同時練習「團隊合作」、「傾聽技巧」,以及「協商讓步」。他們必須在腦中建構一幅地球全圖,將上面的國家化成自身知識的一部分。

累積得分達二十分的小組可以得到「獎金」(詳見第十一章)。這個小遊戲優點之一是,就算某組先得點,其他組仍有得到獎金的機會。得分達到二十分的小組可以先領取獎品,之後再從零開始累積點數,他組則繼續答題,直到分數累積到二十分為止。如此一來,孩子們不會相互對立,各組都只想著如何答出正確答案,而且好的回答往往能贏得對手的掌聲。「小組積分」的得分會累積一整年;這個遊戲會一直繼續下去,就像歷史一樣。

提高挑戰難度

在各組連續答對幾個一分題之後,遊戲的挑戰生會分兩方面提高。

首先,題目的難度增加。

例如:列舉十二個和加拿大相鄰的州:列舉和內布拉斯加相鄰的六個州;位於阿根廷西方的國家叫做什麼。請記得,孩子們是在看不到地圖的情況下作答的。

另一種挑戰是不針對特定組別提問,而是開放讓全班學生答題,我稱之為「舉手搶答題」。不過,我附加了一個叫做「得四扣七」的重要規定,也就是答對得四分,猜錯倒扣七分。這麼做是要強迫學生先思考再說話。我們都見過很喜歡搶第一、引人注目、胡亂喊出答案的學生。學生一旦學會三思而後行的技巧,在學校和人生中的每個領域都會有更好的表現。

學習的延伸

授課教師可以把課程變得引人入勝

一個科目是單調乏味或是引人入勝,授課教師往往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這種情況又以社會科最為明顯。多數歷史課都從某種教科書開始,然而,就算教科書編寫得再好,也不可能把每一個事件照顧得面面俱到,讓學生們能夠時時感受到讀歷史時應有的高度相關性、興奮感,以及樂趣。好的父母和師長會使用額外的教材來補充教科書的不足。

利用影片進行教學

比方說,「影片」就是一項幫助學生喜愛和了歷史的有力工具。在第56號教室,我會用大屏幕來介紹每一個節日。我們不用觀賞影片的方式取代日常課程——影片會在放學後播放,讓孩子們對課堂上所介紹的歷史事件有更多認識。就像有聲書一樣,老師也不該趁播映影片時偷閑。在放映影片之前,我會提早在教室的「近期上映欄」公布片名,讓孩子們開始期待,也會事先講解他們可能看不懂的片段,幫他們預作準備。在 DVD 還沒開始放映之前,孩子們都已經準備好要樂在其中了。

一般而言,美國學童對勞動節幾乎一無所知。根據我的保守猜測,本校學童99%不知道為什麼要慶祝勞動節(這些學童的父母有99%也是同樣的情況,這是另話)。我認為他們都該要知道才對。

為此,除了閱讀勞動相關歷史和認識工會,我們還觀賞了各類影片。有些片子是讓全班在放學後一起觀賞,有些則給學生借回家。馬丁瑞特的《諾瑪蕊》、約翰塞勒斯的《暴亂風雲》,以及伊力卡山不容錯過的經典作品《岸上風雲》都能引導孩童們去思考「勞動」——不只是它的歷史意義,還包括它和我們今日生活的關聯。如果你想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不妨放映卓別麟的啞劇《摩登時代》,這是介紹他們認識卓別麟的才華(大多數孩童不知道卓別麟是誰),同時也了解工業革命陰暗面的絕佳方法。

「紀錄片」也是絕佳的學習媒介。第56號教室的五年級生每年都會在上到南北戰爭時,看完肯恩柏恩斯的代表作《美國內戰》。孩子們不僅認識了大量的史實,也可同時學習演奏該系列中悠提動人的南北戰爭時期音樂。此外,《歷史頻道》和 A&E 電視網路公司的《名人傳記》系列,也都提供了為數眾多的優質紀錄片。我通常會把上述紀錄片的拷貝借給學生回家觀賞。孩子們需要一個認識歷屆總統、各國發明家、探險家,以及各領域傑出人物的途徑,但是他們往往在放學回家後浪費好幾個小時收看沒營養的電視節目或上網打屁。何不給他們機會和懷特兄弟或金恩博士共處一小時呢?對孩童而言,優質的紀錄片能啟迪心靈、增廣見聞,並樹立成功典範。

利用歷史小說文學來學習

我也利用「文學」來幫助學生認識歷史。身為國小老師,我認為教導學生認識北美原住民是非常必要的。狄布朗的《魂斷傷膝河》訴說了印地安戰爭(指一七七五年到一九一七年,美國民和聯邦政府與原住民之間的衝突)悲劇的一頁滄桑史,為數眾多的文學作品(包括非小說和歷史小說)都描寫了「哭泣之路」(切羅基人被迫遷往美國東部的印第安人保留地的悲慘旅程)傷膝河(此地曾發生傷膝河戰役,導致蘇族印地安人遭到大屠殺),以及紅雲、瘋馬等偉大酋長。

每個程度的學生都找得到適合自己的優秀歷史小說。身為父母、師長的我們有責任把《自由戰士》、《Across Five Aprils》、《殺手天使》,以及《行軍》等書交到一個個充滿好奇的孩子們手裡。對歷史的熱愛是培育出來的,而我們必須負起點燃這份熱情的責任。

這些孩子不是天才。他們很尋常,就像他們的老師一樣。他們是靠著用功和接觸各項超越基準的活動,才變得如此突出的。

作者Sting發起了樂讀創業社(樂讀創業社 | 樂讀創業社 - 快樂讀書、快樂創業),從2015年4月開始進行的「一周讀一本書」活動,已經持續112周,歡迎參加,並閱讀800多人提交的4000多篇讀書筆記,如Sting的書摘筆記匯總。你也可以加Sting的微信號「1025792036」申請加入社群,一起成長。

也歡迎關注「樂讀創業社」微信公眾號看大家的精選書摘書評。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壓歲錢?
《無問西東》:我們畢其一生,都很難做到這四個字!
向環球時報學習,宣傳文章如何「有度」
「寬鬆一代」是什麼?
如何評價武漢大學工學部主教學樓投入使用不足16年被爆破拆除?

TAG: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