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應用工科影響因子悖論

前兩天參加休斯敦那邊的清華校友聚餐,觥籌交錯間某發了Science的生物博士師姐疑惑地問:「聽說你們做石油的發高影響因子的文章不容易,不過nature communications什麼的也很難么?」

我:... ...

於是,史無前例地,聚餐之後我沒有張羅K歌,一個人灰溜溜地滾回了Austin。

---------------------------------------------悲傷的引子結束了-------------------------------------------------

在學術圈混的都知道,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這個指標對於不同的研究領域是有數量級的差別的。

學生物的大俠們CNS遍地走,影響因子加起來不到半百是絕對沒法開口炫耀的。

做納米材料的次之,大實驗室的博後們手裡多多少少都有篇nano letter或者nature communications之類,發了影響因子個位數的文章簡直羞恥。

做純化學的稍微沒那麼喪心病狂,不過拿不出兩篇JACS或者德國應用化學這種影響因子10左右的論文的話,也是不好意思聲稱自己將來要做學術的。

基礎工科就慘多了——比如化工的三大頂刊,影響因子基本在2-3附近;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等基本相仿,如果不往化學和材料上使勁貼的話,發一篇5+的文章都很困難。

然而你們都沒有學石油工程的慘。

說起來大家可能不信,就在幾年前(2010年),石油領域的旗艦期刊——SPE journal (石油工程協會會刊)——的影響因子,只有 0.992。你沒看錯,連1都不到……哪怕在號稱全球最強石油工程專業的UT-Austin石油系,博士畢業時總影響因子<2也是很常見的狀況。

本來呢,這事兒也算合理。畢竟石油工程專業的成果直接和石油公司的需求掛鉤,很多東西不宜發表; 很多發表的論文研究的內容又過於具體(比如某某油田的某某地層中在某某階段使用某某方法提高採收率的某種分析)且缺乏細節(保密配方,保密參數。。。)以至於他人很難從中得到自己能用的信息。這麼下來,影響因子能上來才是怪事。行內的人本也不太在乎這些,反正大多數博士都是要去工業界的。

然而,對於像我這樣準備回國做教職的,這卻成了大麻煩。

如今,洋博士們想進入國內的大學,尤其是綜合性大學的教職序列,唯一的敲門磚就是影響因子。偏偏,影響因子越高的領域回國的人越多,而這些領域並沒有足夠的教職供應,所以大家紛紛選擇「向下看」:做生物的去材料系和化學系,作材料和化學的的去各大工科院系,而真正做工科課題的博士們拿著影響因子沒法看的慘淡論文,尷尬了。

不信你看,某top3綜合性大學的化工系,近幾年進來的新老師幾乎全都是做納米材料的——這讓我十分好奇該綜合性大學的材料繫到底在研究啥。

所以——

想學工科,博士當然要做本專業的課題,然後就沒法做本專業的教職

想做工科院系的教職,博士課題就絕不能做工科的課題

完美的邏輯~

推薦閱讀:

生物信息學領域有哪些牛刊?
有哪些將化學與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神經網路等計算機科學結合的研究方向?
中南大學機電學院姜同學的絕命書對其導師楊忠炯教授會有什麼影響?
為什麼國內的科研人員待遇差? ?
可不可以說現在的中國不是屬於學者的年代?

TAG:博士 | 留学 | 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