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事故後的林林種種 之二 經濟社會層面的諸多問題

一、食品安全問題

福島核事故之後,日本社會最為擔憂的問題之一,是食品污染問題。

眾所周知,日本社會對食品安全問題有一種近乎於偏執的追求。這種執著一方面來源於整個日本社會經歷20世紀50-60年代的經濟高速成長時期之後,對當時的各種環境污染問題(如著名的「水俁病」)深惡痛絕;另一方面源自日本在地理環境方面的得天獨厚:由於屬於島國,與周圍大陸隔海相望,外部污染物質較難涉及到自身。同時大宗物資只能通過有限的幾個窗口(港口和機場)進入,相對來說較容易管理。

因此,從整體上講,日本國內的食品相對來說污染是比較少的。

另一方面,福島縣是日本國內有名的農產品生產地。福島縣以占日本全國1.5%的人口數,生產了佔全國23.75%的桃,16.79%的油桃[1]。農業人口佔全國第二位,耕地面積佔全國第三位[2]。農產品中水稻為4成,蔬菜與畜牧業各佔2成[3]。

但是,在福島核事故發生後,這種狀況發生了變化。

首先,事故發生後福島縣的農產品在進入市場之前,需要進行含輻射物質的檢查。

對水稻進行檢查(照片來源:FOOCOM.NET)

對蔬菜的檢查(照片來源:福島加油!農業者等之會網站)

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後,日本政府根據日本的《食品衛生法》的相關規定,制定了輻射物質的含量的「暫定限制值」,其數值為500Bq/kg[4]。同年4月,日本政府制定了《核能災害對策特別措置法》規定在福島縣的避難地區以及土壤中輻射物質濃度超過5,000Bq/kg的地區停止種植水稻。這些地區之外可以種植水稻,但在收穫後對未脫殼水稻進行檢查時,如果輻射物質超量,將停止上市。

2011年10月12日,經過對收穫的水稻進行抽樣檢查,沒有發現問題,於是福島縣知事發布了「安全宣言」[5]。可是僅過了1個月,11月16日,福島市的農民自發地委託有關部門對水稻進行檢查時,得到了輻射物(放射性銫)含量為630Bq/kg這一結果[6]!從而讓有關方面意識到對水稻的檢查存在著偏差。由此,2012年5月,福島縣決定對該縣生產的水稻實行「全量全袋檢查」。

從福島縣採取的對策看,似乎農產品的含輻射物質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但是問題在於:雖然福島縣的農產品進行了檢查,周圍的其他地區卻沒有進行與福島縣相同的檢查。這些地區生產的農產品因為沒有檢查的義務,所以各級政府樂於清閑。農產品的污染狀況實際上是一筆糊塗帳。

我們知道,福島核事故的發生地是在福島縣。但是,在事故發生後由於風向的變化,肯定會有一部分放射性物質被吹到福島縣以外的地區。

福島核事故期間兩次輻射雲的流動路徑。(圖片來源:kananet.com)

群馬大學製作的福島核事故輻射物資分布圖(圖片來源:kananet.com)

日本政府文部省發表的地面放射性銫134、137的分布圖。(圖片來源:kananet.com)

從以上的圖片中可以看出,輻射物質遍布日本的相當廣泛的區域。銫134的半衰期為2.1年,而銫137的半衰期為30年。從地面濃度的角度看,核事故已經經過6年的現在,輻射物質的濃度已經降低到比較低的程度。

可是,輻射物質不會被蒸發,反而會隨著大氣降水而被集中到溝渠、河流以及低洼地帶。由於農業生產需要大量的水,溶解在水中的輻射物質會被一遍一遍地「澆灌」到農田中(這實際上是一個輻射物質的蓄積過程)。甚至有一部分會隨著牧草等飼料而進入家畜體內。因此,認為這些輻射物質中的一部分會被人所攝取,是恰如其分的。

與此同時,雖然厚生勞動省要求對茶葉的中間產品——經過揉捻的茶葉(日本稱之為「荒茶」)進行輻射物質檢查,但卻遭到日本主要茶葉產地靜岡縣、神奈川縣、琦玉縣、茨城縣和櫪木縣等地的拒絕[7]。

這些產地拒絕的理由是:茶葉這種產品並不是直接食用,而是泡水喝。因此,即便茶葉本身含有的輻射物質超標,也不會影響到身體健康。以這種言論為後盾,中央政府的指示被拋到了腦後。即使後來6月9日NHK報道了靜岡縣茶葉含輻射物質超標[8],事情也就到此為止了。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福島縣周圍地區的蔬菜等農產品上,事故後僅僅一個月,茨城縣就發布了蔬菜的「安全宣言」,並要求厚生勞動省解除對該縣蔬菜的上市禁令[9]。

在日本的農產品方面,經常使用被稱為「產地偽裝(laundering)」的潛規則(實際上是「明規則」)手法來改頭換面,以達到獲取高額利潤的目的。

在規制農產品產地的JAS法(《農林物資的規格化等相關法律》)中,對產品的產地制訂了「長居規則」。簡單地說就是:某種產品(比如鰻魚),如果在其生長期中在日本的時間長於在海外的時間,那這種產品就是日本產的。

實際上,和牛的代表松阪牛,就是將但馬牛養殖到一定大小,然後送到松阪地區經過6個月催肥出欄的[10]/[11]。神戶牛實際上就是肉質較好的但馬牛。而所謂的日本國產牛,就是在日本飼養超過3個月的外國牛[12]。同樣在福島縣培育的家畜送到其他地區經過一段時間的飼養後,就可以以當地的品牌出欄。這樣一來消費者很難根據銷售地來判斷牛肉的產地。雖然,店家在銷售時會標明產地,但是其中的貓膩,你懂的。

日本社會的基本思路是「性善說」,無論是法律還是具體的操作,都是建立在相關方自覺律己的基礎上。即使這樣,日本媒體也會經常爆出一些企業貪圖私利而置社會道義於不顧的新聞。所以,福島核事故之後的食品安全問題仍然無法令人樂觀。

不過,針對評論區中的知友擔心赴日旅行時的食品安全問題,筆者可以說不用過度擔心。畢竟大家在日本的時間短暫,即使攝取到輻射物質,也不會達到影響健康的程度。

[1]果物Navi網站

[2]都道府縣排名

[3]福島縣官網

[4]政府廣報Online網站

[5] 《朝日新聞》

[6]厚生勞動省網站

[7]Finance GreenWatch

[8]NHK NEWS WEB

[9] 《日本經濟新聞》

[10]Wikipedia

[11]銀座料亭吉澤網站

[12]Steak House Fe網站

二、事故後兒童甲狀腺癌的變化

1986年4月發生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導致附近地區兒童的甲狀腺癌發病率上升。

據日本政府的發表:從2011年10月開始,經過對事故時點0-18歲人群共30萬人的檢查,共發現117人疑似患有甲狀腺癌,其中,經手術確認確實發病的有92人[13]。而據日本媒體報道:疑似患有甲狀腺癌的人數為166人[14]。

一般來說,甲狀腺癌的發病人數比例為1-2人/百萬人,可以說以上的患病人數是異常的。

實際上,對於核物質泄露引發甲狀腺癌的問題,其發病機理為核反應產生的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碘-131所導致。碘-131進入人體會產生體內輻射,特別是人體的甲狀腺容易蓄積碘-131,導致甲狀腺癌的發病。

人體對碘的吸收是有一定限度的。過量的碘進入人體時,會很快排出體外。所以只要在接觸到碘-131之前,大量服用對身體無害的穩定性碘劑,就可以防治甲狀腺癌。

核事故發生後,福島縣的有關部門準備了大量的穩定性碘劑,卻因種種原因沒有發放到相關的人群手中,或雖然已發放卻要求等待政府的服用指令。由於政府沒有及時行動,導致大面積的甲狀腺癌的發生[15]。

這裡,一個令人注目的問題是:當時醫院的醫生們紛紛自行給子女服用碘劑,而將對普通市民的碘劑發放和服用通知拋到腦後[16]。不論從那個角度看,這種做法都是違反醫療倫理道德的。

同樣的醫療倫理問題也發生在同屬核事故污染區域內的福島縣雙葉町醫院。當時,醫院的醫護人員按照救援警察的指示避難,卻將住院的98名高齡重患者留在了災區。當後來自衛隊前往救援時,醫院內沒有一名醫護人員在場,由此造成21名患者死亡[17]。雖然醫院的相關人員推脫說自己按照指示避難,報道醫療人員逃避的新聞是「誤報」,但將患者留下卻是不爭的事實。

當然,我們不能苛求醫護人員不顧自己的生命去保護患者,筆者自問如處於那種場合自己也不見得能做得更好,但偌大的醫院中僅僅留下患者在苟延殘喘,總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景象。

可以說,福島核事故是日本在和平時期發生的一場空前的災難,但在這種時刻往往能看到人性的某些方面。想一想當年奮鬥在抗「非典」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我們多多少少總能總結出一些東西。

[13]首相官邸官網

[14] 引自朝日電視台《News Station》,2016年3月11日播放內容

[15]World Network for Saving Children from Radiation網站

[16]World Network for Saving Children from Radiation網站

[17] 博客:精神醫療的真實

三、封堵地下水的手段

目前,福島核事故的處理工作遇到的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如何減少不斷湧入反應堆的地下水。

據報道,每天湧入反應堆的地下水量高達400噸。這些地下水流經反應堆後,變成高污染水,如果不能及時抽出,將會流向太平洋,並隨著海水的流動而污染地球上所有的海洋。

可是,從反應堆中抽取出的污染水,雖然可以通過各種過濾設備清除掉大部分輻射物質,但其中氫的同位素氚無法清除[18]。一方面,作為一种放射性同位素,氚不能隨便排放到大自然中。另一方面,一個無法明說的原因恐怕是:氚是熱核武器(氫彈)的重要原材料,在自然界中含量極少。因此福島污染水在某種意義上是寶貴的資源,沒有哪個國家會主動放棄掉。

現在,東電採取用冷凍的方法限制地下水流入反應堆。這種方法簡單地說,就是在反應堆周圍建造一道凍土牆,以阻擋地下水。

其基本構想為,在1-4號反應堆周圍建設一個總長為1.5公里的凍土牆。每隔1米挖掘一個深度大30米的深孔,共1,550個。深孔中埋設凍結管道,其中流動著零下30度的冷卻劑(氯化鉀溶液)。凍結方案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凍土牆的「完全閉合」[19]。

整個凍土牆建成後的樣子。可以想像成圍繞著四座反應堆建設了一個籬笆牆。

(圖片來源:博客 星星的金幣Project)

但是,這種方法也是困難重重。

首先,這種做法沒有經過大規模的、長期的檢驗事例;另外,核電站周圍的土質為粗沙和岩石,本身含水分比較少,凍結的效果有限;其次由於核電站是削掉山體的一部分建設的,導致這裡的地下水流速較快,很難凍結;再次,這種方案只能限制從四周流入反應堆的地下水,而從反應堆正下方滲入的地下水則無法阻擋;最後,這種凍結方式的壽命只有7年[20],與福島反應堆廢棄工程長達數十年的總體時間相比顯得過於短暫。

儘管這樣,有關方面最後還是在有關方面提出的4個方案中選擇了凍結方式。據報道,之所以選擇凍結方式,是因為這種方式是所有備選方案中最為省錢的方案[21]。其他方案的預算為1,000億日元左右,而凍結方案為470億日元。

2016年3月,凍土牆的建設工程結束,隨之開始冷凍。經過一個多月後的5月中旬,有關方面在對冷凍效果進行檢查時發現:冷凍管周圍的土壤溫度沒有下降到預定溫度,在共5,800處檢查點中,約有1成以上(12%)的檢查點並沒有結凍,甚至有些地方的溫度在10度以上![22]/[23]特別是2016年8月發生的第10號颱風帶來的降雨,導致凍土牆的溫度上升,使凍土牆的2處融化[24],顯示了凍結方案的脆弱性。

建設凍土牆的問題,不僅僅限於核電站周圍的土質為砂礫質這一方面。正常狀態下反應堆在運行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汲取海水進行冷卻,因此在反應堆和大海之間有很多的地下隧道。這些隧道中充滿了高濃度的污染水。這一部分是無法通過冷凍土壤的方式進行製冷的。在福島核電站的1-4號反應堆面向大海的一側,這種隧道共有90條[25]。

福島核電站的側面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針對上圖(4)位置的地下隧道的漏水問題,東電採用向地下隧道中注入混凝土的辦法將隧道封堵上。(圖片來源:情報速報.com)

據報道:為了降低反應堆內污染水的溫度,東電每天向水中投入數噸的冰和乾冰。甚至發生過由於投放乾冰過於集中,而將投放口凍結的事情[26]。

事情發展到這一地步,面對社會上對冷凍牆沒有按照「計劃」凍結的置疑,東電竟然改口了!

2016年7月19日,在核動力規制委員會上,東電說:「我們的目的,是通過設置凍土牆來減少地下水的流入量」,「我們沒有考慮過完全閉合」。東電準備對那些沒有凍透,沒有形成凍土牆的地方用混凝土來澆灌,補漏[27]。對此,核動力規制委員會成員表示非常不滿:「真的有一面牆嗎?那不是一面牆,那簡直是個爐篦子!」[28]。

看來,真正解決反應堆地下水問題還有花較長的時間。

[18] 《東洋經濟》

[19]Livedoor新聞網站

[20] 《日本經濟新聞》

[21]LITERA網站

[22]Livedoor新聞網站

[23]FC2博客

[24] 《朝日新聞》

[25]The Huffington Post網站

[26] 博客:原發新聞

[27] 《朝日新聞》

[28] 《產經新聞》

四、悲催的東芝

在福島核事故中最受影響的日本企業,除東電之外,恐怕要屬東芝了。

在日本,被稱為「綜合電機廠家」的巨大企業,有日立製作所、松下電器、東芝和三菱電機等四家。這些企業的特點是其產品種類涵蓋了家電製品、半導體、電力設備、運輸設備、產業設備以及社會基礎設施用設備等各方面,屬於萬能型企業。

2000年代中期,以歐美地區為主的各國開始興起電力自由化的浪潮,同時隨著各國對地球溫暖化問題的重視,被譽為保護環境的核電事業逐漸受到重視。

在日本的核電站中,分別採用了沸水堆(BWR)和壓水堆(PWR)兩種結構。同時在日本四大綜合電機廠家中,日立和東芝掌握了沸水堆技術,而三菱掌握了壓水堆技術。

當時東芝的領導們野心勃勃準備趕超日立,成為產業界的老大。於是獲得日立沒有掌握的壓水堆技術,成為一個關鍵。2006年,東芝與三菱展開競爭收購同樣掌握壓水堆技術的美國核電製造企業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由於西屋電氣是三菱長年的合作夥伴,同時表示了收購意向的還有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等企業,所以競爭非常激烈。最後東芝以超過三菱心理價位一倍以上的價格,花費54億美刀才將西屋電氣收入傘下。

可是好景不長,東芝首先碰到了2008年全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投資周期長、見效慢的核電事業首當其衝,成為緩建的目標。

對東芝來說,最大的打擊來自福島核事故。這次事故以實時、清晰和豐富的信息量,向全世界展示了核事故的恐怖。由此導致世界各國紛紛停止、或放緩核電事業的發展步伐。

在這種大環境下,西屋電氣成為消耗東芝精血的無底洞,東芝的經營業績受到很大的影響。

據日本媒體報道:在2017年2月份,東芝在核電事業方面共產生了7,000億日元的損失。到2016財年末(2017年3月底),東芝將會陷於資不抵債的境地[29]。東京證券交易所正在考慮對東芝採取退場或降格到東證2部市場的措施[30]。

目前,為維持業績東芝不得不割肉補瘡,將旗下屬於優良事業的醫療設備事業賣給佳能,家電事業賣給美的。現在正在準備將半導體事業出售,只剩下爛在東芝手中的西屋電氣這隻爛蘋果。

想當初東芝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將西屋電氣搶到手中,沒有得到什麼利益,相反被拖累得不要不要的。所謂的「接盤俠」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29]YAHOO新聞

[30] 《每日新聞》

五、從核事故相關數據的數量級,體驗事故的嚴重程度

先說幾句題外話。

2000年代,筆者為自己的電腦添加了一塊2T的硬碟。興奮之餘,不禁想像了「2T」這個量的含義。

大家知道:按照數量單位來看硬碟容量時,1KB=1024Byte=10^3B。依此類推,1 TB=10^12B。

當時筆者感嘆:我們能夠在生活中以及新聞等場合,隨處接觸到的宏觀數字,能超過硬碟數字量級的,恐怕只有日本的赤字國債了。

至2017年3月底為止,日本的赤字國債預計增加到838萬億日元(即8.38*10^14),相當於每位國民負債664萬日元,或每個4人家庭負債2,656萬日元[31]。而實際上日本政府整體的借款在2016年8月就達到了1,053萬億日元[32],即達到了10^15量級。

這個數字本身就已經非常恐怖了。可是,當福島核事故的相關數字發表出來時,令筆者驚訝地是,筆者多年前認為不可能超越的數字量級被超過了!

據由日本國會組織的東京電力福島核電站事故調查委員會的發表,福島核事故過程中,僅向大氣中泄露的各种放射性物質一項,就非常龐大。其中,0族氣體(氦氣等)約為5*10^17Bq,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碘-131以及銫的放射性同位素銫-137摺合成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數值為9*10^17Bq。比日本政府欠債的數額大將近3個數量級!

在這裡科普一下。

在提到與核泄漏相關的信息時,通常會碰到三個數量:貝可勒爾(Bq) 、戈瑞(Gy)和希沃特(Sv)。

其中,貝可勒爾(Bq)是衡量放射性活度的單位,放射性核素每秒有一個原子發生衰變時,其放射性活度即為1貝可勒爾;而戈瑞(Gy)是表示由電離輻射傳遞給受影響對象每單位質量吸收的能量單位;希沃特(Sv)是衡量輻射劑量的單位(以上解釋均來源於百度百科)。

學術性的解釋既枯燥,也難懂。我們換個思路:假設碰到雨天,貝可勒爾(Bq)相當於單位時間內空中的雨滴總數;戈瑞(Gy)相當於淋到身上的水量;而希沃特(Sv)則相當於雨水對衣服等淋濕的程度。

因此作為在遠處觀察福島核事故的第三者,我們主要關心的就是該事故對環境的影響狀況。也就是貝可勒爾(Bq)的量。

一般來說物理單位在制定時,其基本單位(如溫度、重量、長度等)為了便於理解與衡量,通常會選擇與日常生活中的「感覺」相接近的量(如攝氏0度為水結冰的溫度,1千克為攝氏4度下1升水的重量等)。而如果某個常用的物理量過於巨大,通常人們會去定義一個新的量,來簡化數字的大小。比如,對於9,460,730,472,580,800米(9.46×10^15米)這個距離,人們將其定義為1光年。

從這個角度看,也可以理解達到10^17這個量級的核物質泄露規模是如何的罕見和巨大了。

[31]財務省官網

[32]時事.com

六、從技術的角度看反應堆的探測手段

解決福島核事故的重要步驟之一,就是確定反應堆的內部狀況,特別是包括核燃料在內的放射性物質的分布場所。

事故發生後,無論是日本政府還是媒體在形容事故的時候,總是用兩個詞:「熔解(Melt down)」或「熔穿(Melt through)」。不過,如果對事故的過程進行分析,就可以發現實際的事故狀況,遠遠不是「熔解」以及「熔穿」這種給人一種平穩印象的辭彙可以形容的。

對於事故當時反應堆內部壓力的變化,從日本國會的事故調查委員會報告[33]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個數據:

a. 1號反應堆安全殼內最高壓力曾達到800個大氣壓;

b. 2號反應堆安全殼內最高壓力曾達到700個大氣壓;

c. 3號反應堆安全殼內最高壓力曾達到600個大氣壓。

我們知道,核電站的安全殼,是將包括反應堆壓力容器在內的所有放射性結構包容在內的密閉構造體,其容積要遠遠大於反應堆壓力容器。正常情況下安全殼內壓力為1個大氣壓[34],所以安全殼內的高壓,只能是事故發生時壓力容器內部的水分被完全蒸發、加熱並泄露所導致。

所以可以想像,事故當時壓力容器中的水蒸氣壓力非常高(因當時停電,沒有記錄),遠遠超過壓力容器的設計耐壓強度(90個大氣壓[35])。另一方面,核燃料以2,000多度的高溫,熔化滴落到壓力容器下部,導致壓力容器的金屬強度下降,最後像吹玻璃工藝中吹氣過多的玻璃殼一樣膨脹、爆炸,像火山噴發一樣將通紅的核燃料噴濺到安全殼的各處。

這個劇烈的過程,增大了核事故善後工作的難度。

核事故發生後,反應堆內部的輻射強度非常高。據東電在2017年2月份發表的最新數據,2號反應堆內部的輻射量高達530希沃特(Sv)/小時。這相當於反應堆工作時的輻射量,人類如果受到40餘秒這種程度的輻射,將會死亡。因此,對反應堆內部的探測,只能通過機器人等遠隔手段。

到目前為止,為探測反應堆內部的狀況,東電使用了各種機器人。

反應堆內部的探測,分為兩部分:(1)反應堆的地上部分,這一部分由於輻射強度比較小,所以一般的機器人也能夠勝任;(2)反應堆的地下部分,這一部分由於涉及到泄露的核反應物質,工作條件非常嚴酷,需要專門的機器人才能勝任。

用於地上的機器人由於技術要求並不高,所以較容易製造。其中,甚至還有下面這樣的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葩四件套」[36]。看到其外形,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研發現場的輕鬆氣氛。

福島核事故後投入使用的清掃機器人。(照片來源:YouTube)

這姿勢令人陶醉。(照片來源:《每日新聞》)

而用於反應堆的地下部分的機器人,由於無法承受反應堆內的嚴酷環境(高溫、高濕、高輻射等),所有的機器人都在探測途中失效,沒有完成各自的設定使命。

經過幾年的摸索,通過多次的失敗日本的相關業界逐漸掌握了可在反應堆內使用的機器人的相關技術要求。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 可在嚴酷的環境中使用

如上述的耐高溫、高濕、高輻射等。

2. 體積小

將機器人送入反應堆時,需要在反應堆的混凝土牆壁上打孔,通過孔洞將機器人放進去。這就要求機器人的初始狀態為細長型。但是,細長型型的機器人無法保證前進過程中的安定性,所以要求在進入反應堆後,機器人能夠變形,形成一個比較安定的形狀。

3. 重量輕

一方面,事故後的反應堆的各部分有可能比較脆弱,機器人不能給反應堆添亂;另一方面,如果機器人過於沉重,有可能壓壞反應堆內部的結構,以及其身後拖著的電纜等。

基於以上要求,各公司設計製造的機器人的總體結構趨於「收斂」。就像F1的賽車一樣,最終所有車體的外型都變得很接近。

比如2015年4月送入反應堆的,由日立公司製造的機器人,是下面這個樣子:

送入反應堆之前的展開狀態。(照片來源:livedoor Blog:toshi_tomie的博客)

進入反應堆後進行探測時的狀態。機器人中部設置了燈光和攝像頭。

(照片來源:《福島民報》)

注意電纜與機器人連接處的金屬導向板。

這款機器人似乎是準備在結束使命後通過拖拉電纜而回收的。(照片來源:日經BP社網站)

在送入反應堆時,為直線型三段圓柱狀外形。送入反應堆後,三段結構摺疊,形成一個平放在地面上的C字形。兩頭的圓柱形設置了履帶式驅動裝置,中間的部分安裝了照明設備、攝像頭等探測感測器。這種型號的機器人一共製造了兩台,第一台在反應堆內行駛的過程中,電纜被堆內結構夾住,無法動彈。外面的操作人員用力拖拽電纜,也沒能解除,只好將電纜切斷使機器人殘留在堆內。而第二台的命運也沒好到哪裡去:在進入反應堆,找到了失效的「兄長」,搞清楚「兄長」的故障原因之後不久,就因輻射過強而結束了其使命。

2017年1月,由東芝生產的機器人終於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終於在2號反應堆內部進行了一定的探測,並發現在反應堆空中廊道上的一個熔化孔洞。

橫亘於機器人前進路經上的熔化孔洞,直徑約1米左右。(照片來源:GIZMODO)

看一看東芝型機器人。上半部分正在摺疊途中(照片來源:YURUKUYARU.COM)

東芝型機器人的細節(照片來源:The Japan Times)

東芝型基本結構也是採用了直線型和C字形(為豎起的C字形)轉換的方式,用儘可能小的孔洞,將儘可能大的機器人送入堆內。

從照片上看,東芝型機器人汲取了日立型機器人的經驗教訓。從安裝的履帶尺寸以及攝像頭大小數量看,其通過能力以及探測能力似乎都要強一些。

2017年2月9日,東電將東芝型機器人改裝成「推土機」,作為清掃機器人來清除2號反應堆內部的垃圾,結果僅僅工作了2個小時,這台機器人也告損壞。

機器人前端安裝的「推土鏟」,去掉了上部的攝像頭並增加了倒車攝像頭。看來東芝型機器人的擴展性不錯。(照片來源:產經新聞)

目前,研發用於反應堆內的機器人所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目前生活中使用的半導體元器件,無法在高輻射環境下長時間的使用。所以,要想研發機器人,首先要從研發能夠承受高輻射的半導體器件開始。

研發半導體器件,如果是在上個世紀,日本的技術水平還是處於世界前列的。而現在,日本半導體廠家中富士通、NEC早已衰落,而另一巨頭——東芝公司,現在正在琢磨著如何將自己的半導體事業賣個好價錢,現場的技術人員也是人心惶惶,不知什麼時候就成了「後娘養的」了,肯定不能100%地集中精力去搞研發工作。

因此,處理福島核事故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如果用「八字還沒一撇」來形容福島核事故的處理工作,那我們現在正在飼養動物,準備它長大後取毛制筆;

如果用「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來形容,那我們現在正在研究什麼樣的鞋可以走得遠。看來,研發能夠用於反應堆內的機器人,還要花不少的時間。

[33]國會東京電力福島核電站事故調查委員會《報告書》

[34]日本科學未來館網站

[35]Wikipedia

[36]YouTube

七、新興發電企業也要為核電買單

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後,日本社會逐漸覺察到電力企業因地區性壟斷而形成封閉狀態,並認識到這種惡性的壟斷會為經濟發展帶來阻礙。因此日本政府決定實行電力相關企業的發電與輸電事業分離工作。

在發電與輸電事業集合於同一電力企業狀況下,新興企業若想進入,不但需要解決發電問題,還要解決輸電問題。建設輸電設施不僅需要龐大的投資,而且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這些因素成為新型電力企業發展的障礙,客觀上加固了傳統電力企業的壟斷地位。而實施發電與輸電分離,則可以導入競爭機制,促進電價的下降而惠及消費者。

時值核事故後整個社會紛紛開始尋找能夠代替核電的新型能源,太陽能、風力、潮汐等各種新能源方案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以孫正義的軟銀為代表的非傳統能源企業的入行,為電力系統帶來了新鮮血液。

在日本,核電站的總成本(包括建造、運營和拆除廢棄)由擁有核電站的傳統電力企業負擔。在這種情況下,不使用核電的新興電力企業的電價,無疑要遠遠低於傳統電力企業。這一因素,成為新型電力企業電價較低的原因之一。

2016年4月,開始實行「電力自由化」制度,消費者可以自由地在傳統電力企業和新興電力企業之間進行選擇。新興電力企業依靠價格優勢,奪得了較多的市場佔有率。據日本的市場調查公司富士經濟的發表:現在新興電力企業的市場佔有率每年以1.5-2%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為止,將達到20%左右。這個數字在生性保守的日本社會是一個令人驚奇的成績。

面對新興電力企業的攻勢,傳統電力企業坐不住了。

2016年10月,日本政府經濟產業省提出一個方案:新興電力企業的電費中,也要計入核電站的拆除以及廢棄費用[37]。面對新興電力企業的置疑,支持政府的媒體給出了一個「神邏輯」:新興電力企業以及利用新興電力企業的消費者,以前也使用了核電站發出的電!所以現在也要為核電站將來產生的費用買單[38]!雖然這個方案最後因各方的反對而夭折,但在個人/企業面對政府的博弈過程中,政府的主張肯定是凌駕於消費者之上的。

事實上,即使在核事故發生之前,消費者日常支付的電費中,也包含著核電站的建設費用、核燃料費、核燃料費處理費用等等,核電站的廢棄費用應該包括在電力企業的運營成本之中的。現在忽然要「加錢!」令人不禁想問一句「你怎麼不去搶?」

[37] 《每日新聞》

[38] 《產經新聞》


推薦閱讀:

日邀全球領導人訪問廣島長崎居心何在?
如果日本真的將 1.15 萬噸核污水倒入大海,對我們沿海城市的生活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從軍事行動上,如何迅速擊敗瓦解一個有核政權?
如何看待日本福島縣附近海域發生7.4級地震?

TAG:福岛核电站事故 | 核污染 | 食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