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孩子的學習之一

Early in the century, the work of Freud and other psychoanalysts documented that the emotional life of the young child strongly affects the feeling and behavior of most adults. Now the research of cognitive scientists demonstrates the surprising power and persistence of the young child』s conceptions of the world.

—Howard Gardner (The Unschooled Mind. P.5)

上世紀初,弗洛伊德和其他精神分析學家記載了幼年階段的情感生活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成年階段的感受和行為。現在,認知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幼年時期對世界的認識同樣具有強大而持久的影響力。

-霍華德·加德納(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多元智能理論」之父。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學,教育學教授,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

看到這一段話的時候,我被一下子擊中了。就好像長時間生活在一間封閉的屋子裡,突然打開一扇窗戶,吹進一陣輕風,透進一縷陽光。

「幼年時期對世界的認知具有強大而持久的影響力。」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其實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兒童並非如我們猜想的那樣就知道吃喝拉撒玩耍睡覺,他們其實是在每天的活動中不斷學習認識自己周圍的世界。學習是兒童成長過程中自然發生的一個過程。第二層意思,幼年時期對世界的認知不僅僅是讓他們獲得一些生存技能,他們其實是在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這個認知結構一旦構建好了,就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巨大影響。也就是說兒童時期的學習將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這句話對我的衝擊為什麼那麼大呢?

因為我曾經是一個「兒童不需要學習」觀點的支持者。記得我女兒兩歲以前,家裡幾乎沒有任何適合孩子看的書。到處都是玩具。每天帶孩子就是到處去玩,去河邊散步追逐鴨子,到遊樂場盪鞦韆滑滑梯,到草地上打滾玩沙子玩泥巴,在家裡嬉笑打鬧。從來不教孩子認字數數,看到「早教」兩個字就產生由衷的反感。

為什麼我從一個幼兒學習的反對者轉變成為一個支持者呢?

我想從幾個方面來展開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究竟什麼是「學習」。然後,我們再來看看孩子是怎麼樣自發地學習的。最後,我們會一起討論怎麼樣才是對孩子真正有益的學習。

第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學習」?

中文是一個非常精鍊的語言。「學習」這個詞由兩個字組成,這兩個字其實分別包含了各自不同的意思。「學」字的意思是「效法,鑽研知識,獲得知識」。「習」字的本義是小鳥振動翅膀演練飛行,衍生為實踐,演練,模仿。綜合起來,「學習」這個單詞的意思大概就是「鑽研和獲得知識,並且在實踐和演練中鞏固知識。」

那麼「知識」又該怎麼理解呢?「知」的本義是談論行軍、打獵的經驗。這個本義現在已經不再使用。知的意思演變為經驗,常識,真理。「識」的本義是辨認、指稱武器的歸屬或來源。這個本義也已經消失,它的意思變成了辨認,認知,知曉,了解。

從字根上來理解「學習」,其實就是通過鑽研來獲得經驗常識和真理,並且在實踐和演練中加強對這些經驗常識和真理的認識和應用。

按照這個意思來理解,只要是與獲得和鞏固經驗常識真理相關的活動,就可以稱為學習。

一個嬰兒從用手吃飯到用勺子吃飯的過程離不開學習;從咿呀學語到說出清晰的話離不開學習;從蹣跚學步到跑跑跳跳離不開學習;從練習騎三輪車到考駕照,更是離不開學習。可以說,學習是我們生活中最為廣泛不可或缺的行為,就好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

我們不反對孩子吃飯睡覺,但是我們卻會反對孩子學習。為什麼?

因為學習這個詞的意思早已經變了味道。

如果有人能夠專心研究中國的「學習史」,我相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篇章肯定離不開孔子。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哪怕是一個老農,也肯定有很多可以教給孔子的經驗。那個階段,學習和生活還是緊緊掛鉤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慢慢集中到士大夫這個階層中,學習就變成了「加入士大夫階層」的一種行動。私塾成為了有錢人獲得知識的地方,而知識也從「經驗常識和真理」變成了「四書五經,吟詩作賦」。到了近代,面向世界的窗口打開,私塾慢慢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學校。學校的普及化毫無疑問地帶來了知識的普及化,有更多的人可以通過學校獲得寶貴的知識。然而學習依舊和獲得技能,獲得財富和社會地位緊密聯繫在一起。大家都熟知的那句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可以說就是這種學習的最好寫照。學習兩個字引發的不是愉悅的感覺,而是痛苦。

作為痛苦學習經歷的過來人,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早地體驗學習的痛苦。同時,我們還相信,學習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學習會讓孩子失去童真,失去本應屬於他們的快樂童年。

這種想法究竟對不對呢?

也對也不對。

首先來分析一下對的地方。現有的教育體系最早是來自社會工業化的需要。社會發展到工業化階段的時候,需要大量有一定技能的能夠很好地服從工廠需要的工人。如何大批量有效地培養那樣的人就成了當年教育屆最關心的問題。研究的結果就是創立了現在的這一套教育體系。一個教室裡面做了幾十個人,老師站在講台上,一言九鼎,就是權威的代表。老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要修理學生,摘除他們的稜角,把他們變成合格的產品。衡量產品是否合格的標準非常嚴格,不但要能夠通過考試,還要遵守紀律,服從老師。個性是學校里最不允許出現的東西。我現在還記得我就讀的省重點高中對男生的頭髮長度有著嚴格要求。幾個男生因為頭髮太長挨了批評。最後那幾個男生集體剃光頭,在校園裡晃來晃去特別扎眼。當時的我作為一個乖學生的代表,特別不理解這幾個男生的行為。現在我才明白,這其實就是他們無聲的抗議。(註:我的母校有著美麗的校園和很好的老師,我是很感恩自己的母校,感恩自己的老師的。現在還記得在操場上打籃球跑步的情景,還記得老校長特意敲開我家的門告訴我高考成績的情景。文中舉的這個例子,和最近看到的廣饒一中的事例比起來,根本就拿不上檯面。只是因為發生在自己身邊,信手拈來感覺更加真實。)

想到要把孩子放到這樣的一個地方,我們怎麼可能不憂心忡忡呢?

接著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觀點不對的地方。

這個觀點把孩子和學習對立起來了,認為孩子的學習是一種受到外界壓迫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一個最大的誤會。孩子天生就是要學習的,通過學習來獲得在社會中生存所必需要的各種技能,通過學習來構建自己對社會和世界的認知,通過學習來認識自己,實現自我價值。

我們對「學習」本身的否認,受到了自己上學經歷的影響。我們否認的其實是教育系統中不合理的部分,否認的是被社會曲解和污染以後的學習。

真正的學習,是獲得知識和鞏固知識的一系列行為,是社會生存不可或缺的行為,是一個人認識自我實現自我價值所必須走的路,更是人生來自帶的一種本能。

回答了「什麼是學習」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再一起來看第二個問題,孩子究竟是怎麼樣學習的。


推薦閱讀:

幼兒是否需要「更豐富的環境」,應該如何營造?
當熊孩子的熊父母是種怎樣的體驗?
【醒學教育】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無限可能
「工作用不到英語卻堅持學習英語」有意義嗎?如果有會產生什麼影響?
家庭英語啟蒙:提高英文口語的四個環節

TAG:蒙特梭利 | 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