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博士期間的那些甜蜜陷阱

這是專欄《博士的圍城》的第二十篇文章。

何謂甜蜜的陷阱?就是那些看似美好幸福舒適的事情,實際上卻可能是給你未來挖好的坑。這裡談談我見過的兩種現象,其中便可能隱藏著甜蜜的陷阱:一是實驗室的同質化現象;二是博士期間在大牛實驗室發過 CNS等高影響因子的文章,獨立後卻鮮有作為的現象。

實驗室的同質化現象是一種從眾心理,就好像是你進入到了一鍋粥里,煮著煮著就渾然一體了。在我們系裡,幾乎每個實驗室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有的是自己形成小團體,與其他實驗室幾乎沒有交叉;有的是每天中午才開始做事情,然後熬夜到很晚;有的懶散鬆懈,有的刻苦勤奮,有的喜歡高調的競爭,有的喜歡默默的耕耘。風格的獨特,讓你每次提起某個實驗室的的某個人的時候,就會說「哦,他們實驗室就是這樣」。而神奇的是,即便每年都有新生進來,風格依然保持一致,讓人都要有種錯覺--難道是因為人以群居,物以類聚?實際上,這是一個同化的過程,周圍的環境影響著你,而你也為了融入實驗室的環境而有意無意的被同化著。實驗室風氣好的情況下你是幸運的。不好的情況下,比如說,有的實驗室比較閑散,老闆又放養,每天隨意看看文獻,聊聊足球股票,做一兩個實驗,晚上出去聚個餐,生活如此美好。一開始你可能是拒絕的,但久而久之,也沉醉不知歸路。問題是四五年後,拿什麼樣的研究結果畢業,又拿什麼樣的履歷去找工作?再比如說,周圍的人都是實驗只做一次不重複,看到別人每次彙報時都有很多進展,索性你也就不重複實驗了。實驗進展快固然美好,但可重複性才是研究的永恆主題,經不起推敲的結果還可能讓你背上造假的嫌疑。類似的例子很多,只是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會注意到這種長時間潛移默化後的改變。

這些潛在的陷阱會因為其甜蜜的一面而被忽視。我們人類有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而趨利更多的時候是眼前的「利」。那麼如何避免這樣的甜蜜陷阱?首先還是明確自己的目標,培養自己的獨立性。興趣有時候並非是個很好的目的,因為在其不夠強烈的情況下,很容易迷失。你總需要有一些更實際點的小目標,比如說先發個 CNS 論文。雖然功利,但也不失為一種動力。在這過程中,你可能就學會了如何像 CNS 文章那樣對數據嚴格要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讓自己的研究邏輯更清晰。如果不清楚自己的目標,那麼實際點的,想想畢業後如何找工作,你需要在博士期間做哪些才能讓你畢業後可以找到趁心的工作。這裡可以從寫一份個人簡歷開始,去 LinkedIn上看看你心儀的工作崗位上的人簡歷如何,給自己定一些目標。試著想像下四五年後拿著份單薄的簡歷到處碰壁的情景,給自己一點危機感。讀博士,也是學一個獨立,獨立思考,獨立科研。

另一種現象則是我們茶餘飯後會談到的,某某某在博士期間發了 CNS,風光無限,結果出去做了幾年博士後,再沒有多少產出。這樣的事情大多發生在牛人的實驗室里。一方面,牛人可能人脈廣,發論文容易。舉例如 PNAS,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話幾乎是隨便發,這就是我們經常在 PNAS 上看到很多灌水文章的原因。另一方面,老闆特別聰明特彆強勢。他有很多的想法,也知道該怎麼去實現,還知道哪些是可以發 CNS 的。所以他的實驗室就如同流水線,給每個學生分配好相應的任務,然後按部就班的做好一二三四五六七,然後等著發 CNS 論文。這樣人手一篇 CNS 文章的實驗室還真不少,沒有見過也總有聽過。舉一兩個我見過和聽過的例子,nature 新出子刊不久,但影響因子已經上來了,某教授於是集合幾個合作者,分析得出該子刊喜歡幹細胞類型的研究,於是即刻分配好任務,第一部分我來,第二部分你做,最後部分讓他搞定,於是一篇 CNS 論文出爐了。學生只需要好好聽話好好乾,CNS 是保證給你的。又比如說,做蛋白結晶,先搞出一堆的蛋白,然後每個學生分配幾個,有的專做蛋白表達,有的專做電鏡,看哪個做出來了再來寫相應的故事,也是可以批量製造 CNS。

如果你有幸在這樣的實驗室里,那麼恭喜你,因為CNS 文章確實可以幫助你很多。但為了個人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需要警惕這裡面的弊端。流水線式的科研,不容易看到全局,也較難得到獨立科研的訓練。課題是導師想好的,每一部分的實驗是他安排的,遇到問題可能也是他給的解決方案,那麼博士生也就失去了訓練的機會。必須承認的是,這些導師自己真的很有實力,也知道科研的套路。因此,如何從他們身上學習到獨立科研的方法便是核心。如果你只是流水線上的某一個環節,那麼跟其他的人好好了解、合作。凡事多問個為什麼,多思考下是否有其他的選擇。如果在你畢業的時候,能夠手握 CNS,又懂得如何尋找課題,如何獨立完成課題,那麼相信你的未來一片光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導師評價網 www.mysupervisor.org ?
神經科學家的手機里該有的APP們
女博士的世界是怎樣的?
電影學研究什麼?
「不得不」學會的科研工具

TAG:博士 | 高影响因子 | 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