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高手能從客觀的角度科學的講講佛教?
沒有能力從科學的角度解釋佛教從誕生到現在的所有來龍去脈,姑且說說以前閑著沒事思考的一些吧。
佛教和基督教都差不多,都不是猶太教那樣從無到有誕生的宗教,而是脫胎於其他宗教。基督教的前身是猶太教,佛教的前身是婆羅門教。所以佛教和中國人偶爾會有的「迷信」不同。「迷信」來源於對自然規律的總結,其目的為了能生活的更好,而佛教唯一的目的是本宗教的延續。迷信活動來源於對自然規律的探索,所以迷信活動不斷推陳出新會凈化自身最終成為研究人員的研究方法,變成不迷信,而宗教的不斷推陳出新讓自己越來越適合延續下去。從進化論可知,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能生存下去的必然沾滿血腥。
我個人相信在喬達摩悉達多時代,佛教的確是當時的先進思想,喬達摩悉達多真的通過瑜伽冥想或類似《三體》中的思維碎片,或者我不知道的方式看到了一些「知識」,比如星雲的形狀等等,然而對一個兩千五百年前的古人來說,看到的這一點點知識就足以讓他震撼到無以復加,自以為看到了宇宙的全部真相,直接沖昏他的頭腦。我個人甚至認為更有可能喬達摩悉達多只是看到了一次知識,更多的時候是被餓暈看到幻覺了,他也會自以為那些幻覺就是真正的知識,我們知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從小到大被婆羅門教熏陶的喬答摩悉達多看到婆羅門的神明體系再加以演化也是非常合理的。
於是,他很真誠的傳下自己的教義,自認為傳下了宇宙的全部真相。
中間不了解,就不多嘴了,希望有大神講解,我直接跳到國內傳教吧。喬達摩悉達多絮絮叨叨說了很多話,而佛教誕生之初的那些人也都會假託喬答摩悉達多知名創作很多經文等等,所以佛經的數量非常多,遠超道教基督教和我所知道的宗教的總和,這就導致了後世的佛教徒可以利用佛經什麼都有的特點,只要閱讀面夠廣,總能挑出一段佛證明自己的某個觀點,反過來,也是喬答摩悉達多利用了後世的信徒,讓自己的思想永遠也闡釋不盡,永遠能跟得上時代。
傳入中國以後,當然會水土不服,前面提到,佛教直接用了婆羅門教的神靈體系,而婆羅門教的神靈體系是源於恆河流域的原住民通過自己身邊的物質基礎的幻想,然而我們的地理、物產和印度完全不同,所以佛教世界觀在中國不會取得心裡認同,站不住腳,於是就有僧侶吸收了部分老莊思想的糟粕,完善漢傳佛教體系,我個人相信最開始翻譯佛經的人應該也不是故意抄襲的。試想,能信佛經的那些人,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會相信什麼?當然是老莊思想的那些糟粕啊,而翻譯又不可能不帶入個人的思想傾向。接著說,老莊思想畢竟是老莊思想,本身太牛逼,其中的糟粕又恰好能夠那些學不會老莊思想的中人以下的人學習,畢竟門檻低,沒那麼難。
然後再跳過一大段,直接到六祖慧能。佛教作為一個宗教,自然要解答「到哪去」這一哲學問題,既然沒能力改變現世,那就給人創造一個死後的天堂。佛教在印度講究苦行,婆羅門教好像有一條教義是吃過什麼什麼苦就可以獲得什麼什麼力量什麼的,這套在其他人也很苦的印度行得通,但在中國不行,周圍人都豐衣足食的,你讓佛教徒整天玩自虐?所以佛教徒把修行的方式從睡釘子板、坐在瀑布下面、不吃飯不喝水等等苦行改成了「做功課」,也就是研究佛經,沒事讀讀書,反正供養你的老百姓也不明白你在讀什麼,到底有沒有認真讀,說實話,我覺得同門也不一定明白每個人的境界,反正佛經這東西也就是模稜兩可故弄玄虛的打機鋒,說不明白別人也不好意思問。這樣做功課就是傳說中的「漸悟」,只要有心向佛,那就認真修行吧,總有一天你會開悟成佛的。
後來佛教影響力漸漸擴大,老百姓也想尋求死後的天堂,這時候漸悟就不行了,老百姓可不是比丘、比丘尼,隨時有人供養,老百姓整天在家讀書會餓死的,何況根本就沒幾個人認字,這時候六祖慧能橫空出世,同門神秀還是死抱著漸悟不放,一定要「時時勤拂拭」才能「勿使惹塵埃」,但慧能不同,慧能說了,我連字都不認識,哪做過功課?你看我平時就是挑水、打掃衛生,乾的活和老百姓一樣,我干這些能成佛,你干這些也能成佛。
你說苦哈哈的老百姓信誰?
然後再跳過一大段,我注意到現在很多佛教大師在解經的時候,會說六祖慧能其實不是頓悟,他也是漸悟,他的修行方式暗合...我也不知道什麼道,反正他挑水掃地自有一套節奏,起到的作用和其他人讀經是一樣的,有種說法是慧能經歷了百千萬式的修行、漸悟,才能在這一世頓悟。所以六祖慧能也是經過漫長的修行才得到。多聰明!這麼多年沒有一個人頓悟成佛大家都是看在眼裡的,如果不解釋一下,誰還相信能成佛?而且以現在的物質條件,大部分人都可以進行「修行」了,那總要給信徒一點優越感吧,可別大家都在同一起點上,都可以不知道什麼時候頓悟成佛,何況現在修行的方式又增加了很多,不止印度式苦行和禪宗式做功課,就連供養僧人都是大功德,辦一場幫助傳教的大會更會有一堆和尚跟在你身邊直接叫你菩薩。
鄙人不是什麼高手,只是一個普通人,簡單說說鄙人和現階段佛教的因緣。
長話短說,知乎上的人們都是時間比命值錢~~
一.老父親說過,信仰佛教,或者學佛的人都是經歷過一些事的人。(這些事肯定是苦難相關的)
1.我有兩個關係要好的同學,一個大學同學,高考之際曾經患有嚴重抑鬱症,休學一年半,後來遇到西藏某大師,開始學佛,現在生活得很好。上學那會他經常給我講佛教知識,理論,送我一些佛珠,佛經,其他同學和老師都覺得這個人很怪,我並不覺得,我們能聊得來。
2.另一個是我的初中同學,初中畢業出車禍,全身癱瘓,只有頭部可動。曾經多次要自殺,或者要父母送走他,父母心痛。後來遇到佛教某大師進行開導,學佛。現在康復的很好,手指可以動了,人又像以前那樣開朗了。經常跟我講他以前做的孽現在怎麼償還,他家之前某省有名黑社會組織,年少輕狂。現在經常在網上號召大家行善,將自己的故事給大夥聽,吃素,雖然家庭拮据,但經常捐款放生。
這是我感受最深的身邊的兩個實例。
二,我與佛法的接觸。(這是我人生的一個未解之謎)
14年底,我誤打誤撞承包了一個20多W的小工程,當時是公司,工地兩頭跑。當時在外地工作,人生第一次擔起這個責任,壓力比想像中大的太多,一是公司還有事情,不能耽擱,不能讓領導知道啊我接私活!二是怕做不好,搞砸了,賠錢!
開工後的每天都心驚膽戰,後來到了極限,整個人吃下飯,睡不著覺,每走一步都擔心下一步會不會倒下就起不來。那一天在迷迷糊糊手被玻璃砸傷,包紮好後渾渾噩噩的打了個的士,我打開副駕駛的車門,司機師傅上下打量我一圈,把原來放的小曲CD退出來,送進了另一張CD,這張CD不是別的,正是梵語版《金剛經》(後來網上查詢確認)。聲音放得很大,很震撼!這下好了,心裡亂亂的情緒,心頭堵堵的石頭彷彿相被水沖刷了一下,又一下,那種感覺人生第一次,彷彿身上的血液都換了一樣。到家門口師傅看看我,我一直獃獃的坐在那裡,像傻了一樣。師傅也沒多問。半晌,我付了錢,下車。這回吃飯也香了,睡眠也好了。漸漸的半年時間恢復到原來狀態。
這件事過去一年多了,我偶爾跟朋友提起,朋友說,如果沒有那個金剛經,以你當時的狀態,死肯定不至於,但是肯定會瘋掉。
沒錯,人為什麼會發瘋?我想了很多。因為失戀,因為種種原因,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當這個苦難給我已足夠大的打擊,那麼我們是會崩潰的!那麼,我想佛法在這個時候就有用了,就像人的生理生病了,我們可以打抗生素。心理生病了,受傷害了,怎麼辦?佛法,信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我們渡過難關!
三,小結
在經歷了這之後,我漸漸知道了我那兩個同學為什麼能夠好好的活到現在!漸漸知道了很多名詞原來都來自於佛經!漸漸知道了我的疾病可能都是自己造成的!漸漸知道了寬容他人也是原來如此簡單!漸漸知道了人活著是多麼的神奇!
從此我有空就會去寺廟,燒點香,捐點錢。漸漸的開始吃素了。
有些人,天之驕子,掌握著生殺大權,揮金如土,根本沒有或者很少經歷痛苦。
這些人佛法對他有沒有幫助,我不知道,因為我不是這種人。
有些人,只信自己,任你怎麼說,他都不會聽信。
這些人佛法對他們有沒有幫助,我不知道,因為我不是這種人。
我給你提出一個問題吧,或許有助於你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你被人抽鞭子了,你很痛。然後你就開始想,在你去世即肉身消亡之後,如果有另一個人也在被人抽鞭子,你如何確定這個人不是你呢?
不知道題主有明白我的問題。我問題的實質就是我們肉身消亡後,「我們」和世界的關係在哪裡?
如果題主認為那個被鞭打的人不是自己,那麼題主還是在肉身消亡後執著於「我」的觀念,即我和世界其他部分是有分別的。
這是我很小的時候會思考的問題,當時一直想不明白,後來懂了。感覺我的這些思考,科學哲學根本無法解釋,只有依靠一些佛學能夠給出解釋,譬如輪迴,我執,色相等等。不覺得佛教可以經得起科學的檢驗,個人認為佛教只是讓人更清楚了解自己,了解人生,了解世界。做好自己,影響別人,建立一個美好的生存環境。 更接近哲學吧
想自由自在愛愛嗎?知道什麼是天堂嗎?上尊歡喜佛
哲學是一種驗證方法,你說這是真理嗎?
如果是很多人掌握了這種真理,如果不是那世界上沒有真理做個陳述:
對於科學的東西就科學解釋,這是佛理的意思,因為佛法是出世法,你科學是入世的,
入世是如夢幻泡影,一切皆有可能,即唯心生世界,
一切唯物唯心怎麼發展都是自然,佛理不需要強行解釋
對於拜菩薩拜佛,最近我看到的最合理的解釋:
拜佛拜菩薩、念佛念經都是以色身相見,不可見,不能成佛
但為什麼佛教還要求你去拜呢,因為雖然有點愚昧,但是你那一拜你的心裡就受到了自己相應的約束,做壞事的人想著不會再去做壞事了,終於可以做好人了,生病的人終於得到一絲解脫,病很快就會好了不用再擔心了,當然也不全然如此,故而這就是世間法,不然你以為念一本書就能治病,瞎扯淡
至於念經治病這種事,我認為大部分情況是不可能 的,但排除特殊情況,比如你有氣管炎、肺補不舒服之類的炎症、小病,用端正的姿勢大聲朗誦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治好的肯定也有部分,心裡疾病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看個人的文化差別吧
佛教解釋科學的東西
你拜了菩薩,菩薩保佑你了,所以你成了,我上面已經說了,這是入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這就不是佛法了,用佛理是可以解釋的,但平時都不願意這麼解釋,因為這已經迷信了,這根伊斯蘭、基督教有啥區別呢
如果你還想知道,解釋如下:
菩薩是具有示現化身的,只要你信菩薩,菩薩就能保佑你,用示現化身幫你解決問題(注意是幫你,不是代替你)
那麼你身邊的人幫你了,這個人就是菩薩的示現化身,懂了吧,菩薩是不以具體存在的。信與不信都只是一個概念,你說他不存在他就不存在,你說他存在他就存在,跟上帝一個意思,這是對你心境的考量,對於愚信又說不準的,真的沒必要解釋。(你待菩薩恭敬,那麼待幫助你的人是否也應該恭敬)
就好比告訴一個不懂物理的人,核電廠發電是鈾幫你的完成的,你問我鈾在哪裡,我指著那塊帶放射源的花崗岩說,在這裡,你說胡扯,我看不到它啊,而且即使是這塊石頭他剛明明躺在那裡的怎麼幫我發電呢
菩薩的重要意義:
發展信眾菩薩是很重要的,比佛主和經書要重要多了。
大部分研究佛理的人都是從底層信眾發展過來的,也就是高質量信眾。
PS:
像我這種買書獲贈金剛經的不多,專門研究哲學的人佔比也不是太多
佛理這種東西很多人說迷信,其實並不然,有它科學的地方,就好比
佛說:水由水滴組成的
科學家說:水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組成的
角度有區別的,沒有絕對的對錯和心理學關係比較大。當然有些人覺得心理學不算科學。和物理學關係其實不是很大,雖然很多關於量子力學什麼的奇談怪論。
具體可以參考普林斯頓的公開課:佛教與西方心理學。主講人是進化心理學的代表,算是無神論者。作為入門還是不錯的。
你讓物理學家評價數學有啥意思,何況評論的都是物理民科。這道題同理,你想要知道答案,不如去位於北京鳳凰嶺的龍泉寺,問一下那些出家的清華北大學生,或者信佛的老教授,或者原先是科學工作者後來出家的人。從口舌之爭中,能得到什麼答案。
按照科學的角度談佛法,問題在於你能懂嗎?
下面是我用最淺白的語言從科學角度談佛法。
用無線信號看不見卻存在來比喻菩薩的存在,怎麼反駁? - 鄧小君的回答 - 知乎我還可以往更深了談,但是已經超過你的科學了解了。科學的來了,佛教的世界觀重點在於輪迴,那麼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在輪迴呢?佛教各種說法不同,我們就定義為靈魂吧。佛教說人死後能因為生前作惡行善變成不同的生物(六道),不同的生物類似衣服,我們的本體是靈魂,那麼這個靈魂都有些什麼功能呢?參考我的另一個回答:大家認為佛教和基督教哪個說的是真理或究竟法? - 迪迦牟尼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972262/answer/302078525
靈魂不能聽、不能看、不能聞味道、不能感受冷熱痛癢,不能思考和記憶,就好像我們體內除了大腦的隨便一個器官,比如心肝脾肺腎什麼的,就好比你臨死前把器官捐贈給其他人,救他一命一樣……
但是佛教需要讓我們通過修行把這個叫「靈魂」的東西給消滅,讓它不能再參與輪迴……
消滅自己的「靈魂」是不是自私先不要管,佛教說「靈魂」帶有習性(比如你是蘿莉控,接受了你捐贈的器官的人也會變成蘿莉控)也不用急著證偽。
我不明白的是,消滅一個你死後就跟你沒什麼關係的東西,這有什麼意義?就好比你生前有一座房子,你會選擇在死前把它拆毀嗎?這有意義嗎?
沒法說,比方地震,佛經說地震有八個原因,後六個現在已經用不了了,第二個也不是和現在用,只有第一個:虛空生風,帶動風輪,攪動水輪,造成地震。但這又設計一個世界大小,是什麼星系系統的模型。至少地震這個理論,是不科學的。
佛兩千多年前的那些東西,都是示現。如來無住亦無去。普入於法界。地球人不要迷信科學*^O^*
佛經原文《佛說入胎經》,講解:南懷瑾
難陀,有諸女人,或經三日,或經五日、半月、一月,或有待緣,經久,期水方至。
這裡所謂的「期水」,相當於現代西醫所謂周期性分泌的女性荷爾蒙。不論卵巢的排卵,或者排卵後子宮的受孕準備,都受體內性荷爾蒙的影響。
我們知道,荷爾蒙(Horomone)又稱為激素,或者內分泌素。是一種分泌物,也可以說是一種體液。由一些無導管的腺體分泌,直接進入血液,流經全身,能夠控制並調節各器官的生長及功能。這是現代醫學近百年才有的發現。
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當然不會用現代醫學的術語,但是他提出了「期水」這個名詞。其中的「水」,正好符合了現代醫學中荷爾蒙的液體狀態;至於「期水」兩個字里的另一個字「期」,則恰恰點出了女性荷爾蒙的「周期性」變化。
簡簡單單的「期水」兩個字,如此精要的詮釋荷爾蒙這個受孕的關鍵。我想,不僅中醫,即使西醫從業人員,也要對此嘆為觀止了。
為了解釋上面這段有關「期水」的經文,為了對影響受孕的荷爾蒙有比較詳細的認識,我們先看看目前西醫對母體受孕的一些研究成果。
一、卵子
我們知道,胎兒由受精印發育而成。所以,首先讓我們看看卵子。
每個女嬰出生時,卵巢內有好幾百萬個原始卵巢濾泡( Primary Follicle),簡稱卵泡。以後部分會退化,到青春期開始時,大約還有三十萬至四十萬個。到了女子停經期,就只剩下寥寥可數的幾個卵泡了。
女性在發育成熟,能夠生育的期間,每個月經周期,都有十數個卵泡同時增長。它們生長、發育的程度不同。每個周期中,通常只有一個卵子發育成熟;有時,也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卵子同時成熟。
二、女性荷爾蒙
除了卵子,另外一個受孕的主要關鍵,就是女性荷爾蒙。如果只有卵子,而女性荷爾蒙分泌不足的話,那麼我們也只有望卵興嘆了,因為它是不可能受孕的。
「荷爾蒙」是照英文(Hormone)譯音過來的用詞。它的中文意譯,又叫「激素」。女性荷爾蒙是一個統稱,它包含了幾種不同作用的荷爾蒙。分別促使卵子成熟;子宮受孕;以及第二性徵的發育。
為了對這本經里的「期水」與受孕的關鍵,有比較透徹的認識,我們有必要對女性荷爾蒙作個大概的介紹。它的分泌,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
(一)卵泡期(Follicular Phase):這時期所分泌的荷爾蒙,主要功能是促使卵子成熟。
每個月月經期過後,腦下垂體前葉分泌濾泡刺激素( Follicular Stimulating Hormone 簡稱 FSH)。這種荷爾蒙經腦下垂體分泌後,直接進入血液,促使卵巢內卵濾泡的生長和發育。
當卵濾泡生長發育時,卵巢又分泌一種荷爾蒙,叫做雌激素(Estrogen)。同樣的,也是直接進入血液循環,進而促使子宮內膜增厚,子宮壁的腺體和微血管的數目也同時增加。
(二)黃體期(Lutein phase):這個時期所分泌的荷爾蒙,主要功能是使子宮適於受孕。
大約每個月經周期的第十四天左右,也就是排卵之後,腦下垂體前葉又分泌一種女性荷爾蒙,叫黃體生成激素( Luteinizing Hormone簡稱LH)。這種荷爾懞直接進入血液,刺激卵濾泡中黃體(Lutein)的增長。這時候卵巢則分泌出第二種的卵巢荷爾蒙,這就是妊娠激素,又稱為黃體素(Progesterone)。
黃體素配合前一段時期,也是由卵巢分泌出來的雌激素,在子宮內膜相互爭競,使子宮內膜更加增厚,腺體和微血管的數目更加增多,子宮腔腺素的分泌也隨著增加。於是,這時子宮內膜更厚、更軟、更溫潤,血液供應更豐富。為受精卵的著床,做出了溫暖、舒適而又豐盛的準備。
三、女性月經周期
對於卵子和女性荷爾蒙有了一點概括的認識之後,我們再看看女性的月經周期。
每個月經周期大約二十八天,分成三期。
(一) 增殖期
這個時期,卵巢內的卵泡成熟,排出卵子,釋放到子宮。所以,又稱為卵泡期。大約相當於月經期的第四至第十四天(子宮出血作為第一天) 。
卵泡成熟過程中,分泌雌激素,使上次月經後的子宮內膜修復、增生;子宮內膜血管、腺體增多。
(二) 分泌期
大約是月經周期中的第十五天至第二十八天。這時卵巢內形成黃體,又稱黃體期。黃體分泌的妊娠激素,配合前一時期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使子宮內膜顯著增生,血管增多,腺體高度分泌。
(三) 月經期
周期中的第一至第四天左右。如果卵子沒有受孕,黃體很快就萎縮,雌激素和妊娠激素分泌減少,於是子宮內膜退變、脫落,血管破裂、出血,形成月經。
整個周期多數為一個月左右,但也有極少數的例外。有些女性每兩個月才有一次月經;也有的四十多天一個周期,甚至三個月,乃至一年才出現一次生理周期。
所以,在常規情況下,每個月一次月經的話,那麼在月經的第三至第五天之後,雌激素開始分泌。
現在讓我們回頭看看,兩千五百年前,沒有任何醫學研究儀器時,釋迦牟尼佛這一段的講話。
原經文說,「有諸女人,或經三日,或經五日、半月、一月,或有待緣,經久,期水方至。」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的話,那就是:有的女人或許經過三天,有的或許經過五天,也有的或許經過半個月,或者一個月,甚至不定期,過了很久,各方面條件具足了,「期水方至」,才有周期性的內分泌。
《入胎經》這一段,對於女性荷爾蒙與受孕的關鍵,當然不如現代醫學講得精細。但是,遠在兩千多年前,對於生命受胎的基本概念的掌握,卻讓人不得不油然起敬。
我們如果借用現代醫學常識,把這段經文略作引申,那就是:月經經期的第三天,或者再過幾天,女性荷爾蒙又開始周期性的分泌。但也有例外,或許經期的半個月之後,或者一個月之後,或者要經過很久,女性荷爾蒙才再度分泌。
若有女人,身無威勢,多受辛苦,形容醜陋,無好飲食,月期雖來,速當止息。猶如乾地,洒水之時,即便易燥。
「身無威勢」,什麼意思呢?中國古時候,宦官被割去生殖器,叫做「去勢」。在中國古文里,「勢」有時也象徵著性能力;如果用現代話來說,也可以說是第二性徵的態勢。
一個女性,如果女性荷爾蒙不足,那麼第二性徵的發育就會受到影響,胸部平坦、臀部窄小。看起來,就顯得女性的氣勢不足,這就是「身無威勢」。
如果一個女性的女性荷爾蒙不足,而相對的,男性荷爾蒙偏高,那麼她的皮膚很可能會顯得粗糙,臉上甚至會長出鬍鬚,體毛也比較多,骨骼粗大,甚至有喉結,聲音往往也顯得比較粗闊。總之,缺乏女性原有的柔潤之美,所以經文這裡說她「形容醜陋」。
由於內分泌系統不是維繫生命的最主要的器官,所以,一旦我們面臨外在的刺激或壓力,這個系統最先受到影響,甚至於關閉。因此,如果一個女性過度辛勞,或者極度的營養不良,女性荷爾蒙都會受到影響,而分泌減少。所以說「月期雖來,速當止息。」這個「月期」,指的就是就是周期性分泌的女性荷爾蒙。雖然有分泌,但是很快就停止了。「猶如乾地,洒水之時,即便易燥。」就好像一塊乾燥的土地,即使灑了一點水,很快就又幹了。
若有女人,身有威勢,常受安樂,儀容端正,得好飲食,所有月期,不速止息。猶如潤地,水灑之時,即便難燥。
相反的,如果一個女人,「身有威勢」,女性荷爾蒙充足,「常受安樂」,生活環境以及心理狀態,都很舒適、快樂。「儀容端正」,長得健康飽滿。「得好飲食」,營養充足。那麼「所有月期,不速止息」,女性荷爾蒙充足,不會分泌一點就停止。「猶如潤地,水灑之時,即便難燥。」就好像一片潤澤的土地,水灑在上面,不會馬上幹掉。
釋迦牟尼佛把決定生育的最關鍵的因素----女性荷爾蒙,作了大概的介紹。然後又不厭其詳,繼續敘述不能受孕的另外一些狀況。
◎不能入胎面面觀◎ 佛說入胎經釋12
云何不入?
怎麼樣不能入胎呢?
佛經上所謂的入胎,就是現代醫學術語的受孕。
父精出時,母精不出。
這裡的「母精」,是指母體的卵子。父親射了精,釋放了精子,而母親當時沒有排卵,或者體內根本沒有卵子。
母精出時,父精不出。
所謂「父精不出」,用現代醫學語言加以解釋的話,有下列幾種狀況:
1.陽萎,性無能,不能勃起,也無法正常射精。
2.雖然射精,但精液中精子的濃度不夠。
3.雖然射精,但精液中沒有精子。
遇到這幾種狀況,即使母體排了卵,仍然不會受孕。
若俱不出,皆不受胎。
當然,如果男性沒有射精,或者精子的濃度不夠,或者根本沒有精子,而女性又沒有排卵,那麼就更不可能受孕了。
若母不凈,父凈;若父不凈,母凈;若俱不凈,亦不受胎。
這裡的「不凈」,主要是指生殖器官的各種感染,或者疾病。
如果父親方面健康無病,而母親方面有感染;或者母親方面健康無病,而父親有感染;或者父母雙方都有毛病;那麼就不能受孕。照現代醫學論據,這種情況下即使受孕,嬰兒也很可能會因而導致先天性的各種缺陷。
若母陰處,為風病所持;或有黃病痰癊;或有血氣胎結;或為肉增;或為服藥;或麥腹病、蟻腰病;或產門如駝口;或中如多根樹;或如犁頭;或如車轅;或如藤條;或如樹葉;或如麥芒;或腹下深;或有上深;或非胎器;或恆血出;或復水流;或如鴉口,常開不合;或上下四邊,闊狹不等;或高下凹凸;或內有蟲食,爛壞不凈;若母有此過者,並不受胎。
這一大段,是敘述婦科的各種疾病。如果母體有上面任何一種毛病,都無法受孕;即使受了孕,也會流產;或者導致胎兒其他先天性的缺陷。
這本經典是一千多年前的文字,而且又從梵文翻譯過來。當然,對這些婦科病的敘述就顯得古怪。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透過這些文字,大略推測出這些婦科病究竟何所指。譬如:
1.「風病」:照中醫理論,「陰虛生風」,陰部會有非感染性的搔癢。這種情況下,所謂的「陰虛」,也就是腎水不足。照西醫說法,關係到性荷爾蒙的分泌不足。譬如停經後的婦女,有時陰部就有非感染性的搔癢。在這種女性荷爾蒙不足的陰虛情況下,當然就不可能受孕了。
2.黃病痰癊:黃帶。
3.血氣胎結:相當於現在西醫所謂的「子宮內膜異位」。
4.肉增:息肉。
5.服藥:兩千多年前,印度或許就有避孕之類,或者墮胎之類的葯。這個「服藥」,也可能指服用藥物而引起的副作用,影響到「宮寒」,或者性荷爾蒙的分泌,以致影響到受孕。
6.產門如駝口:這裡的產門,應指子宮口。子宮口輕度脫垂,看起來就好像駝口。
7.如犁頭:子宮完全脫垂,看起來就像犁頭。
8.中如多根樹:子宮肌瘤。
9.如藤條,如樹葉:子宮肌瘤。
10.腹下深:子宮下垂。
11.恆出血:子宮出血。
12.如鴉口:子宮口不合。
13.內有蟲食,爛壞不凈:子宮頸糜爛。
其中還有些語意不十分明確的婦科病,我們就不妄加推測了。
上面是釋迦牟尼佛所講述,生理方面不能受孕的一些病症,其中許多與現代醫學的論據吻合。
下面釋迦牟尼佛繼續敘述的,則超出了現代醫學的驗證範圍。換言之,這也是現代醫學或其他有志於身心科學的研究者,所面臨的一個挑戰--如何把生命的本質、功能,以及各種現象,加以現代科學化的驗證,並提出客觀的、數據性的報告。
生命究竟怎麼回事?
從時間而言,有沒有輪迴?
從空間而言,有沒有六道?除了肉眼所見,以及目前人類所發明的儀器所觀察到的,究竟有沒有他方世界的存在?有沒有天堂?有沒有地獄?
生命的能量是否無限?
生命的物質狀態,有可能青春永駐嗎?有可能長生不死嗎?
生從那裡來?死往那裡去?
有靈魂的存在嗎?怎麼投胎轉生的呢?這點恰好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這本經典里所要闡述的。
現在讓我們先看看,釋迦牟尼佛對不能入胎,所作的另一部分敘述。這些是現代醫學還無法驗證的。
或父母尊貴,中有卑賤;或中有尊貴,父母卑賤。如此等類,亦不成胎。
或者父母是受人尊敬的,高貴的,而等著入胎的中陰身是卑賤的;或者父母是卑賤的,而等著人胎的中陰身卻是尊貴的。雙方的格局、運勢、因緣配合不來,那麼就不能受孕成胎。
若父母及中有俱是尊貴,若業不和合,亦不成胎。
又假如父母和等著入胎的中有都是尊貴的,但其他的一些業緣配合不來。譬如,這對父母應該有孝順的孩子,可是等著入胎的中陰身,卻是他們的冤家,不會孝順他們,那麼,也不會入胎。
若其中有,於前境處,無男女二愛,亦不受生。
如果等著入胎的中有,沒有碰到男女兩性的作愛,那麼也就無法受孕成胎。
(松下山人按:在父母交合時,中有愛男根,就入胎為女;中有愛女根,就入胎為男;如果中有既不愛男根,又不愛女根,也就不入胎受生。)
以下胎兒各個時期的形狀和變化
複次難陀,如是應知,凡入胎者,大數言之,有三十八七日。
這裡是就人的入胎來說,胎兒在母體里大概經過三十八周。
這點和目前西醫的觀點,完全一致。目前胚胎學對胎兒在母體里的變化,也是以七天為一個區分階段。
如果照道家所說,「人身為一小宇宙,宇宙為一大人身」的話,那麼有個非常奇妙的吻合:基督教的《聖經》裡面,上帝創造世界,也是七天的過程。
(站在生命科學的立場,我們闡述佛法的同時,對於其他宗教文明的成就,也不妨歡喜讚歎的代為宣揚。其實,這也是任何一個宗教,所應有的精神與胸懷。)
◎胚芽的發展◎ 佛說入胎經今釋14
第1周:
初七日時,胎居母腹,如屑如癰,卧在糞穢,如處鍋中。身根及識,同居一處,壯熱煎熬,極受辛苦,名羯羅藍。狀如粥汁或如酪漿,於七日中,內熱煎煮。地界堅性,水界濕性,火界暖性,風界動性,方始現前。
第一個七天當中,胚胎在母親肚子里,就好像一片小木屑,又好像一個小肉瘡,躺在氣味惡臭的血肉堆里。它整個身子,乃至精神意識,就在這一小滴半透明的胚芽里。好像悶在一個不透氣的熱鍋里,非常痛苦的受著煎熬。
這個階段的小生命,就叫「羯羅藍」。外表看起來,好像一滴粥,又好像一滴乳漿。
這七天里,生理方面,地、水、火、風這四大的「性」、「質」,開始逐漸發育。
現在讓我們看看,西醫胚胎學對這個階段所觀察的結果:
第一天:精子與卵子混合成一個「合子」。這時仍然是單細胞。細胞核內形成三十三對染色體。(見圖一)
第三天:精子進入卵子三十個小時後,「合子」分裂成兩個細胞。(見圖二)再四個小時後,「合子」分裂成四個細胞。(見圖三)
第三天:「合子」已成為一個十六個細胞的卵裂球。輪廓像一粒桑椹,所以又叫做「桑椹胚」。體積和單細胞的「合子」相等,而且還被「透明帶」圍繞著。(見圖四)
第四天:「桑椹胚」抵達子宮內腔,腔內的液體滲透過「透明帶」。「桑椹胚」的空隙逐漸變成一個泡,叫「胚泡」。(見圖五)
很快的,「透明帶」消失,胚泡的外表形成「滋養層」,泡內腔有一小塊增厚區,叫「胚胎細胞群」。(見圖六)
第五----第六天:「胚胎細胞滋養層」黏著子宮,形成了最初的胎盤,日後逐漸發展為胚胎。(見圖七)
卵子受精第一周變化示意簡圖
把西醫胚胎學對這個階段的研究,作了一點概括的介紹之後,我們再回過頭,把釋迦牟尼佛對這一階段的介紹,拿來作個比對。
對於這個受精卵的外觀方面,他說:「如屑如癰,卧在糞穢,如處鍋中。」
質地方面,他說:「狀如粥汁,或如酪漿。」
至於內部成分方面,他就用「地界堅性,水界濕性,火界暖性,風界動性」來概括。
如果用現代醫學的語言來說,那就是,受精卵的染色體,已經蘊涵了日後生長出骨骼、毛髮、肌肉、器官、血液、荷爾蒙,乃至強壯與否等的所有基因。
當然,釋迦牟尼佛所說,不如現代醫學經過精密儀器實驗,所觀察的,來得細密,但卻不失簡要、中肯。
而且,對兩千五百年前,當時人們所能接受的概念來說,充其量也只能說到這個地步了。
至於「身根及識,同居一處,壯熱煎熬,極受辛苦。」涉及到內心世界的部分,則有待各人的內證,以及日後科學的努力了。
第2周:
難陀,第二七日,胎居母腹,卧在糞穢,如處鍋中。身根及識,同居一處,壯熱煎熬,極受辛苦。於母腹中,有風自起,名為遍觸。從先業生,觸彼胎時,名額部陀。狀如稠酪,或如凝酥。於七日中,內熱煎煮,四界現前。
這一段前面的「胎居母腹,卧在糞穢,如處鍋中。身根及識,同居一處,壯熱煎熬,極受辛苦。」和第一個七天的描述一樣,這裡不再重複。
再下面的敘述,不同了。「於母腹中,有風自起,名為遍觸,從先業生。」
現在問題來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是「有風自起」?和前面「風界動性」那個風大的「風」,同還是不同呢?「從先業生」,又是什麼意思?為了對這段的語意掌握得更明確,我們參考一下《佛為阿難說處胎會》。這本經是對阿難說的,主要內容也是介紹胎兒在母體里的變化。也有說,這兩者是同一經本,但由於翻譯的不同,而有差別。不論如何叫《佛為阿難說處胎會》對我們解讀《入胎經》是很有幫助的。
在《佛為阿難說處胎會》這本經里,講到「第二七日」的時候,它的文字記載是:
所感業風名為遍滿,其風微細,吹母左脅及以右脅,今歌羅邏(即羯羅藍)身相漸現,狀如稠酪,或似凝酥。內熱煎煮,便即轉為安浮陀身。如是四大,漸漸成就。
綜合兩部經對於這第二個七天的敘述,我們可以歸納出幾個要點:
(1)這股風是「自起」,有別於父母的遺傳而來。怎麼「自起」的呢?《入胎經》上說,「從先業生」,是中陰身的阿賴耶識所帶來的種子。混合了前面父精母卵所具備的風大,但又不限於那個風大。
(2)這個「有風自起」的風,具備了「遍觸」、「遍滿」的特質,「令歌羅邏身相漸現」,能夠使這個小小的胚芽逐漸生長。因此,「有風自起」這個「風」,主要是股生命能,也就是道家、中醫所謂「人有三寶,神、氣、精」的「氣」。這是生命的精華,也是生命的原動力,是生命能的一個主要成分。
因此,道家有「食氣者壽」的說法。而佛家則基於同樣的認識,有「安那般那」的修法,後來又發展出天台宗的數息、隨息、止息等「六妙門」的修證。至於密宗,則普遍的著重於「氣」、「脈」的修鍊。這本經典,基於同等的認識,每七天的變化、成長,都由不同作用的「風」來主導。這個「風」,也就是「氣」的代名詞。
(1)為釋迦牟尼佛所傳授,注意出入息的修法。
(2)天台止觀的修持法門,歸納為六個步驟:一數(數息),二隨(隨息),三止(止息),四觀(慧觀),五還(返本歸元),六凈(清凈圓滿)。
(3)參考了《佛為阿難說處胎會》這本經,我們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句子,「吹母左脅及以右脅」。
「脅」,是指胸部靠近兩臂的部位。這一小片胚芽和母體胸部兩側的部位,建立了聯繫。這句話又怎麼理解呢?
從中醫來說,肝經的分布,正好聯繫了生殖器官與兩脅部位。在五行屬性上,肝屬木。
母體一旦受精,卵巢立即分泌孕酮(黃體素荷爾蒙),這是水大。水生木,於是肝經起了變化。在中醫來說,肝藏血。肝屬木,木能生火。火又屬心,心主血脈, 於是又帶動血液循環。
因此,「其風微細,吹母左脅及以右脅。」可以說就包含了上面這一連串的生理反應。
用現代醫學語言來說,就是胚胎與母體建立了血液循環的脈道。開始由母體的血液輸入氧氣,以及其他的養分;同時把胚胎內部新陳代謝後的廢氣及其他剩餘物,經由血液流入母體排出。
第二個七天,也就是第二個周期的胚胎,在佛經里就叫「額部陀」。看起來,比第一個禮拜黏稠,所以說「狀如稠酪」,「或如凝酥」。這七天里,附著在胚胎上面的神識,仍然是痛苦的,「內熱煎煮」,好像悶在熱鍋里那樣,受著煎熬。
現在讓我們再看看,西醫對這七天作了那些觀察?
第八天:部分「胚泡」進人子宮內膜。「胚胎細胞群」增長成雙層「胚芽盤」。(見圖九)
第九天:胚泡深入子宮內膜。開始入侵時的損口已由血纖維凝塊蓋起來。這時,「滋養層」出現一些小泡,互相溶合擴充,成為一網路系統(滋養層腔隙網路)。母體子宮內壁也起變化,細胞腫脹,細胞漿積聚大量積原和脂質,細微血管充血、擴張,形成了「血竇」。(見圖十)
到第十二天左右,毛細血管破裂,母體血液流入「滋養層腔隙網」。此時,胚體本身的血管尚未形成,但是經由滲透作用,由母體的血液中獲得所需的養分。胎盤由此與母體的血循環建立了交流。(見圖十一)
第十三天:發展出「絨毛」、「絨毛腔」。
「胚芽盤」首端出現「徵心基板」,日後發展為心臟;尾端連接「結締組織柄」。
這短短的七天里,真是變化得多彩多姿。概要來說,這片小小的胚芽,的確和母體的血循環建立了交流。也可以說是水大、人大、風大而致於地大的綜合性的重要發展。
在佛經上,就簡單的用「四界現前」來概括。
經過這些變化,當然,這時候的「胚芽」就不再是半透明的「狀如粥汁」,「或如酪漿」了。這時候它已經進入子宮內壁,看起來差不多如佛經所說,「狀如稠酪」。「地大」逐漸發展,凝結攏來,固定一處,所以又說「或如凝酥」。
當然,佛經上的敘述比現代醫學簡略得多。但是關鍵性的變化,譬如這個周期里,和母體血液循環所建立的聯繫,經典中就用「其風微細,吹母左脅及以右脅,令歌羅邏身相漸現。」來概括。用現代醫學觀點來說,這段敘述實在太攏侗。但是,如果綜合中醫的臟腑、經絡,以及五行生剋的的觀點;再配合西醫性荷爾蒙的變化、胚胎與母體血循環的聯繫;融匯貫通之後,再回過頭來看經典上的這句話,那就不免要嘆為觀止的發出會心的一笑了。
第3周:
難陀,第三七日,廣說如前。於母腹中,有風名刀鞘口,從先業生,觸彼胎時,名曰閉戶。狀如鐵箸,或如蚯蚓。 於七日中,四界現前。
第三個七天,在前面成長的基礎上,又有一股風,叫「刀鞘口」。同樣,也是胚芽所蘊涵的一股生命能。
胚芽這個時候,叫做「閉戶」,好像一把鐵筷子,又好像只蚯蚓。地、水、火、風四大仍不斷的成長著。
現在讓我們看看西醫的研究成果:
第三周時候,雙層的「胚芽盤」變成三層。(圖十二)
第十八天前後,中胚層里發展出脊索。
隨著脊索的增長,胚芽盤逐漸變成長形。從縱剖面來看,它內部的結構,恰好如經典所說,「狀如鐵箸,或如蚯蚓。」(見圖十三)
胚芽發展到第三周,胚前期的發育完成。
從第四周開始,進入了胚胎期。
◎胚胎的變化◎ 佛說入胎經今釋15
第4周:
難陀,第四七日,廣說如前,於母腹中,有風名為內門,從先業生,吹擊胎箭,名為健南。狀如鞋楥,或如溫石。 於七日中,四界現前。
難陀,這第四個七天,就如同前面所說,在各種條件的配合下,胚胎繼續發展著。這個七天裡面,發展著一股叫「內門」的生命能。在這股生命能的作用下,胚胎的形狀發育得好像一隻鞋楥(修補鞋子或縫製鞋子時,用來做底襯的木製腳模),又好像塊溫石。這個階段又叫「健南」。
現在讓我們看一下,西醫胚胎學對這個周期的觀察結果。
第二十二----第二十四天,三個胚層各自分化,形成特定的組織和器官,各器官系統初步形成:
1 發展出中空,兩端開口的神經管。大約兩天後,第二十四天左右,首尾兩端管口封閉,成為一個密管組織。(見圖十四)
2 生長出脊髓,中樞神經系統開始萌芽。
3 體節開始生長,每天大約增長三節。同時發育出生骨節細胞、生皮節細胞,以及生肌節細胞。
第二十五天:(見圖十五)
發展出鰓弓、腦泡、心泡,以及甲狀腺、肺、肝、胰、中腎小管等的原基。開始了血循環和心博動。
第二十六天----二十八天:
出現眼基板(日複發展為眼)、耳基板(日複發展為耳)、手肢芽、腳肢芽。(見圖十六)
總之,從第四周開始,由三層的胚芽盤,各別生長分化成各類組織和器官。也就是細胞由多潛能化,趨向個別特殊性。因此,也可以說是,「內」部組織個別化,分「門」別類的各自發展。而經典中,則把這第四周的業風(氣機),命名為「內門」。
第5周:
難陀,第五七日,廣說如前,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攝持。此風觸胎,有五相現,所謂兩臂、兩髀及頭。譬如春時,天降甘雨,樹林郁茂,增長枝條。此亦如是,五相顯現。
難陀,到了第五個七天的時候,胚胎繼續發展著。
這個時期的生命能,叫做「攝待」,使得胚胎長出「五相」----兩臂、兩股(大腿連著臀部的部位)和頭。就好像春天時候,經過春雨的滋潤,樹木增長出一些枝條。這個階段就是這樣,外觀上,發展出了這五種生理現相。
現在我們看西醫的胚胎學,第五周時候的變化,大體也是如此。
外型方面,頸曲加深,中腦曲出現。
除了外型的特徵外,內部的結構方面,腦、下丘腦、上丘腦的區域出現局部細胞增殖;中腎管、輸尿管芽、生殖結節等都在發育中。
第6周:
難陀,第六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廣大,此風觸胎,有四相現,謂兩肘、兩膝。如春降雨,蓋草生枝,此亦如是,四相顯現。
難陀,第六個七天的氣機,把它訂名為「廣大」。
這段期間,胚胎生長出兩肘、兩膝。這個階段,就好像經過春雨的滋潤,草木生出枝條。四肢就如此發展出來。
從西醫的觀察,這個時期除了兩肘、兩膝之外,同時長出了兩手、兩腳;甚至十個手指、腳指也隱約可見。(見圖十七)
第7周和第8周:
難陀,第七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為旋轉。此風觸胎,有四相現,謂兩手兩腳,猶如聚沫,或如水苔,有此四相。
難陀,第八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翻轉。此風觸胎,有二十相現,謂手足十指。從此初生,猶如新雨,樹根始生。
在西醫的胚胎學裡,手腳的發育成長,比起這本《入胎經》略早幾天。或許經過兩千五百年的時間,胚胎在母體里的部分發育,略為提前。譬如現在的兒童,身心雙方都比四、五十年前來得早熟。
用現代知識來說,隨著自然生態、物質條件的種種改變,人體也就相對應的作著調整、變化。從佛家的思想觀念來說,隨著眾生共業的不同,人類的正報----諸如平均壽命、身高、體重,乃至其他各種生理機制,也都跟著變化。
譬如佛家的劫數觀念,有大劫、中劫、小劫。而小劫里又分為增劫、減劫。佛經上說,人類最開始的時候,壽命是八萬四千歲。後來由於放逸、散漫,沒有保持正念、善行, 於是每一百年,人的壽命就減少一歲。
越到後來,人心越為險惡。眾生共業所感,除了本身的正報之外,連帶的依報也受到影響。自然環境越來越差,人為及自然災害也越來越多,人的壽命就越來越短。到末法時代的後期,據佛經上記載,人類的平均壽命就只有十歲了。從八萬四千歲到十歲這一段漫長的歷程,就是「減劫」。
由於長時期以來,各種災害的磨難,後來人類開始懺悔,回心向善,於是每一百年又增加一歲。到後來,人的壽命又回到八萬四千歲。這段歷程就是「增劫」。
照佛經上所說,我們現在正在減劫中,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在逐漸減少。可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整個地球人類平均壽命的長期統計資料,還無法對佛經這一論點提出數據性的證明。
但是,據中國歷史的記載,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等,都活了一百多歲。相比之下,人的壽命是減少了。
雖然物質文明不斷的進步,醫藥科技又不斷的突飛猛進,但是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自然生態的破壞,乃至病毒頑強怪異的翻新、變化,所以人類所面臨的死亡威脅,不但沒有因為科技的進步而減少,甚至有更趨增加的跡象。或許這就如佛經所說,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果報吧!
以此類推,兩千五百年後,如果這本佛經仍然存在,那麼經典中的記述,比照當時胚胎的成長,很可能有著更多的差異。
講到這裡,我們不要忘了這本經典的緣起,是由沉迷欲樂的難陀而來。為了使他迷途知返,使他領悟到生命的苦、空、無常、無我,釋迦牟尼佛施展了各種方便,帶他上了天堂,同時又帶他下到地獄。然後再不厭其煩的為他講說「入胎」的過程、變化。主要目的,在於點出生命現象的變化----沒有一個永恆的歸宿,也沒有一個真實的幸福。同時寓意了「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小乘修證的中心。因此,這本《佛為難陀說出家入胎經》的重點,並不在 於「胚胎學」的介紹和探討。只不過,在釋迦牟尼佛的接引方便中,我們對於佛陀的權巧智慧,又多了一層認識。
也因此,從第九個七天開始,我們不再一項項與西醫作精詳的比對。我們只在個別的關鍵處,借用現代醫學為類比說明。否則,一路像西醫胚胎學似的詳細介紹下去,恐怕讀者們看了,也要覺得頭大而乏味的。
第9周:
第九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日分散。此風觸胎,有九種相現。謂二眼、二耳、二鼻,並口,及下二穴。
這九種相就是九竅。兩眼、兩耳、兩鼻孔、嘴巴這七竅,加上下面的肛門、尿道,一共是九竅.
第10周:
第十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堅鞕,今胎堅實。即此七日,於母胎中,有風名曰普門,此風吹脹胎藏,猶如浮囊,以氣吹滿。
到了第十個七天,這段時期的生理機能,就叫做「堅鞕」,胎兄發育得更為堅實。同時還有一股叫「普門」的風,使得整個胚胎飽滿,好像充滿了氣的浮囊。
就西醫來說,第三個月開始,直到出生期,這個階段叫做「胎期」。這期間,體軀增長;器官和組織開始正式發育。從前面的「胚胎期」,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而《入胎經》,恰好把這個階段叫做「堅鞕」。
不同的是,《入胎經》又再強調,整個胚胎是「以氣吹滿」。主要還是由於「氣」的作用,「令胎堅實」。這種觀點,和目前西醫的觀點則有所不同。
第11周:
難陀,第十一七日,於母胎中,有風名田疏通。此風觸胎,令胎通徹,有九孔現。若母行立坐卧,作事業時,彼風旋轉虛通,漸令孔大。若風向上,上孔便開;若向下時,即通下穴。譬如鍛師及彼弟子,以槖扇時,上下通氣。風作事已,即便隱滅。
「堅實」之後,接著就要「疏通」,把這胎充實。
蓬勃的生機,運化到全身,胎兒才會健全的發育、成長。在「疏通」這個功能上,當然「氣」的特質就表現得更為明顯。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上面這段,對難陀說:
第十一個七天當中,母胎里的氣機,繼續發揮了「疏通」的功能。這股生命能的作用,遠及全身,使得九竅更為成熟。
當母親或走、或立、或坐、或卧、或者工作的時候,隨著母體生命能的運作,又輔助了胎兒內在氣機的運轉,九竅逐漸發育成長。
如果氣機向上運行(上行氣),就疏通身體上部的孔道(脈道);如果氣機向下運行(下行氣),就疏通下部的(下半身的)孔道(脈道)。胎兒和母體間,氣機的互動,就好比鍛師(冶金的師父)和他的徒弟(徒弟比喻胎兒,鍛師比喻母親)用的槖扇(風箱)上下通氣。藉由上行氣、下行氣的交互作用,胎兒一天天的成長。
氣機運行到某個階段,它又自然會進入「止息」的狀態。這就是「風作事已,即便隱滅。」
氣機止息下來,這個時候並不是死亡,也不是停止生長。相反的,這時候的生機就好比在將養生息,也好比在充電。借用老子的話,就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的道理。
拿現代一般人比較容易理解的比方,就好像動物的冬眠狀態。停止了呼吸,生命能幾乎不消耗,所以就不吃、不喝,像睡個大長覺,養足了精神,等冬天過了,再出來活動。
其實,「息」在生命成長中所扮演的角色,遠超過「冬眠」的作用。
如果把「氣」比方成一棵生命之樹,那麼「息」就好比這棵生命之樹的根。地面上看不見它,但是「氣」由它來,「氣」由它而生。那麼,我們如果追問,這棵生命之樹的根又種在那裡呢?勉強說,就是在「空」中。
這個「空」,不是物理世界虛空的「空」,這個「空」是心物一元,真空生妙有的「空」。談到這裡,又是一個「唯證乃知」的實證境界了。
胎兒出生後,隨著後天生命的成長、物慾的干擾、身心的動亂,這種「息」的靜止狀態越來越少,越來越短。因此,老、弱、病、死也就隨之而來,成為無法逃避的必然現象。
佛道兩家要想扭轉這個惡性循環,提出了各種理論和修證方法。而「止息」,恰恰是佛道兩家共通的基礎功夫。如果達不到「止息」,那就談不到「四禪八定」,也談不到「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至於我們前面提到的,佛家「安那般那」,以及「六妙門」的修證,也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第12周:
難陀,第十二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曲口。此風吹胎,於左右邊作大小腸,猶如藕絲,如是依身交給而住。即此七日,復有風,名曰穿發,於彼胎內,作一百三十節,無有增減;復由風力,作一百禁處。
在第十二個七天里,這個階段的生命能,就叫做「曲口」。大、小腸開始發育著。同時又像「穿發」般的,生出一百三十節和一百個禁處。
究竟「一百三十節」和「一百個禁處」是什麼?看到這裡,我們覺得文字的涵意不是十分明確。所以再參考一下《佛為阿難說處胎會》,這一部分的原文如下:
十二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曲口。由此風力,左右腮間生大小腸,猶如藕絲及緊紡線置在於地,十八周轉,依身而住。復有一風名為穿發,由此風故,三百二十支節,及一百一穴生在身中。
這部經典里記載的是,「三百二十支節,及百一穴。」數字上跟《入胎經》有出入,但是文字相互比對之後,意義比較明確了。
今按:(1)胎兒的腸,大部分是由胚胎期的中腸發育演變出來。胚胎在第四周時,發育出一條直管狀的中腸。
中腸從第六周開始旋轉、發育,到了第十一至第十二周時,完成了旋轉,而且發育出了小腸(包括主腸、迴腸、十二指腸),以及大腸(結腸、盲腸)。恰好,釋迦牟尼怫就在這第十二周時,介紹出大、小腸的形成。
(2)由於大、小腸是彎彎曲曲的,所以釋迦牟尼怫就把這個時期訂名為「曲口」。
(3)接下來,這一周生理機能又發揮著「穿發」的特性。「穿發」又是什麼意思呢?顧名思義,大概差不多像髮絲一樣細,而且是細長的、穿越的。那麼,這三百二十支節很可能指的是神經。至於《入胎經》上所說的「一百三十節」,與《處胎會》所說的「三百二十支節」,雖然數字上有出入,但是卻分別用到了「節」與「支節」的字眼。而神經系統恰好如樹枝狀的,分在體軀、四肢,以及各個臟器官。
為了再求佐證,我們再比照一下西醫的胚胎學。又有一個奇妙的吻合,神經細胞在胚芽的第十八天左右,已經開始出現。但是直到第十二周的末期,神經系統才基本形成,開始感應到體外的刺激。譬如對於外在的觸動,以及聲、光等,作出了微弱的反射動作。
(4)至於《 入胎經》上的「一百禁處」,或者《處胎會》中的「百一穴」,或許就是目前中醫針灸上的一百多個常用穴了。近年來,針灸學配合人體解剖學的研究,發現到經穴(或者稱為氣穴、穴道、穴位)恰好是沿著神經線(尤其是神經叢,或者神經節部位)分布。
◎胎兒的發育◎ 佛說入胎經今釋17
第13周:
難陀,第十三七日,於母腹中,以前風力,知有饑渴。母飲食時,所有滋味從臍而入,藉以資身。
「以前風力」,由於前面那些生理機能的開展,有了饑渴的感受。母親吃了東西,這些滋養經過胎盤、臍帶,到了胎兒那裡。胎兒因此不斷的發育、成長。
這裡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的:
(1)「以前風力,知有饑渴。」這步生理反映,如果用佛學名詞的話,就相當於「受」的作用。
現在我們回顧一下前面:「第九七日」,發展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到了「第十二七日」,神經系統的架構大致形成。用佛學名詞的話,就是有了感應「觸」「受」的基礎。歸納起來,配合佛家解釋生命緣起的「十二因緣」的概念,這就是「六入緣觸,觸緣受。」
(2)前面,在「第二七日」時,我們講過,胚芽已經跟母體的血循環建立了聯繫。母體的養分,已經經由血液,滲透進入這個新的生命。這裡為什麼又說,「從臍而入,藉以資身。」究竟什麼意思呢?
現在讓我們再參考一下《佛為阿難說處胎會》的相關的敘述:
所有滋味,於身穴中,及以臍輪,資持潤益。
看到這裡,意義比較明朗了,《入胎經》上所說的「臍」,並不限於肚臍或者臍帶。它主要是指臍輪而言。胚胎體內的氣機,開始孕育出最初步的氣穴及脈輪。
(3)臍輪是密宗「三脈七輪」中的一輪,又叫「化輪」。所謂「化」,就是生長、變化的意思。在密宗的氣脈學說里,認為胎兒離開了母體,生命的功能,主要仍經由這裡,不停的生髮、變化。
從西醫觀點來說,胎兒在母體里,是靠著臍帶,從母體吸收養分。就佛、道兩家的修證學說,一個新的生命,主要是經由這個部位的氣化功能,變化、生長著。
(4)從道家、中醫的觀點來說,密宗臍輪的範圍,關聯到「腎」。這個「腎」,跟西醫裡面的腎臟是兩種概念。中醫的腎,包括了有形的腎臟這個器官,還包括了腎經這整條經脈,同時關聯到性荷爾蒙、腦下垂體等荷爾蒙系統。中醫認為腎屬水,把「腎」看成我們生命的先天之本,主腦,主生殖。肩負著生殖,以及腦部功能的重任。
總之,「臍輪」這個範圍,具備了重要的生長、變化的功能。因此,密宗把這個脈輪又叫做「化輪」。那麼,它進一步會變化出什麼呢?
第14周:
難陀,第十四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線口。其風令胎生一千筋,身前有二百五十,身後有二百五十,右邊二百五十,左邊二百五十。
第十四個七天里,這個階段的生理機能叫「線口」,胎兒生出一千條筋。身前大約有兩百五十條,身後大約是兩百五十條,左邊、右邊也大約各有兩百五十條。
我們前面說了,臍輪的功能,關聯到中醫裡面的腎。在中醫的五行學說里,腎屬水。水能生木,而木,屬肝。中醫的這個肝,除了器官方面的肝臟,還包括經脈方面的肝經。它主筋,主調達、疏泄。關係到筋的生長、發育,同時具備了調達、疏通的作用,使人體的氣機和諧通暢的運行。
在上一個周期,「第十三七日」,臍輪初步呈現之後,經過這個「化輪」的生化,體內的氣機開始逐步形成經絡、脈輪的系統,開始要形成一個規律性的網路。
這時候,肝經同時也就要發揮它調達、疏泄的功能了。
因此,「第十四七日」生出一大堆的筋,就象徵著肝經為經脈系統所作的準備。也可以說是氣機的混沌的狀態,邁向規律化的經脈體系的一個過程。
◎胎兒的發育◎ 佛說入胎經今釋18
第15周:
難陀,第十五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蓮花,能與胎子作二十種脈,吸諸滋味。身前有五,身後有五,右邊有五,左邊有五。其脈有種種名及種種色。或名伴,或名力,或名勢。色有青、黃、赤、白、豆蘇、油酪等色,更有多色共相和雜。難陀,其二十脈,別各有四十脈,以為眷屬,合有八百,吸氣之脈。於身前後左右,各有二百。難陀,此八百脈各有一百道脈,眷屬相連,合有八萬,前有二萬,後有二萬,右有二萬,左有二萬。難陀,此八萬脈,復有袈多孔穴,或一孔、二孔,乃至七孔,-一各與毛孔相連,猶如藕根有多孔隙。
釋迦牟尼佛這段所講的,在現代人看來,更是天花亂墜,匪夷所思了。究竟在說什麼呢?讓我們再參考一下《佛為阿難說處胎會》這本經吧!
十五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蓮花。由此風力生二十脈,飲食滋味流入此脈,潤益其身。(下略)
同樣的,第十五個七天,生理機能的特徵,被訂名為「蓮花」。胎兒生出二十條主要的脈道。但是比起《入胎經》裡面「吸諸滋味」這句原文,《處胎會》這部分就說得清楚許多,它說「飲食滋味,流入此脈,潤益其身。」母體的養分經由它們運化、生髮,供應全身。
現在我們再回到《入胎經》,繼續往下看。
這些脈道平均散布著,二十條主要的脈道,分布在身前五條,身後五條,右邊五條,左邊五條。其中,有些是從屬性的,可以歸為「伴」的一類;有些是強有力的,可以歸為「力」的一類;還有些是蓄勢而動的,那就歸為「勢」的一類。
不同的脈,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不同的生理功能,會發出不同的光色。因此,這些脈有青色的、黃色的、紅色的、白色的、奶油色的,還有些是不同光色混合的。
這二十條主要的脈,各有四十條支脈。這樣,總共就有八百條支脈。每條支脈又分出一百條細微的脈,這些微細的脈相互聯繫著,加起來,總共差不多有八萬,平均分布在身體的前、後、左、右。這八萬的微細細脈上,又有許多小孔穴。有的上面一個孔,有的上面兩個孔,甚至於有多達七個孔的。這數不清的小孔,都跟毛孔相通。就像藕根那樣,裡面有幾條粗大的管道,同時又有很多細小的孔隙。
今按:這一段講的,真讓人覺得撲塑迷離,好像進入了天方夜譚似的。其實這些都是實際的狀況,生命是非常奧妙的。這一段內容,涉及到很多重要的觀點。
(1 )這個階段的發育,主要在於「脈」。「脈」是什麼呢?所謂「脈」,就是通道。血液的通道是「血脈」,氣機的通道就是「氣脈」。多數的西醫們,聽到什麼氣脈、經絡的,就頭痛。在哪裡呢?明明看不見嘛!把人體剖開了,即使用顯微鏡找,也找不到啊!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存在。譬如空中的氣流,海里的洋流(暖流、寒流),都沒有一個具體、有形質的通道,但是他們----尤其是洋流,都循著固定的路線,就好像是經由一個通道在走動似的。人體里的氣脈也是如此,雖然沒有看得見的,有形式的通道,但的確循著固定的通路運行著。
(2)道家、中醫把人體主要的氣脈歸納為十二正經、十五絡脈,以及奇經八脈。沿著經脈,又分布著一些經氣匯聚的穴位。這就是武俠小說里所說的穴道,也就是中醫針灸里所謂的經穴。
這些經穴,近些年來,經過科學儀器的測試,已經有了初步的數據----穴位所經過的人體表面,產生出較大的電阻。
(3)至於佛家的密宗,則偏重在實證的基礎上,又作了更精簡的歸納,把它分類為三脈(左脈、中脈、右脈)、七輪(梵穴輪、頂輪、眉間輪、喉輪、心輪、臍輪、海底輪)。經過靜定的修鍊,這些脈輪就會逐步呈現出來。
(4)如果打通了三脈七輪,在修密宗的看來,就認為了不起了。當然,這個成就是很難得的。可是在生理修鍊上,只能說打下了初步的基礎。過此以往,功夫越細密,對自己身體脈絡的結構,才體會的更微細。再經修鍊,才會認識到八萬脈絡是何等境況。
(5)既然「脈」是「氣」的通道,那麼,發展過程中,肯定是先有「氣」,然後才有「脈」、「輪」。
我們回顧一下《入胎經》上,這個小生命的演進。
「氣」----生命的基礎能量,發展到第十三周時,孕育出最初步的「脈輪」----開展出臍輪的作用。
然後,第十四周時,肝經發揮了調達、疏泄的功能,幫著氣機從混沌攏侗的狀態,發展出規律性的軌道。到了第十五周時,終於開展出了八萬「脈絡」。
(6)現在還有一個問題,這裡講到脈有「青、黃、赤、白、豆蘇、油酪」等各種顏色。西醫看到這裡,頭更大了。如果說「氣」嘛,反正眼睛看不見的;而且氣脈上穴位的皮膚表面,的確呈現了比較大的電阻反應。但是這裡卻說到這麼明確的顏「色」,這就實在讓人頭暈目眩了。這些顏色在哪裡啊?到哪裡去看啊?
很有趣的,道家、中醫對於人體經脈的結構、體系,與密宗歸納的不同;與這本經典介紹的也不相同。
但是,他們把人體內部的五臟、六腑,按照說法不同的生理功能,也配上了各種顏色。譬如心屬火,是紅色;肝屬木,是青色;脾屬土,是黃色;肺屬金,是白色;腎屬水,是黑色。
不要說西醫了,但凡具備一些生理常識的,看到這些顏色的配對,都要大搖其頭了。肝裡面都是血,怎麼會是青色?腎臟掏出來,明明是暗紅的。再怎麼看也不是黑色的啊!
比較包容的人們會認為,中醫形成這些學說的時候,還沒有解剖學,所以說的不科學,這是難怪的。其實,中醫非常科學,它的許多理論都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如果具備了足夠的靜定修養,那麼對體內經脈的走向,乃至臟腑的屬性、光色,就會有所體認了。
我們舉個比較淺近的例子,假使你靜坐時候,眼前呈現一片青色,那麼你要當心,很可能肝出了問題。如果靜下來,看到的是黑色,那麼很可能腎有毛病了。不過,這些光色也可能不是生理方面的反應。譬如,黑色有時候也預示著外來的災難;紅色有時候也預示著血光之災。總之,這些都屬於身心科學的內涵,非常豐富,也很深奧,我們這裡只能點到為止。
如果臟腑由於不同的生理功能,而配屬不同的光色,那麼氣脈當然也同樣的,由於不同的生理功能,而呈現各種不同的光色了。
這種「光色」,是生命能所放射的光。跟身體內部各種組織、器官的「顏色」,屬於不同的範疇。所以,當我們這個生命死了,身體內部的氣機停了,那麼各種不同生理功能所呈現的光色也沒有了。但是各部分生理組織,在沒有爛壞之前,它的顏色還是保持不變的。
有現代的物理學概念的就知道,不同的光色,是由不同的光波而來。其實,光除了「粒子」的特質外,同時也是一種「波」。現代科學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知道,波是能量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現象。也可以說,能量會呈現出一種波的狀態。宇宙間充滿了各種不同頻率的波,我們肉眼看得見的波,又叫「可見光」。它在宇宙各種不同的波中,所佔的比例,非常非常小。
不同頻率的光,呈現不同的光波,同時呈現不同的光色,有著不同的功效。譬如紫外線光有殺菌的作用;紅外線光則有止痛的作用。在這個理論基礎上,我們身體內部的脈絡,由於不同的生理功能,當然也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光色了。有關生命與光的關聯,讀者可參考朱文光博士著作的《生命的神光》一書。(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7)這個階段的生理機能,叫做「蓮花」,也很有意思。
①蓮花的根、莖,和其他植物有所不同。不論它的根或者莖,裡面都分布著一條條明顯的、中空的管道,管壁上又分布著一些小孔隙。恰好象徵人體氣脈、網路的分布。
②臍輪的形狀,就好像一朵綻放的蓮花,在腹部,有如一把倒轉、張開的傘,如傘狀般的散布開來。一般佛經里所謂的「千葉蓮花」,就象徵著生命里的這個「化輪」。一般顯教不跟你談氣脈,但是氣脈的道理往往就藏在一些比喻,或者名詞里。普通人看了,以為是佛經誇大或神化式的形容。殊不知,裡面正蘊藏著身心科學的內涵。密宗的「三脈七輪」,認為臍輪有六十四脈,那只是概要的歸納。事實上,它的微細脈絡就如「千葉蓮花」,一個一個數,是數不清的。蓮花盛開之後,當然就像其他花朵一樣,漸漸凋謝。但是它和其他植物的開花有所不同,它是「花果同時」。開花的同時,蓮子就在蓮蓬里成長;花瓣凋謝後,蓮子也差不多成熟了。又象徵著生命中,生生不已的生機。任何人只要善於掌握這股生機,就能生生不己的與天地同休,與日月並明。於是道家有所謂的長生不老,而佛家則傳下了留形住世的佳話。
(留形住世:釋迦牟尼佛圓寂前,吩咐羅侯羅、君荼缽嘆、賓頭盧尊者、迦葉尊者這四大弟子「留形住世」。保持這個肉體的生命,一直活下去,給世人作個活的證明----生命的力量是不可思議,而永無止境的。)
◎胎兒的發育◎ 佛說入胎經今釋19
第16周:
難陀,第十六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甘露行,此風能為方便,安置胎子二眼處所。如是兩耳、兩鼻、口咽、胸臆,令食入得停儲之處,能令通過出入氣息。譬如陶師及彼弟子,取好泥團,安在輪上,隨其器物,形勢安布,令無差舛。此由業風,能作如是,於眼等處,隨勢安布,乃至能今通過出入氣息,亦無爽失。
第十六個七天當中,生理機能發揮了「甘露行」的特質,把胎兒的兩眼安置妥當。
同時,兩個耳朵、兩個鼻孔、口腔、咽喉,以及通過食物的食道管,通過呼吸的氣管,都生長發育起來。
就好像做陶器的師父,幫助他的徒弟,選了質地細膩,可以做陶器的泥團,放在做陶坯的轉輪上,做出想要做的東西。
這股生理機能就是這樣的,安置了兩眼、兩耳、口、鼻,以及食道、氣管等,使得各就其位,以備各司其職。
上面是這一段的白話解釋。現在,有幾點要提起大家注意的:
(1 )西醫的胚胎學裡,在第十六周末時,胎兒的兩眼向前遷移,同時耳朵在頭的兩邊,明顯的長了出來。
(2)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用泥坯在轉輪上的比喻,很有意思,恰好象徵了脈輪的作用。
這一段文字所敘述的生理變化,用密宗觀點來講,涉及到頭輪、眉間輪、喉輪,與心輪的範圍。
(3)從這段文字來看,似乎只講了上半身。「令食入,得停儲之處,能令通過出入氣息。」這句話的語意不是根明確,是不是涉及到消化、排泄系統?有沒有涉及到下半身?還是只發展到胃部呢?
現在讓我們再參考一下《佛為阿難說處胎會》,這一段怎麼說的呢?
十六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甘露。由此風力,令此眼、耳、鼻、口、胸臆、心臟、四邊、九孔之處,悉令開發。出入氣息上下通徹,無有障礙。若有飲食,滋潤其身,有停積處,復能銷化,從下流出。譬如窯師及其弟子,能善調泥,安布輪繩,下上迥轉,所造器物而得成就。 此亦如是,皆由風力及善惡業,令眼耳等,漸漸具足。
(1)四邊:指的是身前、身後、身左、身右。
(2)九孔: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九竅」。參考原經文「第九七日」的「九相」,及「第十一七日」的「九孔」。
(3)「出入氣息上下通徹,無有障礙。」胎兒還沒有接觸到外面的大氣,所以這個「出入氣息」,不是指肺部的呼吸,它指的是包括了呼吸系統的全身的氣機。道家有所謂「至人之息以踵」,修鍊有成就的人,氣機就如胎兒那樣,上下通暢,直到腳底。「常人之息以喉」,一般的凡人,都在忙亂煩惱中,沒有靜定的修養,「方生方死」,分分秒秒都在外放、消耗。原本胎兒時期,「上下通徹,無有障礙」的氣機,逐漸衰弱、閉塞。到後來,就只剩下肺部的呼吸還是通暢的。所以說,「常人之息以喉」。
(4)飲食的通道、貯存、消化、排泄等功能,都在發育成長中。
今按:(1)讀了《處胎會》這段原文,意義明朗了。很明顯的,這第十六周的生理變化,不僅僅限於上半身的組織、功能。它影響到全身的範圍。
(2)如果就實際的氣脈修證而言,海底氣機發動後,沿著中脈上沖頂輪。不論密宗或者道家都是這個路線。頂輪的運化,直接影響到腦垂體以及下丘腦的荷爾蒙;由此,又關聯到全身的荷爾蒙系統。呂純陽《百字銘》所說的「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就是指的這個境況。生命在母體里的發育,大致循著類同的路線。經脈網路孕育之後,到了這「第十六七日」,由臍輪運化出的生命能,向下通至海底;向上,則經由心輪、喉輪、眉間輪而至頂輪。所以叫《處胎會》這本經的比喻,說到「安布輪繩,下上廻轉,所造器物,而得成就」,藉著「輪繩」以及「下上迥轉」,象徵這個階段脈輪的運化。頂輪一經開發,同時關聯到荷爾蒙系統的發育。荷爾蒙對人體的生長,新陳代謝的活動,乃至各個臟器的功能,都有密切的關係。在脈輪(氣大),以及荷爾蒙(水大)的雙重作用下,胎兒成長、發育著。所以《處胎會》上說「由此風力,令此眼、耳、鼻、口、胸臆、心臟、四邊、九孔之處,悉令開發。出入氣息上下通徹,無有障礙。」
(3)如我們前面所說,每種「業風」的名字,都有它的涵義。如果把住胎當中,這些業風的名字陳列出來,我們不難發現,「甘露行」這個名字的特殊性。在這「第十六周」之前的業風,依次命名為:羯羅藍、遍觸、刀鞘口、內門、攝持、廣大、旋轉、翻轉、分散、堅鞭、疏通、曲口、線口、蓮花。在這之後的業風的名字為:毛拂口、無垢、堅固、生起、浮流、凈持、滋漫、持城、生成、曲葯、花條、鐵口、藍花。前後對照下來,「甘露行」這個名字,似乎特別突顯了體內腺體的成長、運行。看到這裡,我們不免好奇,西醫胚胎學對於這個階段,有那些研究成果呢?
(4)根據胚胎學的研究顯示,到了第四個月時,腦垂體的各組成部分,已經基本分化。在細胞分化的同時,腦垂體的分泌功能也在同步的發展著。由於腦垂體的分泌,又帶動了其他的內分泌系統。恰好,第四個月時,胎兒體內產生了胰島素,以及微量的腎上腺素。同時在一百天左右,胎兒的血液中測量出了甲狀腺素。除了上面各種內分泌的發展,胎兒體內其他的分泌,譬如由胸腺和骨髓分化出的淋巴細胞,也在第四個月時,進入了血循環。胎兒的汗腺,則在第15、16周左右,開始出現在手掌,以及腳底部位。至於胎兒的脂性分泌,也是在第16周至17周時,開始了活動。
看到這裡,我們禁不住再一次的訝異,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是如何窺知,這部分微妙的變化?而把這個周期的生理機能訂名為「甘露行」,同時又描述得那麼簡單扼要。
◎胎兒的發育◎ 佛說入胎經今釋20
第17周:
難陀,第十七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毛拂口。此風能於胎子眼、耳、鼻、口、咽喉、胸臆、食入之處,今其滑澤,通出入氣息,安置處所。譬如巧匠,若彼男女,取塵翳鏡,以油及灰,或以細土,揩拭令凈。此由業風,能作如是安布處所,無有障礙。
第十七周的生理機能叫「毛拂口」。能使胎兒的眼、耳、鼻、口、咽喉,乃至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等,更加潤澤、通暢。
就好比巧手的工匠,用油沾上粗灰,或者細土,把積了塵垢的鏡子擦拭乾凈。這周的生理機能就是這樣,使得各處發育妥當。
今按:我們前面講到,胎兒到16~17周時,開始了脂性分泌。而《入胎經》這裡則說到「令其滑澤」,同時又作了譬喻說「以油及灰」、「揩拭令凈」。
第18周:
難陀,第十八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無垢,能令胎子六處清凈。如日月輪,大雲覆蔽,猛風忽起,吹雲四散,光輪清凈。難陀,此業風力,令其胎子六根清凈,亦復如是。
在第十八周,一股叫「無垢」的生理機能,使得胎兒的六處(眼、耳、鼻、舌、身、意等整體的生理器官、組織)清爽。
好比太陽、月亮被雲遮住。忽然起了大風,把雲吹散開來,陽光、月光就朗照中天。這個時期的氣機,使得胎兒六根清爽的機理,大致就是如此。
今按:胎兒越趨成熟,它的各個器官、組織間的界限,才越趨完整的孕育出來。譬如孵化中的小雞,如果時間沒到,提早幾天把蛋殼剝開,那麼小雞的眼睛、耳朵、絨毛等等都還沒有發育完成,很可能還是血肉模糊的,很不清爽。
胎兒在母體里也是如此,沒發育完成前,眼睛、耳朵等各部分組織的界限都還不夠完整。當然,也就不清爽。到了第十八周,發育得比較成熟了,所以這裡說「令胎子六處清凈」。
第19周:
難陀,第十九七日,於母腹內,令其胎子成就四根:眼、耳、鼻、舌。入母腹時,先得三根,謂:身、命、意。
胎兒的眼、耳、鼻、舌這幾部分的組織,經過前面「無垢」的生理作用,清爽之後,這一周發育得更成熟了。至於身根、命根、意根這三部分,是初入胎時就已經有了的。
第20周:
難陀,第二十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堅固,此風依胎,左腳生指節二十骨,右腳亦生二十骨,足跟四骨,髆有二骨,膝有二骨, 髀有二骨,腰髖有三骨,脊有十八骨,肋有二十四骨。復依左手,生指節二十骨,復依右手,亦生二十。腕有二骨,臂有四骨,胸有七骨,肩有七骨,項有四骨,頷有二骨,齒有三十二骨,髑髏四骨。難陀,譬如塑師,或彼弟於,先用鞍木,作其相狀,次以繩纏,後安諸泥,以成形像,此業風力,安布諸骨,亦復如是。此中大骨,數有二百,除餘小骨。
到了第二十周,一股叫「堅固」的生理機能,發育出許許多多的骨頭。
就好比一個雕塑師和他徒弟一起,要塑成一尊像,首先要用木頭做出一個架子,然後用繩子纏好,最後再敷上泥料,才完成一尊塑像。這一周,「堅固」的氣機,發育出大大小小的骨頭,也就是這個道理。其中,除了細小的骨節外,大一點的骨頭總共差不多有兩百個。
今按:(1)一般成人骨頭有206塊,嬰兒剛生下來有300多塊,後來有些骨頭相互融合,就成為206塊。(本站註:實際上東方人204塊,西方人206塊,差腳小指各一塊。)
《入胎經》這一段,有關各部位骨頭的數字,並不準確,甚至有不少出入。這是怎麼回事?
我們知道,佛經是弟子們在佛陀去逝後,憑著記憶追錄的。為了佛經的記錄,佛陀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們,又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各持己見,相互非議。所以這一部分傳述下來的骨節數字,究竟是否確為佛陀當年所說,我們實在不得而知。
不過,不論如何,我們前面曾經提起大家注意,這本經的重點並不在於胚胎學的介紹。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主要在於點醒難陀對於女色、欲樂的沈迷。於是就入胎、住胎的過程,順手拈來,作為方便說法的題材。
所以,在介紹過程中,即使略有出入,也不足以影響他在身心修證方面的卓越成就。
(2)骨骼系統的發育,早在胚胎的第五周時就已經開始,逐步經過軟骨內成骨的方式,骨化成骨。
到了第二十一周,肢體的比例已經和出生時差不多,各部位的骨節,大部分已經定數、定形。或許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第二十周時,把全身的骨節作了概要的介紹。
第21周:
難陀,第二十一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生起,能今胎子身上生肉。譬如泥師,先好調泥,泥於牆壁。此風生肉,亦復如是。
釋迦牟尼佛繼續對難陀說,第二十一周,一股叫「生起」的生理機能,使得胎兒生出肌肉。就好比泥水匠,把泥調好後,塗到牆上。
今按:據現代醫學的研究觀察,從二十一周後,胎兒的體重迅速增長。
第22周:
難陀,第二十二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浮流,此風能令胎子生血。
第二十二周時候,一股叫「浮流」的生理機能,使得胎兒生血。
今按:西醫胚胎學的研究觀察,血細胞早在第四周左右,已經由印黃囊製造出來。隨後,由肝、脾接替了造血的功能。但是,直到二十二周左右,細微血管才開始清楚的顯現出來。
第23周:
難陀,第二十三七日,於母腹內,有風名曰凈持,此風能令胎子生皮。
第二十三周時,叫做「凈持」的生命能,使胎兒的皮膚組織發育完整。
今按:西醫胚胎學的觀察,恰好在這一周裡面(第160天左右),胎兒的表皮有了成長組織的特徵。
第24周:
難陀,第二十四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滋漫,此風能令胎子皮膚光悅。
第二十四周,一股叫「滋漫」的生理機能,使得胎兒皮膚光潤。
第25周:
難陀,第二十五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持城,此風能今胎子血肉滋潤。
到了第二十五周,叫做「持城」的生理機能,使得胎兒血肉滋潤。
今按:目前西醫認為,二十六周左右,皮下脂肪逐漸積聚,皮膚皺摺減少,膚色由暗紅轉為淺紅。
第26周:
難陀,第二十六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生成,能令胎子身生髮毛、爪甲,此皆一一共脈相連。
難陀,第二十六周時,有股叫「生成」的生理機能,使胎兒生出毛髮、指甲。這些毛髮、指甲,和體內的氣脈也是相連的。
今按:(1)頭髮、指甲這些角質組織沒有神經分布。但是,如果我們經過相當程度的靜養,就會感受到它們上面也分布著無數的毛細孔,也有氣息出入。
(2)西醫胚胎學裡,第二十六周長出腳指甲。至於手指甲,則在稍早一兩周出現。
第27周:
難陀,第二十七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曲葯,此風能令胎子,發毛、爪甲悉皆成就。
難陀,第二十七周有股生理機能叫「曲葯」,使胎兒的毛髮、指甲等都發育完成。
第28周:
難陀,第二十八七日,於母腹中,胎子便生八種顛倒之想。雲河為八?所謂屋想、乘想、園想、樓閣想、樹林想、床座想、河想、池想。實無此境,妄生分別。
胎兒生出八種顛倒的妄想,呈現出房屋、車乘、庭園、樓合、樹林、床座、河流、水池等境界。
今按:外在世界的景像在這個周期出現,或許也寓意著,胎兒已經具備了到母體外獨立生存的能力。
第29周:
難陀,第二十九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花條,此風能吹胎子,令其形色鮮白凈潔。或由業力,令色黧黑,或復青色,更有種種雜類顏色。或令乾燥,無有滋潤。白光黑光,隨色而出。
第二十九個七天當中,一股叫「花條」的生理機能,使胎兒膚色顯得鮮白,潔凈。由於業力的不同,也可能是黑色,或者帶著青黃,乃至其他一些顏色。業力好的話,皮膚潤澤有光;業力差的話,皮膚就乾燥枯澀。
照目前西醫的研究,大約第二十六周開始,皮下脂肪逐漸積聚,所以胎兒皮膚較白。
從第三十到三十四周,體內脂肪大約佔體重的百分之八。所以胎兒日見豐潤,皮膚也逐漸轉白。
第30周:
難陀,第三十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鐵口。此風能吹胎子發毛爪甲,令得生長。白黑諸光,皆隨業現,如上所說。
難陀,第三十周時,一股生理機能叫「鐵口」,使胎兒的毛髮爪甲,發育得完善齊全而有光澤。
第31周----第34周:
難陀,第三十一七日,於母腹中,胎子漸大。如是三十二七、三十三七、三十四七日已來,增長廣大。
釋迦牟尼佛繼續說,難陀,從第三十一周,經過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周,胎兒逐漸長大、長胖。
今按:照西醫的胚胎學來說,從三十到三十四周,由於體內脂肪積聚,所以胎兒除了皮膚轉白之外,手腳和體軀也逐漸變得肥胖。過了三十四周,胎兒的生長又緩慢下來。
第35周:
難陀,第三十五七日,子於母腹,支體具足。
難陀,到第三十五周時,胎兒已經發育得相當完備。
第36周:
難陀,第三十六七日,其子不樂住母腹中。
到了第三十六周時,胎兒已經不再喜歡住在母親肚裡了。
第37周:
難陀,第三十七七日,於母腹中,胎子便生三種不顛倒想。所謂不凈想、臭穢想、黑暗想,依一分說。
難陀,到第三十七周,胎兄在母親肚子里,有了三種確實的感受,覺得很不幹凈,而且氣味惡臭,周遭黑暗。
第38周:
難陀,第三十八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藍花。此風能令胎子轉身向下,長舒兩臂,趨向產門。次復有風,名曰趣下,由業力故,風吹胎子,令頭向下,雙腳向上,將出產門。
難陀,第三十八周時,一股叫「藍花」的生理機能,使胎兒轉身朝下,趨向子宮口。
同時又有股叫「趣下」的生理機能,把頭下腳上的胎兒推出產門。
今按:現代醫學的研究,母體在懷孕的第三十八周時,腦垂體會分泌大量的「催產素」。生產時,這激素使子宮壁強烈收縮,同時使子宮頸肌纖維鬆弛。於是子宮口擴張,同時藉著子宮壁肌、母體腰肌的收縮,胎兒逐漸被推出母體。
難陀,若彼胎子,於前身中造眾惡業,並墮人胎。由此因緣,將欲出時,手足橫亂,不能轉側,便於母腹以取命終。
如果這個轉為人胎的胎兒,前生造了許多惡業,將要出生時,很可能由於先世的罪業,手腳橫側,頭部無法順利轉下,無法脫出子宮,那麼就會胎死腹中。
時有智慧女人,或善醫者,以軟酥油,或榆皮汁,及余滑物,塗其手上。即以中指夾薄刀子,利若鋒芒。內如糞廁,黑闋臭穢可惡坑中,有無量千蟲恆所居止,臭汁常流,精血腐燜,深可厭患,薄皮覆蓋,惡業身瘡。
這時,必須有個伶俐的女人,或者懂得醫術的,用軟酥油或榆皮汁,或者其他的潤滑物塗在手上。然後用中間的兩指夾住鋒利的刀片,進入腹內。這裡面就好像是個又黑又臭的糞坑,有數不清的蟲,到處是臭汁爛肉。總之,我們這層薄皮下面,就是一癱惡業身瘡。
於斯穢處,推手令入,以利刀子,向割兒身,片片抽出。其母由斯,受不稱意,極痛辛苦,因此命終。設復得存,與死無異。
手指夾著刀子進入子宮,用小刀把胎兒一片片割下,取出。這時母體非常痛苦,很可能因此喪命;即使有幸,母命保住了,也是元氣大傷,像是大死一場。
難陀,若彼胎子善業所感,假令顛倒,不損其母,安隱生出,不受辛苦。
難陀,如果這個胎兒由於善業因緣,頭向下的順利出生,那麼就母子平安。
難陀,若是尋常無此厄者,至三十八七日將欲產時,母受大苦,性命幾死,方得出胎。難陀,汝可審觀,當求出離。
多數到了三十八周,要臨盆時,母親都經過非常痛苦的折磨,才把胎兒生出來。
難陀啊,生命就是這樣來到人間。你想想看,哪兒還有一片凈土?哪兒還有一塊樂園呢?你看清楚了,就要好好發心,跳出這生死輪迴啊!
《入胎經》到這裡告一段落,但是我們的問題並沒有告一段落,並沒有解決。譬如釋迦牟尼佛在這本經典最後,叮嚀----「當求出離」。究竟怎麼樣跳出生死?
先說一個小小的認識:
1、佛:修鍊覺悟了的人。(有很多,不提名字了)
2、佛法:佛說的話。(每個佛說的都不大一樣,也就產生了不同的法門)3、佛教:以(某)佛為主尊,以(其)佛法為教義修行的團體總稱。(雖然現在都叫佛教,但確實有法門不同的差異。各門各派遵循不同的教法,去處也不同)--------
科學家:在某一領域形成獨立觀點並被後人不斷證實實踐形成學科的代表
科學理論:以某一科學家代表的一個學科領域形成的主旨理論或定理科學也有教派嗎?--------
不知道上述小認識(儘可能的往簡單了說)能否達成共識。如可以我再說說其他的。局部可以,整體不能,且無意義
作為一個僅僅是個佛教文化的愛好者,對於題主的提問:哪位高手能從客觀的角度科學的講講佛教?的這個問題來說,只能提供一些低手的胡言亂語。首先,佛教不客觀,從現代政治與哲學的分類鑒別上,佛教特別是禪宗被定性為主觀唯心主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不僅是根本性的前提性問題也是一個結果性和實現性的問題,儒家文化用天人合一來闡述天人感應下人間權力得失起伏背後的自有天意,道教文化用天人合一來暗示天地運行下人體自身陰陽消長現象的自然而然,而對於佛教來說,天人合一併不是終極問題或終極結果,天人本空才是這個世界的本來存在,他既不需要提問,也不需要回答。這也是佛教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夠超越的一個所在,這個「所在」是完全主觀的,而這個主觀的確立又需要一系列的宗教教理和修行實踐來完成,有意思的是,這個主觀的實現是同時需要消滅客觀(去法執)和消滅主觀的(去我執),而且這個主觀的對於消滅主觀與客觀的結果也不滿意,所以頑空也是不可取的。綜上,我想,佛教絮絮叨叨又認認真真的告訴了我們三件事情:一、你不要被自己騙了,你存在嗎?二、你不要被世界騙了,世界存在嗎?三、你不要被騙給騙了,騙存在嗎?這種純粹主觀的宏大心理場景作為一種認識論和方法論,我以為實際上是一種大主觀對小主觀的粉碎性的分析性碾壓,這種碾壓的結果之一是:主觀與客觀了無分別,是一種天然群居下的自然獨居,或者說是一種自然群居下的天然獨居。所以我想題主在充滿希望的提出客觀的時候,必然收穫的充滿絕望的主觀判斷,而當題主將主觀與客觀的二元對立瞭然冰釋的時候,就不會有希望與絕望,就像一種本來的存在,他即不是問題也不是結果。其次,角度,在已經分析了佛教不客觀的天然屬性後,對於這種極度自我到消滅自我的極度自我,那是360°無死角啊,所以也沒角度。最後,就是科學的問題。佛教不是科學。佛教不是真理,真妄皆雙妄。佛教不是為了獲得真理,他是為了實現一種智慧。這種智慧無對錯,無始終,是一種永續的觀照,是一種永遠在路上的行者漫漫,是一種人類獨行於時空之中,看慣了風停雲起,看慣了綠樹黃花,不緊不慢,亦走亦停的不知所蹤。佛教,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定位於行走的旁觀者,即所謂行者的哪個所在。有學者認為自漢始以魏晉為分界點而清為終點,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知識構成是魏晉之前是儒道互補,魏晉後是儒禪互補,說明了這樣一個知識結構,那就是入世的那塊歸儒家,出世的那塊歸佛道。這種結構很好滿足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內外有別的兩種文化需要,畢竟江湖有橫刀立馬,大碗酒肉,但是打打殺殺,一旦心灰意懶,總想有個歸處,那就是佛道。有去處,有出處,這就是過去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對於現在,我們的去處與歸處是什麼,我想對於佛教來說,有兩種傾向是非常不好的,一個是如凈空一樣,詆毀科學,散布迷信。另外一個是,正如題主你所說的,什麼四萬八千蟲,好像釋迦摩尼是兩千年前的生物學家一樣,那麼莊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那麼莊子是不是分子學家?這種牽強附會的臉貼金沒有意思。我們的去處是科學,就像早上迎著陽光去上班,我們的歸處就是儒釋道,就像晚上背著星月去回家,學點儒家的東西,讓自己固本知根,學點道家的東西,讓自己養氣健身,學點佛家的東西,讓自己拿起放下,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虛空浩瀚,自己總有個勁頭去閑里瞎忙,這不就真空生妙有了嗎?
如來藏讓法界的一切原理都變成如此。
這種大種性自性,是來自於誰的體性?就是如來藏的體性啊!地水火風這四種物質的體性,就是來自於如來藏可以成就世間的一切物質的體性,這個就是由如來藏所成就。不管是現在存在的法,還是未來存在的法,科學它的極限需要透過佛法昌明來加以解釋,才能夠將物質與心識的法,能夠完美地來作詮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三):第01-04集第004集 科學可解釋佛法嗎?因為所有的現象界,都是從法界實相如來藏心所直接或間接出生。所以佛法能正確說明,種種現象界所遵循的各種軌則與道理,這些都是諸佛菩薩所親自觀察與實證到的,因此佛法當然能夠正確地解釋各種的現象界。而反觀現代科學,它主要是從現象界出發來探討種種事物的現象與原理,如果科學家能依據正確的前提與配合正確的觀察,當然他們獲得的結果,會與佛法道理在描述現象界時互相吻合佛法是非常吻合科學精神的,在佛法裡面講求的就是實證,它是吻合生命實相的。佛法不是思想觀念或玄想理論,它是可以實證的,也有確實可行之實證方法。因此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正確的佛法修行,而親自驗證其中的道理,因此它是客觀而且可以重複驗證的。並且如前所述,佛法是以生命根源為核心,因此也是眾生所追求之最究竟的真理。 從上面的分析,大家就可以了解,佛法是注重實證、客觀和求真的。以上的說明,是因為科學是現代人所注重的,而且多數人會把科學的位階,放在宗教之上。因此隨順世間人的觀念,我們大略說明佛法是符合科學精神的。事實上我們應該說,佛法是世間科學與哲學所追求的究竟真理。因為它是諸佛憑藉著對於宇宙生命實相的親證,與對於十法界、三界六道、因果正理等之究竟圓滿的了知而述說出來的。相對的,科學家的觀察通常是不完整的,而且是以現象界為主,並且常伴隨著種種的假設。因此造成前面科學家所得到的結論,常常被後面的新發現所推翻;而哲學家則常陷于思惟想像,缺乏實證,故有種種不同之哲學思想的出現。因此從上面的說明,大家應當更能了解到佛法之珍貴所在,同時大乘佛法是以慈悲眾生為特點,在大部分的科學家都尚未斷我見、我執的狀況下,唯有轉依於佛法才能導正科學,朝向有利於人類的方向前進,而不至於最後演變成人類的浩劫。http://www.hymzw.net/zjdz/xfsy3/xfsy3_12.htm第47集 物質生活、現代科技,與修持佛法是否有衝突?
南無佛法僧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佛學中的「空」?
※楞嚴咒要誦多少遍罪業才能清凈?
※為什麼釋迦摩尼不使用神通直接滅掉魔王波旬?
※普通人能不能看十誦律?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