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近期關於漢軍旗分的一些想法記錄

對於八旗漢軍,研究的結論經常有兩個反方向,其一是指出漢軍本身的滿化,另一則是指出漢軍本身「原為漢人」的根性。這兩個方向是截然相反的,至少是在討論現在十分流行的「滿化」、「漢化」等問題上,其所帶來的趨勢影響截然不同。但是這兩種方向,卻又真實的,同時映射在八旗漢軍這個主體之上,這一點也是無法質疑的。

目前隨著對八旗漢軍譜系的研究以及其他方面知識的學習,我發現自己對於八旗漢軍的認知也有著明顯的變化,從中總結歸納,似乎也發現了漢軍這種二元性的一些切入點,故而寫下了這篇筆記。

最初整理漢軍八旗的譜系,我主要集中於整理漢軍八家,即所謂的尚(尚可喜)、耿(耿精忠)、石(石廷柱)、李(李永芳)、佟(佟養正)、祖(祖大壽)、蔡(蔡毓榮)、王(王世選)。在整理這些家族的家譜時,感覺到他們家族作為勛舊世家,都算得上「與國同休」,其中一些支系和宗室聯姻很繁複,跟其他滿洲世家聯姻也很多,可以很明確的感受到所謂「滿化」的結論。

在整理完了漢軍八家之後,我則開始整理漢軍八旗的旗檔,分析他們的世管佐領,於是發現清代漢軍八旗里除去撫順尼堪外,還有相當多的佐領均是三藩尼堪以及北京尼堪。

此處僅以鑲白旗漢軍為例分析。第一參領下共有6個佐領。其中屬於撫順尼堪的有3個佐領,北京尼堪的有2個佐領,台上尼堪的有1個佐領。第二參領下共有6個佐領。其中屬於撫順尼堪的有2個佐領,北京尼堪的有4個佐領。第三參領下共有6個佐領。其中屬於撫順尼堪的有4個佐領,三藩尼堪的有2個佐領。第四參領下共有6個佐領。其中屬於撫順尼堪的有4個佐領,三藩尼堪的有2個佐領。第五參領下共有6個佐領。其中屬於撫順尼堪的有3個佐領,台尼堪的有1個佐領,北京尼堪的有2個佐領。

綜合起來,鑲白旗漢軍1共有30個佐領,其中撫順尼堪佐領16個,台上尼堪佐領2個,三藩尼堪佐領4個,北京尼堪佐領8個。

這裡撫順尼堪指的是原東北漢人或者明代東北軍歸附的,三藩尼堪指的是三藩旗下人丁在三藩敗散之後才入旗的,北京尼堪則反之入關之後歸降的人丁,其中只有撫順尼堪算得上是標準的「陳漢軍」。這樣算來,地道的陳漢軍只佔了一半多一點。而且,這還僅是從編立及世管家族的情況來看的。應該想到,凡是入關之後新漢軍所編立的佐領,絕大多數是沒有「陳漢軍」混入的,反之,凡是入關之前陳漢軍所編立的佐領,隨著入關進程,應該有相當一部分投充入內的新漢軍。

這樣計算的話,每個旗份之內,新漢軍的比率不僅應該與陳漢軍相當,而且應該超過甚至可能遠超陳漢軍。

另外,撫順尼堪佐領的很多人家在清中期紛紛滿化,名字變成了稱名不舉姓的滿洲形式,而三藩尼堪和北京尼堪這樣的情況相對少得多,個別的例子也晚的多,這顯示了他們滿化的進程並不太高。於是乎,漢軍本身的根性,我也開始感受到了。

再之後,我開始整理旗人齒錄。旗人齒錄的複雜之處在於,不同於爵位世家和世管佐領這種「世官」家族,齒錄里所反映的旗人家族,有的是世家,有的則是剛剛發跡的下層,令我意外的是,在齒錄中有一些漢軍旗人,入旗之後,只有一兩代保持跟旗人結親,其餘都在嫁、娶民人。這種情況,不僅僅是不「滿化」的問題了,是否被「旗化」,似乎都難以成論,所謂根性,就十分明顯了。

經過這些整理,想到了最早在整理《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的時候,便發現清代統治者對於八旗漢軍內部不同人群有著不同的稱呼,他們雖然是以「八旗漢軍」這個整體出現的,但是清初至清中葉的統治者們似乎更喜歡以尼堪、台尼堪、撫順尼堪、北京尼堪、三藩尼堪、阿哈尼堪等具體的稱呼來稱呼他們,在八旗戶口冊以及八旗衙門彙報人口的檔冊中亦然。

這種區分方式直到乾隆朝,高宗在進行漢軍出旗政策時,仍在上諭中詳加分析。他說:

朕思漢軍,其初本系漢人。有從龍入關者,有定鼎後投誠入旗者,亦有緣罪入旗與夫三藩戶下歸入者、內務府王公包衣撥出者,以及召募之炮手、過繼之異姓,並隨母因親等類。先後歸旗,情節不一。

換句話說,八旗漢軍根據入旗的時間不同,入旗後階級成分的不同,乃至於入旗之後駐防地的不同,他們各自的文化歸屬也就很不同。我們經常說,分析研究的樣本選取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選取的過於單一或者過於局限於某一個範圍,很容易得出片面的結論,或許以八旗漢軍這個事情為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樣本選取的問題。

推薦閱讀:

清代曾選定哪些歌曲作為國歌呢?
清朝末年的新軍戰鬥力到底如何?與當時西方列強軍隊相比如何?
真實歷史中的紀曉嵐比和珅厲害嗎?
如果清朝後來沒有外來入侵,它有可能會是怎樣一個發展過程?
「溥儀眼鏡」為何願意用一個亡國之君作為品牌?

TAG: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