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
上古時期:輝煌的南方文明
中國文化史上有一個傳統的觀念,就是所謂的「中原文明一元論」。古時候的「中國」只指位於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當時的華夏民族認為這裡是四方的中間,所以才有「中華」的說法。孔子修《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除華夏正統之外,周圍的民族都被冠以西戎、東夷、北狄、南蠻的蔑稱。
浙江在古時候就屬於「南蠻之地」,在春秋戰國時期主要屬於越國,有一小部分屬於吳國。不過,近年來考古工作者一再地在浙江這塊土地上獲得令人震驚的發現,讓我們對「南蠻」刮目相看。
1936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杭州市郊發現了良渚文化遺址,1959年,良渚文明正式命名。良渚時期的玉器符號,已具備單個原始文字的性質,且在不同地點通用;而良渚時期的陶器符號,已達到記載簡單語句的程度。輝煌的「良渚文化」,讓我們看到了浙江從5000多年前就已經具備的南方文明特質,良渚高度發展的玉文化正是浙江溫潤如玉的氣質的絕佳體現。
1973年,浙江餘姚發現了一個世界文明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河姆渡。
1974年,杭州建德的烏龜洞里發現了一顆古人類牙齒的化石,證明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今天的浙江繁衍生息。浙江「建德人」比北京「山頂洞人」要早3萬多年。
1977年秋天,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出土文物近7000件,發現了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大片的木構建築遺迹和豐富的動植物遺存。大面積的稻穀堆積層,以及出土的代表性的農具——骨耜,意味著早在7000年前,浙江的先民們已經種植水稻了,這是長江文明的重要標誌。河姆渡文化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改寫了歷史教科書中長江文明的分量,並向世人宣告: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搖籃。
2001年,浙江杭州蕭山「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被發現,併入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浙江的文明史提前至8000年前。
從5萬年前的「建德人」,到8000年前的跨湖橋文化、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再到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浙江在遠古的文明史不可謂不輝煌。然後就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了。
古人云:「古有三聖,越兼二焉。」所謂的「三聖」,就是堯、舜、禹這三位上古的明君。其中,傳說舜姓姚,號有虞氏,浙江餘姚、上虞的地名,就是從舜的名字來的;夏舜晚年,曾到東南一帶來巡視,並且在會稽開部落首領大會,論功行賞。大禹死在浙江,也葬在浙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千車萬騎,從咸陽(今長安)出發,直到大越,「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秦始皇此舉開了皇帝祭大禹的先例,而司馬遷也在他的三次漫遊中,「登會稽,探禹穴」,來採集上古的史料。
大禹的第五代後裔少康,就是夏後帝,封他的小兒子余罕到會稽,建立了一個叫「于越」的國家。當時這個國家很小,主要任務就是「奉守禹之祀」。一直到越王勾踐的父親允常手裡,越國國力才漸漸的強盛起來。
春秋時期:吳越爭霸歷史上,關於「春秋五霸」是誰,不止一種說法。在其中一個版本中,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都榜上有名,吳越爭霸的歷史留下了一段循環的復仇故事。
當時越國趁吳國出兵楚國時,偷襲吳國的都城姑蘇,大獲成功,從此脫離了吳國的轄制,吳越兩國反目成仇。10年後,吳王闔閭趁著越王勾踐剛剛繼位,前來複仇。這一仗吳國一敗塗地,吳王闔閭也受了傷,臨終前把復仇大業交給了兒子夫差。吳王闔閭死後兩年,夫差就大敗越國。當時伍子胥力主滅掉越國,但夫差聽信讒言,賜伍子胥自刎謝罪。伍子胥臨死前要人在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掛在姑蘇城的東門上,他要親眼看著越國人是怎樣攻進國門的。
因越國答應稱臣的條件,而且勾踐夫婦吳宮做奴隸,夫差沒有消滅越國。勾踐入吳後給夫差當了3年的馬夫。公元前491年,夫差親自將勾踐送上馬車,為勾踐駕馬車的是越國的范蠡。在勾踐淪為吳王馬夫的3年里,他一直陪在勾踐的身邊。
接下去,就上演了歷史上著名的「卧薪嘗膽」的故事。勾踐為了不讓安逸的生活消磨復仇的意志,睡在柴草上,樑上懸著苦膽,每天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先舔一下。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國富兵強了。最後越王勾踐於前473年消滅北面的強國吳國,重建了越國,進而吞併吳國,後並遷都琅琊。越王這種揚眉吐氣的日子也沒過多久,3年後,越王勾踐也死了。
吳越爭霸這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只有范蠡得以全身而退,亡一國興一國,民間財神的原型,美女西施相伴,真正的人生贏家啊。。
由於受到楚國持續打擊,勾踐的子孫越王朱勾被迫把國都遷回到吳國滅亡時的首都——蘇州,此後四代越王都以蘇州為都,直到楚國佔領蘇州。前333年越王效法列國征伐中原,於是發兵向北攻打齊國,向西攻打楚國,與中原各國爭勝。齊威王使說客成功說服越國不打齊國轉攻楚國,遭到楚威王的軍隊反擊,越國大敗,無疆被殺,越國由盛轉衰。公元前306年,楚國佔領越國國都蘇州,在浙西設立江東郡,越國退往錢塘江以東固守。越國從此分分東越、閩越、南海越三個國家,直到秦始皇統一東方六國前,諸侯國不能制服三越。在越國和吳國長期的交往中,並且由於越國最終吞滅吳國,並統治達167年之久,越和吳的文化逐漸由異趨同,融為一體。
秦漢至三國
秦國滅楚國以後,旋即進入兩浙,「降越君,置會稽郡」,兩浙成為秦會稽郡的一部分,郡治在吳、越兩國故都吳縣(今蘇州)。秦二世元年(前209),天下反秦。流亡江南的原楚國淮北貴族項羽在蘇州襲殺秦會稽郡太守,率領8000江東子弟起兵。劉邦建立漢朝後,兩浙仍置會稽郡。浙江東南部的東甌國在吳王劉濞叛亂以後被閩越國滅亡,後來也屬會稽郡管轄。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會稽郡治所遷往山陰(今紹興),蘇州成為新設的吳郡治所。
漢末天下大亂,魏蜀吳三國鼎立。吳國佔據了長江中下游的江東地區,又稱東吳;因為是孫氏父子創立的政權,又叫孫吳。史書上提到孫權以及他的父親孫堅、哥哥孫策,都說他們是「吳郡富春人」,富春就是今天浙江杭州的富陽。孫權從富陽走出去,開創了東吳帝國,成為威震一方的東吳大帝,連曹操也曾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不過孫權並沒有把浙江當成帝國的中心,他建都建康,就是現在江蘇的南京。期間吳國向浙江西部和皖南等山地仍為山越部落進行征撫,並且大事屯田,以增強國力。直至280年,吳降晉。
東晉:永嘉南渡
真正對浙江產生重大影響的是東晉的永嘉南渡。西晉末年,中原經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八王之亂」,八王混戰,導致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趁機反對西晉政權,史稱「五胡亂華」,黃河流域陷入了大混亂。於是相對平靜的長江流域湧來了大批避難的中原士族和百姓。長江天塹阻隔了戰火的蔓延,飽受戰亂之苦的人們在江南安頓下來。永嘉四年(310),西晉首都洛陽被攻陷,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大遷移達到高峰,這就是著名的永嘉南渡。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一詩中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裡的「舊時王謝」就是指當時的兩個門閥士族——琅玡王家和陳郡謝家。永嘉南渡後,琅玡王家和陳郡謝家都來到浙江,成為浙東最大的土地與財富的所有者。
琅玡王家,我們最熟悉就是「書聖」王羲之了,他的堂伯父王導是東晉的開國元勛。西晉滅亡的第二年,也就是318年,王導等人擁戴司馬睿為帝,重建晉政權於建康,史稱東晉。司馬睿為晉元帝。晉政權之所以能立足江東,並得以延續,全賴王導的輔佐,所以晉元帝拜王導為丞相,號稱元帝仲父。
「風流宰相」謝安是陳郡謝家的人,與琅玡王家相比,謝家屬於「新出門戶」,謝安出山的時候,王導已經去世20多年了。永嘉南渡後,名士在會稽搞起了很多「田墅」——一種有山有水、自給自足的莊園形態。謝安選擇上虞的東山作為他的田墅,有將近20年的時間沒有出仕,時稱「謝東山」。在謝安41歲那年,其弟謝萬出陣未戰而潰,有損國威,被廢為平民。謝安為振門閥,才轉思仕進。他結束東山高卧的生活,住進烏衣巷,成了東晉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流的政治家,「東山再起」的典故就出自這裡。
謝安隱居東山時,引來了王羲之等眾多名士,「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東山一時群賢畢至,「東山雅聚」也為歷史文人所稱道。「永和九年」,王羲之在紹興蘭亭發起了那場著名的文壇雅集,謝安也在場。「蘭亭雅集」兩年後,王羲之帶著家人和他最喜歡的白鵝歸隱浙江嵊州的金庭,寄情山水,安度晚年,最後葬在這裡。
當時南移浙江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會稽郡,《晉書.諸葛恢轉》說:「今之會稽,昔之關中。」可見會稽在當時的地位。東晉士人關心的似乎都是宇宙人生的大問題,還有就是享受山水和文學之美。浙江今天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文化大省,應該說基礎是在永嘉南渡後打下的。永嘉南渡後,南方的經濟實力第一次可以向北方挑戰了,浙江也成了經濟大省。正式從東晉永嘉南渡開始,中華大地上南北人民逐漸融為一體。
隋代:京杭大運河的開通
公元589年,在陳為隋所並後,浙江再次進入中原王朝統治時期。上面我們講到的歷史,主要發生在會稽,就是今天的紹興。紹興市浙江最老牌的歷史名城,至於杭州,則是一個「後起之秀」。
杭州是一個「滄海桑田」的地方,直到秦漢時期,這裡還是處於一片汪洋之中。據說,杭州的「杭」字,是因為「禹末年,巡會稽至此,舍航登陸,乃名杭,始見於文字」。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杭州是會稽郡里一個小小的縣治,叫錢唐縣。會稽郡管轄著春秋時期屬於吳國和越國的地域。吳國的中心是姑蘇,越國的中心是會稽,杭州被夾在中間,地位不尷不尬。到了南朝陳禎明元年,杭州終於從縣治升級為郡治,叫錢唐郡(唐朝時因避諱改成「錢塘」)。從此杭州一路攀升,直到一躍成為南宋國都,躋身中國「六大古都」的行列。
隋代開皇九年(589),錢塘郡改為杭州,兩年後依鳳凰山築城,周長才「三十六里九十步」,這就是最早的杭州城。杭州的發展,得益於京杭大運河的開通。
幾乎所有的古代歷史學家都譴責隋煬帝,為了自己的享樂,不惜勞民傷財地開鑿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開通以後,隋煬帝確實曾經三下江都巡遊。但要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純粹是為了個人享樂,未免有失公允。作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帝國,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經濟重心卻是在南方。開鑿人工運河溝通南北的物質和經濟,就當是的條件來說,無疑是最經濟、最有效率的方法。大運河除了漕運,在調集軍隊和運輸物資方面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另外,京杭大運河把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五大水系連接成了一個整體。對浙江來說,大運河的開通使浙江得以和帝國的心臟相連,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隨之,杭州迅速發展成一個「珍異所聚」、「商賈並輳」的商業城市。到了唐代,杭州日益繁榮,中唐時人口已達20萬~30萬,在全國城市中排行第19位,稅收佔全國的1/24。從此杭州便以「咽喉吳越,勢雄江淮」的氣勢成為「東南名郡」。
五代:吳越國
唐朝滅亡以後,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北方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歷史上被稱為「五代」。南方和河東地區則先後出現了十個較大的割據政權,歷史上被稱為「十國」。錢鏐的吳越國,就是「十國」之一。
錢鏐是臨安人,原來是一個私鹽販子,與黃巢起義軍作戰時嶄露頭角,從此一路高升,當上了地方軍政長官節度使。公園902年,他被封為越王;兩年之後,又被封為吳王;又過了三年,被封為吳越王。自從朱溫在北方建立後梁,天下亂得更加無法收拾,錢鏐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割據一方,做了吳越國王。
吳越國大致包含了今天浙江的全部,以及蘇南和閩北的一部分,分為14個州。錢鏐是一個頭腦非常清醒的人,他一心一意的經營起者「十四州」的膏腴之地,並且向北方中原政權稱臣,與周圍的割據勢力抗衡。浙江本來就富裕,用財富換取和平,對一個小國來說,可以說是失小得大。在五代十國這樣一個干戈不息的時代,只有吳越國平安無事,這對浙江經濟的發展和百姓的安寧無疑是非常有利的。現在杭州錢王祠上有一副楹聯,說「世方喋血以事干戈,我且閉關而修蠶織。」意思是說,別人愛怎麼打仗,那是他們的事兒,我們關起門來好好的抓經濟建設。吳越國的經濟建設卓有成效,蘇東坡在《錢氏表忠觀碑》一文中說:「吳越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於天下。」
杭州得以躋身「六大古都」,是從錢鏐將它作為吳越國國都開始的,杭州也正是在吳越國時期一躍而起,進入了中國第一流城市之列。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自春秋時期就是吳國的首都,到唐代已相當繁榮,而杭州這個後起之秀,正是從五代吳越國開始,得以與蘇州相提並論。
錢俶是吳越國最後一個國王。公元978年,錢俶把整個國家獻給宋王朝,這種做法在歷史上被稱為「納土歸宋」。中國的統一是大勢所趨,錢俶再次表現出他祖父錢鏐的理性,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
宋室南渡
北宋時期,浙江富甲東南,經濟在全國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蘇東坡、王安石、范仲淹等都先後來到浙江做地方官,不僅政績斐然,也帶動了浙江文化的發展,確立了浙江的文化格調。經濟的富庶和文化的繁榮孕育了《夢溪筆談》這樣的巨著,浙江造船、制瓷、紡織、造紙、印刷等手工業繁盛一時。杭州在北宋時期超過了蘇州和越州(今紹興),成為當之無愧的「東南第一周」,杭州被稱為「天堂」的時代就此開始。
靖康二年(1127),金兵的鐵蹄踏破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開封),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雙雙成了金人的俘虜,這就是歷史上註定的「靖康之恥」。
山河破碎、風雨飄搖,宋高宗趙構登位,然後就是「巡幸江南」,其實是倉皇逃亡。宋高宗在南京和紹興之間來回折騰了十來年,最後把杭州升為臨安府,定都臨安。他在鳳凰山一帶營造皇宮禁苑,沉醉於杭州美妙的湖山之中。
宋高宗逃到江南時,把年號改成了「紹興」,同時把越州升級為紹興府。這就是紹興現在地名的由來。「紹」是繼承的意思,「興」是復興的意思。其實「紹興」只是說說而已。歷史學家對南宋朝廷的做法有一個很形象的說法——偏安一隅。
其實當時文有李綱,武有宗澤,後來又有岳飛和韓世忠,南宋完全有實力去與金人大戰一場。歷史學家說,宋代有四大痼疾:冗官、冗兵、積貧、積弱。但要說宋朝弱,金國的國力也強不到哪兒去。關鍵在於人心的敗壞,趙高宗除了沉溺於享樂,還另外存著私心:如果把金兵打敗了,收復了中原,被金擄走的徽宗和欽宗也隨之回來,那自己的地位也將不保。所以,南宋的歷史是主戰派和議和派不斷鬥爭的歷史。
但南宋並不缺乏熱血與忠魂。1140年,金兀朮大兵壓下,宋高宗起用岳飛和韓世忠等幹將迎戰,不久,韓世忠收復汝州;岳飛則在河南郾城與金兵大會戰,大破金兵,取得了著名的「郾城大捷」。抗金形勢一片大好,直搗金兵的老巢黃龍府指日可待,於是岳飛上書要求宋高宗命令各路大軍北上,齊心收復失地。然而,宋高宗在秦檜的慫恿下,竟然堅持停戰求和,要岳飛撤軍。這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痛心的歷史事件之一。宋高宗讓秦檜一天之內連發了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飛退兵。可憐令金兵聞風喪膽的一代名將岳飛,只能仰天長嘆:「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岳飛被召回後,馬上被解除兵權,被秦檜等人以「謀反」的罪名逮捕入獄。1142年,岳飛因「莫須有」的罪名,在杭州風波亭被殺害。
南宋的國土只有北宋的2/3,財政收入卻遠遠超過北宋。在南宋長達150年的統治時間裡,杭州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大都市,極度繁華。據《咸淳臨安志》《夢梁錄》等書記載,當時杭州的戶口蕃息達30多萬家,人口超過124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大都市。從南宋開始,杭州成了一個典型的消費型城市,西湖被喚作「銷金鍋」,浙江則成了《紅樓夢》里所說的「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
元朝時訪華的馬可波羅對這裡的繁榮與美麗感到驚訝,稱這裡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但馬可波羅是否來過中國南方仍然存疑。
明朝:抗倭與抗清
經過一千多年的預備,在明代進入了「全國化」的格局,成為向全國各地及中央輸出人才的大省。明初,就有四個浙江的讀書人幫助朱元璋奪得天下,他們是大名鼎鼎的劉伯溫、宋濂、章溢和葉琛,被稱為「浙東四先生」。
明朝建文四年(1402),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起了「靖難之役」。他自北平起兵南下時,軍師姚廣孝囑咐他在攻下南京後,一定不要殺方孝孺,「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倔強的浙江台州人方孝孺最終還是被朱棣滅了十族,但是浙江卻沒有因此絕了讀書種子。明朝300年歷史中,有不少奇士高人從浙江讀書人中橫空出世,其中不乏「國士」一級的人物,如「兩袖清風」的于謙和「知行合一」的王守仁(王陽明)。從這些鐵肩擔道義、獨臂挽狂瀾的浙江讀書人身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上天對浙江這片土地的特別眷顧。
于謙和王陽明都是典型的「走出去」的浙江人,于謙最大的勛業,是「北京保衛戰」,而對王陽明以及中國思想史都極為重要的「龍場悟道」,則發生在遙遠的貴州。明代發生在浙江的重頭戲,當屬抗倭和抗清。
浙江自古以來就是海防前線,特別是元末明初,倭寇在我國東南沿海肆虐,浙東一帶尤為慘烈。當時胡宗憲任浙江總督,全面統領浙江乃至整個東南的抗倭鬥爭。除軍事打擊之外,胡宗憲在外交上對倭寇實施了一些列神乎其技的連環計,這些計謀大多出於一個絕頂聰明的奇人——號稱「天下第一幕僚」、「東南第一軍師」的紹興人徐渭(字文長,號青藤)。此人名聲極大,被人稱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與楊慎、解縉齊名。與此同時,明朝軍隊中也湧現出了抗倭名將戚繼光,因肅清倭寇被推崇為名族英雄,而戚家軍更是倭寇的終結者。
明末清初,江南失守,浙東義旗四齣,各地都有人起兵抗清。又有一個浙江的讀書人在危亡之際挺身而出,他本來是浙江鄞縣一個著名的學者,在明朝滅亡後變賣家產,組織義軍,開始了他後半生的戎馬生涯。他就是張煌言,也叫張蒼水。在長達19年的抗清生涯中,張蒼水出生入死,轉戰千里,戰功顯赫。康熙三年(1664)八月,張蒼水因叛徒出賣,落入敵手,在杭州弼教坊英勇就義。臨行前,張蒼水喝下訣別酒,最後望了一眼杭州的山水,平靜地說了一聲:「好山色!」然後「坐而受刃」,從容就義,為明朝的浙江歷史畫上了一個悲壯的近乎完美的句號。
清朝
清兵入浙後,於康熙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為浙江省,軍事上由閩浙總督節制。由於浙江曾積極抵抗清兵,滿清對江南文人採取高壓政策,野蠻的文字獄、明史案即發生於浙江,在浙江一手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呂留良開棺戮屍、捕殺曾靜等事件。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5日,英軍炮轟定海城,鴉片戰爭正式爆發。翌日城陷,定海鎮總兵葛雲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率軍抵抗後陣亡。根據戰後簽訂的中英江寧條約,寧波成為最早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1861年,太平軍從江西進入浙江省,作為當時中國的官員和紳士的主要來源地,江浙地區對於儒教的信仰致使民團不斷與太平軍作戰,以致浙江受太平天國戰爭所害人口損失過半,西部的湖州、杭州兩府各縣尤甚,武康、孝豐、安吉3縣更損失人口在96%以上。戰爭也導致大批江浙人士進入上海的外國租借避難,對上海的開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戰爭後期,尾隨太平軍入浙的湘軍,在平定太平天國後勢力在浙江迅速擴張,1861年後的多任浙江巡撫均由湘軍把持,一改過去進士出身的文人出任巡撫的傳統。直到葛畢氏案發生後,湘軍的力量才大為削弱。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浙江省參與東南互保,免受戰爭侵擾。
中華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爆發後,浙江於1911年11月宣告獨立。1916年4月12日浙江省加入反袁護國運動而宣布獨立,但由於局勢動蕩,1917年1月,北洋政府任命楊善德帶兵來杭任浙江督軍,齊耀珊任浙江省長,浙人治浙時代結束。楊善德就任浙江督軍後,浙江省被正式納入皖系軍閥勢力範圍。楊去世後,盧永祥接任浙江督軍。因當時的江蘇省為直系軍閥統治,所以浙江督軍節制同屬皖系的上海地區,導致後來江浙戰爭爆發。歷時個多月的戰爭結束,直系獲勝。直系的孫傳芳任督軍,直至1927年2月底,北伐軍佔領浙江全境,7月27日浙江省政府正式成立。
抗日戰爭期間,浙江是戰爭的主戰場之一,屬於第三戰區。北部的嘉興、吳興、長興等地是前期淞滬會戰的主要戰場之一。至年底,杭州以北平原地區全面失守。為阻緩日軍行動,國民政府對浙江實行焦土政策,形成中日隔錢塘江對峙的浙江正面戰場。浙江淪陷後,先被編入日軍的傀儡政權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到1940年再被編入汪偽政權。至8月28日松陽,麗水相繼克複,省軍政機關、部隊陸續回遷,會集雲和。從此雲和成為浙江省臨時省會直至杭州光復。1945年9月4日第3戰區參謀長張世希與駐杭州的日軍第133師團參謀長樋澤一治在富陽宋殿村(今屬杭州市富陽區銀湖街道)舉行洽降會談,浙江光復。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共4個兵團10個軍分兵數路進入浙江作戰。5月,溫州、杭州、寧波等浙江大陸各城相繼易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浙江省政府遷至舟山,繼續有效統治浙江沿海諸島。1950年5月,浙江省政府等駐舟山各機構及中華民國國軍共12.5萬人及當地民眾約2萬人撤退台灣,省政府因之撤銷。隨後解放軍陸續接管舟山群島各島。國民政府棄守舟山後,仍保有浙江東南的大陳列島(台州列島)、一江山等島而由國民政府控制。1955年1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陷一江山島,國民政府見大勢已去,在美國第七艦隊的護航下,將大陳島上的軍隊和居民全部撤退至台灣,隨後更撤離南麂。浙江省至此全境易手。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從明朝到今天,浙江一直是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文採風流之地。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幹將中,浙籍人士幾乎佔了半壁江山,與此同時,浙江也輸出了蔣介石,以及像蔣百里(錢學森的岳父)這樣的近代軍事史上的傳奇人物。 國共政權交替後,如其他各省一樣,浙江也經歷了歷次政治運動,原來發達的商業文明因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而沉寂。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浙江才恢復新生。
推薦閱讀:
※【浙江景馬】首發創造旅遊收入近2000萬丨開啟「兩山」理論轉化新模式
※浙江和山東相比,是不是感覺前者藏富於民?
※如果當年慈禧割的不是香港而是舟山的話,現在的舟山會是怎麼樣的呢?
※浙江有多少種方言,那麼多方言的浙江為何還能組成一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