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是所有食物都可以冠以美食的

從2002年開始關注飲食之事到現在,有15年的時間了,真沒想到15年就這樣過去了。以前學過成語「白駒過隙」,現在是真的體會到了。春節期間,和那時結識的朋友聊起在一個網站發帖子說吃講喝的往事,彷佛就是昨天的事情。15年來,大致每天都會關注與吃喝的資訊,或寫或讀或聊天的,總有一些時間投入到吃喝方面的。這樣的積累讓我對飲食的認識理解有了變化,今天再去討論吃喝,就不會簡單的說一些好吃不好吃的話了,我更願意看到食物背後的故事,與食物相關聯的人文歷史、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等,通過這些讓食物立體化,呈現出不同的層面與維度,也許這才是飲食文化要求的內容。為什麼「味之於口有同嗜焉」?為什麼「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味道之於人的共性與特殊性是如何產生的?又是如何共生共存的?多琢磨這樣的問題就可以從食物進入到人文、進入到文化,從簡單的生存進入到複雜的存在,也就能明白食物與美食該是怎樣的一種關係了。

現在無論是那種媒體,說到食物就冠以美食,好像天下吃食只要上了媒體,只要是拿出來說說,那就必須以「美食」稱之。哪有那麼多美食呀?世間食物,大多是果腹之物,是讓人們吃飽,獲取活下去、可以工作的營養與能量,這是吃食。好吃的也不全是美食。我們常說的五味「甜、酸、苦、辣、咸」,在老祖宗那裡是「酸、苦、辛、咸、甘」,沒辣也沒有甜。「甘」是古人對食物的最高讚美,高成鳶先生說,祖先們早期是茹毛飲血,進而是粗糲的粒食,以致「古人把凡是不苦的、好吃的(即不難吃的)都算做甘的。」由此可見,即使是好吃的也只是不難吃的、容易吃的,和美食還是有著距離呢。

稱之為「美食」的食物肯定是從吃食中產生的。可以稱之為美食的,首先要有飽腹的功效;第二是要好吃、容易吃下去,也就是先人所說的「甘」;第三呢,飲食中的美食不僅要色香味俱全,吃起來適口充腸有口腹之享,還要講究視覺上的美感,這需要很高的烹飪技巧和飲食審美相結合,同時也是是烹飪技術進步到一定的高度才會產生的。也就是說可以成為美食的食物,應該具備用合適的方法製作、精準恰當的調味、美觀雅緻的呈現方式等特點組合在一起的的經典菜式。可以稱之為美食食物源於吃食且高於吃食,與一般吃食一定是不在一個層面上的,如果動輒就是美食,那也就沒有美食了,這與「都是好朋友,等於沒朋友」一個道理。曾經有個餐廳經營者對我說:他們餐廳菜單上的菜式都是最棒的。這樣的話你能相信么?都是最棒的?好與差是比較而存在的,沒有了比較的對象,你到底是最棒還是最差呢?我不知道,更不會相信。

大概只有天知道了。

推薦閱讀:

北京哪裡有好吃正宗的日本料理?
怎麼在家做好吃的烤鴨?
油酥燒餅到底怎麼做的?
在紐約海鮮市場 我找到了靈魂 [美國系列隨筆]
《好先生》里的不正宗,最地道的惠靈頓牛排是什麼味?

TAG:美食 | 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