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人以家庭成員稱謂稱呼外人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我六歲的大兒子最近有一個困惑,為什麼管自己的爺爺奶奶叫爺爺奶奶,也管所有跟爺爺奶奶年齡相仿的人都叫爺爺奶奶。管自己的弟弟叫弟弟,也管所有比他小的別的小朋友叫弟弟。於是我只能這樣給他解釋,家裡的爺爺奶奶和外邊的爺爺奶奶是不一樣的,家裡的爺爺奶奶是親爺爺奶奶,別的爺爺奶奶不是親爺爺奶奶;家裡的弟弟和別的弟弟是不一樣的,家裡的弟弟是親弟弟,別的弟弟不是親弟弟。
兒子的問題也提醒了我,讓我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中國人總愛拿對家庭成員的稱謂稱呼外人?毫無疑問,在當今的全球文明中,中國的這一做法是非常獨特的。西方人對外人一律直稱姓名,無論其年齡如何,這在中國無疑是非常野蠻無禮的。
當然,西方人對中國的這一做法也是覺得非常怪異,怎麼可以拿稱呼自己家庭成員的稱謂去稱呼外人。自作聰明者也會給出各類腦洞大開的解釋。其中就包括19世紀非常著名的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他對給出了基於「人類學」的「科學」解釋。他說這是中國人早期存在群婚的證據。何謂「群婚」,就是所有的年輕男的和年輕女的可以相互發生性關係,其實就是雜交。因為雜交所生出的孩子不知誰是親生父親,誰是親身爺爺,誰是親生兄弟姐妹,所以,就對年齡相仿者一律這麼稱呼。這個荒誕之論就出自摩爾根的「皇皇巨著」《古代社會》,幾年前在讀此書讓我驚掉了下巴。
摩爾根在中國學術界擁有非常高的知名度,甚至很高的聲望,除了此人是早期「人類學」開拓者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深得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讚許。針對《古代社會》馬克思專門做了一篇讀書筆記,基於馬克思的觀點,恩格斯則寫下了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名篇」《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也是認同摩爾根對中國的解釋的。
中國的遠古時代是否存在一個「雜交」時代是無法確定的,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中國人用家庭稱謂稱呼外人的習慣和雜交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事實上,後來的人類學發展證明,摩爾根的群婚說是基於印第安人文化的錯誤認識而產生的,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人類社會中曾經存在一個「雜交」時代,存在一個「母權」時代。
中國人用家庭成員的稱謂稱呼外人的正確解釋是,中國人是象對待家庭成員一樣,去親密而尊敬地去對待家庭之外的所有人,是把整個天下,整個世界,整個地球,看成自己家庭的擴展,看成一個大家庭。
即便是現在,當中國人去表達一個團體、社會多麼親密無間時,也會「象大家庭一樣」來形容。事實上,「象家庭一樣」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比喻,而是中國文明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
所以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論語》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全部以兄弟相稱,他們相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其餘所有人的父母,領頭的晁蓋和宋江則被尊稱「大哥」。令人吃驚的是,《水滸傳》英文首版的譯者竟然非常精到地用《四海之內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來翻譯書名。但是,一旦了解這位譯者的身世背景,又就不奇怪了。這位譯者漢語名字是「賽珍珠」,是美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女作家。但與其說她是美國人,還不如說是中國人,因為她出生後不幾個月便來到中國(1892),直至1934年離開,前後在中國生活了40餘年。此人深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後來她也明確指出,「四海兄弟皆兄弟」就是引用自《論語》。
順理成章的是,「孝悌」成為中國傳統的核心,成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孝悌」不僅是家庭和諧、家庭秩序的基石,也是天下和諧,天下秩序的基石。事實上,中國人眼中的「天下」是個虛體,一個一個的家庭才是真正的實體,天下不過是眾多家庭存在的效果和集合。只要每一個家庭都和諧了,都有秩序了,天下自然就是和諧的,有秩序的。
所以《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
孝悌是大道之本。所謂的「堯舜之道」,用現在的話就是政治學。孔孟無非是在說,政治、政治學的基礎在家庭,在孝悌,國家、全球穩定有序的基礎在家庭,在孝悌。
《論語》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原文如下。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簡單翻譯和解釋一下。有人問孔子說,你為何不去從政。孔子回答,《書》中記載說,「對父母要孝敬,對兄弟要有愛」,如果能踐行這兩條,並加以推廣,這就是從政。在這裡孔子直接把「孝悌(友)」等同於政治。
宋江上山之後,做了一件大大提高梁山檔次的事,就是做了一面上書「替天行道」的大旗。這裡的道不是別的道,就是孔孟之道,也是堯舜之道。其基礎不是別的,就是「孝悌」。也就是說,「替天行道」的口號與互稱兄弟的做法是一致的,是一回事,不是兩回事。
再進一步,中國的家庭觀,孝悌觀,又是建立在個人的基礎之上,更準確地說,是建立在個人心性的基礎之上。「孝悌」不是一種外在標準,不是從外邊灌輸強加給人的,而是源自人的本心本性。「孝悌」不是被動地去服從外在的標準,而是主動地順應自己的本心本性。
所以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對這段話就不用翻譯和解釋了吧。只須強調的是,在《孟子》中,「良知」的中的「良」的本意,並非「善」,而是「本然」、「天然」,「良知」的意思是本然之知、天然之知,「良心」就是「天然之心」、「本然之心」、「本心」。當然,「本然」、「天然」又是「善」的。後來宋明儒家談心性都是對孟子心性思想的再闡發。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中國傳統、儒家學說的基石在心性,宋以後,儒學乾脆直接被稱作「心性學」。這樣以來,天下秩序、家庭、心性三者其實是三而一的,是一回事。所以,《大學》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著名的「八條目」。
需要指出的是,並非直到儒學開始直接被稱為心性學的宋以後,中國文明、儒家思想才是以心性為中心的,心性學的出現也不是儒家學術進化的結果。自一開始起,中國文明、儒家學說就是以心性為中心的。即以心性為中心是中國文明、儒家思想的起點。具體來說,從伏羲時代起,從《易經》起,中國文明就是心性文明,儒家學說就是心性學。
所以,孟子又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是流放、迷失的意思。「求放心」,就是找回迷失的本心。整部宋明理學可用六個字概括「性即理」、「心即理」。總之,心性就是道理、真理。道理、真理都發自心性。尋求真理不應外求,而是求諸自己的心性。
當今世界正在興起兩股反「全球化」、反「現代文明」的兩股浪潮,一股是伊斯蘭中東世界的恐怖主義,一股則是基督教歐美的民粹主義。但僅僅是恐怖主義存在時,還可以說他們是極端主義,是反常的異端,但是當曾經的現代文明、全球化的急先鋒美國也陷入民粹主義而反現代文明、反全球化時,就不得不反思現代文明和全球化本身了。
現代文明中的全球秩序是以所謂的主權國家為基石的,主權國家又是以所謂的「民主」制度為基石的,「民主」制度又則是以權力的爭奪為基石的,而權力爭奪成立的基本前提是世界是分敵我的。這意味著民主制度下的國家一定是分裂的,民主制度下的世界更一定是分裂的。
有人說,特朗普的上台標誌著美國社會開始出現分裂。錯,只要美國實行民主制度,它就一定是分裂的。美國並非從現在才開始分裂,也並非財富分配不均導致了美國社會的分裂,美國社會從一開始就是分裂的,分裂是美國的固有特徵,當然也是歐洲的固有特徵。只是現在更明顯更突出罷了。
在什麼政治制度下,國家才不會分裂,全球才不會分裂,答案是:象稱呼家人一樣稱呼外人的政治制度,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政治制度,「AII MEN AERBROTHERS」的政治制度,家庭為實而政治為虛的政治制度。孝悌,進而心性是這種政治制度的基石。(微信公共號:新心性學派)
推薦閱讀:
※在工業化、城鎮化時代,鄉賢自治很可怕嗎?和土地流轉有關係嗎?
※理客中與中庸的區別在哪?
※請問如何存夜氣和守平旦之氣?
※孔子和子路是不是超出了一般的師徒關係?
※為何中國道德內在,而西方卻道德外在
TAG: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