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帕奧禪法的「定力」說起

本文約是我個人在禪定修習中的心得整理,旨在論述禪定的真實面目,理清一些由來已久的誤解,並藉此分享一些我個人的感悟。

結構上非常不嚴謹的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先嘗試解析帕奧禪法中定力的概念,進而拋出我個人關於禪那、專註、心念的理論總結;第二部分以此基礎探討禪定在解脫道層面真正的意義,多是閑扯;第三部分再談一下純觀禪法,腦補為主。

有一點先提一下,以下多為實修心得歸納加上少數推理,並不打算引三藏原文為依據,如有與經藏矛盾之處望在評論區指出,不過我估計是不大可能有(自信臉),不是沒談到就是歸於無記。而要是存在與論疏有出入,那估計是那位論師的問題。

1.禪那與定力

單純做名詞解釋兩三句就能概括,但也就起不到解析的效果了,我打算繞點路,把深厚定力之因即禪那,一直以來被忽視的一些要點先理一下。

不知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麼一個問題:為何同一套觀呼吸能從初禪一直修到四禪?明明都是專註於呼吸,為何僅僅是在爬上一個「台階」後,做和原來同樣的事就能進入更深入的定境呢,在這之中到底是哪個變數被改變了。自然的,這時候一般想到的答案無非就是專註力變強了,但我要說這就是長年以來的誤解,雖不能說完全錯,但忽略了另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心念。先適當的拋出一部分結論:保持專註就能入初禪,但不是專註度越高就能入更深的定境,更深的定境意味著所具備的「定力」比原來強,而這個「定力」與一般意義上的專註度遠不是一個東西

(這裡心念其實就是南傳佛教心路理論里的速行心路,但這類概念要是沒有豐富的毗婆舍那經驗實在是難有實感,下文為了儘可能講的明白就不採用了)

廣超法師在《定慧之路》里提到過「依心念入定」,

當你把四個定的心念都分辨得很清楚了,便能夠做到依心念入定,想入哪個定就能即刻進入。你可以心想我要入三禪,就專註於三禪的心念而入三禪,這時,絕對不是慢慢看呼吸地入定,而是念頭在轉、轉、轉,就轉進去了。一旦你能夠靜下來心一想我要上三禪,心就這樣轉、轉、轉,轉進三禪,你就有機會觀察一個現象,經過幾個心念就入了定。這在南傳佛教的《清凈道論》里有說到,從近行定入根本定的時候,一共應該經過幾個心念的轉變。

(補充幾句,一般來說這個依心念入定是成就四禪之後才能自然領悟到的,在這之前幾乎都沒這個意識,但在實修過程中有沒有注意到這點可以說是完全不影響的,老老實實繼續專註於呼吸,定力自然就會增長,心念位置自動滑入下一階,更深入的定境也就隨之到來,實修的內容本文不多展開,《定慧之路》含淚推薦)

這個依心念其實還是有點玄乎,不過玄乎的並不局限於禪定領域,我們平時的心念本身就會因為情緒的較大波動而上上下下,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候根本無法去捕捉到、去注意到它,以前我在這個回答里談到過日常生活中經歷的,能夠等價於禪悅的時刻 初禪,二禪,三禪的喜樂有什麼區別? - 須深的回答 - 知乎。事實上在那些時刻你的心念狀態其實就是對應禪定的那個心念,也就是說假如有人能夠「記住」當時的心念狀態,並專註於此就能直接入對應的禪定....記得很多禪師也提到過喜悅是入初禪最好的催化劑,也是這套路。當然這是純粹的理論+美好的幻想,實修層面還是得老老實實從下面修上來。

回到開始的問題:為何修同樣的業處卻能入更深的定境呢?關鍵就在於這個心念,我們可以簡單的搓出一個公式:

禪那 = 專註力(恆定) X 對應的心念

心念上面已經解釋過了,這裡說一下為何專註力是恆定的,這個嘛...就是我感覺是這樣

我從不覺得入更深的定境就需要更強的專註度,在觸及到對應的心念位置後(一般是定力加深後自然到這個位置)只是個熟練度問題,即精神上對於該「位置」的熟悉程度與肉體層面的適應。其實用我們的腳趾頭想想,每個人專註強度區間能差多少啊,更多的是保持專註時間多長的差異。(後者也不像一般想像的那麼有用,心念的鍛煉很自由,5秒一組做5次和一次堅持25秒差不到哪裡去,頂多一點心理作用)

再回到標題,那到底何為「定力」呢?有了上面的鋪墊這裡直接上公式:

定力 = 專註力 X 深度(八種)

上面那個「X」是虛指不要理解的太死,這個「X」完全可以理解為乘號的意思,深度對應的是上面的心念(八個定本質上就是一點一點往裡走的過程,完全可以用深度來衡量),也就是說一個人「定力」的高深基本取決與他能入多深的禪定。

另外也只有更深入的定境(包括近分)才能真正意義上高效的培育定力,待定力培育到一定程度(約等同於每個禪定的五自在)就是該禪修者進入下一階禪定的時候。

那這個定力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這個問題包含了本文第二部分的內容,算是承上啟下吧。這裡又有那麼一個要點我很奇怪明明很重要卻沒人提過:安止定對於日常心念的影響

我們回過頭思考一個問題,如我上文所說「當一個禪修者的定力培育到一定程度後他就具備了進入下一階禪定的能力」,這句話也就意味著這個禪修者即使自己沒有這個意識,他的心念也已經傾向於了下一階禪定,此處提問:他的這個接近下一階禪定的心念是打坐中獨有的還是在日常中相續的?四禪之前我可能會認為是打坐中獨有,然而最近通過對自己日常心念的解析我驚訝的發現答案竟然是後者,初禪那會兒不明顯停留的時間也不長,二三禪時候確實一直挺開森的,當時自然是認為是因為能證入禪定而開心,而現在明顯不是了....在每個階段日常的心念都會與該禪定的禪支對應,也就是我現在即使不刻意的去尋找四禪心念也能在行禪中體會到微弱的「舍念清凈」。

要是嚴格的按南傳佛教心路來解釋,受影響的東西是「速行心」,當心路生起時,根本的沒變,但由於其中相續的速行心本質上已經發生了變化,因此緊接著生起的也與禪修前大為不同。

小結:「定力」是勤修安止定之果,是在禪定修行道路上必然會收穫的東西。它能起到的作用有很多,這裡我就描述了「對於日常心念的影響」,當然還不只這些,比如說神通基礎,還有些我可能還沒意識到,籠統的去概括可以歸結為【令心等持】,尤其是針對出定之後。這個概念會在下文不止一次的被提到,我認為這也是奢摩他與毗婆舍那即使不刻意去聯繫也會自然重合的部分。

2.在解脫道層面看禪定

先上一張順手保存的圖

不管別的內容,禪定在解脫道層面唯一的用處就是為了獲得心清凈。(完)

咳咳,沒毛病,僅是為貼合標題講再多都是為這句話加註釋,不過這次我還有糾正一些習以為常的謬誤以及解構修習奢摩他所得反饋給毗婆舍那的目的,因此接下來除了從心清凈出發以外還會談一些看似比較偏的東西。

何為心清凈,就是令心等持啊,再詳細的即安定、清凈、明澈、無瑕、無垢、柔軟、勘能、穩固、沉著。而要獲得這樣的等持之心,最快最直接最高效的方法除四禪之外沒有其他,也就是說無論是在進化還是解脫道的層面前三禪本質上都可視作是第四禪的基礎,也因此在大多數話題下前三禪其實沒什麼深入討論的必要。

再者,如本文第一部分末尾所說,通過修鍊四禪培育的定力對與日常活動中念住修行也十分有促進效果,止觀雙修,相輔相成,強無敵。

一般意義上作用好像就這麼點了,下面以糾錯為主順帶在其他角度探討這個話題。

①禪定本身就具備智慧

可能略有不嚴謹,但我覺得只要不是個二傻子,在證入真正的安止定之後沒一點感悟基本是不可能的。安止定中體驗的是色界心,就像體證過涅槃的初果聖者自然的生起出世間心一樣,獲得禪那成就的修行者也能自然的對欲界不善法的厭離,生起出欲界的智慧。由此,哪到哪是欲,哪到哪是愛,自然就明朗了。

初禪自然離欲,精進解脫道的修行者完全能通過勤修初禪來免除欲界不善法的困擾。初禪最初始的感受是極樂,就像是浮在水面的冰塊,這個水面是欲界所能帶給你的最大限度的欲樂,而初禪之樂卻能輕而易舉的凌駕在這之上,離欲心由此產生。這裡多嘴一句,禪悅入多之後就平淡了,與欲樂相比,舉個例子你無法讓蘋果和羊肉串在同一標準的規則下比誰好吃。

二三禪體驗作為一個生命體最純粹的喜悅,只需保持靜止就能獲得無盡的快樂,此時有些人會去思考真正的值得追求的東西到底是什麼,還有些懂得知足,性格開朗的人能以此窺見現法樂住邊鱗。

四禪對於修行的促進效果佛經里講過好多,這裡不重複。古印度人對於四禪的定義是「自我」,可以理解為四禪安止定中徒留一個最精微的我執,即「我在」。禪支「舍念清凈」用白話來描述可分解為平等、滿足、不動、無染,無色定也不過是這些要素的強化,雖不是終極的解脫但也已經足夠接近了。

如果有同學對於禪定本身具備的殊勝境界感興趣,我推薦一個德國人寫的書 禪修次第 (豆瓣),完全從禪定本身出發又緊扣佛法,對每個定境都有豐富的描述。

②佛陀禪那也會退轉

禪那退轉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單純的「手生了」,沒有其他夢幻因素,只要是一個受業的生物,這個邏輯都是成立的。不過相對來說聖者與梵天人不是那麼容易退,一個是精神層面的原因一個是肉體。

根據本文第一部分的論述,【禪定的本質是專註於對應的心念,整個修行過程修的就是對那八個安止定對應心念的熟悉程度,通過提升這個熟練度(即所謂的定力)使得我們的心識能夠安住於對應的位置進而開啟安止定,這整個過程又間接提升了肉體對於該定境的適應程度,趨向於自然健康的狀態】。我們把這個套路顛倒一下就能明白,禪那的退轉無非就是精神層面不是那麼熟練了,肉體層面不是那麼適應了。

只要你還是由五穀所養的欲界肉體,一旦放逸了正念修習,自然就會被肉體意識帶過去,不過肉體層面的因素較為間接,假如能精通依心念入定,肉體層面的不配合完全可以忽略不記。

關鍵還是精神層面你對心識的掌控能力,這個純粹就是一段時間不練就「手生了」。至於為什麼會說聖者禪那不容易退轉,因為出世間心與四禪心有點像,且更為殊勝,再者果位不會退轉,也就意味著聖者日常的心念不會下降到一個很低的水平。但生起對應的心念與專註於此進入安止定在根本上還是兩回事,不然那些能自帶色界心念的梵天人根本不存在墮下欲界的可能。

出定入定統一隻是加了特技的假象

這一點上面已經回答了一部分,加上更上面的已經回答了全部,這裡就整理一下。值得注意是這並不算是徹底的謬誤而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假象。

【勤修安止定能使該禪修者在日常生活也能保持該禪定對應的心念】

【然而生起對應心念和專註於此進入安止定根本上還是兩回事】

補充幾句,當定力加深到一定程度,禪修者在正念修習中甚至能體會到近分定的境界,理論上在行禪中經歷安止定也並非不可能,但毫無意義,原因很簡單:安止定中無法「觀」。定力層面二禪近分大於初禪安止,但在定境或者說與外界隔離度的層面,安止定始終凌駕在任何近分定之上。

【出世間心與四禪心很接近】

額這個好像沒論述過,純粹是我個人的腦補。。。。

反正我覺得就差不多是這樣,這也能間接解釋為什麼會存在「智遍滿神變」以及像孫倫尊者那種證果後自然具備一定神通的現象。還有為何阿那含天是包含於四禪天之中。

通過這幾個不知傳了多少年的謬誤也能得出些啟示,在解脫道的層面很多概念我們不能隨意的去妥協、去模糊化,還有僅為傳教之便引入大量非邏輯的、抽象的新概念,至少在我理解的範圍里解脫道相關理論中除了與涅槃相關的若干概念是超越是與否二元對立的以外,其餘都是極富邏輯性和實操性,拋開這倆談實修只會往靈修那疙瘩里去。我朝道家將拋棄了古印度傳統禪定修行與解脫道指導思想的○宗斥之為鬼仙之流絕不是無的放矢。

3.對於純觀禪法的思考

至此為止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兩件事,一是糾正由來已久的謬誤,二是解構禪定本質。由此,為了方便我大開腦洞而準備的概念都已得到了描述。

還是先整理一下:

【禪定在解脫道層面唯一的意義在於把心擼順】

【四禪是實現這個目的的最優工具】

【禪定的核心是心念】

【各禪定心念均可在行禪中生起】

【只需找准四禪心念無需證入安止定就可體驗舍念清凈】

那麼,是否一個純觀禪修者可通過直接生起四禪心念,進而繼續做毗婆舍那的修習呢,這效果無疑能翻個個兒啊。

......

......

......

非常遺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實也不是說一定要從初禪修上來才能生起四禪心念,相反這很平常,關鍵是沒有經歷過禪定的人對這個概念是徹底無感的,就像我上面的那個回答講明了前三禪在日常中對應的禪悅和心念,但也不會有人能直接逆向解析證入前三禪啊,名法相關的東西就是這樣,抽象、矯情、難以捕捉、難以描述。

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根本的目的是為了把心擼順,四禪只是實現這一目的的工具,儘管很高效但並不是唯一的選擇,因此我們的思路應該回到如何以安止定以外的方式實現【令心等持】上。這看起來似乎會與本文之前的內容有點格格不入,其實不然。

這裡貼一位很有想法,甚至是有想法過了頭的純觀禪修者的博客文章:談下我對原始佛教正定以及四念處的理解_Aggavara_新浪博客

這位大兄弟啊有個非常大膽的想法,大約是只有純觀禪法中經歷的剎那定才是佛陀時代真正的24k純正定,而現在廣為流傳的專註式安止定來自於外道。可能有些不嚴謹,大體應該沒差,詳細在鏈接里,這個博客里其他文章也非常有意思。

這位純觀修者順著這個思路結合相應部經文又進一步推理出了他認為的能在行禪中經歷的真·四禪,涅槃的性質及相關禪修實踐原理的探討 佛緣網站 佛教網 -,在這個貼子回復里又談到了真·無色定。(我接觸南傳佛教時間不長,對這個修行圈還不是很了解,但也聽過不只是這位大兄弟,約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上座部禪修者開始覺得只有純觀禪法才是佛陀時代真正的解脫道修行)

先不論對錯,我覺得這類思路非常有啟發性。儘管從這位同修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本人並沒修成過我們一般而言的安止定,且明顯也沒和成就禪那的其他同修深入交流過,至少是沒和四禪以上的禪修者交流過,因此對於安止定的認識是有很大偏差的,但他對於他所認為的真·初禪和真·四禪的描述我還真不好說哪裡有明顯的問題。上面也提到過,並不是一定需要經歷安止定才能生起四禪心念,純粹的生起心念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就像讓腦子裡蹦出一個念頭一樣平常,關鍵是要意識到。所以說....說不定這位大兄弟可能真的是找對了呢,一個純觀修者經過數年努力修習竟然摸索到了理論上只有安止定成就者才能理解的概念,這是一種什麼體驗???這就像是布洛克斯僅憑蠻力平A傷到薩格拉斯的大腿(當然哪邊是蠻力還是得看具體的人)。不過說真的,在不調侃的意義上我確實是蠻佩服的。

即使退一步,這位純觀修者摸索到的並不是禪定對應的心念,但看一下他的整套理論,我們能發現即使這個套路對應的不是四禪境界,但也能實現或者至少是接近【令心等持】這個根本目的,至於後邊關於如何證涅槃balabala的內容就不深入討論了。還是開頭那句話我覺得至少是挺有啟發性的,以安止定以外的方式來抵達心清凈的目標,這其實反過來也能拓展奢摩他修行的思路。我們的導師早已入滅,在不脫離經藏原典的前提下,對於這類方便小技巧完全可以集思廣益,尤其是對於在家的禪修者來說。

推薦閱讀:

小乘佛教批判大乘非佛說,此批判是否能立得住?
佛教圈子經常有那麼修行要有慧根,啥叫慧根?
怎麼看待四阿含經中,關於念佛,佛國,大乘的記載?
「比丘」二字應該怎麼念
下圖人物的身份?

TAG:上座部佛教 | 禅修 | 禅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