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催婚中獲得自我救贖?丨反催婚背後的心理劣勢
文:陳禹霏 | 壹心理專欄作者
「要不要我配合一下,過年扮你男朋友跟你回家交差?」一個多年朋友在春節前發來一條微信。
我愣住了,租男友女友回家的事,只在新聞里見過!我屬於好奇心特彆強烈的人,即便家人催婚力度並不大,也突然動了心思,要不要試試呢?
立刻意識到這件事不能隨便玩,在面對父母催婚這件事上,沒有人能救得了我,唯有自救。
想到來一個一波三折的租女友新聞:
在北京打拚10年的志強,因為奶奶80大壽,不得已租了個女友「小燕子」回家,約定每天付200元酬勞,如果牽手、擁抱超過10次,還要另外付酬勞。
此外,兩人還簽訂了表現默契、讓父母滿意等合作細節。
但是,「小燕子」居然忘詞!在談到她的工作、生活細節時,常常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一會說自己是小學老師,一會又說還在學校讀書;一會說老家在四川,一會又說自己是江浙人喜歡吃甜。志強經常聽得一身冷汗,時刻綳著一根弦。
到姑姑家拜年時,姑姑強行安排了一間房,兩個人糊裡糊塗發生了關係,回到北京後,小燕子要求多付3000元。志強覺得,這不就是性交易嗎?忍著不愉快付了錢。
最沒有料到的是,租女友竟然還有後遺症。後來認識的女友無意中發現志強曾經租過女友,認為他人品有問題,堅決分手……
那份盡心儘力讓家人放心的心情,如果用在追求自己的生活,積極與家人溝通上,該有多強大。
為了讓父母放心,緩解被催婚的壓力,租個戀人回家似乎是最簡單的辦法,但這個辦法實際上隱患非常多。期待帶一個人回家換來耳根清凈,實際上越陷越深,緩解了父母一時的情緒,結果觸發了下一環節的劇情。這樣不僅治標不治本,還可能使境況變得更加糟糕。
而我只能說,在這件事情上你搞錯了順序。
01 首先你要知道父母對你的婚戀持什麼態度
問幾個開放式問題,就可以看出父母對自己的婚戀持什麼態度。
例如,問幾個開放式的問題。
如果我找一個60歲的百萬富翁行不行?
如果結婚不生孩子行不行?
如果對方離過婚可以嗎?
...
清楚的知道父母對你的婚戀是什麼態度,是你跟他們保持良好溝通的前提。
02 找到你家父母的核心需求
並不是說父母存心要設計套牢自己的兒女,而是無法跳出自己的心理定勢。
每一種逼婚背後都是一個核心需求。
父母逼婚的三種心態是:
第一種,我覺得結婚挺好,你為什麼不結婚?
第二種,結婚哪有不吵架的,我結了那麼多年不也過來了嗎?你不要要求太多;
第三種,我的婚姻夠不幸福的了,你一定要幸福。
基於這三種心態,父母打從心底覺得自己在為兒女好,或是父母希望兒女能延續或彌補自己的人生。對父母來說,他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和自己的兒女建立親密關係這麼困難。
但是讓人窒息的逼婚缺少了兩個重要的東西:溝通和妥協。
03 每一個反逼婚的背後都有一個心理劣勢
(1)面對逼婚,反逼婚的方式是【逃避】
今年有一則新聞,女孩為了逃過父母的逼婚,定了大年三十的機票,打算吃過團年飯就走。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人,也選擇了避而不談的方式。各式各樣的反逼婚,正是從這種心理劣勢中誕生。
其實反逼婚的人,有自己的心理原因。
比如,會渴望和異性接觸,也會動心,可是無法走到男女朋友的階段;
也許談戀愛就討厭自己,因為戀愛會激發各種對自己不好的感受,所以寧願單身也不輕易開展感情;
比如,
再比如,有人是同性戀,他們可能已經有喜歡的人甚至伴侶,卻無法告訴父母,面臨出櫃和維持親密關係的雙重壓力;
也許兒女並不想離父母山長水遠,可一旦住在同一城市,壓力又大到無法承受。
被迫切斷了家族這個重要的社會支持,獨自打拚;
也許因為家庭氛圍,對婚姻有負面的感受,並不憧憬婚姻生活;
也許,一個人過得很舒服,並不急於改變現狀;
我們需要知曉自己不願結婚的真正心理原因。
04 如何在父母的核心需求
和自己的心理困境中找到平衡?
(1)小事妥協,大事堅持原則
實際上,父母感到的關係緊張,要比子女多,最主要是關於子女的生活方式、職業選擇、經濟狀況,至少會有一個問題,成為雙方的衝突點。
我們能做的是,不把原則問題上的情緒,帶到和父母平時的溝通中,緩和關係中的緊張,更利於堅持自己的原則;
(2)不要因為抗爭反而迷失了自己
越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越不容易陷入抗爭,就像一位男青年跟我說的,父母不會理解,我有自己的節奏。
相反,如果你在情感上一片迷茫,父母的逼婚會令人更煩躁。認真想想自己的情感現狀,渴望的需要被滿足,堅持的會因為回顧而更堅定。
(3)尋找家庭內的社會支持,以及家庭外的社會支持
只有有一個人能理解你,春節在家的幸福指數會提高很多….
這個人可以是家裡的同輩,也可能是某個開明的長輩,如果家庭內部找不到這樣的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更為重要了。
婚戀選擇雖然是個人問題,但會牽涉到許多社會聯繫,單身、戀愛或者已婚,都需要在社會關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感到安全和信任的交流中,我們自身觀念的合理和不合理,都會得以呈現。
(4)給自己找一個能透口氣,能理解自己的空間
能做自己想做,選擇自己想選擇的,絕對不是一種天賦,而是靠自己爭取來的。如果有些事,只有自己可以理解,那就放在自己心裡,能承受的程度決定了為自己爭取的空間有多大。
美國密歇根大學一位心理學研究者Kira Birditt說, 「和父母的關係,是這輩子最長、最持久的社會關係,除了愛和支持,這個關係中通常還充滿了煩擾、緊張和混亂。」
無論你正在尋找愛情、不想結婚、還是建立親密關係有困難,有一部分的我們,是必須要父母的支持和理解的。長久就意味著,矛盾不可避免,只有感情基礎可以幫我們化解衝突。租借男女朋友,逃到天涯海角,也避不開和父母的問題。
《黑鏡》第三季第二集,男主在父親去世後,不能忍受母親嚴重的情緒問題,悄悄離家環遊世界,拒絕接聽母親的電話。可是在玩一個虛擬現實遊戲時,恰好就掉進了對母親的內疚和自責中,最後被自己生怕失去母親的恐懼完全俘獲。
春節雖然已經過了,但是在接下來的平凡日夜中,別忘了和父母建立感情。畢竟,對父母的牽絆和抗拒,一直存在於我們心中,你覺得呢?
推薦閱讀:
※如何優雅地回應「你怎麼現在還沒結婚?」
※男朋友家催婚怎麼辦?
※男朋友比我大12歲,他爸媽催他結婚,嫌我小不能結婚生子,就逼分手,他也迫於壓力不得不妥協,怎麼挽救?
※願天下的好姑娘嫁給愛情而不是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