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中的姓氏之研究。

一、引子:一位豆瓣網友的統計

有一位豆瓣網友曾經對晉江網站小說中人物的姓氏的出現頻率做了演算法統計,詳情參見晉江小說的人物姓氏。他給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果:

top10的姓氏是:

林、蘇、顧、沈、白、葉、李、陸、秦、陳

top11-20的姓氏是:

夏、江、周、宋、許、程、安、蕭、莫、張

top21-30的姓氏是:

趙、王、楊、方、楚、徐、唐、韓、何、季

這個排名,和實際的中國姓氏人口排名,是非常不吻合的。對這個奇怪的現象,作者只是做出了簡單的分析:

首先,在「晉江人群」中,真實人群中的「大俗姓」明顯偏少,而江南、廣東的常見姓氏佔了不小比例。

不過,作者似乎僅止於此,不再深入下去了。我個人卻有一個觀點,這和中國言情小說發展的地域性有密切的關聯。

二、言情小說發展史:從江南到港台

中國近代的言情小說,乃是從唐傳奇、宋元話本直至明清小說這一古典小說的大源流中分離出來的,今人耳熟能詳的白娘子的故事,第一次由文人獨立編寫成小說即是明代馮夢龍的白話小說集《三言》。從唐宋至明清,中國的經濟和文化重心不斷向東南轉移,並在明清時期,奠定了江南地區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巔峰地位。彼時,江南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市民社會,經濟發達,文人匯聚,出版業也相當繁盛,江南地區的文學創作,尤其是小說創作,達到了一個高峰,甚至出現了「蘇白」(當時江南中心蘇州的地方方言)寫作的吳語小說,前文提到的馮夢龍,即是蘇州人士。在此前提下,許多小說作家探求言情題材,配合彼時江南市民的審美趣味,也就順理成章了。

近代言情起於明清的古典江南,至晚清後上海崛起,成為近代江南的中心後,這一江南地區的「言情浪潮」,繼續延續和演進,並在民初的上海灘形成了「鴛鴦蝴蝶派」。其代表人物包天笑、徐枕亞、吳雙熱、周瘦鵑等,均為清一色蘇州人。寫出《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的鴛派大家張恨水,雖然不是狹義上的江南人,但從小生活在贛東北吳語區的上饒,亦是廣義江南地區的一部分。其後,伴隨著革命浪潮和民族危機,文化界的左翼趨向加強,言情小說逐漸衰微,尤其是在1937年中日戰事爆發後,上海淪陷,許多文化人紛紛出走,去往重慶、香港等地,言情小說的發展更陷入了低谷。

不過,恰也正是從那時候起,言情小說的文脈開始延展到大陸以外。抗戰勝利後的第四年,即1949年,大陸政權更迭,許多文化人再次離開大陸,去往香港、台灣等地。1937年和1949年的兩次大播遷,不僅為港台兩地帶去了文化人,也帶去了政治、經濟等各領域的精英。他們推動了港台社會的發展和都市生活的繁榮,文化產業也隨之興盛起來,這都為言情小說自60年代後在港台興起奠定了基礎。

值得指出的是,無論是戰時的重慶,還是49年後的香港、台灣,這些外來的精英,尤其是文化精英,幾乎大半都有江南地區的籍貫背景,這是明清時期江南發展的巔峰狀態在近現代時期的延續。他們是陪都時期重慶人口中的「下江人」,是兩蔣時代台灣人眼裡的「外省人」,也是英治時期香港人眼裡的「大陸人」。他們的祖輩或許曾是大清國京城的股肱重臣,父輩或許則是民國平滬兩地的文人大家,京渝兩都的黨國要人,上海灘的富商巨賈。他們或多或少想像了八旗時代的京城往事,經歷了童年和少年時期的上海體驗,又在港台兩個飄零的孤島異鄉,完成著成年後與本地社會生活的融合。

從這些江南人群體里破土而出的言情小說作者們,又何嘗不是如此。也因此,他們的小說混雜了舊日江南和今日港台的生命記憶,他們小說里的主角名字,也自然而然閃現著東南沿海(江浙閩粵)的味道,正是外鄉與家鄉的融合。在香港,是江南和廣府、潮汕、客家;在台灣,是江南和閩南、客家。這群人中的代表,即是今天我們熟知的瓊瑤和亦舒,他們作為那個時代的言情元老,開闢了港台言情文學的一片江山,而只要我們深入的去探究他們的成長經歷,就不難發現他們身上那些濃重的江南痕迹:

瓊瑤,祖籍湖南衡陽,1938年出生於四川成都,父親是陳致平,北平輔仁大學教授;外公是袁勵衡,江蘇武進人,銀行家,交通銀行首任行長。1944年逃難至重慶,1947年遷居上海,1949年遷至台灣。

亦舒,祖籍浙江鎮海,1946年出生於上海,父親是商人,1951年遷居香港。

武進是常州府首縣,鎮海是寧波府屬縣,正是狹義上的江南地區。他們也都有上海的幼年生活經驗,且都有著或官或商的良好出身,並不約而同的在49年以後選擇去往港台

瓊瑤和亦舒之後,港台的土著作家(包括客居香港的廣東人)也紛紛崛起,這其中包括香港的李碧華(1959年生)、林燕妮(1948年生),以及更晚的張小嫻(1967年生),台灣的席絹(1972年生)、于晴(1973年生)、岑凱倫(出生不詳)等。

三、當代網路言情:從港台重回大陸

這場港台言情小說的浪潮,興盛於上個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並在80年代後以小說、影視等形式席捲大陸,尤其是瓊瑤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更是風靡一時。這場浪潮深刻影響了上個世紀70年代出生的大陸青年,瓊瑤和亦舒的作品,成為他們青春時代重要的精神食糧。而當中國大陸的網路文學開始在世紀之交興起,他們便成了第一代網民,第一代讀者和作者。1999年成立的榕樹下(應是由個人網站轉為專門網站)與紅袖添香,2001年成立的瀟湘書院,2003年成立的晉江和起點,在這些大陸第一批的網路文學網站上,這一代讀著瓊瑤亦舒長大的年輕人,開始了他們的模仿與創作。

毫無疑問,這種模仿是全方位的,移植題材,移植故事發生的城市與背景,同時,也移植主角的姓氏與名字。於是,那些舊日小說裡帶有東南沿海味道的主角姓氏,也便自然完成了一種繼承。

附:數據分析:瓊瑤和亦舒作品裡主角的姓氏特點

我們不妨以瓊瑤和亦舒為樣本,來看看她們小說里的主角姓氏,和本文開頭豆瓣網友統計的晉江小說人物姓氏(下稱「統計」),以及東南沿海各地實際的姓氏結構(分為江南、閩粵兩個部分,參考大中華族譜網提供的姓氏人口分布圖),來一個對比。本文採納了瓊瑤的54部和亦舒的115部小說,每部小說列出兩個主要主人公,經過初步的統計如下:

瓊瑤54部:

(說明:不屬於最集中分布地域,但也屬於較集中分布地區的,視為半個大姓,稱「半是」,計算數量算成0.5;暫時找不到分布情況的稀有「展」姓不計入數據)

由此可見,總共出現姓氏24個,其中南方姓13個,北方姓7個,南方姓遠多於北方姓。其中江南姓6個,閩粵姓6.5個,包含了既為江南大姓,也為閩粵大姓的「陸」和「陳」,因此東南沿海姓氏總數量,大概佔總數的43%,其出現頻率為50%.

也就是說,瓊瑤小說中的主人公,有幾乎一半的人的姓氏,是東南沿海的典型姓氏,其中江南和閩粵姓氏種類五五開。

瓊瑤小說里的江南姓:陳、徐、章、夏、顧、陸

瓊瑤小說里的閩粵姓:陳、梁、何、江、陸、柯、紀

接下來對照最開始的晉江小說人物姓氏統計,可見top10中,有「顧」「陸」「陳」重合,佔33%,top11-20中,有「夏」「江」重合,佔20%,top21-30中,有「徐」「何」重合,佔20%,在top30中,總比率為23%。

也就是說,晉江小說人物最常見的30個姓中,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姓也是瓊瑤在小說中最常用的幾個東南沿海姓氏。

下面再看亦舒115部:

(說明:在同一小說中的同姓主人公,姓氏出現次數記為1;暫時找不到分布情況的「文」姓不計入數據)

由此可見,總共出現姓氏41個,其中南方姓21個,北方姓5個,南方姓是北方姓的4倍多。其中江南姓8.5個,閩粵姓10.5個,和瓊瑤一樣,也包含了既為江南姓,也為閩粵姓的「陳」,以及屬於江南姓,也屬於半個閩粵姓的「朱」「姚」,因此東南沿海姓氏總數量為17,大概佔總數的49%,略高於瓊瑤,其出現頻率為42%,低於瓊瑤。

不過值得指出的是,亦舒姓氏中的全國大姓王、周出現次數太高,如果去掉這兩個姓,則東南沿海姓氏的出現頻率升高為54%,依然略高於瓊瑤。

也就是說,亦舒小說中的主人公,和瓊瑤一樣,有幾乎一半的人的姓氏,是東南沿海的典型姓氏,其中江南和閩粵姓氏種類五五開,閩粵略多。

亦舒小說里的江南姓:陳、朱、沈、夏、姚、蔣、季、郁、華

亦舒小說里的閩粵姓:陳、林、許、何、吳、朱、姚、方、鄧、關、羅、蘇

接下來對照最開始的晉江小說人物姓氏統計,可見top10中,有「林」「蘇」「沈」「陳」重合,佔40%,top11-20中,有「夏」「許」重合,佔20%,top21-30中,有「季」「何」「方」重合,佔30%,在top30中,總比率為27%。

也就是說,晉江小說人物最常見的30個姓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姓也是亦舒在小說中最常用的幾個東南沿海姓氏。


推薦閱讀:

作為一個名字是稀有姓氏的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姓白的女孩怎麼起個大方又好聽的名字?
回複姓氏為什麼要免貴?
你接觸過的英美人士有哪些奇怪的姓或名?
中國最古老的姓氏起源是怎樣的?

TAG:姓氏 | 文学 | 江南地理区域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