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援糧食助推國內衝突?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的歷史數據

這篇文章是張鍾文師兄為「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寫的推送,轉載已經公眾號同意,拉到底部可以看公眾號簡介。

人道主義援助是幫助發展中國家消除飢餓和減輕災難的一種重要政策工具,而糧食援助則是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近年來糧食援助的有效性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許多相關工作者指出,糧食援助不僅是無效率的,而且加劇了受援國的衝突。不少案例和定性的分析揭示,糧食援助在運輸過程中被搶劫,結果往往會支援受援國的反對派勢力,從而導致衝突的加劇和衝突期限的延長。但是,這些故事性的證據無法作為政策制定的依據。糧食援助導致衝突加劇,到底是極端的個案還是普遍性的平均效果?這個問題需要進行嚴格的量化分析才能進行研判。

Nathan Nunn 和Nancy Qian 於2014年發表在AER上的文章「US Food Aid and Civil Conflict」,首次用量化的方法探討了糧食援助對受援國衝突的因果關係。當考慮這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時,最大的障礙在於它們之間可能存在雙向因果以及由其他因素導致的共同決定問題。這篇文章通過採用工具變數法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文章採用的工具變數是相對觀察年份的上一年美國的小麥(主要的糧食援助品種)產量乘以考察期內受援國平均接受美國援助的頻率。這一工具變數具備兩方面的變動:一方面是,美國小麥產量的外生變動,即時間上的變動。由於美國小麥產量的變動主要是由美國天氣的變動決定的,而這一決定因素相對受援國衝突是外生的;並且美國的糧價穩定政策使得政府會針對當年的糧食產量正向調整國家庫存,豐年往往導致國家糧庫庫存過剩,而大部分過剩庫存糧在下一年會被用於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糧食援助,從而美國上一年的小麥產量能夠正向影響美國當年對外的糧食援助。

另一方面是受援國在決定接受美國糧食援助上的異質性,即橫截面上的變動。由於不同國家對於美國小麥產量變動帶來的糧食援助變動的影響是不同的,進而對衝突的影響也會有差異性,所以引入了考察期內受援國平均接受美國援助的頻率來表徵這些國家之間的異質性。通過對比經常接受援助國和不經常接受援助國在美國小麥產量對衝突的影響上的不同效果也能說明這一識別策略的必要性。

同時,文章控制了可能對工具變數的外生性產生影響的一些因素,比如受援國的天氣狀況、與世界糧食價格有關的受援國糧食生產與進口、美國的商業和政治周期、國際油價衝擊、美國對受援國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文章構建了1971-2006年共125個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年度面板數據來進行實證研究。

基本模型採用2SLS回歸分析發現,美國的糧食援助能顯著提高受援國國內衝突的概率,但是對受援國國際衝突的影響不顯著。美國糧食援助上升1000噸,將會使得國內衝突的概率上升0.2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對於接受平均水平糧食援助的國家,如果糧食援助增加10%,將會使得國內衝突的概率上升0.7個百分點,達到平均衝突水平的4%。通過各種穩健性檢驗,發現該結果是穩健的。

進一步的,文章對美國糧食援助提高國內衝突概率的機制進行了探討。美國糧食援助的增加並不能排擠掉其他國家的糧食援助或者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非糧食援助,同時也不是靠提升衝突的發生率來實現的,而是通過延長衝突的時間來提高國內衝突的概率的。這也說明了往往只有最近正在發生衝突的國家才會受到糧食援助的影響。同時,相對於大規模的國內衝突,死亡人數在25-999之間的小規模衝突更容易受到糧食援助的影響。

文章通過揭示美國糧食援助和受援國衝突的因果關係,有力地驗證了美國糧食援助加劇受援國國內衝突是一普遍效應。這有利於政策制定者對糧食援助這一政策工具進行更加全面的收益成本分析。

文章來源:Nunn, Nathan, and Nancy Qian (2014): "U.S. Food Aid and Civil Conflic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4(6): 1630–1666.

「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是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量化歷史研究所組織,由陳志武(耶魯大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和管漢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及其團隊負責。以嚴肅而又不失活潑的方式,向廣大學界和業界朋友,定期推送有關七大洲五大洋的量化歷史研究經典文獻和前沿文獻。本賬戶同時作為「量化歷史講習班」信息交流平台,向大家及時發送講習班的最新信息和進展。喜歡我們的朋友請搜尋公眾號:QuantitativeHistory。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的「金」指的是黃金、黃銅、還是青銅?
經濟史研究中常用來估計經濟水平的數據都有哪些,各有什麼優劣?
被蹉跎的戰時玫瑰:二戰對女性教育、工作和家庭的影響
馬來西亞的馬來人經濟地位是否高於華人?
飛黃騰達,趕緊生娃——相對收入對生育率的影響

TAG:经济史 | 援助 | 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