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馴化的大腦

今天我們來說一本書《被馴化的大腦》,作者是英國人布魯斯.胡德,胡德任教過多個大學,牛津,劍橋,哈佛等,並且在認知學領域有很高的知名度,在科學領域獲獎無數。《被馴化的大腦》是他的新作,本書從科學和認知的角度,用「馴化」一詞闡述了人類大腦的獨特性和進化史。

大腦的作用是指導行動,用於趨利避害。植物不需要自由行動,所以沒有大腦,動物為了趨利避害的行動,所以產生了大腦。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動物,叫海鞘,它一生都在追求一塊安身的岩石,一旦它找到了便會開始扔掉大腦,一輩子待在這塊岩石上不再行動。

萎縮的大腦

所以,大腦的作用就是為了趨利避害的行動。但是,從2萬年前開始,人類的大腦就在逐漸的萎縮,目前為止,大腦已經萎縮了一個網球的大小。有人覺得是飲食結構變化引起的,有人覺得是氣候的變化,胡德教授告訴我們,這是因為在這2萬年里,我們的大腦被馴化了,狼和狐狸被馴化之後大腦也會萎縮,只是馴化我們大腦的就是我們自己。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過去的狩獵時代比我們現代社會要複雜很多,充滿了各種危險和不確定性,大腦需要處理的事務更多而且更複雜和緊急。而我們現代社會有各種制度和規則,在這些制度和規則裡面井井有條的行動也是沒有危險的,我們的大腦處理的事務變得簡單和固定了,這就是一種馴化,讓我們的大腦萎縮了。

馴化

胡德教授對「馴化」的定義是,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人類之間的協作和共同生活的相關技能。我們可以擴展一下,《人類簡史》中講到人類通過想像虛構出一個人類世界,這個人類世界構建了人類協作關係網路,並且持續的提高人類的協作效率,反過來重塑真實世界。我覺得正是這個人類虛構出來的協作關係網路在馴化我們自己。

動物本身的需求有四個,逃跑、打架、進食、繁殖。而人類構建出來的文明世界造就了更豐富高級的需求,為什麼人類會有這樣的一躍,胡德教授表達的觀點是已不可考證,如果讀過《人類簡史》,在作者赫拉利看來,認知革命是因為人類發生了一個巧合的DNA突變,而《被馴化的大腦》恰恰寫到了很多人類大腦特殊獨有的特性,讓人類建立了一個馴化的環境。

預裝系統

嬰兒時期,人類就已經變現出了很強的溝通和交流能力。比如五個月大的嬰兒看到一個盒子從右邊滑入一個屏風背後,如果這個盒子沒有從屏風左邊出現的話,嬰兒會表現出非常驚訝。但是如果是一個人走過去,沒有出現在屏風的左邊,嬰兒不會感到驚訝,因為他知道人是可以自由行動的。

十個月大的嬰兒就會開始關注其他人的目光了,如果一個人不停的左看右看,嬰兒也會隨著他的目光去尋找焦點。而人類的眼睛也非常好的滿足了這點,人的眼睛由有色瞳孔和白色的鞏膜組成,人的鞏膜比其他靈長類動物大3倍左右,這種進化讓人和人之間更容易讀取他人的眼神,提高了群體內的相互溝通行為。而兒童長到一歲的時候,就能讀懂大人的意圖了,這幾乎是不用後天學習的。

我們中學生物講了達爾文的進化論,說的是自然選擇,簡單來說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長頸鹿,是因為中頸鹿和短頸鹿吃不到高處的葉子,所以沒有將基因遺傳下來。與之相對的是「用進廢退」理論,說的是中頸鹿和短頸鹿因為想吃到高處的葉子使勁運動脖子,然後脖子就進化的更長了。「用進廢退」一直被當做反面來襯托自然選擇,不過胡德教授告訴我們,後天性狀的遺傳也是可能的,並且這就是現代表現遺傳學的內容。

總的來說,人類從小就表現出超強的溝通和交流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長期的後天行為和習慣(馴化)中慢慢改變基因而遺傳下來的,這就是馴化的力量。

在這裡我要多說幾句,關於預裝系統,我看到過一個思想實驗來證明。假設你在一個密封的控制室裡面,你能看到一個房間裡面有一個生物,你前面的控制台上有很多按鈕和指示燈,你有一個任務,就是把這個生物養活,這個生物如果餓了,某些指示燈會亮起來,並且你需要按某些按鈕對它進行餵食,但是你不知道這些按鈕和指示燈分別代表的什麼,也就是說,你不可能養活這個生物,如果一定要養活它,那麼你必須有這些按鈕和指示燈的說明書。其實這個生物就是外界環境,外界環境做出變化,你就會有相應的反應,嬰兒小時候會笑,會哭,會知道餓,對身邊的一切都會做出對自己有幫助的反應,也就是說,人類的基因裡面肯定有一本說明書,這個就是預製系統,而今天說的這本說,恰恰告訴了我們,我們的預製系統也是可以被馴化的。

熱認知和冷認知

我們在生活中通常能感受到這樣一種情況,就是一件事情,你每天都在重複的做著,當你再做的時候,根本就不用想,憑藉自己的感覺就可以了,比如每天我們的洗臉刷牙。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個事情原來沒有做過,你拿到手裡之後你就會思考如果去處理。這是兩種行為方式,不經過思考而是通過熟練的習慣的行為方式叫熱認知,沒有熟練的習慣而需要思考的行為方式叫冷認知。

控制這兩種方式的區域是前額葉皮層,這是一個非常高層的管理中心,直接下達命令控制人的行為。熱認知的行為方式效率高,因為不進過高層的監控中心,可以直接作出行為,而冷認知需要進過高層的監控中心,所以在處理事情上面會相對慢。但是並不是說冷認知就不好,前額葉皮層有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控制人的慾望,這種控制方式就是冷認知,通過監控中心時刻思考自己的行為。

人可以玩一個需要幾百個零件拼裝的模型,而不會因為自己的憤怒而摧毀它,而動物卻做不到。但是如果前額葉皮層受損的人,可能就很難控制自己,會胡亂的發脾氣。酒精也可以在一定時間內達到這個效果,所以喝醉的人,會出現很多出格的舉動。

並且前額葉皮層發育不成熟的小朋友在自控能力上也是欠缺的。有一個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工作人員告訴小朋友,桌上有一個棉花糖,你現在就可以吃了它,但是如果能一會工作人員回來,小朋友沒有吃桌上的棉花糖就會有再獎勵一個棉花糖,最後有四分之三的4歲兒童在6分鐘左右就吃掉了棉花糖。

這種自我控制的能力,讓我們可以和同類更好的相處和協作,並且在人類生活中一同遵守馴化自己的人類規則。

善與惡

既然人類能自我控制,那是不是人類都是善良並且明辨事理的呢?胡德教授給出的回答是,善惡共存。

兒童在玩耍和交友中,常常會表現出更傾向於找樂於助人的朋友,胡德教授認為,兒童天生就帶有道德的萌芽,追求道德在兒童身上是能夠看到的。

不過威廉.戈爾丁在小說《蠅王》中講述了一群男孩被困在一個小島,最終這些男孩慢慢激發出了獸性,開始互斗。而在真實的是,在二戰後期的安納塔漢島上,一個日本女人和三十二個男人與世隔絕,上演了一版真實的蠅王,而且成人比孩子更加殘忍。

研究表明,兒童四分之三的衝突是因為物品的所有權導致的。兒童是非常小氣的,從小就會有私有物的概念,對物品會劃分出你的和我的,如果沒有家長提醒和引導,兒童是不會懂得分享的。

對物品所有權的概念也是大腦被馴化出的,通過所有權的概念,雖然造成了自私,但也避免了不合理的衝突。馴化還是非常明顯的,人類在是靈長類動物中最願意幫助同類的,從環境上創造了人類協作的條件。但是人類並不是不加區分的幫助所有人的。

敵友

我們有一個很神奇的系統 -- 鏡像系統。這個系統包含了控制運動的皮層神經元,當自己運動的時候,神經元會處於非常興奮的狀態。神奇的是,當你看到別人在運動的時候,你的神經元也會非常興奮。這個偉大的發行在於,它揭示了感受自身行為的腦部區域和感受他人行為的腦部區域其實是同一個,並且就是我們的鏡像系統,人類的同情心,感同身受,同理心這些高級的情感就由此而生。

然後並不是我們能感受到其他人的情感,我們就能理解他們的悲歡。人類是分群的,如果我們認同這些人,那我們就能和他們產生同理心,如果不認同,那麼他們的苦難就和我們無關,如果是敵人的話,甚至會用更殘忍的手段對付他們。在政治和軍事上,這些案例我們已經看到過很多了。

有一個實驗,研究院讓志願者對學生背單詞的結果進行評價,如果出錯了就要懲罰,而懲罰是從15伏到450伏的電擊,當然,電擊是假的,學生的嚎叫也是假的,志願者才是真正的受試者,最終的結果是,有三分之二的志願者加到了最大強度的電擊。

雖然我們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但是只要群體不一樣,人類一樣可以做出殘忍的事情,並且對他人的痛苦視若無睹。

屁股決定大腦就是這個道理。還有一個實驗,一個真正的受試者和七個假的受試者一同參加一場測試,每個人輪流回答,真正的受試者總是最後回答,前面兩道題一切正常,最後第三道題,七個假受試者同時給出了錯誤的答案,有四分之三的真正受試者會為了保持一致而選擇錯誤的答案。

巧合和必然

人類大腦具備的這些巧合特點,正是揭示人類社會和人類協作的成因,人類社會的規則反過來有進一步的馴化我們的大腦。胡德教授認為,人類的發展就是在追求更好和更高級的方式馴化大腦。我們原來在溝通中會關注別人的眼睛,但是現在我們只需要關注一塊屏幕,這種馴化不會停止,而且會越來越高級。

總結

看《人類簡史》很有必要,可以作為了解世界的基礎。

很好,看我寫的《人類簡史》的文章吧。

推薦閱讀:

小麥馴化了人?那豬和雞呢???
有誰曾經馴化過斑馬嗎?
番茄往事(7)

TAG:驯化 | 大脑 | 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