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一種「禁得起反思的生活」,做一個「真人」

老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算見識了。但願讀這篇文章的你也能見識到,但願我能說得清楚,但願我們有這個緣分。

昨天去上海參加每月一次的聚焦課程。開課前,南嘉中心的李明老師先給我們講了講 「禪修、正念和聚焦的關係與區別」。講的透徹、明白、醍醐灌頂,可以說解釋了我大半輩子的疑惑。本人今年42,說大半輩子,不誇張。這些問題也一直在困擾我,讓我理解不透。當然你可以說我愚鈍,但我並不這麼認為,不信我們可以玩兒一玩兒——論聰明,我覺得我起碼可以打敗80%的人生用戶。我只是想說,在這些問題面前,聰明沒有卵用。

李明老師首先畫了一個象限圖,用來比喻人生常態。上圖

在這幅圖中,上面的綠線代表「煩惱」,下面的藍線代表「覺察」,縱軸代表「人生能量」橫軸代表「人生進程」。

我們的人生,一開始是被煩惱覆蓋的,我們的覺察是很少的。

什麼是煩惱呢?就是我們在人生八苦的推動下,本能做出的反應。李明老師用一個「抓」字,我覺得很形象的說明了人生苦惱的狀態。我們在面臨「求不得」、「恨別離」這樣的人生苦難推動下,很自然的去抓、去踢、去打,其結果反而把自己綁的越來越緊,或者「按下葫蘆起來瓢」。人世間所謂的「聰明」,我稱之為「小聰明」,也就在這個境界。「求之不得」,我去抓不就好了?「憎恨晤」,我去踢不就好了?或者我巧妙地去抓,讓人看不出來不就好了?我巧妙地去踢,不讓人看到我在踢不就好了?

這是人生的「本能狀態」,無可厚非,但也沒什麼幫助。不能說不努力,但說這是「用蠻力」你也不能怪我實話實說。

那什麼是「覺察」呢?

李明老師在一篇文章中用魚缸里的魚做了一番比喻,我非常贊同,在這裡用我的話來轉述一下,用以說明什麼是覺察。

覺察分為三個層次,就好像魚缸里的魚,有三層視角。

第一層視角,是魚的視角。

魚缸中的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到水草看到魚缸外面的空間。我估計,魚也挺懵逼的:這是一個什麼世界?我可以看到一片光明怎麼就是走不過去呢?為什麼有的水草做曲線運動可遠處東西就做直線運動呢?

這個視角,是我們生來的視角,是懵逼的視角,是煩惱的視角。當然,如果說看到就算覺察的話,這也是一種覺察,儘管有點low。

第二層視角叫做「觀察者視角」。

在魚缸外面的人,自然能夠解答「魚的視角」所面臨的各種難題。

換做我們生活中的人來說,這個視角就是「當我們在煩惱中,可以跳出煩惱以及煩惱中的自己,身處事外觀察自己」的視角。我們精神分析師常用的一個技術叫「反射」,就是用來喚起這個視角的。我們會對我們的來訪者說「哦,那個時候你很生氣」,或者「哦,那個時候你很難過」,甚至或者「哦,那個時候你感覺到了什麼」。這些話,是我們伸給來訪者的樹枝,希望Ta可以抓住。因為當Ta抓住這個樹枝的時候,Ta自然而然的就會開始對自己的觀察。

--是的,我很生氣。。。那個令人生氣的緣由就自然會浮現

--是的,我很難過。。。那個令人難過的緣由就會自然浮現

在精神分析中,我們管這個現象叫做「來訪的觀察性自我已經啟動了」。

本文題目叫做,「過一種禁得起反思的生活」,大抵指的就是這個層次。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我知道我在做什麼」,就是指「我不但具有魚的視角,還具有觀察者視角,從這兩個視角看,我的行為都不矛盾,我知道我在做什麼」。禁得起反思,需要人經常跳出自己,以觀察者的視角看看自己——自己說的做的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說想做的。

沒有這個視角,還說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基本上是吹牛。

只能做到這個視角,還不能叫做「真人」。

第三層視角,叫做「水的視角」。

水自自然然的知道有關魚的一切。魚在哪裡,魚在上浮還是下沉,水流過魚鰓,水在魚的身體里,水感覺魚的每一塊肌肉最細微的動作。水不是魚,水了解魚的絲絲毫毫而不干擾魚——自自然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不掛(不掛礙的意思,不要多想)。

這一層視角,是本真的視角、自然的視角、根本的視角。如我的同學所說:自然之道才是根本之道。到了這裡,才算具備了「真人」的基礎。黃帝內經曰:上古有真人者。。。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就是這個樣子。

這層視角,是「領悟的視角」,上圖

領悟:覺察突破無明煩惱的時刻。

這個領悟什麼樣子呢?可以舉個例子說

--我那麼愛你可是你不愛我,我好痛苦。當如水一般體會了自己之後,發現那個痛苦裡麵包著很大的委屈。然後委屈說:(你)給別人的那一碗愛已經是你的全部了,我看著也很饞,想喝一點。然後發現,原來那個委屈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委屈。原來自己把自己弄得很委屈,就hungry for love了。

水的視角如同《金剛經》裡面所指的「金剛能斷」。金剛經的意思是指「如金剛一般能斷所有煩惱」。水的視角,不就是能斷所有煩惱么?如何斷?就這麼斷:說是煩惱,非煩惱,是煩惱也。(你說「這個」讓你煩惱,仔細體會——其實不是「這個」讓你煩惱,如此這般才是你煩惱的根源。)

當這三個視角講完之後,我們師兄弟姐妹有這樣一些看法。

魚的視角是無明的視角,是煩惱的視角,是得失的視角,走不向解脫的。

觀察者的視角要時時反觀,也是蠻累的,好像神秀的詩: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水的視角是自然地視角、根本的視角,我們只需要保持和自己在一起。

回到這幅圖

覺察增加了,領悟多了,刺破煩惱看到自然的時候多了,領悟的時刻慢慢會多於煩惱的時刻——這時候我們就說這個人「開悟」了(可能現在網路流行語「開卦的人生」也是這個意思吧?)。當最終沒有煩惱,時時處處處在覺察中,那就是涅槃寂靜——再也沒有無明煩惱,世界從此安靜了。

好了,不做夢了,離那天遠著呢。

但夢想總是可以有的,下句你知道的。


推薦閱讀:

《聚焦》-- 沒有英雄,沒有惡棍,卻無聲勝有聲
互聯網思維接著聊——聚焦思維

TAG:心理 | 精神分析 | 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