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曼努埃爾一世的帝國(2)
選自The Empire of Manuel I Komnenos
作者:Paul Magdalino
譯者:Melissa蘭(微博ID:Lisa-榮軍院的守陵人)
PS:沒有校對,譯者可能有個假腦子,bug可能會很多,大家將就看吧……
The End of The German Alliance
與日耳曼同盟的終結
關於科穆寧與霍亨斯陶芬之間「冷戰」的起源,雙方的資料可信度都並不高,而且往往也將這一時期認定得太早。據我們所知,腓特烈的憂慮並不是由拜占庭在入侵阿普利亞時一開始所取得的勝利而引發的。在1156年的5月至6月,在他決定接受這一事實之前,他已經讓拜占庭的使團等了好幾個星期。對希臘人的「背叛行為」的憤怒肯定不是他拖延的唯一原因:腓特烈需要拖延時間來等待他自己的大使——斯塔沃洛的維巴爾德(原文為Wibald of Stablo,不過stablo更多時候作stavelot,此人是一個修道院的院長),等待布林迪西(Brindisi)戰役的結果,慶祝他與勃艮第的貝阿特麗斯(Beatrice of Burgundy)的婚禮,然後再決定該如何告知曼努埃爾這一消息,畢竟曼努埃爾還始終幻想著腓特烈能娶他的侄女瑪麗婭。當拜占庭的使節前來撮合這樁婚事的時候[1],出席婚禮變成了一件十分尷尬的事情。腓特烈需要使他們相信自己並非有意侮辱他們的皇帝,迎娶貝阿特麗斯只是為了能夠使她所繼承的領地——勃艮第公國併入西方帝國的版圖。這場婚禮事實上是腓特烈為了強化他的封建皇權的一系列舉動中的一部分,當然也不能忽視它在國內外政局中起到的聯繫作用。當科穆寧正在苦惱這事的時候,婚禮前的一個星期發生了一件大事。「獅子」亨利與綽號「向天起誓」(Jasomirgott)的亨利·巴本堡(Henry Babenberg)就巴伐利亞公國的歸屬的爭端宣告結束,後者終於同意放棄對巴伐利亞公國的宣稱,而作為補償他得到了從巴伐利亞東部新劃分出來的奧地利公國。這個被稱為「Privilegium Minus」的授職儀式不僅將亨利·巴本堡封建義務幾乎降到了最低,而且還把奧地利公國贈送給了他和他的妻子,並且公國如何繼承將由他們以後的繼承人自己決定。亨利·巴本堡的妻子不是別人,正是曼努埃爾的侄女,他們的婚姻使得兩個帝國在1148年結成了更加牢固的同盟。「Privilegium」是(霍亨斯陶芬)對科穆寧以及巴本堡家族的一種讓步,也暗示了至少在1156年的夏天,兩個王朝間的關係依然是互相敬重的。1157年阿克蘇赫進駐安科納很可能激化了矛盾,特別是在他開始在羅馬涅——這些腓特烈堅決不願與拜占庭分享權力的地區收買人心的時候。然而,在同年的9月,另一名拜占庭的使節很可能是途徑安科納來到腓特烈的宮廷。姑且不考慮這其中的敵意,既然腓特烈派遣斯塔沃洛的維巴爾德作為大使返回君士坦丁堡,這顯然也造成了許多影響。儘管1158年的時候,腓特烈的兩位顧問:達瑟爾的雷納德和維特爾斯巴赫的奧托前往義大利北部的城市為腓特烈的擴張計劃探路,他們在安科納與阿克蘇赫進行了緊張的對峙,但最終還是和平解決了爭端,而且根據哈赫溫(Rahewin,一位在當時活躍於巴伐利亞地區的史官)的記述,在道義上拜占庭一方應該受到譴責。哈赫溫以及一篇拜占庭的頌詞里也都提及了一個事件,暗示腓特烈收到了許多來自阿克蘇赫的贈禮。根據卓尼亞蒂斯(Choniates)所言,阿克蘇赫始終把與西西里的和平協議秘而不宣,因為他擔心腓特烈在北義大利的支持者會採取報復行動。這也表明,比起在1158年與兩個帝國共同的敵人(指西西里)簽署合約,曼努埃爾對西西里的戰爭對雙方的同盟造成的傷害反而要更小一些。不過無論是這份合約,還是斯塔沃洛的維巴爾德在返回君士坦丁堡的途中去世(1158年6月),其實都沒有直接導致兩個帝國在外交上的破裂,儘管後者在當時是日耳曼一方最主要的斡旋者。腓特烈在1159年初又一次接見了拜占庭的公使。一年之後,繼帕維亞的市政議會(1160年2月)之後,他又一次派遣世界前往君士坦丁堡,督促曼努埃爾「留心五城地區(Pentapolis),以及阿普利亞的沿海地區的局勢,以及就如何對付西西里的羅傑的繼承者威廉,雙方還可以繼續一些的秘密的磋商。」顯而易見地,如果腓特烈允許他進駐安科納以及阿普利亞的沿海城鎮,曼努埃爾隨時準備撕毀與威廉的合約,然後直接參与,或是對神聖羅馬帝國對諾曼王國的入侵提供資金援助。他對於在義大利地區擴張領土的野心也許自1155年之後有了些許轉變,但他仍然寄希望於通過與另一個帝國的通力合作來迫使他們屈服。
1159年教宗哈德良四世(Hadrian IV)去世後,腓特烈又一次召開了帕維亞的市政議會,來商議下一任教宗的人選問題,這次會議上大家不出意料地都支持了皇帝所青睞的紅衣主教屋大維【這人真叫Octavian啊……】,此人之後改名為維克托四世。這件事導致了教會間的對立,直到1177年才宣告終結。腓特烈派去覲見曼努埃爾的使節告知了這一消息,宣布了議會的決定以及轉達了腓特烈本人的意願,希望曼努埃爾能夠依照之前的約定承認維克托四世的合法地位。我們可以預見,曼努埃爾給出了謹慎卻又積極的答覆。在之後的一年內他與曾經的敵人重修舊好,而正統教宗亞歷山大三世則在帕維亞議會召開後將腓特烈開除教籍。亞歷山大很快成為了教會以及其他大多數天主教領主們青睞的候選人,對於曼努埃爾還有十字軍國家以及匈牙利而言,他的地位也至關重要。曼努埃爾盤算著亞歷山大和他的義大利同盟——西西里國王還有義大利的城邦們由於擔憂日耳曼在倫巴第地區的王權逐漸加強,很可能會更加傾向於與拜占庭妥協,而不是自負又強硬的日耳曼皇帝。根據一個日耳曼方面的資料,亞歷山大在1161年寫信給曼努埃爾請求援助,「無論是他提出的還是沒提出的要求,他都決定應允。」此外,腓特烈在義大利擴張的野心不會輕易止步。1160-1161年間的兩份材料證實了這一點。一是金納莫斯(Kinnamos)所言,曼努埃爾被一個謠言所誤導——「腓特烈正在動員全國軍隊打算進軍羅馬涅地區。」而一個日耳曼宮廷公證員(imperial notary)伯查德(Burchard)則說,曼努埃爾「致信突厥人,巴比倫,波斯還有庫曼人的國王,告訴他們一旦他奪取了米蘭,腓特烈就將入侵自己還有他們的領地。」很難說拜占庭這樣杞人憂天的想法究竟是源自腓特烈的何種舉動與言論,就像金納莫斯技術的那樣,這樣的擔憂最終被證明是多餘的。但伯查德對曼努埃爾的蓄意詆毀看起來十分像腓特烈想要傳達的一種意願,他希望能夠征服倫巴第,然後重新組織一次浩大的東方十字軍行動,說服君士坦丁堡加入他們的行動,從而徹底摧毀穆斯林的勢力。腓特烈抱有,甚至想要實施這一想法絕對不是無稽之談,此前日耳曼的十字軍行動就持有這樣的想法,而且也可以為他在處理教會事務上的專斷提供合理的依據。他對皇權至高無上的概念基於他對倫巴第的征服與干預教會分裂,還有一部分源自羅馬法以及「神聖的帝國」應當肩負起保衛基督教世界免遭內憂外患的神聖使命。一部戲劇「the play of Antichrist」集中體現了霍亨斯陶芬的皇權,以及他們試圖在整個基督教世界裡確立霸權的意願,然後肅清一切十字軍勢力,終結教會的統治。儘管我們不知道這部戲劇的具體年份以及劇作者是誰,但可以推測它完成於1160年左右。它也與東方謠傳所的,日耳曼即將發起一次十字軍東征相一致。
看上去的確是腓特烈先挑起了兩個帝國間的敵對關係,但我們不知道曼努埃爾具體是什麼時候承認亞歷山大三世是正統教宗的,所以沒法考據這是否也是引起了腓特烈的敵意的導火索之一。但無法否認的是,至少在曼努埃爾與他的日耳曼妻子,貝莎-伊蓮娜仍然成婚的時候,腓特烈其實沒有威脅到拜占庭,並且也沒有外交上的公然破盟。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金納莫斯記載,在1160年伊蓮娜去世之後,日耳曼開始了令人不安的擴張。她本人,以及曼努埃爾通過她始終試圖與霍亨斯陶芬家族交好。在1158-1159年,她還參與平息了一場針對曼努埃爾的首席大臣狄奧多羅斯·斯蒂佩特斯(Theodore Styppeiotes)的陰謀,後者被指控勾結西西里國王圖謀不軌。她的去世使得帝國與日耳曼的同盟失去了最強有力的支持者以及維繫此同盟的紐帶。曼努埃爾對她的離世感到十分悲傷,但她卻也沒有為他生育一個兒子。他不得不再婚,而他的第二任妻子則是來自安條克的公主,他在1135年錯過的那位公主的女兒。
[1] 他們甚至還計劃能夠結成同盟一起對抗匈牙利。
推薦閱讀:
※【翻譯】曼努埃爾一世的帝國(第一章完結)
※【翻譯】安德洛尼卡的奇幻人生(並不)
※拜占庭的選官制度是怎樣的?
※【存檔】11-12世紀拜占庭及十字軍相關名詞翻譯對照(英-法-中)(3)
※【存檔】11-12世紀拜占庭及十字軍相關名詞翻譯對照(英-法-中)(2)
TAG:拜占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