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證方法論述 之一 證為何
02-10
本文主要面向尚未實證無我,但卻了解無我,並有心實現實證無我的人群。有些修行者在修行前都會有個疑問,就是這個通過修證得到解脫,其原理是什麼。這是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不過答案難也不難,不難也難。這個問題本質上就是要觀察,修證作為原因而產生解脫這個結果之間更詳細的因果鏈。說難,是因為這個因果鏈里涉及到投胎的具體過程,能明晰投胎的過程可要比實證無我需要達到的條件多多了,古往今來沒聽幾個能在整個投胎出胎過程中不迷的,哪怕你成就了滅盡定也未必能做到。不過佛陀完成了這個過程,並給我們講述了原理。在佛教中有一條相當重要的因果鏈叫做十二因緣,這條因果鏈就是輪迴投胎的一個標準模型。
推薦閱讀:
貌似一直有一個說法,叫做死後受業力拉扯投胎不能自主。這個說法在南懷謹的著作出名之後流傳得更廣泛了。其實說這句話的人並未實證無我,因為無論是生還是死其實都是業力拉扯的,不存在一個能自主的玩意。這業力無時無刻拉扯你做更多業,紛繁凌亂,沒完沒了。但是你造業從我執的層面看,都是你想要做的。這個「你想要」,就是慾望,也就是所謂的「取」。
因為慾望最後一定會有一個結果的,這個結果就是「有」,這些「有」構成了你無數世的每一個當下。可能很多人非常不理解這個「取」和「有」的嚴謹的因果關係,這是因為觀察的視角太大,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太寬泛。如果從細微的念頭中去觀察,那麼這個因果關係就相當明確嚴謹了,然後在察微知著,到生活的大視角去分解觀察。這「有」的產生,會帶來一個結果,叫做「受」。所謂「受」就是感受,感受的種類可以分為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離苦趨樂,就是「愛」。因此「受」-「愛」-「取」-「有」-「受」-「愛」……構成了一個圈子。如果再細微的觀察「有」和「受」之間的因果,結論是這樣的:「有」其實就是你六根感知六塵得到的六識,這些六識和受蘊最終形成了「受」。六識和受蘊的具體成因在十二因緣里的因果鏈是:「生」-「識」-「名色」-「六入」-「觸」。算上最後的「老死」,這條因果鏈把第一個圈子擴充了一下。那麼把這個因果鏈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其成因,其實這業力能夠緣緣不斷的吹起來的原因就是生命的執著。你體會到了擁有某個東西的美好,可是要麼你乾脆得不到,要麼你得到了也會失去,同樣痛苦也是如此。而你在無數次得到失去失去得到的時候,從未意識到「無常」,「無我」,「苦」。於是你永遠都會在這個因果鏈里糾結著。
而意識不到「無常」,「無我」,「苦」,即是無明。由無明而造出了生死輪轉的大業,然後「受愛取有」的折騰著,生命也在「受愛取有」中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推薦閱讀:
※你最有好感或最喜愛或最尊重的佛、菩薩或善知識是哪位,你個人最中意的修行法門是哪個?
※如何更好的理解佛教中的苦諦?
※《中國當代漢地佛教建築研究》第9章 實踐:大陸當代佛教建築創新
※如何評價當今中國寺廟商業化,景點化?
※關於輪迴和行善作惡的一個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