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必須寫一篇給知乎的賀文
文/明道創始人任向暉
每天幾乎都有融資新聞,今天的這則是我由衷地為事主高興的一樁,這不僅是因為我是知乎的深度用戶之一,更因為它涉足的是很多創業者關注的知識社群市場,儘管我都知道它的商業化極度困難,但依然擋不住眾多創業者努力往裡沖,說不清是情懷、鬥志還是死心眼。我想,知乎和眾多知識市場項目都相信一個簡潔的邏輯:知識能夠創造巨大的價值。所以哪怕沒有讀過價值鏈理論,依靠本能也知道這個價值懸崖必定有巨大的商業化空間。即使橫向對比西方發達國家,也能夠找到很多的實證。搜索引擎其實就是一個最好的實證,儘管Google是從最廣泛的大眾市場出發的。
但在過去十年內,大多數此類項目的運營現實都和這個簡單的假設落差巨大,不僅是商業化效果不佳,絕大多數甚至都沒有信心展開商業化。在一年前的知乎,其實也是一樣。很多人徜徉在知識海洋中,花費了巨量的時間閱讀和寫作,卻沒有心思花費幾個銅仔。廣告成了極力避免的商業模式。我記得兩年前問過知乎有關投放廣告的事情,得到的答覆基本暗示不適合我們。
從事知識市場的創業者不管願不願意承認,骨子裡都有一個矛盾心理。知識到底應該付費嗎?知識產生的價值能夠用金錢來衡量嗎?既然用免費服務來啟動知識社群,說明知識免費是一個廣泛的共識。這種心理不一定是商業化的阻力,但它的確會延緩商業化。免費的知識來源的確會讓用戶產生感激之情,但用戶用什麼標尺來回報給知識平台呢?難道僅僅只能依靠出於善意的互惠之心嗎?
我幾乎第一天就註冊了知乎。但從2011年到2015年的四年中,知乎的變化幾乎只反映在知識內容的積累上,除了玩票似的幾個廣告,幾乎沒有看到過任何商業化方面的主動努力。我今天看到周源的內部信,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
但2016年,知乎突然從睡姿中開始支起身體的貓,開始左搔右撓,到年底時刻的節奏感覺就像貓弓起了身體,就差那最後的一躍起身了。從值乎的付費問答,知乎Live到知乎電子書,幾乎以季度的頻率在不斷嘗試商業化的方向。
到秋天的時候,甚至有一位真人客服在微信上找到我,幫助我策劃電子書出版和開知乎Live。在此之前,我可從來沒有指望過知乎能夠有真人客戶服務。
如果你仔細觀察,電子書的數量和Live的場次在今天下半年經歷了一根高速增長的弧線。產品的支撐部分也同樣在高速的迭代過程中。坦白說,即使在一些非常大眾的互聯網市場中,也很少看到如此快速的試錯和迭代。所以,知乎在2016年底搞定D輪融資和它在這一年中的積極姿態絕對是分不開的,這真的是十分靚麗的一份成績單。
在同一時間,我接觸的其他類似項目也都有類似的作為,但更多的人依然不看好知識變現。不看好的人很多在知識變現項目中有過失敗的經歷。換言之,如果知乎2016年的工作提前了兩年來做,也可能會遭遇類似的創傷,能不能繼續保持信念,或者展示的數據能否讓投資人保持信心也是一件難說的事情。Timing永遠都很重要。
從另外一個角度,知識變現的前途不清,始終和以下這組矛盾有關:
知識創造價值 vs 知識應該免費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個變數來消彌這組矛盾,問題將迎刃而解。這個變數是什麼呢?我想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是用戶量。當用戶量上升到一個相當水平的時候,知識創造、策展和分發的平均成本可以降到非常低,和免費也就沒有實質性差別了。更不要說通過計算,還能夠提高知識產品在細分用戶中的感知價值。今天在知乎問答結果右側出現的電子書和Live推薦已經是計算廣告的結果,它和淘寶直通車已經沒有本質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右側販賣的知識商品大多隻要9.99。我真想慫恿我太太開一場知乎Live教大家怎麼在自己家裡做出網紅級的蔥油餅。
儘管我們依然不可能設定微信那樣的用戶量目標,但知乎日活千萬的用戶量級已經讓它快速逼近那個理想的水位。
恭喜知乎!
推薦閱讀:
※你覺得知乎「邀請回答」有什麼不好的體驗?
※知乎 Live 操作手冊 - Volume 1.
※知乎上被贊過1k是怎樣一種體驗?
※為什麼知乎上很多大V都是深夜工作?
※知乎密碼忘了怎麼更改?
TAG: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