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朱由檢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幾年前,我靠著一套《明朝那些事兒》打發走了我的倉管生涯,雖然上班看書有些不務正業,但做倉管和做保安其實一樣樣的,我們存在的意義是盡量讓人感受不到我們的存在的意義,財物平安就萬事大吉皆大歡喜。

言歸正傳,我在將近半年的時間啃完了這套書後,產生了一個最大的疑惑:末代漢皇朱由檢究竟何許人也?牌面大家都知道,他是大明朝第16位皇帝,木匠朱由校的弟弟,泰昌皇帝的兒子萬曆皇帝的孫子。但牌底我想很多人未必識。今天,我姑且壯著膽子在這裡論一論,揭一揭底牌:

雖然歷史是可以任後人描繪的,但歷史觀不能,不能苛求每個人的歷史觀相同,但至少在定論出來之前不能南轅北轍,對一個人的歷史爭議都應該在有效範圍,否則一切都是戲說。

比如拿崇禎本人來說,你可以說他有缺陷,但不能說他是昏君,你可以說他能力有限,但不能說他是亡國之君。我們歷史課本里接觸到崇禎是和景山那棵歪脖子樹聯繫在一起的,農民起義、李自成破京、崇禎上吊——歷史課本里的崇禎形象是如此乾癟。以至於我感受不到半點漢人國破的悲壯感,後來,我想是不是因為不是第一次,就沒有感覺了,但崖山之戰南宋亡國同樣無感,我們記住的末代昏庸的皇帝和諸如賈似道和魏忠賢這樣的大權奸,是因為為亡國找替罪羊的工作我們一直很擅長,但在這樣的浩劫中尋找正面力量和歷史痛感的卻似乎沒有,我們記住文天祥,可能只是因為他的《過零丁洋》,但大崇禎十七年,被記住的忠臣良人趨近於無,孫傳庭、孫承宗、盧象升和比他們更灰暗的洪承疇、左良玉卻似乎很難讓人記住。

在大崇禎年間唯一能被人記住的袁崇煥始終都只是一個二流人物。袁崇煥是廣東人,這讓我想起了韃子統治末年鬧革命的康梁和孫黨,由歷史發生過的種種,你會鬧不明白一件事:在明清末年,在天下大變之際,在國家領導人交出它的接力棒的時候,這些人不負眾望地會把這根傾注著無比信任的接力棒變成惡臭無比的攪屎棒,我沒有地域歧視的意思,否則我會拿洪秀全出來說事,但以上這幾位,尤其是袁崇煥和康有為,你很難袒護他們,他們不是壞人,但他們難逃歷史的問責,他們可以不開車,但不能出車禍,尤其是國家這輛車。

放眼明朝,二流人物居多,尤其到了末年,怎樣區分二流和一流,很簡單,一流可以力挽狂瀾,二流不能,說他袁崇煥是二流一點不冤,當他說五年復遼的時候已經可以判斷是了。問題是為什麼要朱由檢為袁崇煥的事情埋單?說什麼殺袁崇煥是自毀長城,我不這麼認為,縱容袁崇煥殺毛文龍才是自毀長城,朱由檢唯一的錯就是錯信了一個車大炮的人,還當了真,認真就受了傷,傷愈了心腸就硬了,心腸硬了手就不聽使喚了。

首先必須澄清,錯信袁崇煥不是朱由檢的智商問題,我不認為一個以一己之力推翻閹黨的人會存在智商問題,他不但智商沒有問題,相反是一個相當聰明的人,甚至聰明得有一些自負,他信任袁崇煥基於一點:至少他會打仗,放眼全朝,無人可用,有一個人可以去打仗,可能會平遼,為何不用?袁崇煥也知道這一點,從平台召對時皇帝的神情和對自己的真切就可以感受到這種信任,但他沒有珍視這份信任,受寵若驚可以原諒,但不能因為要掩飾內心的惶恐而滿嘴忽悠,什麼尚方寶劍什麼五年計劃,能拿的全拿,能扯的全扯,不用退路。那麼問題來了,朱由檢為什麼會如此對待袁崇煥?因為他把袁崇煥當做救命稻草,朱由檢認定一個人和一件事,他就不回頭,毅力非常幹勁十足,在朱元璋所有後代中,數朱由檢最相似。

從袁崇煥的下場看,朱由檢太狠毒,很多人說這就是朱由檢的短板:感性、女性特質、由愛生恨,我個人覺得還真不是因為這個,由愛生恨能扯上一些邊,女性特徵真談不上,相反他很理智,是因為保全意識痛恨結黨才凌遲了袁崇煥,崇禎初年,一個少年從兄長手上接過江山,是時的江山已風雨飄搖,接手是死,放任更死,他不能不接,他殺閹黨,懲貪腐,裁冗員,樹新政無處不是陷阱,其實他沒有什麼選擇,選來選去無非兩條路走,一條自己折騰死,另一條看著別人折騰死,他選前者,因為他不想像他哥他爸他爺那樣看著家業被人玩垮玩壞,他想自己做一次主。

我為什麼想知道朱由檢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因為1644年那個悲情的夜晚在我腦海揮之不去。選擇死社稷的君王朱由檢長發覆面地弔死在歪脖子槐樹那個畫面太亮,它讓我有抑制不住去揭秘的衝動,當我每每在翻看到歷史的這一頁的時候,作為一個苦苦在尋求自己歷史觀的人,如何不讓自己去探尋這一故事主角的真實面目。

朱由檢幼時喪母少年喪父,父親不得寵,好不容易熬來皇位,卻做了大明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哥哥上台加速了政體的腐化,到自己接手的時候,國家已經千瘡百孔積弊難返,「明朝」這件生物體基本已經宣告死亡,只是分徹底死亡和植物人兩種狀態,而選擇哪種狀態完全取決於朱由檢的個人態度。

從朱由檢上台後種種表現來看,他是致力於國家中興的,但時不我待,最好的機會已經在隆萬改革的後期喪失了,加上萬曆三十年如一日的怠政和建奴人民的崛起,基本上已經回天無力。加上魏忠賢的簡單粗暴,基本上就折騰得這個王朝只有最後的一口氣了,朱由檢的出現的意義從根本上講是為了上三代贖罪和找回明王朝應有的最後體面。三百年前,為驅逐蒙古人回草原,朱元璋因運而生,帶著一種頑固的農民思維來運作這個帝國,守家護院般經營著這個國家,不搶人一毫,也不會許人一分,保守到腳。子孫多承襲了這種保守農民的特質,這也就解釋了有明一代為史上最硬一朝,朱由檢也不例外,甚至將這一特質愈演愈烈:崇禎從政勤勉,不止當朝,在歷代皇帝中鮮有與其相比者,節衣縮食,內帑幾乎無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的是不如人的人,一個對自己嚴格的人對別人嚴格有何不可,尤其當他是皇上的時候,這毫不過分,但諸臣誤上,換五十相也無濟於補,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嚴厲苛責刻薄寡恩,崇禎一直被詬病,在所有對朱由檢的評價當中,除當年明月外沒有一人給他一份憐憫和尊重,談其功過是非用的全都是以果導因成王敗寇的思想。其實結論很簡單,崇禎從掌國到殉國,表現出所有的激進和極端和發生在他身上的所有故事都只是為了證明一點:他不會低頭,也不會妥協,寧折不彎。

在後世給予崇禎的評價中,大多極端失真,有的謚號雖側面描繪了他的面目,仍不實不全,個人認為在朱由檢所有謚號中,唯「烈皇」二字最相稱。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比南京大屠殺殘暴無數倍的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甲申國難的時候,曹化淳到底身在何處?
明朝皇帝能否自己更改年號?
土木之變真的是像英文維基百科說的那樣,50萬明軍被2萬蒙古人打敗,戰死20萬嗎?

TAG:明朝 | 中国历史 | 历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