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博士的一些基本倫理討論

很多時候,有些博士生說,我科研能力不是很強,以後不打算做學術道路,請問有什麼出路。知乎眾大神都是學霸學神,齊齊批判這種害怕學術道路艱險,從一開始就打算逃跑的投機份子。我以前也是這樣,然而,當我博士快要畢業的時候,我發現,找工作,或者說未來的事業起點,真的不取決於你的那幾篇薄薄的文章。所以,不想做學術的博士,不一定就不是好博士。但是,為什麼仍然有這麼多不想做學術的博士被詬病呢?是博士群里格外不寬容,有道德潔癖,總喜歡去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嗎?不是的,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我們來澄清一個觀念,國外一個普遍流行的觀念,叫working ethic。可以翻譯成職業倫理,或者叫職業素養。怎麼理解呢,從資本主義的觀念來說,就是你拿了這份錢,佔了這份資源,所以應該做出相應的貢獻,用基本義務去回饋你享有的權利。所以,有很多抱著不搞科研的同學,之所以被眾多博士同學所詬病,就在於沒有基本的working ethic。這個道理聽起來簡單,但實際上相當複雜。比如說,如果你不打算搞科研,那麼你應該跟導師開誠布公的談,導師表示理解,也會給你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務。有極端情況,就是抱著混個學位的目的,科研做的也很水,日常打怪都很難完成,消費自己的學校的名聲,為自己博得一些資源(人脈或者reputation),這樣的博士,我在P大見的太多了,也是我為什麼也經常對母校的部分博士嗤之以鼻的原因。

有些時候,很多人並不是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務,恰恰相反,擁有功利主義目的的同學,通常在博士期間表現還蠻好,於是導師傾力培養,送出國交流,各種項目,各種獎金,然後畢業了跟導師說,其實我對科研不感興趣,我準備去工作,去事業單位,或者我準備創業,準備做自由職業者。從這個角度講,這些人也不具備基本的working ethic。作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導師面前表現出自己對科研無限熱愛,其實一直都懷揣著別樣的心思,佔用本來就不多的資源,為自己的以後加碼。有人說,我文章出的多,我活兒乾的好,我當然應該享有這些出國交流的資源。然而事實是這樣的嗎?當年,我們幾個碩士裡面,做的最好的是我,但是我很早就跟導師攤牌,我是要出國讀博的,於是很自然的,導師也就不在對我付出額外的資源。我辦公室的位子讓位給了一個博士後師姐,我除了自己的課題之外的實驗不能進行新的嘗試。當年我年紀小,其實挺委屈的,不過現在想來,導師並沒有任何做的不合理之處。但是呢,我一個碩士師姐其實蠻「聰明」的,她號稱要跟著導師讀博,於是拿到了各種資源,發了很好的文章,最後在碩士一年級的時候就申請出國,二年級的時候就拿到了美國一所名校的博士名額,碩士學位都沒拿,項目也沒有做完就走了。然而這個師姐的名聲卻不太好。就是沒有遵守基本的職業倫理。建立在欺騙的基礎上讓導師為自己的未來加碼,消費了自己的人品去博一個未來。當然,她也成功的做到了,若以成敗論英雄的話,那這篇討論也就沒有什麼價值了。我還有一個同學,博士期間表現十分優異,科研成果豐碩,被導師先後送到澳洲,加拿大和美國交流,博士幾乎沒有在本校待過。但是他們的研究方向算是比較冷門的,只能去一些相對清水衙門的科研單位就業。最後該同學畢業後說的好聽點是去創業了,實際上是當了微商。還有我目前見到的,更為普遍的,就是通過一些項目到國外進行交流學習,來了之後,既不交流也不學習,做起了代購。所以造成我們老師和同學對於交流生和交換生普遍期待不高。

但是,這個討論的前提是不容忽略的。本質上來說,導師在讀博期間給你提供基本的科研資源,你完成基本的科研目標,拿到博士學位。至於畢業之後去哪裡,做什麼,完全是個人意願所決定的,外人並沒有什麼權利置喙。如果導師無法提供基本的科研資源或者指導,導致學生消耗了幾年的青春和勞動力,並沒有獲得才能的增長和博士學位,這種導師當然算是渣導師。導師如果提供了基本甚至充足的科研資源,但是學生成為了ghost博士,從來沒來過,大量時間都在社會上混著,最後項目也無法做完,無所不用其極的獲得了博士學位,或者通過遙遙無期的延期給導師造成壓力最後導師想辦法讓其畢業,這也屬於明顯不尊重工作倫理的例子。但是,其實最後一種情況,其實也是現代社會最普遍,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不遵守工作倫理的例子。即,佔用明顯超過平均研究生的科研和學習資源,對導師明示或者暗示許下傳承衣缽的諾言,讓自己的簡歷增色,然後拋棄該導師或者該行業。

所以,之所以很多圈內人士並不看好沒有學術目的而開始博士學習的同學,也是因為以上原因。抱有一心要以後繼續做科研的同學,很大一部分遵守了基本的職業素養。即使日後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並沒有在該行業繼續紮根奉獻,至少博士期間的表現也都是可圈可點的。而不以以後搞學術為目的的同學,相當多的都在耍流氓,於是造成了大家對這類人的評價較低。也許大概還是因為取其上者,得其中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國內的科研人員待遇差? ?
海洋研究者一天的工作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計算化學領域研究者大多傾向於跟實驗組合作,對偏理論或者偏方法方面的工作不太受重視?
中山大學B系列專職科研人員在中大校內的境遇如何?
能否介紹下「新元素理研発見認定」的前後背景?

TAG:博士 | 科研 | 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