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這些術語,只有被腫瘤醫生牽著鼻子走

題記:Kobe Bryant是NBA著名的明星,可是人們常常直呼他為Kobe;脫氧核糖核苷酸,即使中國人也很少這麼稱呼,因為大家常常直接說DNA;PD,腫瘤醫生在學術會議上也會經常提及,而他們也不需要過多的去解釋。每個小圈子都有他們自己潛在的文化,基於此遊戲規則大家才能進一步深入討論一些問題。腫瘤圈當然也一樣,這篇文章主要介紹怎麼樣來評價一個治療方案的療效。

患者應該選擇哪一種治療方案,最直接的標準看什麼?(Kaplan-Meier曲線,OS)

拋開經濟社會問題,僅從醫學角度講,評價哪種方案最好,我想只有一個:臨床試驗。如果臨床試驗說:吃了這5元錢的葯的患者,100個有99個都痊癒了,而吃了那10元錢的葯的患者,100個只有2個痊癒了。那麼理性的思維告訴我們:5元錢的方案好!某位腫瘤科醫生向一位患者描述兩種治療方案:A方案,Balabala;B方案,Balabala。業餘的患者哪裡懂得那麼多啊,一堆專業的東西,便直接說道,你只需給我描述一下OS,即總生存(Over Survival)。醫生說道:曾經做過臨床試驗,100位患者被分配到A方案,另100位患者被分配到B方案。結果顯示A方案的mOS(median Over Survival,暫時理解為平均生存期)為18個月,B方案的mOS為11個月。這位患者這麼一聽馬上明了,選A方案,因為這樣大概率上會活得更久。腫瘤科醫生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延長患者壽命,提供患者生存質量。如果一種方案的mOS明顯高於另一種方案,毫無疑問選之。但是,實際臨床試驗中要想完全追蹤到所有患者的OS非常困難。因為有的患者可能還存活10幾年,不能因為這種情況就一直等待呢。

治療相關性不良事件:

患者應該選擇哪一種治療方案,如果沒有OS數據。(Kaplan-Meier曲線,PFS,OS,TTP,DOR)

正因為OS數據短期內難以採集,人們想到了一種替代指標:PFS,Progression-free survival,無進展生存期。如果A方案的mPFS大於B方案的mPFS,同樣會傾向於選擇A方案。它是指患者經過治療後,病變未惡化(疾病進展或者死亡)的生存時間。例如,某位患者的腫瘤直徑為1cm,A方案1個月治療後變成了0.5cm,然後過了6個月都未見到腫瘤增大,但是第7個月突然增大到3cm,此時的PFS約為7個月。此例可以看出,PFS似乎有點相當於藥物的有效維持期。PFS越大,說明這種方案有效且作用時間長。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患者使用B方案治療,1月初腫瘤直徑為2cm,3月底腫瘤為1cm,4月初患者就不幸去世了,那麼PFS為3個月。實際情況下,經常會用PFSOS來作為方案優劣的評價標準。

TTP,Time-to Progression,腫瘤進展時間。試想某個腫瘤非常惡性,患者往往不是死於腫瘤本身,而是死於其附帶的對心臟或者血液的影響,100個患者70個都死於心臟病。那麼此時如果用PFS來評判某個藥物的效果,可能預料結果是短期內大量患者死亡,那麼PFS就會很短,預示著該藥物不大好。可是,或許這個藥物效果很好,腫瘤尺寸顯著縮小了,患者大多數是死於心臟病的,這樣來評價這個藥物是不公平的,因為別人明明做出了貢獻,縮小了腫瘤尺寸。於是,大家想出了一個指標:TTP。它只管腫瘤的大小,用藥開始到腫瘤進展的時間,早期死亡的病人不算,刪除。這對於導致死亡的非腫瘤原因情況下,非常有效。相對於PFS,它雖有用武之地,但實際情況中用的不是特別多。

DOR,Duration of Response,緩解持續時間。這個指標用的相對較少,今天才看到有個公眾號在這樣用。它指:第一次判斷為CR或者PR到發現為PD的這段時間,猶如它的名字,它似乎表徵著這個治療方案管多久,緩解多久。這就和PFS有點類似,只是PFS關注目前的腫瘤狀況到腫瘤進展這個時間段,而DOR關注從CR/PR到PD的這個時間段。只要DOR時間長,這個方案肯定好啊,患者也願意選這個方案,因為它一旦緩解了要管很久很久才會進展呢。

一個藥物並不是每個患者使用都有效,相反很多人吃了都沒用,什麼情況下值得一試?(Waterfall Plot,ORR,DCR,DFS)

想像一下有100名患者,同時服用某種藥物,20個患者腫瘤完全消失了,10個患者腫瘤縮小了,30個患者腫瘤沒有變化,40個患者腫瘤明顯繼續變大了。那麼這個藥物算是怎麼樣呢?對於那40個患者來說,白白浪費錢,而且可能喪失了其它藥物治癒的機會;對於那30個患者來說,他們肯定希望更有效的藥物;對於那20個幸運兒來說,這個藥物真是太好了;對於那10個患者來說,這個藥物還不錯哦。不要糾結這個藥物該不該批准,因為這樣的問題FDA和CFDA那幫人會幫我們考慮的。20(完全緩解)+ 10(部分緩解)= 30,所以客觀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為30%。人類個體差異就是這麼大,總有的人對這種藥物超級敏感,而有的人卻沒那麼幸運。ORR越高,那麼這種藥物越值得FDA批准。20(完全緩解)+ 10 (部分緩解)+ 30 (穩定)= 60,所以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s,DCR)為60%。有時候醫生非常看重DCR,因為患者的腫瘤瘋狂進展時對於患者生理心理影響都是非常大的,此時控制疾病便是第一位了,不讓腫瘤長大就是一種進步。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無病生存期:某位患者是腫瘤早期,做了根治性手術或者局部放療,此時腫瘤就全部沒有了,那麼這不代表它就不複發。從做手術或者放療開始計算,直到患者複發的時間為:DFS。這段時間可以認為患者身上是沒有腫瘤的,所以稱之為無病生存期。當然,如果期間沒發現複發患者就不明的去世了,也將從做手術、放療開始到去世這段時間算為DFS。這個DFS,我認為它可以評判某種手術方案的優劣,甚至是某個醫院的外科/放療水平。

一些尷尬的評價指標,僅告訴你這個指標並沒有什麼用,但是它有時又會出現,哪些?(TTF)

Time To Failure,TTF,治療失敗的時間。一句話:某種方案開始用到不用這種方案了的時間。為什麼不用呢?其中原因就多了,這個方案毒副作用太大而患者接受不了,這個方案太貴患者及家屬接受不了,這個方案沒有效果腫瘤還是不聽話的長長長,這個方案效果還行但是有個新研究出了新方案效果更好,患者由於其他原因去世了,這就多了。總而言之,這個TTF短不意味著好也不意味著不好,所以單純告訴你一個TTF沒有太大用處,在特定的情況下或許有一點的指示意義。

腫瘤就如一個皮球,吹氣便膨脹,泄氣便縮小,大小變化則反映了藥物治療效果? (PD,SD,PR,CR)

我們為了評價某個藥物(治療方案)的有效性,需要對患者最初診斷/治療時的基本情況進行摸底,即明確基準值,然後通過對比來得出結論。在患者的各個器官選取「代表性」(易評估,易測量等)的病灶,測量計算它的大小(SLD)。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再次評估SLD。兩個SLD一比較就可以得出治療效果:a PD(Progression Development,疾病進展)至少增加20%;b SD(Stable Disease,穩定)在PR與PD之間;c PR(Partial Response,部分緩解)至少減少30%且維持4周以上;d CR(Complete Response,完全緩解)靶病灶消失,無新病灶出現,且腫瘤標誌物正常,至少維持4周。

PD最為患者苦惱,SD也不能停止焦慮,PR讓患者看到希望,CR則給患者帶來喜悅。


推薦閱讀:

治療肺癌那些騙局套路 科普系列57
癌症治療為什麼這麼難
「癌度FM」抗癌往事第二章——迷局
怎樣避免類似魏則西這樣的事情發生?
癌症晚期化療有作用么?是不是只能是人財兩空的境地?採取中藥保守治療有很多山裡大夫描述得那麼神么?

TAG:癌症 | 癌症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