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平、大寧二都司內衛所建制流變略述明代東線邊患的形成以及軍事實力萎縮的部分成因---集賢社王彥章

緒論:

有明一代,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幾乎貫穿始終,然而被動防禦並非是明代邊防狀況的全部。大明開國初年,徐達、常遇春、李文忠、藍玉、華雲龍、王弼等等傑出將領屢次率領精銳雄師北伐,橫掃範圍北至內蒙古大部,其中李文忠等人甚至遠征至今天外蒙古中西部的遙遠地域。北元勢力屢次受到沉重打擊之後,大明北部形勢緩和了下來,軍事衝突日漸減少,那麼如何管理今天內蒙古東南部以及河北北部等漢人政權失控了近四百多年的「新入」疆域,防止北元勢力捲土重來,鞏固勝利果實就成為第一要務。明廷採取的策略是廣建衛所,守土實邊,在上述地域逐漸建設形成了兩大邊防軍區,即北平都指揮使司和北平行都指揮使司(大寧都司)。在洪武一朝和建文初年共計三十二年左右的歲月里,明朝衛所的建制人員狀況是比較良好的,各衛所根據實際需要加以設置,並非濫設。官兵也比較良好地完成了守土屯田出塞等任務,這與永樂元年以後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通過本文的論述,讀者也會逐漸體會到永樂皇帝對軍屯衛所制度的巨大破壞和對日後北部嚴重邊患產生的不可推卸的責任。以下將先分別敘述洪武時期北平都司和大寧都司的建制狀況。

強盛時代

北平都司

都指揮使司並非開國即有,它的前身是都衛,也就是在選出一個大區內最重要的軍衛,使之具有區域領導能力,號令區內其他衛所。北平都司也不例外,它的前身是燕山都衛。而燕山都衛也是在洪武三年北平四周形勢穩定之後才成立的,在之前徐達將他從南方北伐帶來的貔貅虎賁們分設了六個軍衛(即所謂明初燕山六衛):大興左衛(原飛熊衛)、大興右衛(原淮安衛)、燕山左衛(原東安衛)、燕山右衛(原濟寧衛)、永清左衛(原青州衛)、永清右衛(原徐州衛),衙署皆在北平城內。六衛設立之後,任務繁重,要應付來自北方蒙古勢力的反撲,同時又要整理北平以及附近諸城治安,力不從心。因此在徵得朝廷同意之後,徐達一面派遣常遇春繼續北伐,橫掃蒙元殘部,一面漸次添設以下衛所:沿邊境從西到東依次為開平衛、宜興所(初為衛,旋改)、密雲衛、永平衛。北平城內添設:燕山前衛、燕山後衛、彭城衛、濟陽衛、濟州衛(以上三衛,調自山東)。此外腹地還設有通州衛(原安吉衛)和真定衛。各衛所設立之後,首要任務就是儘快充實人員,爭取齊裝滿員。因此明廷先後通過招徠前元漢軍,遷移內地人口實邊充軍兩大措施迅速補充了各衛所兵力,對防禦蒙元反撲起到了很大作用。洪武三年十二月,燕山都衛(治北平城)正式成立,統領上述衛所,至此今日河北地區的軍事框架正式形成,進入了穩定期,此後皆為調整部署。洪武四年到洪武二十八年間,僅僅添設了薊州衛、居庸關所、紫荊關所、遵化衛、永寧衛(旋廢)、古北口所、密雲中衛和山海衛作為補充。其中,洪武八年,燕山都衛改組為北平都司,洪武十三年,燕王就藩,原大興右衛、燕山後衛分別改為燕山中、左護衛,又添設燕山右護衛,形成王府三護衛。洪武二十年,北平行都司成立,更加減輕了本區的軍事壓力,為配合行都司的防禦工作,重點就是加強開平衛的軍屯建設,保證物資供應。洪武二十九年,開平左中右前後五屯衛建立,分布在開平衛周圍,主要任務是屯墾供應,輔助防禦。次年興和所、懷來所設立,目的是保證北平與開平之間聯絡的順暢和穩固。同時調密雲衛官軍到古北口千戶所,二者合併為密雲後衛,密雲城只剩密雲中衛,分布更加合理。截至洪武末年,整個北平都司形成了23衛,5獨立守御所,3護衛的格局,官兵滿員兵力在14萬上下且各守要害,相互呼應。如下圖:

北平行都司(大寧都司)

北平行都指揮使司成立的比較晚,洪武二十年才告建立。 二十年八月置大寧衛,九月分置大寧左、右、中三衛同時成立大寧都司,之後建立會州、木榆、新城三衛俱隸之。之後相繼有大寧前、後衛(洪武二十一年);營州後屯衛(二十五年);營州左、右、前、中屯衛,興州左、右、中、前、後5屯衛(二十六年);後續調整:調大寧左、右二衛為寧王營州左、右二護衛,同時改興州中護衛為谷王宣府中護衛,離開該都司。至建文元年,北平行都司共有17衛、1守御千戶所、3護衛。官兵滿員兵力在十萬上下。如下圖: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洪武一朝的北平大寧二都司的設置不可謂不合理完備。以屯衛專司屯墾供養核心戰衛,以重要關卡的守御千戶所保證後方物資支前道路的暢通和安全。兩都司南北呼應,配合寧王、燕王以及西側谷王的力量形成了厚實的戰略縱深,千里北防,烽煙相望;屯守戰勤,各司其職。又加上明太祖屢次北掃,因此終洪武一朝,大明對蒙元殘餘勢力的威懾力可謂充足。

國防大變動

建文四年六月十二,燕師入京,明帝國第二代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落下帷幕,屬於前鎮守北平等處燕王朱棣的永樂時代到來。在人們心中永樂時代是一個不遜色甚至超過洪武時代的輝煌歲月,誠然,永樂時期大明國力強盛,但必須要注意到朱棣對明王朝的布局架構進行了一番魔改,以至於這個新大明從某種意義上全然不同於朱元璋的大明也不同於朱元璋對身後江山的設計構想。所謂魔改,涵蓋了政治制度、軍事制度和國策布局三大板塊。本文先著重談軍事制度的變動,以後會追加另外兩項,因為它們同樣對明朝邊患的形成助力良多。

一、大變動之濫設、遷徙、改設機構(斷限範圍為永樂年間北平周邊,即後來所謂北直隸範圍)

「靖難「功成之後,出現了一大批新增衛所,從出現時間和名號上分析,此皆封賞追隨南征的將士所用。計有如下:【永樂元年】義勇左、右、中、前、後五衛;武成左、右、中、前、後五衛;忠義左、右、中、前、後五衛;神武后衛;通州左、右二衛;瀋陽中屯衛;保定左、右、中、前、後五衛(填充給內遷的大寧都司附郭);【二年】天津衛、天津左衛、美峪守御千戶所;【三年】撫寧衛;【四年】盧龍衛、武清衛;【五年】德州左衛;【六年】梁城守御千戶所;【七年】茂山衛、涿鹿左衛;【九年】長安千戶所;【十年】河間衛;【十二年】保安衛;【十五年】保安右衛;【十七年】涿鹿中衛。以上皆位於原北平都司轄區內。這就不能不提到原來的北平都司。觀者可能會好奇什麼叫「原來」,沒錯,永樂元年北平都司即被廢除,北平這個象徵燕王的過去的名字立即遭到廢棄,取而代之軍事管理機構名為行在後軍都督府。「行在」指正式遷都前的北平,後軍都督府屬於五軍都督府之一,在原有結構下依照古代方位習慣的前南後北左東右西統率原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四個機構。五府衙門皆在京師應天府(金陵)。現在江山變色,行在也要設立五府,那麼原北平、北平行等都司內的衛所自然歸於這一新機構的管轄下。剛剛提到的一眾衛所只是永樂年間新增的部分,接下來是由域外遷徙而入行在周邊(後軍在外)的原有衛所,計有如下:【永樂元年】興州左、右、中、前、後五屯衛(原屬北平行都司);營州左、右、中、前、後五屯衛(原屬北平行都司);東勝左、右二衛(原屬山西行都司);宣府左、右二衛(原谷王宣府左、右二護衛,原屬山西行都司);萬全左、右二衛(原屬山西行都司);鎮朔衛(原屬山西行都司);定邊衛(原屬山西行都司);開平中屯衛(原北平都司塞北軍衛,南遷至真定);大同中屯衛(原屬山西行都司);【四年】天津右衛(原山東都司青州右衛);【七年】涿鹿衛(原河南都司寧國衛)。

直接廢除的衛所,計有如下:【永樂元年】開平左、右、前、後四屯衛;宜興守御千戶所;應昌衛(以上六者原屬北平都司塞北衛所);全寧衛;榆木衛;新城衛(以上三者原屬北平行都司);

位置不動改換隸屬的衛所,指原屬都司的衛所改直隸於行在後軍都督府下,計有如下:【永樂元年】德州衛(原屬山東都司);寧山衛(原屬河南都司);宣府前衛(原屬山西行都司);隆慶左衛(原北平行都司寧王營州左護衛);隆慶右衛(原北平行都司寧王營州右護衛);懷安衛(原屬山西行都司);興和千戶所(原屬北平行都司);【十五年】懷來衛(原山西行都司懷來千戶所)。

經過永樂皇帝「大刀闊斧」的變化,至永樂末年(二十年前後),後軍都督府在外衛所的數量達到56衛、6守御千戶所,如下圖。

這還僅僅是後軍在外衛所的部分,在京衛所又是一個龐大的集合,包括:皇帝親軍和五軍都督府直屬在京衛所,包括如下:

原有南京親軍衛分拆北調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 軍 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錦 衣 衛:旗 手 衛【老上十二衛】

改為北京親軍衛:金吾左衛:原燕王燕山左護衛,洪武三十五年(1402)更為親軍。

金吾右衛:原燕王燕山右護衛,洪武三十五年(1402)更為親軍。

羽林前衛:原燕王燕山中護衛,洪武三十五年(1402)更為親軍。

燕山左衛:永樂四年(1406)改為親軍。

燕山右衛:永樂四年(1406)改為親軍。

燕山前衛:永樂四年(1406)改為親軍。

大興左衛:永樂四年(1406)改為親軍。

濟 陽 衛:永樂四年(1406)改為親軍。

濟 州 衛:永樂四年(1406)改為親軍。

通 州 衛:永樂四年(1406)改為親軍。以上十衛加上老十二組成了永樂朝的【親軍二十二衛】

五軍都督府在京(北京)衛所:

左軍:留守左衛

鎮 南 衛

驍騎右衛

龍 虎 衛

瀋陽左衛

瀋陽右衛:以上皆永樂十八年調北京。

右軍:虎賁右衛

留守右衛

武 德 衛:以上皆永樂十八年調北京。

中軍:留守中衛

神 策 衛

應 天 衛

和 陽 衛

牧馬千戶所:以上皆永樂十八年調北京。

前軍:留守前衛

龍 驤 衛

豹 韜 衛

飛 熊 衛:以上皆永樂十八年調北京。

後軍:留守後衛

興 武 衛

鷹 揚 衛:以上皆永樂十八年調北京。

大寧中衛

大寧前衛

寬河衛

會州衛

富峪衛: 以上皆永樂元年調北京。

神武左衛(新增)

蔚州左衛(新增)

綜上,永樂末期北京周圍(北直隸範圍)雲集的衛所總數達到了驚人的105衛、7所。

如果按照洪武時期的滿編狀態,這意味著北直隸地區屯駐了軍士595840員,也就是六十萬大軍。熟悉明史的朋友們明白,這當然不可能。這就引出了我們即將討論的問題:單位雲集的後果就如煙花一般,碰撞後灰飛煙滅,1+1=2,1+1+1+.................+1=呵呵。

瓦解衛所的利刃:營兵制度

推薦閱讀:

溫體仁,方從哲,周玉繩算不算亡國三大奸臣?
有基情!受蒙古彎刀影響的明代單手刀
如何看待明末小說《遼海丹忠錄》里袁崇煥一炮摧毀三十里外後金營寨?
明末二場海戰,打的英荷跪地求饒,保了大清200年海疆安全
比較李善長,胡惟庸,劉基

TAG: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历史 | 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