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茶壺的價值
1. 工藝精度;
2. 工藝難度;
3. 壺型比例;
4. 制壺者名氣(及刻繪);
5. 泥料。
精度就是工藝師做壺的態度。多拍幾下,多光幾遍明針,壺出來就會好很多,需要時間和精力;
壺型則是個見仁見智的事兒。嘴、把、蓋、鈕、身筒,按照美學基礎、黃金比例等設計,在經窯火燒制,泥料收縮後達到預想的比例;
名氣是一個故事,發財的故事,勵志的故事,高雅的故事,遺憾的故事…
想具體說一說難度:
這是一把朱泥美人肩。她的難度有:
三段嘴:這意味著,這個嘴在規定時間內要從內部用不同的工具,掏空三段。
細長把:為了讓整體的比例更好,美人肩的把非常細長,極易變形;在從濕坯到干坯的過程,會變形一次;在燒至的過程中,會變形第二次。所以這要求留足留准提前量。
嵌入口:要求兩層都要圓,而且無法在第二遍燒至前整口。成品率極低。但帶來的好處就是極佳的氣密性、美觀。
以及最重要的一點,朱泥:可以回憶一下,美人肩一般是什麼泥料,沒錯,清水泥和段泥。為啥?一般的泥料,縮比8%;而原礦朱泥(未加任何其他原料或調沙)高達22-25%!極易在燒制過程中收縮受壓變形,而且是多個維度的變形。在一些介面處(行話叫泥門鬆緊)由於內外泥料密度不一致,又是個非常考驗提前量的地方,有一點不妥,輕則變形,重則泥片脫落。
朱泥是有信仰的泥。不過現在也有很多人通過很多超屌的化學或物理方法抑制朱泥的縮比。
正文寫到這裡。
---
題外話,關於這把美人肩的作者,
他是我年少時候的一個好朋友,比我大幾歲,夏天帶著我在鄉下的河裡游泳、抓龍蝦、冬天就玩木工活,當積木玩。自從我搬到鎮上去後,和他見面就少了很多。再從讀大學,到參加工作,實際上已經有近十年未見。
今天,我去鄉下,找我叔營林法去拍一些茶壺的照片,看到了朋友母親帶著孫子閑逛,一時興起,就去他家玩。我看到他幾乎變了個樣,那種魯迅先生筆下「閏土」式的變樣。於是心酸,也有高興,眼淚都在眶里。
我說最近怎麼樣,他說「還好,就是挺忙的」。由於家境不好,「結婚時向老闆借了很多錢,裝修、婚宴,這幾年幫老闆做茶壺還錢。」
我確實聽我媽說,他老爸最近又有了糖尿病,祖父老年痴呆,到處要花錢。
「沒辦法。前陣子手機摔壞了,所以你剛打我電話是停機的。」
「有個初中同學,說要幾把朱泥美人肩。白天要幫老闆幹活還債,我就晚上做。一個月就做了6把,但是燒出來,就兩把是好的。然後那同學只肯給500塊錢一把。雖然我要錢買手機,但是500塊錢實在太侮辱我了,就沒賣給他。」
他還給我看那隻屏幕破碎的酷派手機。「想買個二手蘋果手機。」
常聽人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我真不知他有什麼可恨。別人的苦難,我們可能只是視而不見,或無法體會吧。
我說,「那我來幫你賣掉吧,幫你換手機。」
一把茶壺的價值,誰知其中辛酸,誰能說得清楚。
推薦閱讀:
※「鐵壺(或者銀壺)煮水的沸點較高」有何依據?
※不能只是件容器
※如何評價欽州坭興陶的工藝水準?
※景泰藍是什麼?
※想入手一個差不多點的汝瓷蓋碗,該如何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