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閱讀心得

1 人類社會實踐,尤其以各種形式的階級鬥爭,給予人的認識發展以深刻的影響。在階級社會中,每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

問題一 為什麼要展開階級鬥爭?

階級鬥爭是在不同階級之間展開的,相互之間都缺乏了解,不同階級就會有不同階級的思想的烙印,即是說明不同階級之間進行鬥爭是在完全不了解彼此的情形下展開的,兵法講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因此不同階級最好在鬥爭中增加對彼此的認識,鬥爭越是劇烈越是不斷就越是會增加對對方的了解。因此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鬥爭只是實踐的一種比較直接的形式。

問題二 不同階級的思想烙印是否可以在鬥爭中發生變化?

思想的烙印確實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出身卑賤的高官確實有他的局限性,不適合做一把手而是適合做二把手一直輔佐下去,如果自己做了一把手,階級烙印所留下的東西就會被放大被具象化。

出身比較卑賤的藝人自尊心比較強是他的局限性是他的致命弱點。如果取得了世俗層面上的成功,許多階級烙印就會反過來變成缺點,傷人傷己。

不斷在鬥爭中進行學習進行思考,寵辱不驚,不用刻意的抱大腿,按照程序辦事。

2 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

問題一 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怎樣來理解?

思想和認識都是具有時效性的,跟新聞一樣,思想的產生髮展都是合於事物發展的規律的,天時地利人和才造就了思想和認識,在不同的天時地利人和中產生的東西就是不同的,一個人是由他的思想決定的,而思想和天時地利人和是息息相關的,因此一個人也是要按照外界的規律來改造自己來決定自己的言行舉止來迎合客觀外界的規律性。

3 辯證唯物論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排斥一切否認實踐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

問題一 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

實踐是認識周圍未知事物的很好的辦法。用許多事情來試探對方認為重要的東西,即是明確對方的需求,知道對方的慾望。之後可以佔據有利地位,掌握主動。

4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她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辨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在一個是他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於實踐的依賴關係,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判定認識和理論是否合理,不是依照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的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5 概念這種東西已經不是事物的現象,不是事物的各個片面,不是他們的外部聯繫,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繫了。

問題一:概念形成的順序是怎樣的?

概念的形成先是有事物的全體來得出的。首先一定要認識事物的全體,並明確事物之間的聯繫,必須要充分尊重事物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之後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並且最終形成概念。

問題二:

這個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在人們對於一個事物的整個認識過程中是更重要的階段,也就是理性認識的階段。認識則推進了一大步,到達了事物的全體,本質的內部聯繫的東西。到達了暴露周圍世界的內部矛盾,因為能在周圍世界的總體上,在周圍世界的一切方面的內部聯繫上去把握周圍世界的發展。

6 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他,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的感覺它。感覺知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因此,就只是的總體說來,無論何種知識都是不能離開直接經驗的。任何知識的來源,在於人的肉體感官對客觀外界的感覺。

7 認識的過程,第一步,是開始接觸外界事物,屬於感覺的階段。第二步,是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屬於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只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和合於實際,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論理來。認識開始於經驗----這就是認識論的唯物論。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

8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

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鬥爭,包括實現下述的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係。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的每一個循環的內容,都比較的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問題一:「都比較的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這句話可能是有異議的,認識之後發生變化是正確的,但是與以前的認識沒有高級還是低級之分,都是迎合天時地利人和的認識論。每時每刻的天時地利人和都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認識也是在不斷變化的。不管是人還是事物都必須放到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中去進行判斷和考量。

2016年11月13日星期日


推薦閱讀:

心佛與心魔
你終將成為女王?
笑顏如花絕代芳華
胡志存的慘淡自盡

TAG:社会人文 | 生活哲学 | 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