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種誤讀叫「情商=人際關係能力」

不知何時開始「情商」成為各色人等時髦談資的高頻用語,媒體標題黨也常拿此說事,冠以「某某情商如何」的標籤。當全民都熱衷使用某一辭彙,可能也是這個辭彙走形最大、被曲解最深的時候。

「情商」的中國式解讀

「情商」這一「舶來」語也難逃西方學術界的好東西引入中國後在迅速本土化的闡釋和傳播中被片面化曲解的命運,「情商」的耳熟能詳伴隨著其豐富內涵被消解、深層意義被膚淺化的過程。

當下,「情商高」在大眾化滋蔓中經常成為「左右逢源」「八面玲瓏」「拍馬屁」「會來事」打太極」的代名詞,甚至與「厚黑」等民間庸俗關係學合體為「世故圓滑」「交際手腕」的含蓄說法,略帶諷刺味。為避免好理念淪為功利性工具,正本清源很重要。

「情商」包含五方面內容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通常指情緒商數,簡稱EQ,主要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1995年,時任《紐約時報》的科學記者、哈佛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的《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書在全世界引起關注討論。作者吸收前輩研究觀點,提出「情商」包含5方面內容:

1. 了解自我:認識自我情緒變化,審視內心體驗。

2. 自我管理:妥善調整自己的情緒,讓情緒適度表現。

3. 自我激勵:調動、激發自己的情緒以完成目標。

4. 識別他人情緒: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奠定溝通基礎。

5. 處理人際:調控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管理人際關係與交往。

然而在一些人的理解中,「情商」等同於「人際關係能力」,「情商」的五層內涵被抽離得只剩一層。其實,最重要的情商能力並非人際關係,而是「自我關係」: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能夠覺察某種情緒的出現,自我檢測情緒時時刻刻的變化,自我覺知和審視內心體驗,才是「情商」的核心。

做情緒的主人,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隨時會遇到不開心不滿意的事,如果缺乏理性、覺知的自我疏導和控制,任由體內的情緒恣肆發泄甚至遷怒轉嫁於他人,很容易導致破壞性和傷害性的行為。其實真正傷害你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所引起的消極或積極的情緒反應。

修鍊情商的首要任務是「自我認知」

有的人受誤導捨本逐末地追求人緣好、零差評,實際上模仿搞關係等皮毛之術最多成為別人口中的「老好人」「心機婊」。只有當你的人格跟上你的技巧,以道馭術,才能真正處理好自我與他人的關係。

真正高情商的人不會刻意「討人喜歡」,而是關照自我、修鍊內在,把關注點放在自己的心智模式和成長方向。與他人的關係和矛盾照見的其實是你自己內心的認知思維和習慣方式。所以:

如果你有堅定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認知,就不太會受他人影響,不需依賴外界的讚譽肯定自己自然也就不太在乎別人是否喜歡你。

如果你清楚自己的價值追求和人生選擇,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不太會因為一時的困境而彷徨失落,更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與你不一致而影響信心。

如果你有強大的內心和強烈的意志,你就能自我激勵,讓自己走出人生低潮,榮辱不驚地看待一時得失,因為更高遠的使命感不允許你停滯不前。

你越遼闊越自信,就越能包容和接納別人,因為內心豐盛、滿足的你無需把自己的價值觀和要求強加給別人,也就少了因為認知分歧而產生的矛盾和衝突。

你越深入地了解自我,就越懂得每個人是不一樣的,讓你更能把握與人相處的界限感,讓你更能尊重別人和同理別人的價值觀和需求。

你越反觀自省,就越能審視和評估自己的心智模式,通過正確歸因轉化和改變自己看待和解釋問題的角度和風格,克服自我局限,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所以,「情商」不是一招一式,更不可能速成暴漲,刻意強調外在技巧不如轉向內心,洞悉審視自我,升級心智模式,從而更好地駕馭自我,更好地理解他人,與他人相處

推薦閱讀:

高情商孩子,源自父母情緒穩定的陪伴
EQ和IQ哪個對一個人的影響會更大?
拖延症5大病根,如何系統地提升行動力
如何區分雄心壯志和吹牛逼?我該如何對待…
出門習慣性帶單反經常被同學朋友說土豪,我該怎麼辦?

TAG:情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