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科普批評9

首先要明確的是,科普的本質目的是對讀者某方面的不勞而獲的滿足。所以,假如在這世上不可能不勞而獲的話,科普的存在總之多多少少必然是經不起推敲的。

專業名詞不是為生造而生造的。相反,學術上至少在概念和理論方面都遵循最簡原則,能少則少能免則免。在這種原則的基礎上仍存在的專業名詞當然是其中每個字都必不可少的。Nature的這篇專欄里舉了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ipRGC)這個例子:

Scientific literature abounds with distinctions that can seem pedantic. Consider the 『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 — or 『ipRGC』. The term refers to a specific type of neuron located in the eye, and although the phrase is no fun to parse, every word in it is important. A 『ganglion』, loosely defined, is a mass of tissue, often found in the eye, so 『cell』 refers to a specific part of that tissue. Not all ganglia are found in the retina, thus 『retinal』 is justified. And not all retinal ganglia are 『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so that stays, too. This is perhaps the hardest truth for the more idealistic science writers to swallow. It would take paragraphs of explanation to make all of the other scientific distinctions contained in the term 『ipRGC』. Many science writers would hack away at the term (they call this process 『distilling』), finally calling it, perhaps, a 『special kind of ganglion』 or a 『neuron located in the eye』. Such wording is easier to understand but it does not present the whole truth. I am not arguing that science writers should always use jargon, but I do want to point out what can be lost when they do not.

在這段話里,作者指出了把ipRGC簡化為其他更易於理解的短語時,必然要漏掉一些不可少的信息。其實整篇文章的主旨也就是這個。但是作者沒有去討論,漏掉這些信息的後果是什麼。事實上,對於科普文章的讀者來說,沒什麼後果。因為,他們不是來學習什麼是ipRGC的。當你談到這個東西的時候,你要做的只是保證不要用一些讀者生疏的詞,以防讀者把眼神停在此處看不下去,於是把你的文章丟在一旁;至於你用的詞是否準確描述了ipRGC是不重要的,只要讀者順利看下去就行了。

那麼,為什麼讀者不需要知道ipRGC,你卻非要提到ipRGC不可呢?為什麼你不直接就把讀者需要知道的事情說出來呢?因為讀者需要知道的事情是結論,但又不相信單獨的結論,所以你不能直接把結論(例如XX添加劑對人體無害)說出來了事,必須寫一堆概念、分析、理論。這堆東西又不能讓讀者看不懂,必須讓讀者以為自己懂了。但放心——讀者不會記住這部分的,這部分的效果是讓讀者相信最後的結論。讀者記住的只是最後的結論。所以就算你在概念、分析和理論中胡說八道也不會造成什麼害處。——這就是為什麼在普通讀者眼中偽科學跟科普沒什麼區別,沒什麼分辨能力。而偽科學跟科普本質上也確實沒什麼區別——它們都靠抓住讀者不勞而獲的心理為生。

也有一些「科普愛好者」讀者,通過認準「松鼠會」、「果殼」這些品牌來確認自己追隨的不是偽科學。這些讀者也很可能有一些基本中學知識,甚至具備完好的分析能力。他會記住科普文章的原理部分,進行正常的邏輯演繹產生新的問題,然後去追問作者。這時作者往往只能尷尬地進一步用更準確的術語解釋一下,然後讀者還是被嚇退了:「看來這個很複雜」。還有一些「愛好者」根據科普性質的原理闡述設計實驗,在他們自家的廚房進行「實驗驗證」。這自然又產生新的問題,前去問作者。這時作者又只能尷尬地解釋「原文的原理描述不嚴謹」……什麼樣的原理闡述能經得起進一步的演繹和推敲甚至實驗驗證呢?那當然是教科書上的闡述!

我所說的「不勞而獲」具體是什麼?既想像專家那樣自己獲得辨別能力,但又不想負出成為專家的努力;既想得出分析後的結論(這種結論可信),又不想自己學習如何分析問題(相當於接受高等教育);既想做研究又不想考研(指那些從科普文章或雜誌上找東西在廚房做實驗交給專家「批改作業」的「愛好者」),等等。

做科普事業的人大概都會說一句話:現在科普的市場很大。事實上,任何滿足不勞而獲的市場都必然是很大的。在此意義上科普的市場很大跟偽科學的市場很大沒有什麼區別。

Nature文章後面的網友評論有人提到精英主義,就是說,故意不用原術語,非要解釋成普通用語,是一種精英主義,認為大眾必然看不懂術語,一定要降低IQ才可能溝通。但是這個方面是老生常談,贊同和反對的理由來來去去就是那些,我在此就不討論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我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總體方案敲定,總投資逾 4 億元?
首個太空國最新動向: 發射一顆衛星, 麵包大小
第十四期 轉基因食物的一種打開方式
求問關於一個甘油結晶化的故事的真假···?

TAG: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