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自己的大腦所束縛

在我讀初中的時候,我非常害怕在課堂上發言,尤其是英語課。我自認為自己的英語的基礎差,發音不標準,所以,特別害怕在英語課上老師叫我起來發言。每次老師提問的時候,我都把頭埋在書堆里,生怕老師看見我。當時的我心跳加快,祈求老師千萬不要叫到我,如果我回答的不好,老師會批評我,同學們會笑話我,那簡直是太丟人了。

有一天英語課又來了,老師提了一個問題,把文章中其中一段用自己的語言把主要內容給複述出來。聽到這個問題後,我的緊張感又出來了。可是老師恰恰喊了我的名字,聽到我的名字後我真的是以驚,馬上站了起來,但是頭腦一片空白了。但是都站起來了,還能怎麼辦,豁出去了,就根據自己的理解能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定定了神,清了清嗓子,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蹩腳的英語,斷斷續續的說了一下自己的理解。

誰知道老師聽完了,不僅沒有批評我,還表揚了我,說我有自己的理解,並不是完全照搬書上的內容,雖然發音差了一點,語句也有一些毛病。而且我講完之後也沒有同學笑話我。從此以後,我學英語的自信心、上課發言的自信心也明顯增強了。

其實,在我接待的個案中也有這麼一種現象:就是來訪者對自己沒有信心,自我評價很低,一遇到事情之後,就先是懷疑自己做事情的能力,怕自己不能做,做不好就會引起大家的批評和笑話,而當真的去做的時候,卻發現事情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可怕和困難,自己很容易的就做完了。

所以,有時候我們是自己頭腦中過低的自我評價和可怕的畫面所束縛,所限制。我們被自己的思想所嚇倒了。

大腦是編故事的高手

我們都活在自己的思想中,我們說魚生活在水裡,而我們人則活在自己的思想之中。我們大腦每時每刻都在產生想法,即使我們睡著了,也還在做夢。大家可以覺察一下自己每天的想法都是什麼?一般來講,咱們的想法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對自己的、對他人、對環境。不幸的是我們的思想中80%的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消極內容,比如對自我的:我不夠好、我長的很醜、我不可愛、我不能勝任;對他人的:他不誠實、他對我不好、他不聽話;對環境:社會風氣太差了、周圍環境太差了,跟我想像的不一樣等等。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這麼喜歡關注負面的信息呢?這還要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有一部電影叫《瘋狂原始人》,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咱們的祖先生活在大自然中,那個時候咱們跟大自然的其他兇猛的動物相比,還是很柔弱的,所以那個時候咱們祖先的大腦中有一個壓倒一切的命令:「不要被殺」,就像瘋狂原始人里的爸爸一樣,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確保安全,先要評估一下環境里的不安全因素,他的大腦很多時候總是處於警戒狀態.「注意」、「小心」。

隨著社會的進步,安全問題解決了,但是人們卻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現在我們所關注的不是是不是被兇猛的動物吃掉、有沒有飯吃的問題,而是我們是不是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和價值,是不是被別人接納喜歡,自己是不是獲得了應有的尊重等等。

那麼我們大腦里的這些想法是怎麼來的? 他們都是正確的么?

這跟我們的經驗有很大的關係。我們通過各種途徑獲取信息,比如直接體驗、讀書、上網、看電視、看報紙等途徑,然後大腦會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會形成對自己、對他人和環境的一個認識和評價。

但是,畢竟我們的精力有限,每個人所獲取的信息存在千差萬別,所以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不可能完全一樣。

比如,以前網路曾經流行過一個段子,說經常上網的人會覺得自己是生活在水深火熱的舊社會,經常看新聞聯播的人會覺得這個社會是多麼的美好。同樣是這個社會,為什麼感覺不一樣呢,就是因為咱們的經歷不一樣,獲得的信息不一樣,我們就靠這些信息來加工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的認知。

其次由於我們的經驗是有限的,那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就是不全面的,不客觀的,所以我們就很難說哪個想法是對的,哪個想法是錯誤的。

那麼每天面對成千上萬的不知道是對是錯的想法,我們該怎麼辦?我們該相信哪個,不該相信哪個呢?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判斷的標準就不是這個想法是否對錯了,而是看這個想法是否對我們有益。我們就要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這個想法能幫我採取有效行動改善我的生活么?

它能幫我成為我想成為的人了么?

它能使我的人際關係更好么?

它能幫我實現我的目標么?

從長遠看,它能給創造一個豐富、充實、有意義的生活么?

如果你對以上5個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個這個想法就是有益的,我們可以按照它的指示行動,如果都是否定的,這個想法就是無益的,我們就不要去相信它,不去聽從它的指揮。

但是也有來訪者說,我知道這樣想不好,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想法不管它們是多麼的嚴厲殘酷、無聊愚蠢、充滿報復、吹毛求疵、毛骨悚然或荒誕不經,我們就是無法阻止它們跑進自己的腦中。

是的,我們無法控制一些想法跑進我們的腦中,但是對於這些阻礙我們實現我們價值的想法我們可以選擇不去相信它,就把它當作出現在大腦中的一串字元而已。比如:我是一個不可愛的人,當這個想法出現大腦中的時候,如果我們相信了它,我們的大腦就開始編織我不可愛的故事了,首先就會回想起以前被人嘲笑的事情或畫面,雖然過去了很久,但感覺就像現在真的在發生一樣,那些事情時歷歷在目,這個時候就給我們帶來羞愧、焦慮等不良情緒,其次,還會想像將來的生活中可能還會遇到類似的事情,從而感到恐懼。大家看,就這麼幾個字使我們想起了這麼多,但是這些經驗都是片面的,就像上面所講的「騙子綜合症」一樣,我們把自己不好的事情都想了起來,而忽略了自己做的好的事情。

所以,大家看到沒有,這個想法就像是一個過濾鏡一樣,把我們所做的好事情都給過濾掉了,而只留下了支持這個想法的那些壞事情。也可以說,我們帶上一個「我是一個不可愛的人」的眼鏡,然後透過這個眼鏡,我們所看到的都是自己不可愛的事情。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摘下這個眼鏡,不去相信這個想法。我們不要透過這個眼鏡去看這個世界,不要透過這個想法來看世界。

那麼,好消息是我們心理學創造了很多讓我們可以摘下這個眼鏡的方法,通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看到想法僅僅是想法,即使他們出現在了我們的頭腦中,我們就把它們當成一串字元而已。當然方法有很多,我們這裡就舉幾個:

1、貼標籤法

我們來做個練習,比如,現在在你大腦中出現一個曾經讓你很難過的想法,比如我是一個不可愛的人,我是一個無能的人,我是一個自卑的人。當這些想法出現的時候,必定會給我們帶來不舒服的感覺,就是因為我們信以為真了。但是如果我們在這些想法前面加上一句話:「我有一個想法」,這個時候句式就變成了:「我有一個想法我是一個不可愛的人」、「我有一個想法我是一個無能的人」、「我有一個想法我是一個自卑的人」。通過這句話,就讓我們意識到這僅僅就是一個想法,而不是事實。大家再體驗一下,這樣想的話,是不是會舒服很多。

2、為故事命名

我曾經接待過一個來訪者,因為個子矮而自卑,前來諮詢。他講了很多個子矮的劣勢,比如最起碼不好找女朋友,找工作也會受歧視等等,當他堅信了這些的時候,他體會到的一定是無助和看不到希望。這些想法並沒有對我們起到激勵作用,想法卻阻礙了我們自我價值的實現,所以它們就是無益的。那麼我們就可以給這些想法命名,比如可以是「矮個子的故事」、「自卑的故事」等等,通過這種命名,我們可以知道這些想法僅僅是大腦編織的故事,而不是事實。

當然,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故事來給自己命名,比如「我的生活很糟糕的故事」、「我很蠢的故事」等等。

通過這些方法,使我們與自己的想法分離,讓我們看到我們的想法並不是事實,


推薦閱讀:

這種人是什麼心理?
為什麼有人會不喜歡別人幫他過生日?
貓咪和狗狗會有脾氣嗎,它們會怎麼表達?
怎樣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為什麼很多人問戀愛問題?

TAG:日常心理分析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