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星巴克傳記有感

最近看了舒爾茨寫的星巴克傳記《將心注入》,雖然星巴克的發展跟互聯網沒啥關係,但在需求和品牌把握上,我自己覺得,有一些借鑒意義。

1、星巴克的模式創新

最早星巴克是賣咖啡豆的,做的是零售生意,直接向顧客賣咖啡豆。但它賣的不是普通的咖啡豆,而是優質的咖啡豆。在咖啡豆背後,星巴克也一直在向顧客灌輸一種理念,咖啡豆不僅僅是咖啡豆,它背後有關於咖啡豆的知識、經驗和文化。就是星巴克的這種氣質,吸引了當時還在紐約做銷售工作的舒爾茨。於是,舒爾茨立刻從紐約飛到西雅圖,瞬間被星巴克的咖啡所吸引,並認定這是一件可以為之付出一生的偉大事業。後來,舒爾茨就說服星巴克的創始人,加入星巴克.

在加入星巴克之後,舒爾茨在義大利碰到一種叫濃縮咖啡的飲品,它採用重烘的方式,將優質的咖啡豆磨出來,然後再加入新鮮牛奶,其實就是拿鐵咖啡。在理念上,意式濃縮咖啡注重團體聚會式的、藝術感很強的、連接顧客日常生活關係的要素。看到這種咖啡和理念之後,舒爾茨覺得可以將這種模式引入星巴克。但在具體模式上,有所不同。義大利的咖啡店,很多都是小作坊,雖然做的咖啡飲品,但本質是餐飲店。星巴克仍堅持零售店的模式,但需要把咖啡豆變成現做的咖啡飲品。說白了,星巴克把咖啡豆零售與咖啡飲品結合起來,既有義大利式的濃縮咖啡的優質體驗,又有零售店特有的規模性。按照舒爾茨的原話,咖啡店的意義不僅在於教顧客如何懂得優質咖啡,而且在於教顧客如何享用咖啡。享有咖啡比懂得優質咖啡,在體驗上更深一步。在他看來,咖啡豆是半成品,咖啡飲品才是完整產品。

當時星巴克的老闆還不是舒爾茨,他們當時覺得這樣會使星巴克變成餐飲店,因此反對舒爾茨這麼做。後來,舒爾茨自己出來創業,按照這種模式,做了天天咖啡。到1987年,天天咖啡將星巴克收購,正式更名為星巴克咖啡。

確定這套模式後,星巴克最終是由這幾個角色組成的:它從海外直接購買優質咖啡,屬於進口商;買來咖啡自己加工,屬於製造商;加工之後,在店裡開始直接賣咖啡,屬於零售商;對非本地顧客郵購咖啡,屬於郵購商。

星巴克的體驗是閉環的,當我們每天喝到一杯咖啡時,它背後有這麼多鏈條在滾動。

2、星巴克的擴張策略

當確定模式之後,剩下的就是擴展了。擴張的維度有兩個:店面數量和產品數量。

第一、店面擴張。在某一區域內增加店面密度。也就是先在某一處註腳,在當地形成強勢效應,然後再向另一處擴張。對星巴克來說,先在西雅圖立足,然後圖謀美國西北部,進而是中部,最後是東部地區。

第二、產品擴張。最早星巴克主打以拿鐵為首的熱飲,在1994年,逐步與百事可樂合作,發明特種咖啡的新樣式,如瓶裝咖啡、加冰加奶咖啡等。

店面擴張的難點在於管理,產品擴張的難點在於研發,這兩點最後星巴克都做到了。擴張是關於規模化的問題,這點每個行業都不一樣,這裡我們不作贅述。

3、星巴克的品牌塑造

在星巴克售賣優質咖啡豆時,它的理念是給顧客提供優質咖啡豆,並傳達咖啡的知識、經驗和文化。後來售賣咖啡飲品時,它的理念是通過咖啡飲品,給顧客提供一個第三空間。關於第三空間,星巴克有以下四點認識:

第一、品嘗浪漫。從店面裝修到咖啡本身,星巴克首先給人傳達的是浪漫,而且這種浪漫首先是建立在咖啡好喝的基礎之上。如果咖啡不好喝,一切都白扯。

第二、負擔得起的奢侈消費。有些奢侈消費,很多人是買不起的,畢竟價格擺在那裡,但是星巴克的價格大多數人是消費得起的。就咖啡來說,一杯30塊很貴,但就30塊來說,很多人都拿的出來。

第三、一片綠洲。在工作和生活之外,人是需要第三空間來放鬆自己的。比如英國人的酒吧,中國人的大排檔。當人們需要放鬆時,可以來星巴克坐一下。

第四、悠閑的社交場所。人是需要非正式的公開場合來交流的,從80年代到90年代,美國人的人際交往趨勢正在超非正式的公開場合演進。對中國來說也是,尤其是近10年。

星巴克的一位投資人說,但凡偉大的品牌,都有其明顯的特徵、令人難忘的品質,其產品會使人看上去更好或者感覺更好,並且有著強大順暢的銷售渠道。我覺得說的非常對,這一點,在蘋果、星巴克、可口可樂、麥當勞等這些品牌上,都體現出來了。

具體在品牌塑造上,星巴克重點從三個角度來塑造。

第一、咖啡的因素。從產地供應、工廠烘焙到店裡調配以及售賣等,星巴克控制了整個環節,所以單從咖啡的體驗上講,星巴克的咖啡是最優質的。這是產品層面的品牌塑造。

第二、人的因素。星巴克一直在強調人的因素,人的因素主要有兩層:a顧客,每一位顧客來買咖啡時,星巴克都會寫上XX的姓氏,這就是對個體的尊重。雖然咖啡是標品,但體驗卻是個性化的;b員工,星巴克認為,在整個咖啡體驗中,星巴克的產品和理念是需要員工去傳遞的,如果員工服務不好,會折損整個星巴克的體驗和品牌。所以,在員工待遇上,星巴克高於一般零售店和餐飲店,如早期的全員持股,兼職生上保險等。正如星巴克的高管所講,我們不是靠咖啡做人的生意,而是靠人做咖啡的生意。這是在組織和文化層面的品牌塑造。

第三、空間的因素。這個主要是第三空間的理念,這是在價值觀層面的塑造。前面有論述,這裡就不多講了。

所以我們看,不管是產品,還是服務,要想成為品牌,它背後都有一個務虛的理念。這個理念就像文化符號一樣,用戶可以低成本地選擇它、交流它、記住它。

舒爾茨說,大多數的品牌都是市場驅動的,雖然星巴克身處市場,但星巴克的驅動力不是市場,而是產品、價值觀和人本身。品牌塑造有兩種典型模式,一種是保潔模式,走大眾市場、大眾銷售和大眾廣告的路子,然後從競爭對手那裡搶市場份額。另一種是星巴克模式,它沒有去跟現有的咖啡店去競爭,而是去拓展新的市場,重新定義市場。換句話說,咖啡業已存在的歷史告訴我們,人是有喝咖啡的需求的,但具體喝什麼樣的咖啡、怎麼喝咖啡,這是企業驅動的。如果沒有星巴克,可能大家喝咖啡的方式和品類不是這樣的,但這不影響大家喝咖啡這件事。

今天我們看VR內容也是這樣的。首先,人對內容是有需求的,但具體內容的主題、載體和交互方式卻是企業驅動的。企業給什麼,用戶就看什麼,當然前提是內容好看和觸達成本低。其次,好的內容商也可以形成品牌,像暴雪、supercell這樣的,而且越是體驗的東西,越需要品牌。

微信公眾號ID:garage1984,歡迎關注。個人微信號ID:lin_garage,添加請註明「公司/行業+姓名」,歡迎交流。


推薦閱讀:

如果只推薦一款芭蕾鞋,那一定是Repetto
魔都商業簡報 1710期
在第九課堂品牌課上你收穫了什麼?
渠道商如何打造品牌?
男裝,佐丹奴、班尼路、美特斯邦威、以純、森馬、優衣庫這些品牌的衣服,哪個性價比更高一點?

TAG:星巴克 | 品牌 | 产品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