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寶寶」的日常作息表 ——談談如何幫助孩子順利渡過「糟糕兩歲」和「可怕三歲」(家庭親子篇)

大家好,我是陳棉棉(Alice)。本期文章是主題「如何培養天使寶寶」的第四部分,主要講到幼兒良好的「日常作息表」中的家庭親子篇。上一期文章內容主要是關於「天使寶寶」們的寫作主題活動、戶外和午餐活動,以及下午的科學主題活動。這一期文章,我們會著重聊一下在加拿大的早教學校里老師的教育理念,孩子們的家庭教育環境,以及老師對於家長的期待是怎樣的。

本文案例來自本人在加拿大兒童教育工作中的親身體驗,為保護兒童隱私,文中所有的姓名均為化名,人物配圖全部來自網路。

本文章屬於原創,已開通有償轉載。如公眾號想要轉載請聯繫本人。拒絕任何不規範轉載(違者將會被追溯承擔責任,並按照作者標準支付稿酬)。個人用戶想轉發朋友圈請隨意。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愛麗絲與奇妙豆》或者微信公眾號:AliceandMagicBeans,歡迎以探討為目的的留言和提問。

3. 家庭環境的作用:從專業兒童教師的角度出發,我們希望家長怎麼做?

我所認可的教育理念,自己組織語言表達出來,應該是這樣的:

「我們應該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身心健康、獨立自主的人,讓他們有能力和意願去主動適應和探索社會,享受人生,實現自我價值,無論他們追求的是什麼。」

充沛的愛與尊重,是一切教育的根基。無論是家庭教育也好,學校教育也好,都不應該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教育的真相是這麼一回事:我和你相處的這段時間,互相喚醒了彼此的靈魂

雖然我是老師,但我常常從孩子們身上領悟到最純粹的勇氣和智慧。也許我們教會了他們關於生活,但他們也教會了我們關於人生,關於怎樣像孩子般赤誠坦然的去愛、去生活。

比如,我見過一個孩子在沙坑裡用鏟子孜孜不倦的挖洞,想用挖出的沙子堆砌一座高高的堡壘。沙堡壘不斷地坍塌,她滿頭大汗,重新再挖、試圖再次將堡壘堆建起來。

我問她:「需要老師來幫幫你嗎?」

她點點頭,於是我們一起堆了起來。最後沙堡已經堆得很高了,但是由於比較乾燥,最後還是坍塌了。

這會兒我們已經準備回到室內去吃午飯了。我擔心小姑娘不開心,準備安慰她幾句。可是,小姑娘抹了一把汗,抬起頭來,滿臉自豪的笑容。

我問她:「你開心嗎?」

她點點頭,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它已經留在這裡了。」接著,她看著我,認真的說:「你不要難過,我明天堆一個更大的城堡給你。」

我:「……(°_°)」

在孩子的世界裡,過程才是追求的本身。他們才是真正的做到了「活在當下」,擁有一派赤子之心。

2~3歲是兒童性格形成的初期,在此期間家長給孩子們提供的家庭成長環境,正在悄悄的定義他們是誰。我一直認為家庭給予孩子的成長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學校老師的教育永遠只是第二位的輔助。

為什麼呢?因為畢竟孩子的家人才是和孩子相處時間最久的人,也是生活中最親近的人,孩子們善於觀察、模仿和重現自己爸爸媽媽的一舉一動。

因此,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會給孩子帶來最深遠的影響。「怎麼做」永遠比「說什麼」的影響力更大。

例如,懂禮貌的孩子往往擁有一對很有涵養的父母。

再比如,如果父母本身都很愛閱讀,家裡的書架也滿滿的都是書,那麼孩子從小就會認為「讀書是有趣的」;如果父母喜歡看電視,討厭讀書,即使他們滿口都是「要好好讀書才有出息啊」,孩子仍然會認定「書本真是枯燥無味」。

作為一名在加拿大工作的專業兒童教師,為了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們希望家長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期待一:請儘可能自己養育孩子

華人家庭似乎有個傳統,就是父母在有了孩子以後常常會接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過來一起住,以便他們來照顧孫兒。這也大多是由於父母工作很辛苦,忙不過來所導致的,對此我並不想多做評論。

只是,即使有了祖父母的幫忙,父母也需要儘可能的自己負起養育孩子的責任,不能把孩子丟給老人之後就覺得自己的任務完成了。說好了祖父母只是過來「幫忙照顧」,「養育」和「教育」的責任應該是由孩子的父母承擔的。

如果有人說自己實在是忙得沒時間去管孩子,我就不得不質疑了:既然這樣,你當初是真的想要孩子,還是只是想完成任務?擁有什麼就要對什麼負責,「要孩子」從來不是只是「生孩子」這麼簡單的事。

希望每一對初為人父母的伴侶,都能成熟而有擔當的做到自主養育、科學育兒。

期待二:請與老師多交流,並與學校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

提出這一個期待,是因為這一條看似簡單,但卻有很多人做不到。

從我的工作經歷來看,我見過許多父母來接送孩子時都是匆匆忙忙的,幾乎沒有機會和老師進行交流,也無法得知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如何,有沒有出現行為問題和情緒變化問題。會停下來問老師問題的家長,我們是非常歡迎的,因為這樣至少說明了他們足夠在乎。

另外,由於是在英語國家生活,有時候會見到不諳英語的祖父母過來接送孩子。如果是講中文的華人還好辦,我還是能和他們愉快的交流;如果是講其他語言的家長,交流就會變得困難了。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別的班級。例如,隔壁班的老師們會講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菲律賓語,但他們見到只能說中文的祖父母還是一籌莫展,想交流也找不到方法,只能次次都微笑著對祖父母說「你好」和「再見」(手動再見-_-#)。

這種情況下,我們建議孩子的父母能夠抽空也來接送一下孩子,或者來參加學校的家長會,以便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

除了語言問題,再接下來的就是教育理念的問題。如果在孩子的生活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理念是和諧統一的,那麼這個孩子經歷的內心衝突和困惑肯定是最少的,也能很快的建立起對新環境的信任,培養好的生活習慣。

例如,學校倡導的教育理念是「讓孩子儘快學會自立」。通常來講,兩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吃飯的能力,所以我們在提供午餐和餐具之後,會跟他們演示一遍怎樣使用餐具,然後就讓他們「自由發揮」了。

在我們班12名2歲左右的孩子里,有少數的孩子能夠熟練的使用湯匙和叉子,說明他們在家的時候,父母一定是鼓勵他們自己吃飯的;

大多數的孩子能夠偶爾用湯匙和叉子吃幾口,另外需要手抓食物進行輔助,說明他們已經有了「吃飯應該使用餐具」的意識,但還需要更多的練習;

還有幾個孩子會獃獃的坐在食物跟前,看看食物,再抬頭看看老師,意思是「你還不快來喂我嗎?」這說明他們已經習慣在家被家長喂飯了。

從周一到周五,我們好不容易教會了他們學會自己吃飯,也會和家長溝通孩子們的進步。可是,架不住有些長輩還是時不時在家裡喂飯,導致孩子所面臨的處境很微妙。等過完一個長周末回來,基本上孩子們又會重新回到之前「求投喂」的初始狀態,於是老師們只好滿臉黑線,重新開始一輪新的「喂飯大作戰」。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家庭教育很重要,家長和老師的溝通也很重要。如果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孩子的成長會事半功倍;如果雙方的努力方向不一致甚至是相反,那麼結果就只能是事倍功半了。

期待三:請用積極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我相信,學過基礎教育心理學的人都會對於「皮格馬利翁效應」不陌生:

心理學家在學校做了一個實驗,他在學生名冊上隨機挑選出一批學生,然後私下告訴老師:經過他的研究,這些學生是天才,前途不可限量!他還特意叮囑老師們不要對學生泄露此事,也不要區別對待他們。結果,儘管老師們並沒有對那些被隨機選出的「天才學生」們區別對待,但這些學生們的學習成績和綜合能力仍然在短期內有了顯著的提高,也表現得更為開朗自信。這就是老師們內心隱秘的「期盼」的力量:由於他們對於學生們具有更高的期待,會在無形中感染學生們,讓他們對自我的期待值更高,也更加努力的去實現目標。

這個看似惡作劇的「心理小把戲」,其實恰恰反映了人性:對自我的期待值可以極大的影響個人的成就。在同等努力和同樣天賦的人中間,自我期待值高的人總是比自我期待值低的人更容易實現目標。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就是孩子的「皮格馬利翁」;是成就一個孩子,還是毀掉一個孩子,其實就隱藏在父母平時傳遞給孩子的眼神、語氣和行為之中。

期待四:請讓孩子儘快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就像前面說到的,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會在無形中傳遞給他們,並且幫助他們成長為父母想要的樣子。如果父母遲遲不肯把自由交給他們,孩子的真正的「自我」和「生命力」會一直處於被壓抑的狀態,也無法真正實現個人的自我成長。

人都會有一種本能,會認為「熟悉的就是安全的」。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被家人管頭管腳,從來沒有自主做過決定,從來沒有勇氣追求自己喜歡的人和事,那麼將來的很大可能性有兩種:

第一種可能,是無法「長大」:這種孩子會默認自己「被支配」的狀態,會從心理上將自己和父母視作一體,於是去完成父母的期望,去彌補父母的遺憾,努力做個好孩子,但是卻找不到「自己」。沒有自己的興趣、沒有自己的好惡、生命能量被壓縮至最低,自身的潛能一直處於「冬眠」狀態。

第二種可能,是無法「保持連結」:這種孩子通常也有過一段壓抑的階段,後來自我意識爆發,變得十分任性,通過粗暴的方式完成了和父母的分離,在脫離掌控的情況下也造成了和父母之間感情的斷裂。

其實孩子獨立的過程是可以從小開始的,明明可以更平順的完成,但是許多父母和孩子都不懂得這些。他們只有兩種選擇,「緊密掌控」或者「完全斷裂」(All or Nothing)。這兩種情況,對孩子的成長和心理健康都很不利。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的父母是超盡責的知識型父母,已經為我提供了九十分以上的成長環境,對此我沒有任何可抱怨的。可是,由於從小被保護得太好,出現問題都會有人幫忙,導致我的自信心極度不足。如果沒有自己獨立的去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人的自信心真的很難建立起來。在中國的時候,即使我可以漂亮的完成一百件事,我仍然沒有自信,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後來,我獨自去了加拿大。在這裡,我遇到的挫折可能比過去的二十年都多,但我的身心也因此而迅速的強壯起來,大部分的個人成長,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我的優勢得以發揮、或者我變得堅強,完全因為沒有人可以幫我。即使是這樣,我還是覺得很開心,因為我終於可以不用在意別人怎麼看待我,不用活在別人「有出息」的期待里,終於可以一心一意的追求自己喜歡做的事。

因此,我是真心的希望,父母能把成長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在情感上和孩子分離的確很難,但是這對於孩子的長遠成長,是有好處的。

不管我們多麼愛孩子,都不可以也不應該去支配替代他們去過他們自己的人生。

期待五:請別指望讓孩子彌補自己的遺憾和不足

2014年出現了這麼一則觸目驚心的新聞:《母親為阻止兒子網遊跳河自殺兒子隨之跳河失蹤》,講的是一個發生在清明節的悲劇。一個母親以死相逼,要求她16歲的兒子認錯,承諾再不玩網遊,孩子不同意。母親威脅他「我死給你看」,就走近了江邊,不慎被江水捲走。孩子崩潰大哭,聞訊趕來的父親指責他「害死了你媽」。於是,那名絕望的16歲的少年也轉身投入了江中。當民警跳下去救他時,他已喪失求生意志,數度推開民警伸出的手,消失在江心。

記得在果殼上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說中國父母擅長營造孩子的「愧疚感」,還說這是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中最醜陋的一面,因為這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情感綁架」。

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為「愧疚感」最是無用,對人的殺傷力卻是巨大的。我們的文化中,確實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淵源,導致父母對於孩子總有一種「你是我的責任和我的私有財產」的情愫。一旦孩子遵循他們自己的動機,做了背離「父父子子」觀念的事情,父母就會採取各種手段讓孩子感到「愧疚自責」:父母這麼愛我,我怎麼能做這樣的事讓他們傷心呢?

問題是,什麼樣的事才能讓父母滿意?無非是滿足父母自己的願望罷了。每個人心目中都有遺憾,每個人都期待著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代替自己彌補遺憾,這樣人生就「完整」了。

有的父母,自己內心都還是未成熟的小孩子,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願望並不是孩子的願望,甚至連「自己的」願望都不是,而是自己從上一輩那兒繼承下來的一種「傾向性」(而他們將會把這種「傾向性」繼續束縛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所謂的「父母的願望」,不外是希望孩子不許早戀、專心讀書、找到好工作、早早結婚生子等,現在我們統稱這些早早實現人生目標的人為「人生贏家」。

想成為「人生贏家」本身沒什麼問題,問題是中國現在的普世價值觀實在太過浮躁了。好像每個人都在過度的追求成為「人生贏家」了。其實仔細想一想,如果「人生贏家」只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那麼人生該多麼無趣啊。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僅僅是讓孩子「優秀、有出息」嗎?成功或者「有出息」有什麼標準?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反正也不可能盡善盡美,不如,隨心而動,洒脫自在。

精英只有前百分之五,無論什麼地方什麼年代,總是如此。馬拉松的冠亞軍永遠只能有兩個人。

難道除了冠亞軍之外的參賽者都是輸家么?我並不這麼認為。但凡是認真參加了比賽的選手,無論成績如何,都很值得為自己驕傲。就算不優秀,不過泯然眾人矣,仍然有抬頭做人的驕傲和暢快生活的底氣。

我希望有朝一日,我們國家的社會包容性能更強,對於普通人也能給予足夠的尊重和喝彩。

我更希望有一天,能聽到大多數的中國的父母對孩子說:「想做什麼都可以,只要行為正當,能養活自己,爸爸媽媽支持你。」

有位作家說過一句話:「成功的標誌只有一個—— 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度過人生。」 當然,前提是有能力對自己和家人(包括寵物)負責。自由絕不是沒有邊界,而是能夠自發的設立邊界,做自己小世界的主人。

期待六:養育孩子是件幸福的事情,請盡情享受

作為一個還沒有孩子但養過兩隻貓咪的人,我已經對於「對小生命負責」這件事深有體會。「養育小生命」是一項極大的幸福,雖然要承擔額外的辛苦,但是這個過程本身就已經是最大的快樂。

從貓咪身上我學到許多哲理,「珍惜當下」絕對是其中重要的一條。

比如我家的金妮,從接她回家的時候我就很清楚,她從小貓長成大貓的過程中,我所有的體驗都只能感受一次。當她小時候,黏我們黏得很緊,片刻不見人就嗷嗷直哭。我當時就想「唉,你再長大一點兒,估計就變得高冷了。」所以,她想黏我的時候,我都盡情讓她黏。有一段時間,她連睡覺的時候都要蜷在我身邊,緊緊貼著人才能安心(她卷著我的毛衣睡著的時候我連動都不敢動)。

後來,貓咪長大了,果然變得高冷和傲嬌起來。她再也不會像小時候那樣全然的掛住我,把我當作她自身的一部分。每當我呼喚她的時候,她再也不會全速奔跑過來跳上我的膝頭,而是愛理不理的瞅我一眼,把屁股轉過來對著我。

我實在很想念我的貓咪的「小奶貓時期」,但是,我也很愛現在的她。我愛她作為一隻貓的尊嚴,所以我決定以她喜歡的方式去尊重她。

我親愛的讀者們,如果您有孩子了,在緊張孩子的教育問題之前,請和孩子們一起盡情享受他/她的童年時光吧。這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你自己。

一對緊張的爸爸媽媽,往往會「用力過猛」,結果恐怕是過猶不及。

既然已經選擇生下這個孩子,那麼,就讓我們勇敢而科學的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雖然育兒這件事苦樂交替,但是,如果順應孩子本身的成長節奏,我們得到的樂趣總會比辛苦多。

一切都是我們最初的選擇,一切都很值得。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和孩子攜手一起,笑著開啟新的人生冒險。

THE END


推薦閱讀:

「散養」切莫變成「放養」
如何看待小孩子從小習慣用左手?
我們通過閱讀體驗兒童的世界4——與「熊孩子」和諧相處的秘訣(案例分析)
怎麼教小朋友承認錯誤?
兩歲兩個月記憶能記一輩子嗎?

TAG:儿童教育 | 儿童心理 | 父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