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無私覆

子夏曰:「何謂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其在《詩》曰:『帝命不違,至於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躋。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於九圍。』是湯之德也。」子夏蹶然而起,負牆而立,曰:「弟子敢不志之?」《孔子家語·論禮》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這句話在諸子中多有見到。無私,虛己,無所藏,藏天下於天下,少私而寡慾。

定公問於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對曰:「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公曰:「寡人聞郊而莫同何也?」孔子曰:「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故周之始郊,其月以日至,其日用上辛;至於啟蟄之月,則又祈谷於上帝。此二者,天子之禮也。魯無冬至大郊之事,降殺於天子,是以不同也。」公曰:「其言郊何也?」孔子曰:「兆丘於南,所以就陽位也,於郊,故謂之郊焉。」曰:「其牲器何如?」孔子曰:「上帝之牛角繭栗,必在滌三月。后稷之牛唯具,所以別事天神與人鬼也。牲用騂,尚赤也;用犢,貴誠也。掃地而祭,貴其質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性也。萬物無可以稱之者,故因其自然之體也。」《孔子家語·郊問》

人本乎祖。赤誠。

刑罰之源,生於嗜欲不節。夫禮度者,所以御民之嗜欲而明好惡,順天道。禮度既陳,五教畢修,而民猶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之。《孔子家語·五刑解》

《五刑解》中,儒家對刑罰的認識,並非反對刑罰。

孔子曰:「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義以權之;意論輕重之序,慎深淺之量以別之;悉其聰明,正其忠愛以盡。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獄,獄必三訊焉。有旨無簡,則不聽也。附從輕,赦從重,疑獄則泛與眾共之,疑則赦之,皆以小大之比成之。是故爵人必於朝,與眾共之也;刑人必於市,與眾棄之也。古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養其。士遇之塗,弗與之言,屏諸四方,唯其所之,弗及與政,弗欲生之也。」《孔子家語·刑政》

《莊子·德充符》的一些寓言背景。

孔子曰:「昔大道之行,與三代之英,吾未之逮,而有記焉。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養。貨惡其棄於地,必不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不必為人。是以奸謀閉而弗興,盜竊亂賊不作,故外戶而不閉。謂之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則為己,力則為人。大人世及以為常,城郭溝池以為固。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選,未有不謹於禮。禮之所興,與天地立。如有不由禮而在位者,則以為殃。」《孔子家語·禮運》

《禮運》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有許多關鍵的文化內涵。大同,天下為公,是華夏的政治理想。

孔子曰:「夫禮、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達於喪、祭、鄉、射、冠、婚、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則天下國家可得以禮正矣。」《孔子家語·禮運》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孔子家語·禮運》

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載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四氣而後月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缺。五行之動,共相竭也。五行、四氣、十二月,還相為本;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故人者,天地之心而五行之端。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日星為紀,月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以陰陽為端,故人情可睹;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以日星為紀,故業可別;以月為量,故功有藝;鬼神以為徒,故事有守;五行以為質,故事可復;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孔子家語·禮運》

王中心無違也,以守至正。《孔子家語·禮運》

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恊於分藝,其居於人也曰養。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破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禮之於人,猶酒之有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聖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故禮者、義之實也。《孔子家語·禮運》

「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破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 文化入侵,文化戰,宗教世俗化,先秦便也存在了。

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並行而不謬,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不閑,連而不相及,動而不相害,此順之至也。明於順,然後乃能守危。夫禮之不同、不豐、不殺,所以持情而合危也。山者不使居川,渚者不使居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冬合男女,春頒爵位,必當年、德,皆所謂順也。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凶飢妖孽之疾,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是以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近郊,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及卵胎,皆可俯而窺也。則是無故,先王能循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此順之實也。」《孔子家語·禮運》

順為坤卦的內涵,近於道家。

孔子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國,設祖宗,乃為親踈貴賤多少之數。是故天子立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太祖近廟,皆月祭之,遠廟為祧,有二祧焉,享嘗乃止。諸侯立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祖考廟,享嘗乃止。大夫立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享嘗乃止。士立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合而享嘗乃止。庶人無廟,四時祭於寢。此自有虞以至於周之所不變也。「《孔子家語·廟制》

平常百姓在家裡祭祀。

子路鼓琴,孔子聞之,謂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聲以為節,入於南,不歸於北。夫南者、生育之鄉,北者、殺伐之城。故君子之音,溫柔居中,以養生育之氣。憂愁之感,不加於心也;暴厲之動,不在於體也。夫然者、乃所謂治安之風也。小人之音則不然,亢麗微末,以象殺伐之氣;中和之感,不載於心;溫和之動,不存於體。夫然者,乃所以為亂之風。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民之財兮。』唯修此化,故其興也勃焉。德如泉流,至於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紂好為北鄙之聲,其廢也忽焉,至於今,王公大人舉以為誡。夫舜起布衣,積德含和,而終以帝。紂為天子,荒淫暴亂,而終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無意於先王之制,而習亡國之聲,豈能保其六七尺之體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懼而自悔,靜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過而能改,其進矣乎!」《孔子家語·辯樂解》

先民對方向、音樂的認識。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矣;?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矣;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矣;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矣;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矣;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矣。天有四時,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吐納雷霆,流形庶物,無非教也。清明在躬,氣志如神,有物將至,其兆必先。是故天地之教,與聖人相參。其在《詩》曰:『嵩高惟岳,峻極於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國於蕃,四方於宣。』此文武之德也。矢其文德,恊此四國,此文王之德也。凡三代之王,必先其令問。《詩》云:『明明天子,令問不已。』三代之德也。」《孔子家語·問玉》

重要典籍的作用。

子路問於孔子曰:「由聞丈夫居世,富貴不能有益於物,處貧賤之地,而不能屈節以求伸,則不足以論乎人之域矣。」孔子曰:「君子之行己,其於必達於己。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故屈節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時。是以雖受屈而不毀其節,志達而不犯於義。」《孔子家語·屈節解》

《屈節解》是篇挺有意思的篇章,記載了子貢亂齊存魯,強晉敝吳,使吳亡而越霸,非常震撼。至於宓子賤治理單父,使民暗行若有嚴刑於旁,治理效果也非常震撼。

端木賜,字子貢,衛人。少孔子三十一歲,有口才著名,孔子每詘其辯。家富累千金,常結駟連騎,以造原憲。憲居蒿廬蓬戶之中,與之言先王之義,原憲衣弊衣冠,並日蔬食,衎然有自得之志。子貢曰:「甚矣!子如何之病也。」原憲曰:「吾聞無財者謂之貧,學道不能行者謂之病。吾貧也,非病也。」子貢慚。終身恥其言之過。子貢好販,與時轉貨,歷相魯衛而終齊。《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

參《莊子·山木》。

《孔子家語·終記解》,讀來讓人悲傷。

孔子在齊,齊侯出田,招虞人以弓。不進,公使執之。對曰:「昔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見皮冠,故不敢進。」乃舍之。孔子聞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孔子家語·正論解》

守道不如守官。

楚靈王汰侈,右尹子革侍坐。左史倚相趨而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對曰:「夫良史者,記君之過,揚君之善。而此子以潤辭為官,不可為良史。臣又嘗問焉,昔周穆王欲肆其心,將過行天下,使皆有車轍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昭》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歿於文宮。臣聞其詩焉而弗知。若問遠焉,其焉能知?」王曰:「子能乎?」對曰:「能。其詩曰:『祈昭之愔愔乎,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無有醉飽之心。』」靈王揖而入,饋不食,寢不寐。數日,則固不能勝其情,以及其難。孔子讀其志,曰:「克己復禮為仁。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於乾溪?子革之非左史,所以風也。稱詩以諫,順哉!」《孔子家語·正論解》

重要典籍的名稱。

鄭子產有疾,謂子太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濡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子產卒,子太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掠盜。太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必不及此。」孔子聞之,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糺於猛;猛則民殘,民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政是以和。《詩》云:『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毋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糺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子產之卒也,孔子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孔子家語·正論解》

《莊子·山木》,「一上一下,以和為量」。儒家並非單講仁寬。

樊遲問於孔子曰:「鮑牽事齊君,執政不撓,可謂忠矣,而君刖之。其為至暗乎?」孔子曰:「古之士者,國有道則盡忠以輔之,無道則退身以避之。今鮑莊子食於淫亂之朝,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刑,是智之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孔子家語·正論解》

退身以全生。

子夏問於孔子曰:「客至,無所舍,而夫子曰:『生於我乎館。』客死,無所殯,夫子曰:『於我乎殯。』敢問禮與?仁者之心與?」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館人,使若有之,惡有有之而不得殯乎?』夫仁者、制禮者也,故禮者不可不省也。禮不同不異,不豐不殺,稱其義以為之宜。故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蓋得其道矣。」《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

禮不同不異,不豐不殺,稱其義以為之宜。

齊晏桓子卒。平仲粗衰斬,苴絰帶,杖,以菅屨,食粥,居傍廬,寢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喪父之禮也。」晏子曰:「唯卿大夫。」曾子以問孔子。孔子曰:「晏平仲可謂能遠害矣。不以己之是駁人之非,愻辭以避咎,義也夫!」《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

《莊子·齊物論》,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古中國能出現儒道釋三教合一這種文化奇蹟?三教合一有什麼具體體現?
三句話對比儒道兩家的境界
道門修鍊的各類方法以及階段是什麼樣的?
有了空閑,如何為修身打下初步基礎?
解老:《道德經》第三十一~三十三章 死而不亡者壽

TAG:孔子 | 先秦文化 | 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