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獨孤逸風論太極拳的身心合一

我們在打拳的初期,將完成的動作與動作要領的要求進行對比,會發現意識與身體之間存在偏差。就是說自己認為做到位的動作,實際上並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實現,還需要老師指出和糾正才能確認正確位置,這就出現了身心不一致的情況。

這是因為人的後天行為習慣,在生活中通常沒有很高的精度要求。除了極少數職業能夠做到特定身姿的精確定位,絕大多數普通人從來沒有對自己的身體進行過精確的控制與定位。這樣,在打拳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連很簡單的動作都不能準確完成。當需要多個身體部位進行協同配合的時候,更是困難重重,甚至完全無法實現。

太極拳提供了一整套的訓練方案,循序漸進,逐步幫助人們重新建立身心一致的運動規則。

沒有身心一致的基礎,那麼在格鬥中,身體不能完全服從意識的支配,出現了或早或晚、或快或慢的偏差,不能形成有效的攻防體系,必然處處被動。

太極拳通過分解動作、放慢練習的速度,讓身體逐步適應由意識準確支配。正如網路流行語所說「讓身體慢下來,等等靈魂的腳步」,其實就是讓身心合一。

慢不是目的,而是實現身心合一的手段。當身體能夠在意識的支配下無偏差地運行在合理的軌道上,「沒有凸凹處、沒有斷續處,沒有抽扯之形,沒有提拔之意,渾然一圓」的時候,就可以逐步練習變換節奏。前提是身體依然能夠被意識準確支配和控制,不會出現變形和脫軌。就是常說的「快而不亂,慢而不斷」。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但是只有經過反覆打磨過拳法的人,才知道難點所在。太極拳與舞蹈對肢體控制的區別在於,太極拳的動作定位和軌跡要處處符合最佳的受力狀態,處處能夠進行有效的攻防,而且要兼顧動作的銜接和轉換。這個「道」就不是一個人一輩子能自己摸索出來的東西了。

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反覆糾正打磨,才可能有一個比較好的「架子」,這個架子是承載技術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可以說沒有經過系統訓練的人,就不可能理解和掌握一個門派的技擊規則。而套路就是一本完整的教材,幾乎承載了修習者需要掌握的全部重要規則。

只有通過套路養成了良好的身體姿態、良好的動作習慣、正確的攻防動作和合理的攻防策略,才能夠進入到攻防對抗的狀態。否則,尚未動作定型就會被對手破壞,養成錯誤的習慣,甚至那些讓你常常獲勝的「絕招」都可能是致命的缺陷,因為它們常常不符合太極拳的攻防法則。能夠分辨太極拳和非太極拳攻防的差異需要較高的太極拳認知水平,可以說「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初學者企圖完全在對抗中摸索出太極拳的攻防規律、養成正確的攻防習慣,可以說是異想天開。這已經是被淘汰的不科學的訓練方式,而不是什麼「秘傳」。

記住我的忠告,歧路雖然誘人,但是基本上是死路;如果真的有捷徑,會被踩成大道的。不要企圖另闢蹊徑,你認為自己另闢的蹊徑上,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前輩了,不要覺得自己比前人更聰明智慧,這種可能性跟你聰明到能推翻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概率差不太多。

太極拳這種身心合一,是以太極拳前輩的經驗智慧為基礎的,其合理性是通過歷代拳家實踐檢驗證實得到的。當通過修習太極拳,身心與前人的認識形成一致,這時你才會由衷的感嘆:

「太極拳只有一派,無二法門,不可自眩聰明,妄加增損,前賢成法。倘有可移易之處,自元明迄今,已數百年,如有可改之處,昔人亦已先我行之矣,烏待我輩乎?願後之學者,弗惟外之是鶩,而為內之是求。欲進精純,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細目,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誤傳誤,易失體用之真傳,以致湮沒昔賢之本意。」

言盡於此。

獨孤逸風

2016年9月28日第一版

推薦閱讀:

秘傳拳譜解密2 權成
跟這樣的師父練傳武有何利弊?
武術自選套路有存在的必要嗎?
心意把: 懷抱頑石把 權成
據我所知很多「國術大濕」對這套拳譜根本聞所未聞,他們有什麼資格自稱練得是「傳統武術」?

TAG:太极拳 | 内家拳 | 传统武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