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吃貨眼中的中國功夫和中華料理
伴隨80後成長的是港產電影,武俠,黃飛鴻和方世玉。電影中的功夫是每一個心懷英雄夢的少年都曾經幻想過的,八卦掌、詠春拳,十三路譚腿,這些名字只要是武俠迷自然都耳熟能詳,更不用提人人都知道的少林長拳和武當太極。
(圖片來源網路)
中國的疆域地大物博,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和自然環境影響著當地飲食和功夫的形成。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武術與飲食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關係呢?
北方文化核心的黃河中下游,氣候寒冷而乾燥。特別是隆冬季節,人在室外練武,難以抵抗凜冽的寒風,必須不停地、快速地甚至是激烈地跑跳,以激烈強勁的動作,增加人體的熱量,這幾乎是北方拳派的普遍特點。而北方的飲食也大多是大開大闔的麵食,整塊烹煮的肉類,就連烹飪手段也透著北方人的豪邁。
(圖片來源網路——勝亦勇水墨功夫武術插畫)
北方拳種的代表八卦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的拳術。它將武功與呼吸吐納溶為一體,內外兼修。注重身法的靈活,在練習中通過腳步的變換,改變敵我之間的距離及方向,避正擊斜,伺機進攻;出手講究隨機應變,發揮掌比拳和勾靈活多變的特性。
(圖片來源網路——勝亦勇水墨功夫武術插畫)
北京烤鴨的烹制如同八卦掌的精髓,講求內外兼修,神形兼備。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選擇品種名貴的北京鴨,在養鴨的過程中就要使鴨子肥育飽滿,在烤制時通過向鴨腹中吹氣的方式使鴨皮肉分離,這樣烹制出的烤鴨才能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里嫩。
黃河以北則是廣闊無垠的蒙古大草原,在草原游牧民族需要穀物、紡織品、金屬製品,當他們不能用和平手段來換取這些物品時,便常常採用掠奪的手段,衝突在所難免。
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中形成的北方文化具有堅韌樸實、粗獷豪放的特點。在這種的文化背景和民俗習性潛移默化影響下,北方拳種形成了舒展大方、動靜分明、發力順達的特點。
(圖片來源網路——勝亦勇水墨功夫武術插畫)
潭腿套路樸實工整,左右對稱,氣勢連貫。在攻防上,腿法多變,迴環轉折進退順暢。
譚腿始於北宋年間,據史料記載,遼、金的士兵在徒手狀態下更擅長「摔」和「拿」等技巧,這種技巧最適合近身搏鬥,而善於利用腿部攻擊的譚腿,當時恰恰是克制近身肉搏的最好功夫,於是就成了對抗游牧民族的實戰功夫之一。譚腿克敵制勝,名揚天下,因此在兩宋時期,江湖中學習譚腿的人很多。
(圖片來源網路——勝亦勇水墨功夫武術插畫)
最像譚腿的就是爆炒腰花。爆炒腰花為魯菜,與譚腿一樣發源於山東。以快刀切出花紋,工整對稱,以辣椒、蔥姜去腥,旺火爆炒,氣勢恢宏,出鍋後的腰花需要鮮嫩帶脆,味道醇厚。正是粗中有細,大巧不工。
中國南方的氣候、地理條件與北方迥別。南方江河縱橫,湖泊星羅棋布,為喜暖需水的作物生長和水生物的繁殖提供了優越的氣候條件。在這一帶生活的民眾,相對北方而言無生活之憂,而浩渺的江湖和瞬息萬變的天氣又容易引發他們的遐想。
在這樣的環境中形成的南方文化難免會有輕靈活潑、富於幻想的特點。就民風而言,南方一般敏慧、勁悍、輕飄、工巧。另一方面,南方人口密集,地少人多,這就大大壓縮了武術套路的活動空間。於是形成了拳打卧牛之地的南方拳派。
(圖片來源網路——勝亦勇水墨功夫武術插畫)
詠春即是南拳的代表之一,講求短手近攻、貼身攻防。詠春最出名的木人樁練習,正是在方寸之地,追求步法穩固,手法靈活多變。詠春拳要求不「沖身」,攻防轉變都要以維持重心為原則,避免因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對敵的平衡狀態。它還要求「守攻同期」,即當消解對方之攻擊時,在可能範圍內應同一時期發招攻向對手,這樣將會由被動變主動而達到後發制人。
(圖片來源網路——勝亦勇水墨功夫武術插畫)
廣式燒麥就如同詠春,以小籠屜為容器,以蝦仁、豬肉、竹筍為餡,水晶皮包裹。籠屜之中,蒸汽循環。入籠之前追求精巧,出籠之後滋味鮮美爽滑。作為早茶,即可當主食,又能當菜品,真真是「守攻同期」。
自古以來,中國武人的最高追求是以武止戈,以「制止侵襲」為導向,武人所行的抱拳禮,以代表德行的左手包住代表勇猛的右手,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中國廚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則是以食為和,各式食材在釜中各呈其味又相互融合。希望我們永遠生活在以和為貴中,願天下永不動武。
ps:本內容純屬娛樂,有習武專業人士感到不適請勿介意。收聽語音版關注春播chunbo-com訂閱號,背景音樂酷到沒朋友
推薦閱讀:
※如何煉谷化精?如何後天養先天
※如何把武學與藝術(或者生活 )積極的聯繫起來?
※空手道為何又稱「唐手道」?唐手在中國已經失傳了嗎?
※現在世界上有多少巴西柔術紅帶,中國有幾個巴西柔術黑帶?
※武術里的敗勢招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