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關係痛苦的根源:缺乏界限感

2016-09-11 實用心理學

關注我 ▲ 陪伴你

適合閱讀對象:

所有人

尤其是家庭中個人界限意識不足的人

關注的問題:

界限感是什麼?

我們大多數家庭的界限感是一種什麼樣的現狀?

沒有界限感會導致什麼樣的影響?

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這三件事已經清晰劃分了我們自己的界限。

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

別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強加干涉,也不應該干涉;

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傘出去,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就得學會簡樸生活。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時,常常把自己的事託附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在這個個性彰顯的時代,依然有不少的父母不尊重子女的意願,左右兒女的戀愛和婚姻,令兒女或選擇孝道,卻獨自品嘗痛苦和遺憾;或堅守愛情,卻在愧疚中掙扎;或左右為難,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

這些都是誰惹的禍?這是我們長久以來模糊的界限感惹的禍。就如心理沒有斷奶的孩子,既有獨立的願望,又有著與母親分離的深深的恐懼,同時很難形成對事物的判別,常處於兩難狀態。

中國是一個重親情和聯結、但缺乏界限感的社會。記得小時候,從城市返回農村的父母因習慣了關著院門,而遭到鄰里非議,因為,鄰裡面對關著的院門,他們不能象走進自家院門一樣心無界蒂,院門這個界限令他們很不舒服。

如果界限感僅限於物理上的個人空間或家庭空間的話,隨著社會對個人隱私的日益尊重,我們大多數人的界限感已經大大增強。但是對於心理層面上的個人空間和家庭空間,很多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這種模糊的界限感引發了人際關係中的太多的痛苦和無奈。

同時,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時,很難感覺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然而,猶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經歷不同,讀得書接觸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統就會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有千差萬別。

如果一個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會意識到這種不同,並尊重這種不同。

但如果一個人界限感模糊,面對這種差異,會非常痛苦,於是開始抱怨和不解:

「你怎麼這麼辦事?」

「你憑什麼這樣對我?」

「你怎麼竟有這種想法?」

「你的想法好奇怪!」

我們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當一個孩子自己跌倒,本應該自己爬起來,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卻看著心痛,立刻過去扶起,其實,善良的父母們已經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愛中開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長大,有能力獨自上學,但因為界限模糊,孩子仍然認為那是父母的事,於是父母背著孩子的書包,早送晚接,風塵僕僕。

孩子慢慢成年了,獨立意識開始強化。孩子覺得上什麼學校是自己的事,和誰談戀愛是自己的事,嫁給誰,娶誰是自己的事。但很遺憾,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於是,孩子一邊大聲宣告「戀愛婚姻是我的事」,一邊把找自己做的工作、買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

於是父母在這種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覺得「你的高考志願是我的事,你的戀愛婚姻是我的事」,於是開始衝突,於是開始痛苦。

在我們國家,關乎高考志願、戀愛婚姻這樣的大事,也不僅僅是父母的事,還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關切似乎全是他們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幫助,一份關心,但卻是害了孩子。因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更多是把自己當成了那個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戀人當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後把自己的意願拿出來,努力的充滿熱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見最終得以實施。

結果是: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戀人互動。每天計較著我愛你多些,還是你愛我多些。

結果是: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同事互動。本不應該自己承擔的,卻不會說「不」,本應該自己承擔的,卻又常常把責任推給他人。

結果是: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於是他或她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自己的孩子互動。

如此繼續,會造成很多代際傳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劇的輪迴,關係成為一種痛苦的糾纏。

所以,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才是我們從現在應該開始做的事情。

作者:王梓恆

本期其他文章:

? 心遊記丨自卑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學會「軟抱怨」,關係更親密

? 測試:你的人生中有貴人嗎?

推薦閱讀:

1000本拖延症書籍都救不了我們
所謂「說走就走的旅行」與普通旅遊的不同之處到底在哪?
一到晚上就抑鬱怎麼辦?
追星和偶像崇拜是什麼心理?
胖真是因為又饞又懶嗎?破除 3 個嚴重誤解,顛覆你對胖子的看法 | 女神進化論

TAG:心理 | 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