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歪曲及其對治
02-10
認知歪曲及其對治 | 李孟潮
原創 2016-09-05 李孟潮 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認知歪曲及其對治文 | 李孟潮1、認知歪曲的概念 認知療法是美國心理治療界的主流療法之一。其心理病理學的觀點有三個要點:(1)一個人早年的經驗形成和維持此人對自身(self)的信念,這些信念被稱為圖式(schema)或者核心信念;
(2)為了支持或者保護這些圖式,個體又發展起一套套的有關自身和世界的規則和假設,這些規則和假設被稱之為中間信念。 (3)中間信念和核心信念進一步發展,形成一些思維習慣。這被稱之為自動化思維或者自動想法。比如說,一個女孩生活在從小重男輕女的環境中,這樣她形成的圖式就是「我是沒有價值的。」,而她會形成的中間信念就是,「我必須努力奮鬥,男孩是我的競爭對手,如果我不能很優秀別人都會看不起我」,而當她在愛情婚姻中,和男友爆發一次爭吵後,就很容易出現這樣的自動想法,「他看不起我」,「他否認我的價值」,「他不愛我」等等。自動化想法在某些情景下被促發後,會自動自發產生的,從腦袋裡自動跳出來的。認知療法的創始人之一阿倫·貝克之所以發現了自動化想法就是因為當初一位患者告訴他,她一邊在抱怨貝克對她不好,一邊卻在不斷地下意識中不斷譴責自己對貝克醫生的憤怒。自動化想法有時候會造成很多苦惱,有些是不符合事實的,這些造成人們苦惱和不符合事實的自動化想法就被稱為認知歪曲(cognition distortion)或者叫做功能障礙性思維。認知歪曲是認知療法中一個核心概念。阿倫·貝克(Aaron Beck)認為,認知歪曲是一種思維的錯誤,它造成了人類處理信息過程的困難,最終導致了心理障礙。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歪曲的認知系統是通過童年學習經驗形成的。而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歪曲的認知系統則是進化形成的,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的安全感。(Gilbert,1998)所以歪曲的認知系統實際上是為了保證人們獲得安全感而付出的代價,對於某些童年經歷過多的心理創傷的人來講,這種歪曲就會更加的強烈和固執。貝克在1967年的時候定義發現存在6種認知歪曲,後來伯恩斯(David Burns)和貝克一起發展了認知歪曲的種類,總結了十種認知歪曲的種類(Brns,1980,2006),分別是:1.全或無思維;2.過度概括;3.精神過濾;4.優勢打折;5.妄下斷語;6.誇大與縮小;7.情緒推理;8.應該陳述;9.貼標籤;10.責備。(具體見後附2)這十種認知歪曲是比較經典和全面的認知歪曲的種類,也有其他認知治療師如Freeman等們發現了其他的一些認知歪曲的模式,如自我價值的外化(externalization of self-worth), 比較(comparison),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等。(Freeman& DeWolf,1990; Freeman & Oster,1999)首先,心理治療師需要和來訪者花費1-4次的時間來了解來訪者面臨的問題是什麼,他期望心理治療如何進行,以及來訪者適合哪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這個過程就像醫院裡醫生下診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來訪者和治療師建立起一個友好、合作、信任的關係同盟。
然後,如果治療師推薦使用認知療法並經來訪者同意後,就開始一個認知療法的過程。不管什麼種類的認知療法都會涉及到功能障礙性思維記錄(DTR)這個工具。(具體見附1)在功能障礙性思維記錄中,濃縮了認知療法的十多種技術,這些技術的重要目的就在於讓來訪者對其苦惱之時的痛苦的心路歷程進行一個細緻的觀察和剖析,通過一些提問來啟發來訪者,看他是否能夠出現比較成熟的思維模式。治療師會和來訪者制定來訪者的回家要完成的各種有利心理健康的活動(家庭作業),這些作業包括體育鍛煉、閱讀自助書籍、和人交往,以及每天都完成對負性情緒的功能障礙性思維記錄,完成這些作業大約都用1個小時左右。最後,如果經過1個或幾個療程的治療,發現來訪者求助的問題緩解,也掌握了這一套認知技術可以自我調節。治療師就開始和來訪者商量治療的結束,整個治療療程根據不同情況和來訪者要達到的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持續10多次到數百次會面不等。 除了功能思維障礙性記錄所包含的這10多種技術外,認知療法還有很多將近100種其他的技術。特別是最近20年來,認知療法界吸收和整合了很多佛教的技術進入自己的治療體系中。尤其是南傳佛教內觀,經過改造和簡化後已經成為新一代認知療法的核心技術成分。(西格爾,威廉姆斯,2008)3、討論飲食性疾患的患者無一定的沙盤圖像,依筆者的經驗,常見將自我形象投射在沙盤上。例如厭食症(anorexia)患者正向的身體形象常以長頸鹿、鶴、紅鶴等瘦高的動物呈現,負向的則以鴕鳥、駱駝等動物呈現。實例個案D有不斷反覆拒食與暴食的行為,她將自我形象投射於睡在床上的豬。實際生活中佛學和心理治療的結合點越來越多,很多心理治療師本來就是修行者,現在越來越多的心理治療師也皈依佛門開始修行,而佛門弟子也開始不斷接觸心理治療,從中吸取營養為傳法所用。相信這個相互影響的過程中最終會對心理治療的革新和佛法的傳揚產生更加積極的結果,正如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的。
推薦閱讀:
※如何改變潛意識層次的思想、畏懼?
※這幾個心理學小知識,讓你的生活更有意思
※認知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中,fMRI 技術和 EEG 技術的優缺點分別是什麼?各適合哪個領域的研究?
※作為一個易性癖患者 我該怎麼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