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動作模式
整天看健身教練說「你這動作模式有問題,要改善一下」,那麼,動作模式到底是什麼鬼?難道只是教練們用來裝逼的一個含糊不清的詞嗎?
在我的教學中,我把動作模式細分為以下幾個模塊:
0.準備
1.呼吸2.動作技術3.發力鏈條
4.心理活動X.雜項
大部分教練所說的動作模式一般指的是第2條——動作技術。
我用我的學生小六的深蹲舉例,逐條說一下。
0.準備
準備包括你在正式訓練前做的一切事情,首先至少得有個訓練計劃,然後要準備好深蹲架、杠鈴、相應的重量(廢話),還包括進行熱身、解除關節限制,包括是否打鎂粉,甚至包括吃喝補劑(非必需),也包括走向深蹲架、進杠、出杠的過程。
小六入杠之後先調整左右平衡,出杠之後會在四步之內調整至最佳深蹲站距,這個站距自然也是早就設定好了的。
1.呼吸
呼吸很重要,無論是上吸下呼、上呼下吸、還是瓦氏呼吸,都要使用固定的方式。至於腹式呼吸,更要進行專門的訓練。
小六在出杠前會腹式呼吸吸滿一口氣,出杠後換氣,準備下蹲前再次腹式呼吸吸滿一口氣。
2.動作技術
這個是最複雜的部分,也是我一般在教學上花費時間最多的部分。訓練目標不同,身材比例不同,都會影響使用的動作。
我根據小六的目標為他設計的動作是,
握距為66cm左右(兩個食指之間)
使用低杠位0.9倍髖寬的站距腳尖打開幅度在10度左右膝蓋指向同腳尖一致重心始終維持在足中勻速下蹲快速蹲起核心、背部始終保持收緊……
還有更多細節不在這裡講。這些細節,統稱為動作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小六將使用同樣的動作技術進行深蹲訓練,「同樣」指的是——每一個細節都相同。
3.發力鏈條
在力量訓練中,往往都是全身發力。
由於人體的生理結構限制,全身的肌肉不可能同時朝一個方向發力,想要達到最高功率,必須要建立一個發力鏈條。
想像鐵軌上有3個首尾相連的火車頭ABC,第一個火車頭A上裝著滿滿的貨物,另兩個則是空的。
如果3個火車頭在一瞬間同時啟動向左行駛,則A在1秒內做的功為M;如果火車頭C先啟動,撞到B使B發生位移的一瞬間再啟動,A再在發生位移的一瞬間啟動,則A在1秒內做的功為N。
哪種方式在1秒內做的功多一些?
自然是N>M。
舉的例子不太嚴謹,但相信你能明白我的意思。
到了深蹲當中,有訓練經驗的你可能會說,應當做到膝髖並伸。但是其實那只是看上去的樣子,具體的發力鏈條會隨著動作技術的變化而變化。
若動作技術不變,則發力鏈條也不變。
4.心理活動
這一點的重要性被許許多多的教練都忽視了。
平常訓練時,我跟小六說:你進杠後,把動作技術的每個細節在腦袋裡從上到下從頭到腳的過一遍,包括頸椎,手腕,雙肩,雙肘,胸椎,腰椎,腹部……想想這些部位都應當處於什麼狀態;蹲下的時候,想像你扛的是整個世界——一定要穩,否則地震;蹲起的時候,想像你屁股裡面點了炸藥——恨不得能跳起來才好。
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每次訓練時可以集中注意力,不至於因為思緒的分散導致訓練效率降低,同時還能不斷的加深動作模式的養成。
X.雜項
之所以加上X的編號,是因為這一點相對來說重要性要小一些。比如我讓小六在深蹲時做出的是眉頭緊鎖的深邃表情,
就像在說「看個毛啊」一樣。
又比如,我不會讓小六在每次深蹲都喊出來。
再比如,小六測極限是戴腰帶的,但平常訓練是不戴腰帶的,而護腕則是從來不帶的。
小結:0~X全部加起來就可以稱之為一個動作模式,也正因其複雜性,所以在我看來一千個訓練者就有一千個動作模式,但在不過分追求細節的情況下,是可能出現兩人使用同樣的動作模式的。
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完整的動作模式,並多次重複它,這是將訓練效率最大化的必要步驟。
另外,學生在學習動作模式的時候,多少會沾染教練的個人風格,我不認為這一定是壞事。
註:本篇文章是我對自己教學思路的總結,觀點僅供參考,不針對本篇解釋任何問題,謝謝。
更新:
Gabby老師:淺談動作模式(續)相關閱讀:
怎樣練就最標準的健身動作?
深蹲,硬拉,卧推重量的提升取決於什麼?哪些因素?
時不時的練習俯卧撐是否力量會增長?
太極拳、易筋經等,所謂的意念與內勁是科學的嗎?還是心理暗示範疇,或者屬於有氧運動的一種??
推薦閱讀:
※如何建造一個家庭健身房?
※下圖深蹲動作是否正確?
※三大項代表了什麼素質?
※如何評價2017全國力量舉聯賽 (CPF)各地分站賽?
※傳功05:勘破硬拉的生死玄關(傳統硬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