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摘下濾鏡 ,「亂」談小生的格局與發展(夏)

小引

正值娛樂圈的多事之秋,各大網路論壇的風向可謂瞬息萬變,各色怪力亂神的言論層出不窮。真是問世間粉絲濾鏡為何物,直教人不能看清偶像本色!

故特作亂談三兩段,各位粉絲及看客捧個人場即可,切莫太過用情至深。

-- 夏優季、世界和另一個你

第一章 出身

心理學中,有印刻現象這一種說法。沿用至影視圈,就是一位茅廬的新人演員留給觀眾的第一印象。更重要的是,留給今後應該如何定義他/她的業內們的第一印象。

畢竟,在緊隨其後的一段時間內,關於這位新人的待遇與後續的資源,都將圍繞著這個「第一印象」展開。

在此,作者僅整理出一份主觀的等級列表,作拋磚引玉之用。

無論這個表格嚴謹與否,各位都不妨摘下濾鏡,看一看你的偶像留給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怎樣的。

這位出生於1996年的「星女郎」,正在通過電影上映前後的多場時尚活動,紛至沓來的商業大製作資源,質量尚可的廣告代言和接連不斷的雜誌封面,身體力行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 一位演員「出身」的含金量,也許不能夠決定他/她發展的高度,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他/她發展的速度。

無論魚龍混雜的網路論壇中,有多少網友們對她投去不屑和嘲諷,作者都必須客觀地承認,在同期的女演員中,林允是猶如安裝了火箭助推器一般的,一騎絕塵的存在。

幸運如湯唯、倪妮、周冬雨、春夏、林允之流,或多或少的憑藉著導演和作品的「東風」,空降為同期演員中的一線,免除了開疆闢土的勞苦。即使後續的影視之路走得並不出彩,也會是難得的順風順水、四平八穩。

當然,談到演員的「出身」,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不可思議」的90後——吳亦凡(Kris Wu)。

與發跡於內地娛樂圈,且依傍於國內主流影視公司的幾位同期的男演員不太相同,吳亦凡成名與韓流男子組合,所在的經濟公司也一直致力於打造偶像歌手。

而且,從迄今為止,該公司sm在演員塑造方面最成功的作品——李允熹來看,培養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演員似乎不是他們的專長。

幾年的韓流偶像生涯,從表面上看,帶給吳亦凡最大的收穫,就是數量可觀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

但,人氣能夠轉化的資源在質量和數量上,一直都是有限的。關於這一點,中國的娛樂圈從來就不缺少實例,相信以後也不會缺少。

因此,當作者看到他將成為徐靜蕾導演的新電影《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的男主角的新聞的時候,其驚訝程度(僅供類比,無意冒犯),無異於你們中的一部分粉絲,聽到「某一位前隊友將與高圓圓一同出演張一白導演的愛情電影」所帶來的震驚……

What an amazing boy!

平心而論,吳亦凡作為演員的「出身」,實則要高於他留給大眾的韓流偶像的印象。作者私以為,這也是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各大網路論壇層出不窮的後台論和背景論的部分緣由。

至於吳亦凡究竟擁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被徐靜蕾導演,乃至是之後的管虎、周星馳、徐克、呂克貝松導演啟用,作者就不在這裡妄下定論,只送上對他今後的發展最真摯的祝福。

演員的「出身」雖然重要,但前有雙冰的「英雄莫問出處」為先例,後有「舉於小熒幕」的男演員和可畏後生們的奮起直追。作者本人態度的還是那一句話——一位演員「出身」的含金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他/她發展的速度,但是不能夠決定他/她發展的高度。

「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更勝富春江。」

作者本人,一直都期待著下一位、下下一位、下下下一位……或者說,是很多位,能夠讓中國影視再一次生機勃發的傳奇明星們的誕生。

第二章 資源!

在漫無邊際的長篇大論開始之前,作者希望各位看客能夠帶著「我之砒霜,他/她之蜜糖」的心理,來看待所謂的「好資源」和「壞資源」。

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凰權》,一部以女性為中心的古裝偶像電視劇。這樣的資源,按照之前毫無根據的爆料,如果女主角最終確定為劉亦菲,作者會送上一聲嘆息。但女主角最終確定為劉詩詩,作者則會送上一句「恭喜」。

究其原因,作者個人認為,劉亦菲主攻電影市場的路線一直很明確。對於現階段的她來說,最迫切的資源,也應該是一部能夠幫助她突圍的電影——無論是在商業上,還是在口碑上。是譬如《滾蛋吧!腫瘤君》之於白百合,《刺客聶隱娘》之於舒淇那樣的電影。

很顯然,《凰權》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更何況,劉亦菲的手上,還擁有比辛迪加影視出品的《凰權》更好的籌碼,阿里正式進軍影視行業的試驗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當然,阿里信心滿滿,捧在手心裡精心呵護的「小女兒」,會帶給她的「父親」怎樣的一桌「滿月宴」,感興趣的看客可以關注一下電影上映前的「大師們」的票房預測,以及電影下映後的最終票房。

和劉亦菲不同。

劉詩詩的路線一直都穩定在電視劇界。即使偶有電影作品上映,也不妨全當做給粉絲們換一換口味的福利。

但電視劇界也從來不是一個舒適的溫床。下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新人演員生冷不忌地接戲,渴望立足;上有周迅、范冰冰、孫儷等人攜製作精良的電視劇作品回歸。

夾在中間不上不下的演員們既無法為了曝光率貿貿然接戲敗壞口碑,又不甘心放棄女主角的頭銜,在大製作中為影后視後們當綠葉。

其能夠選擇的資源,範圍自然就被縮小了。

因此,《凰權》這樣一部主打女主角的中等製作的電視劇,自然容易成為主攻電視劇市場的流量小花們垂涎的目標。

言歸正傳。作者冒著被兩家的粉絲混合雙撕的可能性,對一個八字還沒有一撇的資源如此「認真」地進行分析,不外乎是想讓各位看客在作者開始思維發散之前,明白一個在開篇就提到的淺顯的道理——資源,在各個演員之間,一直都是「我之砒霜,他之蜜糖」的存在。

其原因,作者主觀認為有二:

第一

主流的資源,一直都是從頂端開始,以遞減的方式層層流逝。不過既然是流逝,就意味著有人掌握著優先篩選這些資源的權力。

不同於一些明星的團隊在聽到風聲之後,選擇利用營銷號或者粉絲為明星的資源競爭造勢。

一些姓名頻繁地出現在以「招商廣告」、「立項計劃」、「廣電備案」為標題的文件中的他們,才是導演、製片方和投資商們默契地殷切著的最佳人選。

而被他們以檔期、興趣、題材等為理由推拒的資源,有的會因為總總原因被擱置,但更多的資源,會繼續向下游流去,成為他人的「蜜糖」或急於果腹的「食糧」。

金字塔結構的娛樂圈,一直都是一個殘酷而且勢力的存在。

假若身居高位的肉食者們也因為飢餓而陷入了焦灼,紛紛選擇了吃回頭草。那麼原本緊隨其後,能夠沾得一點葷腥的僥倖者們,將陷入的是更加惶恐的資源饑渴。

中國現如今的電影市場,已經用它冰冷的大盤告訴我們,一場殘酷的淘汰賽已經開始。其中,一位主流電影圈的小生回歸電視劇界,就是最好的警醒。

第二

在第一點中,作者主觀的從縱向論證了資源好壞的相對性。接下來,作者會繼續主觀的從橫向論證資源好壞的相對性。

在胡言亂語開始之前,作者想讓各位看客思考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才是存在與同期演員中的好資源?是《地獄戀人》之於井柏然?是《西遊·伏妖篇》之於吳亦凡林更新二人,還是盛傳的華誼見面禮之於李易峰?(僅僅為同期中的資源討論,作者無意捆綁)

是名導坐鎮?是獲獎有望?還是票房豐收?

這些,在作者本人看來,都不是,更貼切的說,是不應該是,一位演員挑選資源的決定因素。

畢竟,粉絲可以戴著濾鏡看偶像,認為他/她是同期中最優秀的存在,值得所有出挑的資源。

但明星和他/她的團隊,卻不能夠有濾鏡。除卻路線與契合度的問題,明星本人的資質能否順利地吸收和轉化這一資源才是判斷其好壞的立足點。

「戲紅人不紅」除了可以用於感嘆一位好演員的鬱郁不得志,還可以用來諷刺一位明星的「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江湖中流傳許久,但一直「只聞其聲,未見其人」的「四大名餅」,在作者看來,對於線上的許多流量明星們,是「砒霜」遠大於「蜜糖」一般的存在。

在此,作者不妨以一立案便顯得眾「餅」色形不佳的《繁花》為例

作者曾經慕魯迅文學獎之名拜讀過此作。雖觀後有言過其實之感,但對於改編成為電影,《繁花》較同為海派小說的《長恨歌》,給了導演更大的發揮空間。

小說《繁花》以男性視角展開,所描述的是被作者縮小在了「十里洋場」這一舞台中的,花花世界的百態。

小說中的幾位主角,大多是內心精明勢力而行為又粗俗不堪的。要演出這種眉飛色舞的市儈之感,除了周立波和大鵬等少數人自帶相貌優勢,對於長相頗為斯文的梁朝偉都是一種演技上的挑戰。

自然不必說一向不以油膩和粗俗形象示人的小生們。

作者曾經私以為,以王家衛導演一貫的用人習慣,和《繁花》的原著為參考,不會有太多的人覬覦這樣資源。但很顯然,微博和百度搜索隱晦的關聯詞,和時不時的繪聲繪色的爆料,讓作者覺得自己還是低估了粉絲(團隊?)濾鏡的厚度。

無論是粉絲們因為盼望著偶像「一飛衝天」的急切心情也好,還是羅普大眾的胡亂聯想,人云亦云也罷。作者都對此表示理解。畢竟王家衛這三個字,不單單於明星,不單單於粉絲,甚至於苛刻的影評人和盲目抨擊國產電影的崇洋媚外者,都是「地位」、「格調」、「獎項」最精鍊的凝結。

「我之砒霜,他之蜜糖」

王家衛對於鞏俐、梁朝偉、張曼玉、金城武、章子怡等演員來說,是被挑選的幸。但是於張國榮、木村拓哉、王祖賢、董潔等演員來說,是留而不得的命。

對於羅普大眾來說,是以膠片作畫的另一種藝術家。但是對於投資方來說,是《一代宗師》變為「一代失蹤」。

對於粉絲們來說,是日夜祈求的合作對象。但對於他們的偶像,很大程度上會是殘忍的「一剪沒」。

本無意提及《繁花》這部電影。因為在作者心中,這不太會是一個能夠下流的資源。反觀《法門寺密碼》著實為生花可期!之於鹿死誰手,在關於電影更進一步的信息出現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數。

但作者竟然還如此認真的分析,現在想來實在可笑!

不過粉絲圈子中的浮躁之風日盛,不妨就以此作為部分粉絲對此類資源如饑似渴至「不辨偶像本色」的提醒。

青史名垂的佳作難得,但轉化不當容易傷身、傷心、傷前途!

但長留人心的角色易塑造,只需要演員努力、上進、磨演技!

One Step At A Time.

不要比他/她先規劃,不要比他/她先挑剔,不要比他/她先浮躁,更不要比他/她先放棄!

畢竟,對於每一位明星來說,更好的資源,永遠在前進的路上。

這算是我對於線上生花的粉絲們,在此章節的結尾之處,善意的提醒。

首先恭喜某位最近熱度很高的男明星在昨日又斬獲一個代言——潮流朝聖地I.T和美國運通公司的合作。

其實在初看到消息的時候,作者以為以美國運通公司的歷史地位和I.T在潮流界的影響力,請一位明星在合作儀式上為其造勢即可。不過結果一出,作者發現自己還是低估了這位Fashion Icon 的地位,同樣也低估了他在合作者眼中的定位。

Cashback Card的主要針對人群應該還是一些潮人、時尚買手和明星。啟用這位明星作為代言人,一方面是渴望利用其影響力拓寬普通民眾的市場,一方面也是對於他Fashion Icon身份的一種承認。

換一句話說,就是在時尚潮流領域中,他是明星心中的明星。這是來自潮流品牌的認可,比一些所謂的「時尚博主」長篇大論的分析,更加直觀。

第三章 大數據時代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科技發達,信息流通,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生活也越來越方便,大數據就是這個高科技時代的產物。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赴台演講中就提到,未來的時代將不是IT時代,而是DT的時代,DT 就是Data Technology數據科技,顯示大數據對於阿里巴巴集團來說舉足輕重。

——來源·百度百科

既然有看客指出「數據」和「大數據」還是存在出入的,那麼還請各位將此段文章的重心放在「大數據」上。

不去管被一些分析師們定義得天花亂墜的「大數據」,就以百度百科中所提到的阿里巴巴公司中,能夠獨當一面的「長子」——淘寶網為例子。

相信任何一位使用過淘寶網的用戶都會對「找相似」「為你推薦」等貼心的服務表示讚歎,其實留心觀察,不僅僅是這幾個單元,可以說幾乎是整個淘寶網的界面,都是更具你最近的瀏覽記錄生成的。

這就是「大數據」的最直觀的存在——通過收集在線人數的各色信息,對擁有共同特點的人群進行分類,在對其數據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和概括……層層遞進,最終達到「私人訂製」般的效果。

根據一些吧友們的科普,作者個人認為在粉絲圈子中盛行的「數據」,大概指的就是粉絲的人數和活躍程度吧。不可否認,的確是有一些廣告商願意使用這種免費的數據,但是更精明謹慎一些的廣告商會使用脫水,甚至是人工脫水的數據,其實這樣會更加接近真實的情況。畢竟一些主流門戶網站的現狀大眾都是有目共睹的,由它們營造出來的網路「數據」,真可謂是一片汪洋大海。

粉絲們口中的「數據」,在作者看來,是更接近於的商業模式中「蒲公英模式」一般的存在。

即數據以何種速度進行其所能達到的最廣泛的傳播。

傳播的效果所形成的圖形,類似於平面幾何。

而部分廣告商看中的,也正是其蔓延廣度的背後,所帶來的,類似於「六度分離理論」般的效果——除去將粉絲轉化成為其潛在的消費者,更是利用粉絲效應達到宣傳的根本目的。

其中一位的評論摘錄於此,作者不作評價:數據的傳播體現在傳播深度上,雷朋廣告一播出傳播層度27層,這是什麼水平?參考下天后離婚是14層,各種社會新聞的傳播層度最深的案例是22層,大事件平均深度是17層左右,而經過614之後的榮耀花絮達到了驚人的30層。

而大數據擁有比數據更加廣泛的來源——搜索軟體、社交軟體、購物網站、視頻網站、、、甚至信用卡消費記錄。

和更加多樣化的提供群眾——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興趣愛好、、、甚至不同國籍。

好不誇張的說,在當今社會,只要有互聯網的存在,就必然會有大數據的產生。

大數據之於平面幾何般的「粉絲數據」來說,更像是有有深度、有容量的立體幾何。

談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作者在無意間發現的,引人發笑的言論——有部分網友,將淘寶網中盛行的「吳亦凡同款(仿款)」作為諷刺其「代言」山寨產品的依據,大肆取笑。

但在作者看來,此風向就如「范冰冰」與「冰冰霜」,不正恰恰是其握有「大數據」的典型代表嗎?能夠掀起「同款」的風潮,先不論山寨與否,就已經是明星在影響力上的勝利!

這是比起微博的轉發量和點贊數量,更加的寶貴的存在。因為,它是在真假難辨的數據中,粉絲和團隊攜手投放的煙霧彈里,代表千千萬萬「大數據」的提供者們,喊出的響亮口號——我,願意因為某一位明星買單!

其實,「大數據」的提供者們很單純。

無論哪一個明星,於粉絲之間掀起了何種風浪,但在千千萬萬的路人之中,結果只會是——帥帥帥!/美美美!買買買!

對「大數據」感興趣的看客們不妨可以看一看一個TED的演講

標題是「如何利用大數據做出正確的判斷」主講人為Sebasstian Wernicke

入門級的視頻,淺顯有趣。

第四章 主觀談演技

隨著七夕檔的臨近,一些線上小生們的作品陸續上映,自然免不了在網路上掀起新一輪的比較和討論。

其中,最受關注的,必然是一眾小生們的「演技」。

在此,作者響應時代的召喚,暫時歪一歪樓,跟風簡單地扯一扯,作者對「演技」的一些淺薄的看法。

其實,「演技」這個詞,在作者本人的眼中,一直都是主觀而唯心的存在。

如果說「電影」是一張英語試卷,且客觀題是題材、導演、編劇、演員……那主觀題就是手法、剪輯、劇情、演員的發揮等。

但如果將「演技」比作一張試卷,作者認為它更像是一張語文試卷,除去鏡頭感和台詞等寥寥無幾的「客觀題」,剩下的幾乎完全是演員對角色的揣摩、解讀、把握和演繹的主觀題。

作者之所以做此比喻,是因為作者也主觀地認為,無論是殿堂級的導演,專業的影評人,功成名就的演員,微博認證的「獨立影評人」,一眾營銷號,還是時常把「演技」掛在嘴邊的觀眾們,其實都無法就一位演員的眼神、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制定一個嚴格的、有關其表達方式和表達深度的量表。更不必說,再按照此量表規定的標準,對電影進行一幀一幀地鑒定與評分,並最終求出「演技」得分的總和。

以作者的角度看,來自觀眾、營銷號、自證影評人,甚至是專業的影評人或演職人員的,所謂關於「演技」的好與壞的評價,其實都應該被解讀為「我認為演技差」,「我認為演技好」更為準確。

區別只不過是觀眾容易人云亦云,主觀得很隨意;

營銷號和自證影評人或受利益驅使,或為博取關注度,主觀得有目的;

專業影評人或演職人員由於經驗的積累和職業道德的要求,主觀得更權威。

三者相較,專業影評人和導演、演員的評論顯然主觀得更具有參考價值。而這,也就是獎項對於一位演員的意義——獲獎,意味著獲得了專業人事的主觀認可。

但,也只是主觀認可而已。

借用韓劇《Assembly》中的一句台詞——國會的禮節和世間的禮節沒有什麼不同。

電影界的禮節,和世間的禮節也沒有設么不同。

Xavier Dolan,這位年27歲的加拿大導演,在第六十九界戛納電影節上,憑藉新作《只是世界盡頭》第五次在此電影節上獲獎。

但隨之而來的,是大眾和媒體對評審團將獎項頒發給場刊低分影片的大面積的質疑。

而獲得最高評風的電影《托尼·厄德曼》,則根據小道消息,很有可能因為評審的主觀原因,與獎項失之交臂。

更有甚者指出,是評審團的組成導致了「不公正」的局面的出現。

因為評審團中的九位評審,有兩位表示出了對Dolan的欣賞。

圖被吞。

而剩下的七位評審中,有五位是容易被導演左右的演員。

註:以上內容提煉自《原來全世界最逼格的電影節也有潛規則》這一文章。

作者提及僅為舉例,本人不對這件事情,也沒有資格對這件事情進行評論。

但有一點,作者私下認為,Dolan的作品之所以頗受戛納的青睞,頻頻獲獎,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其新巴洛克主義的電影風格,暗合評審們的法國主流電影審美。(Dolan的表現手法與幾位戛納電影節的獲獎專業戶和很多優秀的法國導演如出一轍)

作者以Dolan為列,只是為了論證「即使是最具權威的專業的評價,也任然是主觀的評價,容易受到一些認為因素的影響」這一論點。

既然個體對「演技」的評論均始於內心的主觀感受,就必然存在影響其傾向的因素。

其中,「刻板印象」與「要求特徵」是作者心目中的兩大主要主要原因。

「刻板印象」一詞,百度百科對其的解釋為: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實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實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徵,而忽視個體差異。

觀眾對於明星,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明星,或多或少都存在著能力不足的刻板印象。昔日的港台四大天王與樂壇才子們,也是頂著一路的質疑,披荊斬棘,最終榮耀加身。

作者認為,人天生就具有證偽心理,因此關於明星的刻板印象一經形成,挖掘或者製造一些缺陷,甚至是一些無傷大雅卻怪異的癖好,都會令一些人感到滿足。許多網路八卦論壇,就是倚靠著這如此這般的心理最終成型的。

因此,被粉絲們眾星捧月,被團隊修飾得完美無缺的線上小生們,自然首當其衝地成為他們「證偽」的主要人選。

在這裡,作者僅從個人角度出發,舉一位本人認為深受「刻板印象」影響的明星——吳亦凡為例。

而作者之所以選擇這他作為「刻板印象」最顯著的例子,是因為在所有被質疑「演技」的線上小生中,吳亦凡的演技,非常不巧的是受到過最多專業人士的肯定甚至是褒獎的。

在此作者就不一一贅述,僅截取兩位較權威的專業影評人,對其表現的評價。

周黎明 微博上的評論:《有一個地方》讓我以為吳亦凡只會裝帥不會演戲,《老炮兒》改變了這個看法。他跟馮小剛最後一場戲,他居然能hold住,不簡單,我看片時真希望他倆從那個點開始,再來幾個回合,應該非常精彩。

Derek Elley 對老炮兒打出9分好評(滿分10分),更誇讚「小爺兒」吳亦凡表現令人印象深刻,表演收放自如。Derek Elley 在《亞洲電影資訊》點評中直言對吳亦凡的喜愛,不僅稱讚吳亦凡的表演給人深刻印象,更盛讚其演技很棒,收放自如:「從一個兇狠的有著特別髮型的壞小子形象到孩子般不情願但又不得不尊重張涵予的那種帶點固執的形象,吳亦凡都能自如切換」。(因為圖片被吞,只能換成文字)

雖然專業影評人、導演、演員對於吳亦凡演技的評價也僅為主觀。

但還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比意味不明的營銷號和自證影評人更加有力地證明——這位出道時間只有兩年的年輕演員的演技,並不如人云亦云般的惹人發笑或令人尷尬。

「人氣偶像」、「外貌上佳」、「氣質冷漠」。

可以說是觀眾對吳亦凡普遍的刻板印象。

而在大眾眼中,與這些印象緊密相連的,往往就是「花瓶」、「面癱」、「演技尷尬」等等的負面標籤。

在作者看來,對於很多明星來說,外貌是他們獲得各方青睞的利器,人氣是他們爭奪資源的助力,曝光率是他們維持熱度的手段,但同時這三者也成為他們扭轉大眾刻板印象的最大桎梏。

既然觀眾的態度已經確立,明星們要想讓它們發生質的改變,就必須有量的積累。

不同的是,一部分的線上小生,選擇了利用輿論的量,而另一部分的線上小生,則選擇了利用作品的量。

作者在此,不對這兩種做法發表任何評價,均表示對他們的選擇的尊重,各自定位不同,方向不同,祝願他們都有好的發展。

「要求特徵」,原為實驗室術語,指的是被試會自發地對主試的實驗目的產生一個假設或猜想,然後再以一種自以為能滿足這一假象實驗的方式進行反應。

作者將其大膽地沿用至「演技」領域,以形容觀眾本人對影視角色的描繪與演員演繹產生差異之後,認為其未能達到預期的主觀感受。

如果說「刻板印象」可以通過營銷和作品扭轉。那麼,滿足受「要求特徵」影響的此類挑剔觀眾的胃口,就是對演員演技與外形的最大考驗。

而「書粉」兩個字,就是作者心中,對此類挑剔觀眾最好的概括和提煉。

有趣的是,最近因為「演技」在部分網路論壇被作為兩個極端而提及的兩位小生,均迎來了對其「演技」挑戰的小高潮。

其中一位小生吳亦凡的致青春2,夏有喬木,雅望天堂,已經引來了他的挑戰

而另一位小生井柏然的挑戰,盜墓筆記,微微一笑很傾城也已經開始。

雖然兩位小生所要詮釋的角色不盡相同,但作者相信在各自的「書粉」心中,他們的起點是相同的。

至於終點,作者選擇留給「書粉」。

摘一則評論:文字給人以想像空間,而IP劇往往就是將虛擬物化,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形象無法一一滿足,唯有帶出情感,引起共鳴即是成功。

最終章 恆星·流星

It』s not so important starts the game but who finishes it.

這是美國著名籃球運動員兼籃球教練John Wooden的名言。

作者個人認為,放在此章節的開頭最合適不過。

此前,作者雖然以部分演員為例,論證了演員的「出身」對其今後發展的重要性,但作者也曾表示並不以此作為界定,本人對演員的後續發展仍持保留意見。

作者也在之前的篇章中提出——對於一位演員來說,正真的「好資源」貴在能夠被其吸收與轉化。

同樣的,對於一位明星來說,最好的路線規劃,也一定是與他自身的條件相契合的路線規劃。

粉絲們自然都希望自己喜歡的明星能夠成為娛樂圈的恆星,但卻不能排除其實他們中的一部分更有可能,也更適合成為流星。

如在「時尚品牌」這一上位概念下,存在著「奢侈品」與「快時尚」之分。

娛樂圈的明星們,自然也存在「實力派」和「偶像派」的區別。

但作者認為,就像提及「時尚」就無法否認「快時尚」也是其中的一種中堅力量一樣,「偶像派」的明星,也是明星群體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千年之前司馬遷受宮刑後的借文抒意,在作者看來,依然是千年之後的當今社會,維持其正常運轉的箴言。

在坊間受到普遍認可的一種說法是——粉絲撐不起票房。

今年,電影票房大盤遇冷,但無論是前期中韓合拍的小成本粉絲電影《所以我和黑粉結婚了》8000多萬和趙麗穎的《女漢子的真愛公式》6000多萬的票房,還是近期吳亦凡的致青春2-原來你還在這裡3億3千萬及《夏有喬木,雅望天堂》近1.54億的票房,又或者是2011年的一部小成本恐怖電影《孤島驚魂》以其8000多萬的票房讓楊冪順變身為不少人心中的「票房靈藥」……這些用粉絲們的金錢堆積起來的票房成績,將「粉絲撐不起票房」的言論撕開了一角,讓「粉絲經濟」以它最真實的姿態,被投資方們加以捕捉。

也正是有了以上種種,可以被無限複製和模仿的票房成績,而今的導演和編劇才或會應投資方與製片方的要求,或會出於對票房與熱度等的商業考量,選擇在一些大製作的影片中加入一些專屬於「偶像派」明星的可有可無的角色,又或乾脆免去試鏡等等的瑣碎環節,直接指定其為一些中小成本電影中的關鍵角色。

在作者的理解里——只要一位明星的粉絲群體足夠引起「粉絲效應」,機遇的大門就永遠會為其敞開。

但饑渴的電影市場用一種最直觀的方式——資源分配,告訴我們,最終能夠把握住機遇,以優質的資源轉化率配合最契合的路線規劃,將荊棘路走成康庄大道的「偶像派」明星,卻寥寥無幾。

尤其是韓國的許多人氣偶像們,在作者本人看來,幾乎無一例外,都在重複著走紅—跨界—不溫不火甚至是銷聲匿跡,這樣的一條老路。

在此,作者從主觀的角度出發,僅以韓國現如今的女子團體成員至演員轉型比較成功的案例——裴秀智為例。

這位出生於1994年的韓國女子組合miss A的成員,出道即憑藉與金秀賢合作的電視劇《Dream High》獲得KBS演技大賞的最佳新人獎。此後更是憑藉一部小成本愛情電影《建築學概論》榮獲青龍電影節最佳人氣獎和百想藝術大賞女子新人演技獎,被媒體冠以「國民初戀」的稱號,一時之間可謂風頭無兩。

人氣、身價、國民好感度……一位韓流偶像所能到達的巔峰大概就如2012年至2013年的裴秀智這般。

而之後,搭檔柳承龍出演電影《桃李花歌》也成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儘管票房成績差強人意,但裴秀智還是憑藉這部作品獲得了百想藝術大賞的最佳人氣獎。

雖然,裴秀智較同樣出身於韓流團體組合的林允兒、玉澤演、尼坤之流

相比,轉型之路可謂順風順水。

但與一些已經被韓國民眾打上「演員標籤」的林秀晶、孫藝珍、韓孝周,甚至是朴寶英、金賽綸和相比,卻似乎還缺少了一些什麼,讓其在昔日的搭檔們都已經被主流電影界認可的同時,自身卻還止步於人氣獎。

作者主觀地認為,裴秀智所缺少的,是她作為一位影視明星,而不是一位人氣偶像的資源轉化率,和幫助她擺脫「偶像」標籤,穩步走上影視明星道路的規劃。

當然,這很大程度上也與其的經濟公司不具備培養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影視明星的土壤有關。

結合JYP公司之前推出的一些組合中,成員轉型為演員的案例,裴秀智這樣一位徘徊於正統演員與人氣偶像之間明星,已經是其傾盡全力的得意之作。

既要作為一名演員出現在片場和大小熒幕,同時又要作為女子偶像時不時地亮相於各類娛樂性質的電視節目。

裴秀智這一路雖然走得不上不下,但終究還是人氣明星中,最幸運的那幾個。

因為她還是韓國民眾心目中的「國民初戀」。

仍然具有票房和收視的號召力。

而更多曾經在舞台上風光無線的偶像組合成員們,在經歷過娛樂圈的新陳代謝之後,等待他們的往往只有三兩部質量欠佳的電視劇和一些反響平平的綜藝節目。

「鐵打的粉絲,流水的偶像」

這一句話毫無疑問是作者心目中對「偶像派」明星的最佳注釋。

因為「偶像派」明星的可替代性太強,所以被代替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粉絲,永遠都是一個可以如何專情,就可以如何絕情的生物。

但就像作者在開篇所提到的那樣,娛樂圈和時尚界一樣,既需要「奢侈品」,也不會拒絕「快時尚」。

「偶像派」明星的路線,在作者看來,更像是為一些原本並不具有強大的資源競爭能力的明星們,在粉絲的喜新厭舊開始之前,開闢的一條能夠快速被業界認可和啟用的路線。

對於這些明星們來說,能夠以這樣「投機取巧」的方式被周知,其實是一種幸運。

至於成功與否,這也許與運氣有關,但在作者看來,更與資質和努力有關。

撇開粉絲圈子中近乎嚴苛的資源與實績的對比。其實在普通大眾的眼裡,這一批的85後小生們,均毫無疑問地,是「偶像派」明星般的存在。

「實力派」這樣的形容詞,放在他們之中的任何一位身上,哪怕這個明星是在一些網路論壇中,似乎是備受粉絲們推崇的林更新或井柏然,或者是最近提名的李易峰,都是一種奢侈。

因此,與各自的粉絲所堅持的不同,將這些明星看做是點綴夜空的「流星」的大眾不會在少數。

作者此前曾經說過一句話——「粉絲,永遠都是一個可以如何專情,就可以如何絕情的生物。」

但這個世界上最絕情的生物卻並不是粉絲,而是如潮水一般湧入,又同潮水一般散去的大眾和他們的「喜愛」。

粉絲也許會在潮水散去的灘涂中苦苦掙扎,選擇留下還是離開。但大眾往往只會選擇隨潮水退去。

由此不難看出,要扭轉大眾對這些「偶像派」明星的刻板印象,需要消耗掉一位明星多少的時間與精力。

又有多少明星磕磕絆絆的一路走來,卻直至今日都不能完全夠做到。

其中,一眾出道已有五六年甚至八九年,至今仍然發展得不溫不火的85線上小花們,就是最好的例子。

「粉絲們自然都希望自己喜歡的明星能夠成為娛樂圈的恆星,但卻不能排除其實他們中的一部分更有可能,也更適合成為流星。」

這是作者本人在此章節的開篇所提出的一句話,現在不妨點破——一位明星本人的各項硬性條件、所屬的經濟公司的能力、在資源競爭中所處的地位以及這位明星轉化各色資源的能力,與一些細碎的綜合,才是最終決定他/她將路線延伸向「實力派」還是僅僅局限與「偶像派」的關鍵。

作者認為,羅列的條件雖然不多,但在沒有絕對的「不可替代」與新陳代謝率超高的娛樂圈,需要同時滿足以上甚至是更多條件的明星卻鳳毛麟角。

自然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作者認為有一些明星更適合成為「流星」——畢竟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氣明星雖然意屬轉型,但受制於「粉絲效應」有限的資源轉化率與自身的綜合競爭能力,只能無奈地成為轉型路上的有心無力者,轉而寄希望於粉絲與營銷製造的省時省力的瞬間燦爛,讓自己「更紅一些」。

而少數受到「資源之神」眷顧的人氣明星,要想不被後來者居上,在提高資源轉化率與利用率的同時,還需要窮盡所能,將其集點成面,聚面成體,體與體之間再相互堆疊……這樣環環相扣,最終搭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帝國。

在此期間所要耗費的時間,所要拒絕的誘惑,所要面臨的挑戰,所要投入的精力,以及這場持久戰的結果具有的不確定性……在作者看來,並不容易被一些人氣明星和其的團隊、粉絲們所全盤接受。

因此,無論哪一位明星在「更紅一點」和「紅久一點」之中做出捨去,作者都願意去相信這是他/她們在進過權衡之後做出的,最契合自身的選擇。

是高片酬的電視劇還是片酬一般的電影;是知名導演的影視作品中的男配角還是查無此人導演的影視作品中的男主角;是有可能收穫票房的商業電影還是有可能收穫獎項的文藝電影;是詮釋難度較高的角色還是安全的樣板型角色……

要從這些如泉涌般的資源中,挑選出明星本人能夠消化到及格線以上,又能夠帶來與投入成正比的反響的資源。對於一些「快時尚」性質的明星來說,都是艱難地舍取,更不必說是渴望將自己經營成為「奢侈品」的明星們。

但更殘忍的是,好的資源並不常有。

知名的導演、精良的製作和熱門的題材……這些自身具備有優勢的資源較「非你不可」的「私人制定型」影視作品,擁有更廣闊的選擇空間。

在競爭中因為綜合實力的原因被排擠出作品之外,甚至興緻勃勃的參與角逐卻換來一盆涼水,在作者看來,對圈內地位並不穩固卻急於出人頭地的85後小生們來說,是一件稀鬆平常事情,並不難堪和奇怪。

因此,有部分小生們退而求其次,選擇一些至少能夠積累人氣和保持曝光度的影視作品,作者本人對此表示理解,也希望一些對明星們要求甚高的粉絲們能夠理解和尊重。

在作者的觀念里,「恆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可以渴求,但不能苛求。

曇花一現也好,名垂青史也罷。

一位明星能夠盡情釋放其光芒的時間終究是有限的。

而如何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去創造出哪怕一兩件能夠讓大眾細細品味、回想的作品,在作者看來,才應該成為評價這些明星存在的意義的標準。

畢竟,大眾雖然最喜歡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但也是最健忘、最反覆的。時間留不住他們的如水般逝去的記憶,但作品至少可以讓他們不斷重溫這些回憶。

摘錄評論一則:「互聯網毀人譽人,唯有作品可以與之抗衡」。

結語:栽種有時,收穫有時,世間萬物皆有時。希望線上小生小花們,各自努力,都能有所收穫。


推薦閱讀:

為什麼angelababy代言dior和吳亦凡代言burberry在知乎得到的評價如此不同?
假如黃子韜參加《中國有嘻哈》會怎麼樣?
如何看待吳亦凡《人物》專訪?
為什麼看到吳亦凡就想笑?
吳亦凡@Mr_凡先生 正式進軍美國音樂市場——CNN新聞

TAG:吴亦凡 | 林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