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摺疊,摺疊雨果獎

  今天又一個中國作者拿到了國際科幻巔峰之一的雨果獎,這次是中短篇,一名女性作家所著,書名叫《北京摺疊》。去年劉慈欣的《三體I》拿到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我個人比較敬重雨果獎,於是去找。

  先是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豆瓣上沒有這本書的主頁,但是豆瓣閱讀里有,而且免費。不過我通常不用Pad或手機閱讀,於是沒用豆瓣。不過這件事很奇怪,當時沒有細想,後來才知道……

  繼而打開亞馬遜,搜索,沒有匹配結果。

  然後搜索引擎一搜,非常容易下載到了。

  文章背景如下:北京被造成了一個可以摺疊的城市,以地面為分界線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500萬人口的第一空間,另一部分是2000萬人口的第二空間與5000萬人口的第三空間。第一空間會在地面上運作24小時,然後摺疊到地下,由第二空間運作16小時,之後休息,交由第三空間運作8小時。第一空間最優越,經濟水平也極高,生活優雅奢侈,第三空間最差,大抵溫飽。

  主人公來自第三空間,為了掙一筆錢給撿來的孩子讀書,接了一手替一位第二空間的學生向第一空間的女神送情書的活兒。於是見識了三邊的階段不同,也借著所遇之人的口表達了一下整個世界的設計思路:第一空間是核心階層,創造主要價值,第二階段替第一階層幹活,第三階段存在價值不大,有活干只是為了維穩。最後主人公完成了任務,還多拿到了些錢。

  整篇文章文風比較晦暗,從思路上來說,三個空間的設計還算有一點點新意,但完全不算過人,其他方面則毫無亮點了。

  情節既簡單也生硬,也無新意。以送信之由穿越於幾個空間之中,恰好遇到了一個願意帶他出入於高級場合的人,於是聽到了一些事。以我的眼光來看,這完全是為了介紹這個世界是如何建構而生造出來的情節。借人之口來陳說設計思路,在小說里是一種很低級的筆法(註:評論中有人不同意這個觀點,我說明一下我的想法:這是我的個人觀點,我之所以會有這個觀點是因為我認為這是最沒難度的做法。當你有一個理論,無論這個理論是否是原創,陳述理論本身是最簡單的,而把它具象成實體需要進一步的思考或者想像,在這個具象的實體中再加上情節把它變成小說,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既可以讓讀者更舒適,也可以更好的幫助讀者理解,而不是像在讀教科書一樣。而如果是非原創,直接把現成的理論嵌入到對話當中就可以做到的,也許都不太需要動腦子),作者並沒有花更多心思去試圖通過世界本身的描繪來達到這個目的。

  而這生硬說出來的設計思路,也沒有表達出什麼令人眼前一亮的東西。無非是階級之間的隔離,這恐怕是兩百年前就已經不是新鮮事的話題了。且這個階段分層的本身設計得也並不好。第三階級的存在在這其中已經沒有了實際價值,只是高等階級的附庸。

  這樣的社會結構其實是無法成立的。當一個占絕對多數的階層的存在完全沒有生產力方面 的價值時,為什麼核心階層要去考慮他們的感受?當今的階級隔離所隔離的是階級之間的躍動(歐洲……),而不是階級創造的價值的流通,勞動人民在今天依舊創造了大量的價值,同時他們的消費也給了高等階級以實在的利益。而當生產工作幾乎完全可以由機器完成時,讓底層勞動人民自己生產自己消費,成一個類似於小農社會的社會對於高等階級有什麼意義呢?他們完全出於人道保留的這群人嗎?這個觀念真是天真。

  另外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科技水平和生活方式也時有矛盾,不贅述。

  讓我給這本書打分的話,4分不能再多,滿分10分。

  再去了解了一下,發現這短篇最早是由作者發於論壇上,從未真正出版過,所以在豆瓣上不存在書籍主頁(此處有誤,是作為一本文集中的一篇出版的,所以沒有單獨條目)。這樣一篇文章能得獎,我想是讓很多中國科幻愛好者心寒的。該作即使翻譯得優美驚人,也完全不足以拿到一個這樣級別的獎項。我覺得投票者們只是獵奇般的想:它大致述說了一下中國的現在,並預測了中國的未來,這樣的文章太有價值了,我們要為改變世界改變恐怖的中國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薦閱讀:

火星上的風暴是怎麼回事?
如果把《三體》這個題材當成抗戰劇來拍,劇情應該是怎麼樣的?
父愛覺醒的另一種方式
如何評價電影《機械姬》(Ex Machina)?
該如何建造行星?

TAG:科幻 | 雨果 |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