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現在人們都不能好好聊會天兒了?


我曾經的「聊伴」,聊起天來都是發表個人觀點和謬論這種風格。而那些謬論放在類似知乎這種政治無比正確的論壇上是果斷自討無趣的。儘管如此,也不代表這些謬論是輕易和草率的,往往是經過長期的醞釀和思考。見面後,往往是以「哎,最近我發現一件事啊」為開頭,把最近生成的一個新的觀點拋出來。雙方可以享受那種超脫個人感受,純粹就事論事的感覺

工作一忙了之後,沒時間胡思亂想,也就沒有向對方發表最新見解的慾望了。

工作之後覺得自己很渺小,有什麼見解也不覺得非要發表不可。重要的遠不是自己認為什麼。沒什麼可聊的,答案只有一個。

告別中二,但又沒達到回顧人生的深度,當然就沒什麼可聊。現在如果真要交談,主題不外乎是那些眾所周知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或者討論就停留在這個層面。人自己本身都不超脫,就沒辦法純粹就事論事,就會帶上感情,就會爭吵,所以沒法好好聊天。

等到大家都看破紅塵那時,就又可以好好聊天了。

所以,有一次我跟一個長輩說,那些以前的好朋友現在幾乎見不上面,長輩跟我說正常,等我們見上面,就說明我們已經老了。


人與人之間聊天的動機,往往有以下幾點:

1、為了將不明確的信息降至最少,從而各取所需,收集你所要的信息。

2、對於帶著問題來討論的人而言,可以掌握必要的信息,擬定策略,以便解決問題。

3、確認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能夠得到對方支持和回應。

4、解答對方的疑慮。

為了達到以上幾點,人們常會通過語言潤滑、姿勢強加、態度表明、表情解釋、資料輔證的方式來溝通。

但是在雙向溝通中,能夠直接傳達到對方內心的正確觀點只有四分之一,餘下的四分之三都需要雙方反覆辨認、確定才有可能起到作用。在僅由兩人組成的聊天模式中,往往無法達成一致的認同,因此聊天的行為只在談話初期起到意見交換的功能,卻難以繼續下去。溝通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比起「文」來,「言」帶有較強的隨意性。再加上在信息越發碎片化的時代,很難保證你和與你聊天的人同時擁有非常連貫的思維。你們的想法很容易被個人腦海中其他話題和念頭打斷,牽扯出新的問題來,這樣的聊天行為是容易中斷的。


似乎隨時都有其它「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周六晚和朋友聊天,是在從宜家走去太陽宮地鐵站的路上,一路喝著西北風,以咆哮的方式交流。

周日和同學聊天,是一邊在公司加班,一邊在微信上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前後毫無關聯的廢話。

周一和同事聊天,是在陽台忙裡偷閒抽煙的時候擦肩而過,順便閑扯的三言兩語。

我忙時你閑,我閑時你忙。時間就這樣交錯,你有什麼辦法呢。


無暇


首先,要澄清「聊天」的定義,你是指寒暄呢?還是三五好友好闊天空?還是至交分享交流?我這裡把那些客套的寒暄或者社交場合必備的都去掉吧。

其實,我不認為這個問題是有現在和過去的差別的,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真正的「聊」都不會很多。就跟你有一群人吃飯,大家寒暄客氣,討論的無非是圍脖熱門話題、八卦、某政治事件等,就是,聊天的人都沒有"用心」 在聊,或者是傾聽。

誠然,有人把一桌子人都在玩手機歸於聊天少的原因,其實不過是找借口罷了。真正想分享或者樂於傾聽的人都不會將某個外在的科技因素當成介面,我倒覺得很多時候社交網路手機其實避免了不必要的衝突,導致大家能夠有一個衝突的緩衝。

所以,總而言之,聊天這一行為從來不是多少的問題,少的大都是不必要的或者程式化的聊天,那些以交流為目的的聊天不會減少,仍在。


因為聊天好像並不能讓人像以前一樣得到釋放了


忙於生計


因為你沒那麼重要。


一般的開頭都是:「我blablabla」對方不耐煩地聽完之後,回:「哦,這樣啊,我blablabla。」 都是說著自己的事情,從不願意認真的傾聽別人。我身邊的很多人都是這種談話模式,你說,這樣子能聊的久嗎?


推薦閱讀:

1000元以內的什麼列印、掃描、複印一體機比較好最好帶連供?
中年危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此前毫無準備
看起來比真實年紀小是什麼體驗?
在紐約,還有這樣一個地方!
她用鮮花做食材,讓整個冬天都變成芬芳的味道……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