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刷存在感的潮鞋店。

前言:我寫這篇,是邊想邊寫的,是我思考的東西,寫著寫著開始有思路,就完成了。比較正式,比較探討自己定位的文章,如果對這行不太熟的,可能很多東西不明白,就請見諒見諒。

我有時候會覺得,我們潮鞋店的存在性,其實是並不重要的。當每個品牌都建立自己的旗艦店的時候,當每個品牌都想霸佔自己好的東西的時候,我都會湧出這個想法。

難道不是嗎?現在當紅的Yeezy和NMD,都開始在自家店發行了,在北美,Yeezy就簡直只在自家店發售,而我們商家,如果幸運拿到配額的,必須遵守條例來進行發售,處理好任何事情,任何突發事件。

而Nike,也把自己的重點鞋子放在自家的Nikelab,只要不是在重點區的合作夥伴,只能在2星期或者更遲才可以發售這些鞋子。就那Nike Air Force 1 x Clot的聯乘合作來說,香港Nike Lab 可以提前發售,甚至比Juice更早發售,這情況,真的是有苦難言。

我知道,品牌這麼做,都是為大家好,為了顧客群,建立起一個很符合品牌的購物體驗,然這購買過程,順便提升品牌形象。

不僅如此,用自家店來發售,能夠增加產品機密性,更少消息漏出來,不管是價錢或者是量,你只能猜。只有這樣,品牌在行銷時,更容易掌控局勢,能夠取到更好的效果。

還有,把自己最好的產品,當然給自己賣,自己處理最好,肥水不流外人田,這道理大家都明白。

那麼說到這,我們潮鞋店的存在感,在哪裡

我覺得,當一個城市,沒有幾間我們這種店,是很「」的。我們這種店,算是代表著某個城市的市場成熟度的指標。當你走進我們這種店,你可以快速地了解,我們生活在這城市的人,到底喜歡什麼東西,品味去到哪裡。

比如說,法國的Colette,紐約的Kith,日本的atmos,就是這樣的存在。在品牌重點區域的地方,他們還不會被品牌拋棄,而且還一起合作得不錯,是有原因的。

我們可以迅速幫某個品牌製造熱點,不用說鞋子品牌,有很多當初的小眾品牌,在我們的強力推廣下,變成了一個眾所皆知的品牌,比如說Herschel,Nixon,Daniel Wellington,Rastaclat種種。

這法寶,用得好,事半功倍,營業額可以倍數增長,用不好,就像Pro-Keds,一去不返。

大品牌的代言人,當每個品牌都說自己是最好的時候,我們的店就是你的指南了。從我們店的擺設,就簡單地說出了哪個品牌和我們合作的順利不順利,那個品牌是我們喜歡的,市場接受的 其實,要看某一個品牌對整個市場有沒有下功夫,走一輪我們這種店,就知道了。

這就說明了為何asics在日本球鞋店佔了很大位置,然而阿迪在歐洲商家的聯名產品特別多,還有Dover Street Market一定和耐克關係很好,好到能夠設立店中店。

其實還是有矛盾點的,就是品牌不能完全信任我們,我們在某程度上也要對某品牌的商業策略妥協,這平衡點如果抓不好,就會導致到這個城市的市場變得很畸形。

為何用「畸形」這詞,當你看到很適合賣好鞋子的店鋪,偏偏一直拿不到好鞋子,然而很「不好看」的店鋪,很偏僻的店鋪,反而可以一直賣著全部人都要的好鞋子,這還不畸形嗎?

品牌和商家,其實是唇齒相依的,但也可以是互相對立的,當雙方面都處理到很好的時候,整個城市的市場氣氛(Vibes),會被帶動起來,那時才算雙贏。

寫到這,我就一直希望,我的店,可以為這個城市,就算只在球鞋市場上,哪怕只帶來一些效應,只要是正面的,就是好事。

共勉之。
推薦閱讀:

sneakerhead和footloker的運營模式是怎樣的?
如何找到一款好搭不泛濫的球鞋?
穿上自己珍藏已久的球鞋上街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這一次,我要戾氣地說說帆布鞋

TAG:球鞋 | 球鞋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