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學、志、痛

《聞香識女人》有段台詞:「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條路是對的,毫無例外,我就知道,但我從不走,為什麼?因為他媽的太苦了!」

是的,其實要是正路好走、學習不苦練習不苦,大多數人都成功了。一些不學習的人,其實也知道考重點大學是最好的路,但太他媽難和苦了。

知道正確的路,有的人走都不走,有的人走了幾步就喊苦喊累不走了,有的人咬著牙忍著痛走了下去。

宋濂、勾踐、蘇秦都是第三種人,他們的忍耐和意志力成就了他們的偉業。

1、宋濂與東陽馬生對待學習的態度不同,願意為了學習犧牲的程度不同,原因在哪裡?

宋濂對學習學問的熱愛強於東陽馬生。強烈的熱愛才有強烈的犧牲。人對愛的東西才會廢寢忘食,對不愛的東西提不起精神。

2、勾踐為了復國報仇,願意當下人吃夫差的把把。

復國不是他的興趣和愛好,而是一個目標,為了目標不惜一切。這意志力,這犧牲,也是服了。而卧薪和嘗膽,就是為了讓自己保持目標感,一刻不要忘記。(我們經常立了目標而忘記)。 勾踐的強烈目標感來自於滅國的痛苦。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領悟到學業與技能對自己的重要性,那些平時不學只玩的同學到高三也多少學一點背一點,就是明證。

但光領悟和認識是不夠的,還得有「多麼痛的領悟」!!!

——為什麼百度貼吧的那位中專生A能閉關幾個月學編程?

因為A做了一個暑假的流水線工人之後他說,這是我第一次做苦工,也是最後一次。

——為什麼傳智播客的那個胖子專科生游洪波發了瘋地學技術?

因為他在流水線體驗過大腦一片空白的機器人生活,太苦了,再也不想這麼苦了。這種苦,有多苦?富士康的十連跳就是佐證,機械式的生活讓人覺得生無可戀了。

——為什麼坦叔高中時厭倦了學習,最後卻發奮考上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因為坦叔體驗過在夏天40度高溫暴晒下下田收棉花。因為在農村,不考上大學,要麼就接替父母當農民,要麼去做服裝工人。

他們經歷了「痛」。痛使得認識更深刻,不再膚淺。刺骨懸樑,卧薪嘗膽,是實打實的痛。

王歧山經常說,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一個案例勝過一打綱領。

痛和快樂是比「知道」更深刻的認識與記憶。

快樂牽引著人達成目標,痛則是推著一個人向前走。

超乎常人意志力的來源,就是超乎常人的快樂或痛苦。

如何製造快樂和痛苦?勾踐和蘇秦的做法未嘗不可取,且並不可笑,這種做法讓他們絕境逢生。

1、 如何體驗快樂:

1)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腦力狀態,營養和後勤保障要跟上。

2)學一門技能時,選擇易學的、有趣的、權威的教材、視頻、老師,或者培訓機構,減少入門時的不適感拒絕感和彎路。

2、如何體驗痛苦並記住痛苦:

1)最上——體驗無技能狀態下,生活的艱辛。(這種狀態往往是被迫體驗的,要麼是被生活所迫,要麼是被父母安排)

2)其次——看同樣經歷青年人的掙扎經歷。

3)製造一種「痛」的儀式以提醒自己,比如卧薪嘗膽的儀式。以儀式之痛,時刻象徵和提醒境遇之危機。

4)製造和回味危機感。我現在辭職的話,以我的技能和翅膀硬度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嗎?還是會失業?

這也給了我們教育後代以啟示——教條式地教導子女要熱愛學習 好好學習,不如讓他們體驗求知的快樂,體驗無知的痛苦。叫你不要玩刀,說100遍,你還是覺得刀好玩,自己被刀割傷一次,才永遠認可和記得。

諸葛亮說:「非學無以成才,非志無以成學」。

我想補充一句,「非痛無以成志」,志既包含志向目標,也包含了意志與堅持。

才來源於學,學來源於志,志來源於痛。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其先後則近道也。


推薦閱讀:

喜歡上羽生結弦後,覺得自己很挫敗怎麼辦?
你想成為「許三多」還是「成才」?
我在想,到底是什麼樣的父母,能培養出羽生結弦這種實力超強,雙商極高的這麼好的孩子?

TAG:意志 | 学习 | 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