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血祭:大明懿文太子朱標之身後事。
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帝國皇太子朱標病逝,時年三十七歲,這個從封吳王世子起,被精心培育近三十年的長子去世,令朱元璋悲痛欲絕。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白髮人送黑髮人後,朱元璋面臨一個迫切問題,當選何人為新的帝國儲君?
歷史上皇太子先於皇帝病逝的情況下,是立皇孫還是立其他皇子,很多皇帝都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選擇:
立皇孫者:
1、西晉愍懷太子司馬遹遇害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臧和司馬尚相繼被立為皇太孫,是為有史以來立皇孫為儲君之始。當時惠帝司馬衷形同傀儡,此二孫皆系權臣扶立,一廢殺,一夭亡。
2、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太子拓跋晃死後,立太子之子拓跋浚為世嫡皇孫,為實際儲君,後即位為魏文成帝。
3、齊武帝蕭賾的太子蕭長懋死後,立太子之子蕭昭業為皇太孫,同年即位,次年被齊明帝蕭鸞篡位,廢殺。
4、遼道宗耶律洪基的太子耶律浚死後,長期不立儲,臨死前遺命其孫,時為燕國王的耶律延禧繼位,即遼天祚帝。後國亡。
5、金太宗吳乞買的弟弟,皇儲(諳班勃極烈)完顏斜也死後,立金太祖阿骨打之孫完顏亶為新皇儲,即位後為金熙宗。後被完顏亮篡位,殺死。
6、金世宗完顏雍的太子完顏允恭死後,立太子之子完顏璟為皇太孫,即位後為金章宗。
7、金宣宗完顏珣的太子完顏守忠死後,立太子之子完顏鏗為皇太孫,同年夭折。
8、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死後,長期不立儲,後授真金之子鐵穆耳太子舊璽,實際立儲,次年即位,是為元成宗。
立其他皇子者:
1、吳大帝孫權的首任皇太子孫登死後,未立孫登之子孫英,而是改立孫和為太子;後又廢孫和,改立幼子孫亮為太子,即位為吳廢帝,後被權臣廢殺。孫英後來密謀剷除權臣失敗,被殺。
2、梁武帝時期,著名的昭明太子蕭統死後,他有五個兒子,皆不得立;而是改立蕭綱為太子,後即位為梁簡文帝,實為傀儡,後被廢殺。蕭統之子蕭詧、之孫蕭棟後稱帝,皆為傀儡。
太子死後不再立儲:
隋明帝楊廣的太子楊昭死時,生有三個孫子,楊侑、楊侗、楊倓;此外還有次子齊王楊暕,一年後又生下第三子趙王楊杲。楊暕認為長兄死後,自己當立,對楊廣和幾個幼小侄兒行「厭勝之術」,事敗後被楊廣厭棄,險些被殺。【時趙王杲猶在孩孺,帝謂侍臣曰:「朕唯有暕一子,不然者,當肆諸市朝,以明國憲也。」】因此長子死後十年,楊廣都不再立儲,從其個人傾向,顯然是將幾個皇孫當做儲君的後備人選考察培養。
根據封建禮法的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先死時,若長子有孫則必當立孫,無論其孫是嫡是庶。
考證明朝之前歷史,立皇孫八例,成功即位六例,坐穩皇位的有金章宗、元成宗兩例。雖然也前景不明,終究也好過立其他皇子的全滅概率。
而朱元璋擇儲時,朱標嫡長子朱雄英早夭,最後選定朱允炆為皇太孫,其實並不完全符合儒家禮制,畢竟尚有更明正言順的嫡孫朱允熥在。兩個孩子年紀相仿,也無論賢愚。
關於朱允熥其人,實在是整個「靖難之役」中最無辜受累的一人。他本是懿文太子朱標嫡次子,太子元妃常氏所生。外祖父便是一代名將開平王常遇春,兩個舅父是鄭國公常茂和開國公常升。而涼國公藍玉則是他母親的舅舅,俗稱「舅姥爺」。常氏生下朱允熥不久去世,(可能死於生產),太子次妃呂氏扶正,因此年長朱允熥一歲的朱允炆,也因此成為嫡次子,反而讓朱允熥變成了嫡三子。
吳王朱允熥:
朱允炆是嫡孫,但因為他出生時是庶子,所以和朱允熥比,嫡子的成色相對不足。
其生母呂妃是側室扶正的繼室,無論身前死後,對允熥的生母常妃都要敬以正嫡之禮,而自居側位。這就是儒家嫡庶禮制。
之所以後世不行商禮,是因為如按此例,那麼朱允炆和其母扶正後生下的幼弟朱允熙比,同父同母的兄弟,兄為庶居後,而弟為嫡居前,顯然有悖禮法精神。
但是朱允炆和朱允熥比,其本為庶子居後,卻因其母后來扶正而居前,一樣有悖禮法精神。
因此嚴格地說,朱允熥的繼承次序高於朱允炆,因無疑問。
朱元璋的最後選擇,應當更多是基於常氏外戚勢大,各家軍事勛貴連根錯節的隱憂,才選擇了外家全無勢力的朱允炆。(呂氏為原吏部尚書呂本之女,並無血親兄弟)。
而同時藍玉一黨則被朱元璋興大獄誅滅殆盡,牽連甚廣。
當然,大明太祖開國建基,什麼宗法禮制在他老人家面前都沒一句聖口金言好使。莫說朱允炆生母畢竟在朱標在世時就扶正了,算嫡子也無不可;就算朱允炆真是庶子之庶孫,朱元璋既然冊立了他為大明王朝的皇太孫,他就是洪武一朝無任何爭議的皇位繼承人。也根本不能以所謂「嫡庶」,來否定其繼承合理性和統治合法性。
可能是為了補償無緣皇位的朱允熥,不論是出於朱元璋、還是其繼母呂后,兄長朱允炆,他的待遇亦是有明二百餘年諸藩王之最:
朱允熥的封號是極敏感的「吳王」。需知朱元璋建立大明前,當了8年吳國公,4年吳王,最後議立國號時,「吳」也是和「明」二選一的候選。因此,按歷朝歷代常理,這個封號實非人臣所當有。
朱允熥的藩地是浙江首府杭州。而其後大明十餘朝數百年,江南財賦重地,從無封建藩王之理。足可見對他的厚待。
朱允熥若能順利就藩,在風景如畫的人間天堂當個富貴閑王,亦不失為暢美人生:留得西湖明月在,何愁無處下金鉤?
可惜,這一切都被他四叔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變」所毀。朱棣克南京後,收繳焚毀建文帝時期的相關奏書、政府公告、私人筆記,並為了否定朱標一脈的繼位合法性,信口雌黃捏造所謂《奉天靖難記》,為永樂一朝官方史書,而該書著重污衊的三人,即已去世的朱標,再加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甚至胡扯出「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對著朱元璋棺木仗劍大罵」的奇聞。
【允炆矯遺詔嗣位,忘哀作樂,用巫覡以桃茢祓除宮禁,以硫磺水徧灑殿壁,燒諸穢物以辟鬼神。梓宮發引,與弟允熥各仗劍立宮門,指斥梓宮曰:「今復能言否?復能督責我否?」言訖皆笑,略無戚容。】
【允炆日益驕縱,焚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御容,拆毀後宮,掘地五尺,大興土木,怨嗟盈路,淫佚放恣,靡所不為。遣宦者四齣,選擇女子,充滿後宮,通夕飲食,劇戲歌舞,嬖倖者任其所需,謂羊不肥美,輒殺數羊以厭一婦之欲。又作奇技淫巧,媚悅婦人,窮奢極侈,暴殄天物,甚至褻衣皆飾以珠玉錦繡。各王府宮人有色者,皆選留與通,常服淫葯,葯燥性發,血氣狂亂,御數老婦不足,更縛牝羊母豬與交。荒眈酒色,晝夜無度。及臨朝,精神昏暗,俯首憑桉,唯唯數事而已。宮中起大覺殿,於內置輪藏。 出公主與尼為徒,敬禮桑門,狎侮宗廟。嘗置一女子於盒以為戲,謂為時物,舁入奉先殿薦新,盒開聚觀,大笑而散。倚信閹豎,與決大事,凡進退大臣,參掌兵馬,皆得專之。陵辱衣冠,毒虐良善,御史皆被棰撻。紀綱壞亂,構成大禍。】——朱棣編撰奇書《奉天靖難記》
如此大潑髒水,亦可看出朱棣對朱允熥的忌憚,畢竟他是比建文帝血統更純正的皇位繼承人。他的生母是朱標的元妃,當時已被追謚為孝康皇后,與朱標同祀。
其後朱允熥的境遇可想而知,先降封郡王,再加諸「弗知省躬,自生疑懟」之罪,被廢為庶人囚禁於鳳陽高牆之內。永樂十五年,谷王朱橞和蜀藩崇陽王朱悅燇合謀,欲以建文帝為名起兵,被朱棣查辦。
此事後不久,未滿四十的朱允熥即暴卒,不排除是朱棣為杜絕隱患而下毒手的可能。
此外,朱標本有五個兒子,虞懷王朱雄英早夭,惠帝朱允炆並其長子朱文奎,於南京城破時不知所蹤,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亦被降封郡王,後相繼被朱棣禁錮。
永樂四年二月,東陵一場詭異大火,奪去被禁錮守陵的朱標繼妻呂后和幼子朱允熙性命。「永樂四年二月邸中忽火起,(允熙)驚仆地,卒年十六。」
朱允熞同樣被廢為庶人,禁錮若干年後死,無子嗣。
朱允炆次子朱文圭被禁錮鳳陽五十餘年,即所謂「建庶人」,被英宗朱祁鎮放出不久即死。
其實同時放出的還有所謂「吳庶人」,即朱允熥之後。
《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二百八十三):「丙辰,釋建文君子孫,安置鳳陽。敕太監雷春等曰:『朕眷念宗室至親,雖在不原,亦令得所。今遣太監吳昱管送吳庶人及其母楊氏等共一十八名,日前去鳳陽居住。每月令所司支與食米二十五石、柴三十斤、木炭三百斤,聽於軍民之家。自擇婚配,其親戚許相往來。其餘閑雜之人,並各王府不許往來。交通若因衣服飲食之類,許出街市交易買賣。差出內使魯博黃父住劉敬潘成趙玉韋州,就與庶人看守門戶,出入使令爾春等。須要照顧防閑,令其安分守法,亦宜以禮優待,毋得忽慢庶。副,朕眷念宗室之意,又敕在廷文武群臣曰朕恭膺。天命復承。祖宗大統,夙夜憂勤,欲使天下群生咸德,其所而況宗室至親者哉?爰念建庶人等,自幼為前人所累,拘幽至今五十餘年。憫此遺孤特,從寬貸用,是厚加賞賚。遣人送至鳳陽,居住月給廩餼,以安其生仍聽婚姻,以續其後庶。副朕眷念親親之意。」
朱允熥死於永樂十五年,而且其時已是年近四十歲的壯年人,按常理早已娶妻生子。
明英宗時期的「吳庶人「,顯然只能是他的兒子或孫子,「吳庶人「之母楊氏,應是朱允熥的妻妾或兒媳。英宗派了幾個內使照料他們起居,每月支給米柴。但只許與其親戚往來,出入購置衣食,而禁止和其他百姓、各王府來往,仍等同變相軟禁。
弘治中台州人繆恭走京師, 上書言六事, 其一請封建庶人之後為王, 以奉懿文祀。 通政司大怒, 謂 為討死, 囚之兵馬司, 以其疏上。 上不罪也。——《萬曆野獲編》
天順三年十月,淮揚巡撫都御史滕昭上言:「建庶、吳庶。俱安置鳳陽,官軍巡警擊柝,聲聞陵寢。或有不逞之徒,事出意外,卒難防範。乞將二庶送有軍衛城池,或即移鳳陽廢中書省,嚴加防範」。上曰:「安置已定,不必動」。至成化三年九月,南司禮太監覃包等奏:「建庶、吳庶,自天順初安置鳳陽,其帶帳幔靴,俱已敝盡。又人口一十八名,歲給布縑綿絮,今死亡者五人,因而減給。所買女奴六人,俱無衣布,宜為修補。」詔下工部勘給之。時吳庶先卒,懿文太子之後,僅存建庶一人,其後釋放又卒,嗣遂絕。兩朝仁厚,雖加優恤,而無救於若敖之餒。——《萬曆野獲編》
按《萬曆野獲編》的說法,到明憲宗成化三年,朱文圭和朱允熥後裔相關人口,所謂的建庶人和吳庶人親族已只剩十三人,而且衣物敝盡,生活困苦。
弘治時有官員上書,請封文圭後裔為王,奉朱標祀,被通政司大怒囚禁,孝宗不以為罪而釋放。
其後若干年,允熥一脈先絕,文圭一脈亦絕。雖英宗、憲宗兩朝「優恤」,朱標終究就此絕嗣。
一直到京師城陷,毅宗殉國,南明安宗弘光帝繼位後,國難思忠良,才開始對有明二百餘年累積的冤案統一做了平反。
包括追復懿文太子朱標為興宗康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為惠宗讓皇帝,朱祁鈺為代宗景皇帝,連其皇后常氏、馬氏、汪氏並上尊號和十三字謚號齊全。同時給洪武朝被冤殺的開國功臣馮勝、傅友德、廖永忠等諸公侯;靖難時被屈殺的建文忠臣長興侯耿炳文、方孝孺、齊泰、黃子澄、景清、卓敬;正德朝被杖殺的蔣欽、陸震;天啟朝被閹黨害死的左光斗、顧大章等,一起平反昭雪、追加謚號。
另據民國24年(1935年)編修的《萊陽縣誌》,朱允熥之子」朱載坤「尚在襁褓,被內監王忠帶逃民間,居於萊陽城南朱家夼。
【明吳王允熥為懿文太子標三子,建文元年封,未就國,及靖難師入京,降為郡王,其年九月,又廢為庶人,以憂憤死,子載坤尚在襁褓,宮監王忠負逃民間,及長,懼禍。弘熙元年,潛走邑下夼,今其村稱朱家夼,朱氏約百餘家人。】
《煙台晚報》有一篇相關文章:萊陽南朱家夼朱氏或為朱元璋後裔
在萊陽城南75里處,有一個村子叫南朱家夼,原名朱家夼,屬於穴坊鎮管轄。本村朱姓居民至今世代相傳,他們是明太祖朱元璋長子太子朱標的後裔。
當然,按朱元璋所定的長房太子朱標的後裔派語為:「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並依照火、土、金、水、木五行相生的順序,取名字末字;
朱允熥之子應名「朱文坤」方對,不排除「朱載坤」是以避禍而改字之故。
作為「靖難之役」中純系被累的一人,朱允熥壯年早逝,他的後裔卻能就此逃脫禁錮,延續了懿文太子朱標的血脈一直至今。使天性仁慈、厚德載物的興宗孝康皇帝不致絕祀,也算是蒼天庇佑善人,歷史的小小安慰了。
如果您喜歡本文,誠摯邀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和您分享感興趣的歷史、小說、影視話題。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沒有人被逼著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而改變後世?
※宋史研究方面比較經典或者權威的書是什麼?
※周有興
※歷史上有哪些儘力了但還是逃脫不了滅國命運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