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世界毀滅後,怎樣跨越式進入文明 2.0

您正在閱讀 OFFLINE Issue 19《世界末日圖書館》,成為離線會員,您將收到每周一期電子雜誌,完整閱讀會員專享內容。

原標題:全方位世界「硬啟動」手冊

作者:路易斯 · 達特內爾

用這些片段,我支撐著我的斷壁殘垣。

——《荒原》,托馬斯 · 艾略特

我們熟悉的世界已經消亡。現在該怎麼辦?

一旦倖存者們認識到自己的窘境——之前的生活所依賴的基礎設施已經全部崩潰——他們該怎麼做才能在灰燼中崛起並確保長期的繁榮?又需要哪些知識才能儘快恢復重建?我們需要一份針對倖存者的指南。它不僅探討如何讓人們在災難後的幾個星期里活下去,更要傳授如何精心策劃先進技術文明的重建。

發達國家的居民已經與維持其生存的文明過程脫節。我們對於製造食物、避難所、衣服、藥物、原料或者關鍵物資等基本技能表現出驚人的無知。曾幾何時每個人都是生存專家,那時候人們與土地的聯繫更加密切,對生產方法更加熟悉,而要想在後末日世界中生存下去,你需要倒轉時鐘,重新學習這些核心技能。

更重要的是,在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每一項現代技術背後,都有著大量關聯成網的其他技術作為支撐。僅僅了解每一個零件的設計和材料,遠不足以製作出一部 iPhone。這部手機雄踞在一座龐大金字塔的塔尖,而構成塔身的則是很多技術:開採和精鍊用於製作觸摸屏的稀有元素銦,用高精度的光刻法製造計算機處理晶元中的微電路,以及揚聲器中那些小得不可思議的零件,更別提維持遠程通信和手機功能所必需的無線基站網路和基礎設施。文明崩潰之後出生的第一代人會覺得現代手機的內部機理完全無法理解,微晶元電路的走向細微得肉眼無法辨認,而其目的則更是徹底的深不可測。科幻作家阿瑟 · 克拉克曾在 1961 年說過,任何足夠先進的技術都與魔法無異。在大災之後的時代,令人懊惱之處在於,這些不可思議的技術並不屬於某種遠在繁星之間的外星人,而是屬於我們自己過去的某個世代。

什麼樣的手冊最有用

保存文明的關鍵是提供一枚內容精縮而又容易成長為枝繁葉茂的知識之樹的種子,而不是試圖把巨樹本身記錄下來。

倖存者面臨的最重大問題是,人類知識是集體共有的,分散在全部人口當中。沒有任何個人知曉維持社會關鍵過程運行所需的足夠知識。那麼倖存者該向何處尋求出路?在已經廢棄了的圖書館、書店和家庭中,書架上蒙塵的書中肯定還保留著大量的信息。然而這些知識的問題在於,它們並不適於幫助一個從零開始的社會——或者一個不曾接受專業訓練的人。假如你從書架上抽出一本醫學教科書,翻看它滿是術語和藥物名稱的內容,你認為你能理解多少?由於空曠城市中無人控制的火災等原因,這些學術文獻中很多本身都會遺失。更糟的是,每年產生的大量新知,很多根本沒有存儲在任何持久的媒介上。人類最前沿的知識主要以轉瞬即逝的數據比特的形式存在:專業期刊網站伺服器上存儲的學術論文。

以一般讀者為目標受眾的書籍也不會有太大幫助。你能否想像倖存者藉助一些關於怎樣在商業管理中取得成功、如何通過想像訓練來減肥,以及如何閱讀異性身體語言的自助指南來試圖重建文明?而假如後末日時代的社會發現了幾本發黃變脆的書,把它們當作古代的科學智慧,試圖應用順勢療法來控制瘟疫,或者運用占星學來預測農業收成,則更是荒謬的夢魘。簡而言之,對於大災難的倖存者來說,我們的集體智慧中會有很大一部分是無法獲取的——至少無法以有用的形式獲取。那麼怎樣才可以儘可能地幫助倖存者?指南應當提供哪些關鍵信息,這些信息又該如何組織?

我並不是糾結這個問題的第一人。詹姆斯 · 洛夫洛克(註:詹姆斯 · 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1919年7月26日-〕是一位英國獨立的科學家,環保主義者和未來學家。他最出名的成就是提出蓋亞假說,假定生物圈是自我調節的實體,具有能力通過控制化學和物理環境保持地球的健康。在他的假說中,地球被視為一個「超級有機體」〔superorganism〕。)借用生物學上的類比來解釋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遺產:「面臨乾燥問題的有機體常常把它們的基因封入孢子,這樣它們重獲新生所需的信息就能夠挺過乾旱期。」在拉夫洛克的想像中,孢子的人類等價物是一本隨時適用的書。「一本初級科學讀物,文字簡明,含義清晰——適用於任何對地球的狀態以及如何在地球上生存並生活舒適感興趣的人。」他所提出的其實是一項真正浩大的工程:在一本極為厚重的課本中記錄下人類知識的完整集合,一旦讀完這本著作,你便理解了當今所有知識的精髓。「A book for all seasons.」(註:洛夫洛克的設想具體請參見他於 1998 年發表在《科學》雜誌的文章 A Book For All Seasons, Science 08 May 1998: Vol. 280, Issue 5365, pp. 832-833)

互聯網社會學和經濟學專家克萊 · 舍基(Clay Shirky)估計,維基百科目前蘊含了大約一億工時的撰寫和編輯工作量。但是即便你把維基百科全部列印出來,將它的超鏈接用交叉引用的頁碼代替,它距離一本能讓一個社區從零開始重建文明的手冊還是相去甚遠。況且,一部實體拷貝將大得不可思議,而後末日時代的倖存者們又去哪兒找一份這樣的拷貝呢?事實上,你可以通過採取更加優雅的方法,來幫助社會的重建。

2012 年,Rob Matthews 曾經把維基上所有的特色條目列印成書,大約 50cm 厚。目前在 889 297 篇條目中一共有 588 篇特色條目,平均每 1512 篇條目有一特色條目。

在物理學家理查德 · 費曼(Richard Feynman)說過的一句話里,我們可以找到解決方案。他假設人類知識全部消亡,而自己只能把一句話安全地轉達給災難之後出現的隨便什麼智能生物。什麼句子能夠用最少的詞表達最多的信息呢?費曼認為是原子假說:「所有物體都由原子構成——這些微小的粒子永遠不停地運動著,稍微遠離一點便互相吸引,被積壓時便互相排斥。」你越是思索這一簡單論斷帶來的推論和可驗證假說,它就越是能對世界的性質做出更多的揭示。粒子之間的吸引解釋了水的表面張力,非常接近的原子之間相互排斥解釋了我為什麼不會直接陷入我身下的這把咖啡椅。原子的多樣性,以及它們結合而成的化合物是化學的關鍵原理。這精心寫就的一句話蘊含了巨大的信息量,隨著你的研究探索,這些信息將得到揭示及擴充。

在費曼的啟發下,我認為幫助文明陷落倖存者的最好方法,不是創造一部所有知識的全面記錄,而是針對其可能身處的環境提供一份基礎性指南,以及重新發現關鍵知識所需的技術藍圖——也就是被稱為「科學方法」的強大知識產生機制。保存文明的關鍵是提供一枚內容精縮而又容易成長為枝繁葉茂的知識之樹的種子,而不是試圖把巨樹本身記錄下來。

跨越式進入文明 2.0

文明 2.0 看上去大概就像是不同時期技術的大雜燴,和名為蒸汽朋克的文學流派別無二致。

在文明重啟的過程中,沒有理由沿著和以前一模一樣的道路走。我們曾經走過的歷史道路漫長而曲折,大體上是跌跌撞撞地瞎摸亂闖,長期捨本逐末。可是現在我們知道自己擁有哪些知識,憑這種後知後覺,我們能否像個有經驗的航海家那樣抄近路呢?

關鍵性的突破往往是偶然做出的。亞歷山大 · 弗萊明 1928 年對青黴抗菌性質的發現就是個偶然事件,X 射線的發現也如是。很多這樣的關鍵發現完全可能發生得更早一些。我們可以把當初的發現作為目標,向恢復中的文明提供一些選擇暗示,告訴他們該向何處去尋找以及優先進行哪些研究。快速啟動指南只需要簡明地描述一些核心的設計特徵,倖存者就能夠準確地弄清楚如何把一些關鍵技術重新創造出來。比如獨輪車原本可以早出現好幾百年——只需要有人想出來就行。它結合了輪子和槓桿的操作原理,也許看起來無關緊要,但是構成了一種極其節省勞力的裝置,在歐洲的出現比輪子晚了一千年。

中世紀時獨輪車的 6 種形式。獨輪車的發明被普遍視為一個生產函數的轉變,它令鐵路、水路航道及田地的工作更為容易,發揮了比表面上看起來更重要的作用。

其他一些創新影響深遠,你應該力求直接實現它們,以便對其他復原所需的基本要素構成支持。活字印刷便是這樣一種關鍵性技術,在我們的歷史上加快了發展速度,並且實現了不可比擬的社會效益。只需些微指導,大規模印刷的書籍就會在新文明的重建過程中早日重現。

在發展新技術的過程中,一些步驟可以直接跳過,跳到更加先進但仍然能夠實現的體系。在當今非洲和亞洲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存在著一些鼓舞人心的跨越式發展例證。比如很多沒有接入電網的偏遠社區建成了太陽能基礎設施,直接省卻了西方國家對化石燃料長達幾個世紀的依賴。在非洲的一些農村地區,生活在泥屋裡的農民直接跨越到移動通信時代,略過了旗語塔、電報和有線電話等過渡技術。

不幸的是,跨越式推動文明前行的距離是有限制的。就算後末日時代的科學家完全理解某項應用的基本原理並生產出原則上能夠運行的設計,他們也仍然可能建造不出可使用的原型機。我將這稱為「達 · 芬奇效應」。這位文藝復興時代的偉大發明家畫出了數不盡的機械和裝置設計圖,但是其中只有極少數成了現實。主要的問題就在於達 · 芬奇太過超前。僅僅正確地理解科學以及做出獨特的設計並不夠,你還需要具備先進程度與之匹配的建造材料,此外還需要可用的能源。所以快速啟動指南的秘訣是,參照當今一些援助機構向發展中國家社區提供中間技術的方式,為後末日時代的世界提供合適的技術。這些解決方案能夠極大地改善現狀,而又能夠由當地勞工利用實踐技能、工具和可獲取的材料進行修復和維護。

事實上,沿著我們當前文明的軌跡重建是非常困難的。工業革命主要以化石能源為動力。這些容易獲取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儲藏如今大部分都已經被開採殆盡了。沒有這種唾手可得的能源,我們之後的文明如何掀起第二場工業革命?解決之道在於及早採用可再生能源和對資源進行認真周到的回收利用,在下一次文明中,可持續發展說不定會出於純粹的必要性而成為不二之選:一次綠色的復興。

在這個過程中將會產生我們不曾見過的技術組合。對我們來說,文明 2.0 看上去大概就像是不同時期技術的大雜燴,和名為蒸汽朋克的文學流派別無二致。蒸汽朋克文學的背景設定是採用了不同發展模式的平行歷史,往往以維多利亞時代的技術與其他應用的融合為特徵。後末日文明的重啟過程中,不同科技領域的發展速率將與我們迥異,很可能會產生這樣一種有如時代錯位的混雜世界。

世界「硬啟動」步驟

1. 恢復基本的舒適生活,遏制進一步的倒退

飛機墜毀在偏遠地區之後,為了生存下去,你首先要考慮的事項是避難所、水和食物。你周圍的文明崩塌之後,當務之急也是同樣的需求。我們假定你並不是一個未雨綢繆者,並沒有為了應對世界末日而囤積食物和水、加固房屋或者做任何其他預先的安排。那麼在不得不重新開展生產之前的這段關鍵緩衝期里,你需要收集哪些剩餘物資來確保生存呢?在技術大潮退卻後的海灘上拾荒時,你應該尋找些什麼呢?

首先,你需要儘快恢復基本水平的生產能力和舒適的生活方式,並且遏制住進一步的倒退。舒適生活所需的基本要素包括:充足的食物和潔凈的水、衣服和建築材料、能源和必需的藥物。離開城市,搬到一個更加合理的地方居住,比如鄉下,因為在一些城市,技術泡沫爆裂之後,環境會迅速變得不適居住。但同時要向城市要資源,回收我們文明的剩餘物資。倖存者最為緊迫的關注會有這樣幾項:可種植的莊稼必須在死去和遺失之前從農場和穀倉中收集回來;柴油可以通過生物燃料作物得到補充,使發動機一直運轉到機械失效,零件也要進行回收,以便重新建立本地電網。我們還需要有效地從死去文明的殘骸中拆卸零件回收材料:後末日時代的世界將會用到再利用、焊補和應急裝配方面的才能。但是需要回收的資源中,最有價值的還是知識,很多書籍詳細提供了文明所需的重要實踐技能和過程,非常值得參考。

2. 重啟後末日時代的農業和化學工業

早期階段你將要面臨的一大挑戰是重新開始農業,到時會有足夠的空建築為你提供避難所,地下的燃料池能用來推動車輛及發點,但是如果你被餓死了,這一切便全都沒有了意義。因此必需品就位之後,便需要開始安排農業生產、妥善保護糧食儲備,以及用植物及動物纖維製作衣物。從最基本的層面上來說,增長的人口意味著更多的人類頭腦。而更多的人類頭腦會迅速地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只有當農業生產效率經過了某個關鍵閾值,社會才會開始回到通往更多複雜性的道路上。

紙、陶瓷、磚、玻璃和鍛鐵在今天都是尋常之物,然而需要它們的時候你又該如何製造呢?樹木能夠生產出大量非常有用的材料:從建造用的木材到凈化飲用水的木炭——同時還是一種燃燒猛烈的固體燃料。一大批極為重要的化合物都能從木頭裡烘烤出來,甚至其灰燼中也含有一種製造肥皂和玻璃等必需品所需的成分(名為草鹼),以及生產火藥的原料之一。擁有了基本的專業知識,你便可以從周圍的自然環境中提取出大量其他不可或缺的材料——純鹼、石灰、氨、酸和酒精——並開啟後末日時代的化學工業。生產力恢復之後,快速啟動指南將幫助你開發適於採礦和拆毀古代建築遺骸的爆炸物,生產人工肥料和用於攝影的光敏性銀類化合物。

3. 重新學習關鍵技術:醫學、造紙、發電……

技術文明的崩潰將帶來現代醫療能力的徹底瓦解。如果得不到合適的醫療照料,無關緊要的事故都可能意味著死刑。醫療的關鍵技能是診斷,在後末日時代的文明重新學會製造高能射線前,聽診器仍將是你探知人體內部狀況的關鍵工具。一旦基本的病因確認了,下一步就是開出藥方或者進行手術干預。還有微生物學,雖然我們已經知道了青黴素的重要性,後末日時代的文明仍然需要達到一定的生產力水平,才能夠生產出足以對人口產生影響的抗生素。

還有造紙。書寫是令文明得以形成的基礎性技術之一。一旦訴諸物理介質,思想就可以得到可靠存儲。發展出書寫系統的文化能夠積累的知識,要遠遠超過其人群共同記憶的存儲量。製造出乾淨平滑的紙,距離能夠用書寫進行溝通及永久性記錄知識才只走了一半的路程。一旦所有的圓珠筆全都用盡或消失,另一項關鍵任務就是製造可靠的墨水來形成書面文字。

任何文明都必須成功地駕馭熱能和機械能,以便從肌肉力量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對風力和水力的馴服,加上畜役使用效率的提高,對我們的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電力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技術,你在重啟過程中應當儘快、盡全力朝這一方向發展,掌握髮電和存儲電能的技術。

4. 從物資的運輸到思想的傳遞

一個國家的路網維護非常昂貴和耗時,在後末日時代的世界裡,道路退化的速度將會快得令人吃驚。大部分現代交通工具的內部機理都是內燃機:它驅動著轎車以及火車和輕型飛行器。機械化車輛也支撐著社會的運行,比如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漁船。你會希望讓這些車輛盡量長久地運行下去。但如果社會無法維持機械化,更進一步地退化,你也有退而求其次的選項:畜力。動物牽引力和殘存車輛的組合會形成一幅奇特的景觀。而開拓海洋則不得不仰賴帆船了。

馬拉汽車曾經出現在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和加拿大,這種把引擎和車窗拆卸下來用馬拉動的車,在美國被稱作「胡佛馬車」(Hoover carts),在加拿大稱「貝內特馬車」(Bennett buggy)。

從人和物資的運輸轉向思想的傳遞,需要印刷和通信。解決了字模、壓印機械和墨水的挑戰,你就可以再次將約翰內斯 · 古騰堡 15 世紀發明的活版印刷機派上用場,從而快速複製知識。長距離通信可以通過傳送書面信息來實現。要想利用電力實現遠距離通信,我們感興趣的是無線電波。它們不僅比較容易製造和接收,而且可以隔著遙遠的距離傳播信息。我們有把握說,重啟中的文明會很快重新掌握無線電通信技術,哪怕他們還不能推導出複雜的電磁方程或者製造精密的電子元件。在二戰期間,前線戰壕里的士兵和戰俘營里的戰俘,都曾經製作過臨時的無線電接收機收聽音樂或者戰況新聞。

5. 更高的追求:高等化學、重建曆法

經過幾代人的重建努力站穩了腳跟之後,一個更加先進的文明將能夠採用更複雜的工業來滿足需求。 利用電力拆開化學物,解放其成分(也就是電解),你將有機會重建元素周期表。現代元素周期表是人類成就的一座豐碑,它絕不僅僅是化學家們已經識別出的元素的綜合性列表,更是一種知識的組織方法,讓你能夠預測未曾發現之物的詳細性質。化學還有兩種有用但略顯複雜的應用——炸藥和攝影。炸藥非常有用,在後末日時代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或許就是拆除破敗失修而且不安全的高層建築,回收利用它們的構件,並在文明再次擴展到久被遺棄的區域時,為重新開發而清理出土地。攝影對於科學的好幾個領域來說都是關鍵的先決性技術。它使研究者能記錄下非常微弱或者因為太慢或太快而無法被感知的事件和過程,或者在我們看不到的電磁波段上記錄。比如研究暗淡星體。攝影感光劑也對 X 光敏感,因此你可以拍攝用於身體內部檢查的醫學圖像。

現在回到最基礎的地方。倖存者該如何從徹底的一無所有做起,回答兩個重要的問題:「現在是什麼時間」以及「我在哪裡」。這絕非無關緊要的消遣:追溯自己在時間和空間中留下的蹤跡,是兩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前者使你能夠測量一天中時間的流逝,計算日期和季節,這是農業生產取得成功的前提;後者使你能夠在沒有可識別地標的情況下,在全球確定自己的位置,這對於計算出當前位置與期望位置之間的關係相當重要,而且貿易和探險航行成為可能。

六分儀,組件包括觀測望遠鏡、半透鏡和標尺。

重建文明的曙光:科學方法

科學建造了我們的現代世界,重建它的,也必將還是科學。

我顯然不能假裝單薄的一本書就能記錄下人類掌握的全部科學和技術。但是我認為它能在基礎科學方面打好基礎,一本僅僅提供簡要的核心知識的書隨著未來研究的深入將會開枝散葉,因此一本書便能夠容下一筆龐大的信息寶藏。生產新知識的最有效策略是科學,科學不是事實和計算的組合:它是一種方法,包括可靠的測量和標準單位、控制干擾的實驗、特製科學器材、通過數字記錄進行定性描述、可以做出精確預測的數學語言等,你必須運用這種方法才能夠確信無疑地搞清楚世界運作的方式。

然而除卻這些細緻的觀察、複雜的實驗和精練的公式,科學的絕對本質是提供了一種機制,讓你決定哪一個解釋最有可能是正確的。科學不是在列舉你知道什麼,而是解決你該如何知道的問題。它不是產品,而是過程,是在觀測和理論之間來回往複、永無休止的對話,是判斷哪些解釋正確、哪些錯誤的最高效方法。這就是為什麼科學作為一個理解世界運作的體系會如此有用——就像一部強大的知識生產工具。這也是為什麼科學方法本身才是最偉大的發明。

災難的倖存者將會領悟到科學知識和批判性分析的重要性。社會必須培養一種好問愛學、善於分析、基於實證的思維模式,才能迅速獲得技術能力。這是倖存者必須保持不滅的火焰。憑藉理性的思考,我們才能大幅提高食物生產率,掌握棍棒和火石之外的材料,駕馭肌肉之外的力量,造出能把我們送到腳力所不能及之處的交通工具。科學建造了我們的現代世界,重建它的,也必將還是科學。

本文整理自《世界重啟:大災變後,如何快速再造人類文明》(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5 年版),路易斯 · 達特內爾著,秦鵬譯,書里有非常具體的實操指南,推薦進一步閱讀。


推薦閱讀:

睡前消息【17-01-27】大年夜好消息不多
假如有一天世界末日來臨,你有一艘諾亞方舟,你會救誰?
末日吃雞指南
第一款末日廢土類遊戲是不是FC上的《重裝機兵》?
有哪些向宇宙公布地球位置的方法?

TAG:末日 | 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