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心理學:信息時代的心理學研究

自然科學的崛起推動心理學從哲學當中獨立出來,使用科學的方法開展心理學研究。科學技術一直推動著心理學的發展。

黃銅設備時代科學家使用簡單機械設備研究人類的知覺和記憶,計算機促進了認知心理學的發展,腦成像技術將我們帶進認知、情緒和社會神經科學的大門。根據CNNIC的數據,我國的網民數量已經超過人口總數的一半。隨著網路向生活的不斷滲透,線上和線下的邊界越來越模糊。

網路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工具,還創造了新的行為和人際互動方式,使得網路時代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和內容都產生了變化。

線下方法的線上平移

早在20世紀末,就已經有人開始使用互聯網開展心理學研究,例如採用發送郵件的形式。顯然早期的樣本主要幾種於電腦技術人員而被認為沒有代表性,但使用這種方法仍然獲得了較大的樣本量,並且樣本超越了一般研究中的學生人群,免除了錄入數據的苦惱,已經顯示出了相當的優勢。

現在的在線研究方法就更加多樣了,比如問卷星、調查派等在線問卷調查網站,在線心理測試就更不必說。這些網站不僅方便了問卷形式的心理學研究,還形成了成熟的商業模式。

這在本質上說是心理學研究方法從線下向線上的平移。雖然改變的只是測驗實施的形式,卻好處多多。不但可以節約物料,不用輸入數據,還可以使樣本在規模和範圍上相匹配,並且動態適應之前的測驗結果。特別是可以向參與者提供實時反饋,為參與者提供了較強的參與動機。

常見的網路心理問題

網路成癮

成癮行為的大部分定義中含有四個普遍特徵:過度使用、撤銷、容忍和反彈。對網路成癮行為的治療也和對其他成癮行為的治療相類似,特別是藥物使用和病理學賭博,例如認知行為療法。Block(2008)的評估結果認為,網路成癮對治療具有抵抗性,並且易複發。

孤獨

有人認為由於受限於網路膚淺、低風險、易脫離的在線交流的框架,網路降低了人際交流的質量。也有人提出相反觀點認為,由於人們擁有大量與他人產生在線連接的機會,獨處是非常困難的。後來的研究發現,對網路使用的增加與其說是孤獨的原因,不如說是孤獨的結果。

網路暴力

研究者採用的定義是:「在電子環境中,對一個難以自我保護的人實施的有意的和反覆的侵犯」(Kowalski et al.2014)。與傳統侵犯行為不同的是,網路互動具有的匿名性可能導致去個體化,導致人們的行為更像在一群暴民中時會做出的行為,而不是像他們自己會做出的行為。匿名性還將惡霸和受害者隔離了,這樣降低了惡霸的同情心和懊悔感。另一個區別就是其廣泛性,平台越來越多,可能被攻擊的渠道就更多。網路暴力的普遍存在後果嚴重,包括抑鬱、低自尊、焦慮、壓力、吸毒、酗酒、孤獨、自殺觀念等。

謠言工廠

謠言比真實消息被傳播的更多,也收到更多的批判(Mendoza et al. 2010)。這可能是由於這些謠言使人們更加焦慮,所以更想分享他們的信息。而批判性的推文減輕了焦慮,顯得更為重要(也許是以另一種方式鼓勵了分享行為)(Tanaka et al. 2012) 。

過濾氣泡

演算法根據用戶過去行為判斷他的喜好,迴避與個體自身信仰相矛盾的信息,降低了個體接觸信息的多樣性,潛在地導致了無意地、難以察覺地隔離了新鮮體驗。特別是當這種推薦系統被用於新聞時,潛在地限制了必要的政治討論和一個共同體內的政治變化。大量研究提出,可以增加推薦系統的多樣性,以避免或者至少降低過濾氣泡的影響。

網路時代的新方法和新方向

互聯網,特別是移動設備,由於具有出色的數據存儲、感測、定位、視覺輸入輸出、音頻輸入輸出、觸覺和運動輸入等能力,可以為心理學研究提供很多便利,許可、收集數據、上傳數據、任務報告和付款等流程都可以由APP自動運行。

計算機科學家已經在使用這種方法收集大量用戶的行為學數據,這樣的研究也大多出現在計算機領域的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然而他們的關注點主要在於優化他們的軟體,而不是解決心理學問題。心理學家普遍不熟悉編程方法,而需要編程基礎的開發平台還比較少,很少有團隊在使用這種方式做大規模實證研究。然而這也許是一個發展趨勢,Geoffrey Miller(2010)認為,開發心理學專用APP的技能會像20年前會使用fMRI一樣炙手可熱。

信息技術還使海量數據的收集、組織和分析成為可能,也就是所謂的心理信息學。

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心理學在互聯網產品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從傳統的設計心理學、廣告心理學、消費心理學等在互聯網產品中的應用,到工程心理學在人機交互中的發展、如何更好地優化用戶體驗等,都是心理學面臨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Samuel D. Gosling,& Winter Mason. Internet Research in Psychology.Annu. Rev. Psychol. 2015. 66:877–902

Geoffrey Miller.The Smartphone Psychology Manifesto.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 7(3): 221 –237

封面來源:追魂網

如果你有任何有趣的理論或話題想與杏仁君分享,請聯繫郵箱:feilixr@163.com

或關注微信公眾號:非理性人(feilixr),直接向後台發送消息,杏仁君會一一回復。


推薦閱讀:

你最討厭什麼樣的人?
7月23號(周日) 杭州簽售會
刺殺辱母案:黑社會的生殖器,其實擺在了國民臉上
處於舒適區中的人如何讓自己變得努力、有野心?
《神探夏洛克》第一季第一集中真假毒藥膠囊的博弈應該如何選擇?

TAG:心理学 | 网络心理学 | 互联网+ |